《大明王朝1566》裡有個高翰文,他本在翰林院當值,因為提出了「以改兼振,兩難自解」而被嚴世蕃重用,
「以改兼振,兩難自解」是什麼呢?
原來,朝廷為了賺錢,和外國商人定了10萬匹絲綢的生意,要織10萬匹絲綢,就需要大量的桑葉,沒有桑葉怎麼辦?只能讓老百姓「改稻為桑」,
問題是,老百姓都不願意,因為改稻為桑,老百姓就無糧,無糧就無法生存,
嚴世蕃為了推進改稻為桑,就把幾條大河決了堤,大水淹了稻田,才有改稻為桑的可能,
但老百姓還是不願意,因為現在搶種稻穀,到年底還會有些收成,抗一抗還能抗到第二年,如果改稻為桑,即使今年朝廷給補貼,明年還得餓死,
改稻為桑,改,百姓餓死,不改,朝廷生意沒得做,這就是兩難。
這時高翰文說話了,「以改兼振,兩難自解」,
怎麼個「以改兼振」呢?就是讓地方上的大戶購買老百姓的田地,然後把購買的田地改稻為桑,同時僱傭賣田的百姓種植桑樹,第二年百姓也不至於餓死。
是不是很完美?
是,理論上是,但有很大的風險,什麼風險?
首先是購買價格,
按市場價買?大戶沒有利潤,無利不起早,他為什麼要買?如果不買,朝廷強迫買嗎?顯然不合適,
按低於市場價買?老百姓願意賣嗎?賣了之後能挨過今年冬天嗎?如果不賣,朝廷強迫賣嗎?顯然更不合適;
其次,大戶們一定會僱傭這些沒有土地的農民嗎?如果不僱傭怎麼辦?農民沒飯吃的問題還是沒解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某些官員是要在這個過程中撈一筆的,所以他們勢必會強迫大戶們以低價購買百姓田地,這樣,官員們撈一筆,朝廷的10萬匹絲綢生意也有著落了,
至於百姓的生死,不在他們考慮範圍內。
「以改兼振,兩難自解」,一個看似完美的方案,要麼執行不下去,要麼只解決朝廷做生意的問題,並沒有「兩難自解」,
這些風險,老百姓知道,大戶們知道,官員們也知道,
但,高翰文不知道,幸而他在上任的路上遇到了胡宗憲,嚴格來說,是胡宗憲特地要見高翰文,並告知了其中利害,
結果,可想而知,方案沒有執行下去,高翰文也差點把自己搭進去。
有時我們很容易就發現問題,也能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就是實施不下去,
為什麼?因為方案不落地,
方案為什麼不落地?因為很多方案都是「解決方案」,缺少了「實施方案」,
什麼是「解決方案」呢?
比如,燈泡壞了換一個,就是解決方案。
什麼是「實施方案」呢?
你要買燈泡,找螺絲刀,找梯子...,這些就是實施方案,任何一個環節考慮不周,都會滿盤皆輸!
我想,高翰文提出「以改兼振,兩難自解」時,也沒考慮過具體要如何實施吧,
高翰文為什麼沒考慮?因為他是個書生,
我並非看不起書生,因為我本身也是書生,
我只是想說,
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一點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