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南鄉:點豆成「金」 鋪就綠色發展致富路

2020-12-27 熱水器10大品牌

連日來

在景寧景南鄉東塘村

230餘畝的高山四季豆基地中

成片的四季豆長勢喜人

綠油油的藤蔓上

掛滿了一串串

飽滿的四季豆

30多名當地農戶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基地裡,熱火朝天地採摘著成熟了的四季豆。而在另一邊集中銷售點上,農戶們細心地將採摘回來的四季豆進行逐一挑選,將符合一級標準的四季豆打包、裝袋。

「這批四季豆產量高、質量優、行情好,我們日採摘量,剛開始就已經達到了2000多斤,高峰期的時候應該有6-7000斤左右,市場均價每斤有4.5元。」 東塘村村民毛玉成介紹道。

據了解,自八月份起,四季豆可持續採摘50天,到採摘期結束,大概可直接為農戶增收180餘萬元。

小小四季豆不僅承載著當地農戶的希望,也變身成為了當地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今年以來,景南鄉重點以打造果蔬、筍竹、綠色畜牧業「三個千萬級產值」產業為大趕考目標,積極引進高效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通過面對面現場銷售、「雲銷售」等方式,進一步推動高山蔬菜產業的發展,為全鄉群眾增收致富尋獲新路徑。

相關焦點

  •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如今,鐵嶺縣李千戶鎮康莊村的大地裡,軟軟的草坪好似綠色的地毯,人們正將草坪裁成草卷,再裝入大貨車中。這批草坪出售後,又將為姚瑞雪和草坪種植戶們帶來豐厚的收益。姚瑞雪說:「基本上每天能出售草坪1萬多平方米,從早上五六點鐘幹到晚上五六點鐘,我們的草坪在東北三省乃至內蒙周邊的省市都有銷售,草坪的生長周期一般是兩年能出售五茬,效益還是很可觀的。」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姚瑞雪拓展思路,把單純的種草、起草擴展到草坪播種、田間管理、後續維護,還根據客戶需求,擴大了苗木種植,她的客戶也從最開始的周邊城市擴大到了外省市。
  • 「脫貧攻堅」 百合花開鋪就群眾致富路
    村民金嬌嬌自從在合作社上班後,每月都有4000元工資,加上家裡20畝百合地的收入,她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對於未來,金嬌嬌有自己的打算:開網店、開直播,讓家鄉的百合銷路更遠、更廣。「靠著百合,我們日子越過越好!」在堡子村、青碾村,村民們這樣說。一顆百合,為兩片土地帶來致富生機。山村小故事折射時代大進程。
  •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2020-07-07 09:35:49 馬彩萍 攝  現如今的仁達合作社,依託國家產業和扶貧政策,正逐步走上一條健康規範的良性發展道路。  「玫瑰花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及季節性強的產業,為搶抓採摘進度,合作社充分吸收當地富餘勞動力到玫瑰園採摘,帶動更多牧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李國善說,據測算,今年,合作社的玫瑰花可以採摘2萬斤左右,預計可實現經濟效益近百萬元。
  • 花開滿山盡染「雪」油茶鋪就「致富路」
    「這是正在建設的杉巖油茶古法榨油體驗坊,村裡計劃把它打造成一個集體驗、展示、銷售於一體的平臺。」上杉坑村黨支部書記胡光海指著已顯雛形的榨油坊說,2019年,行政村規模調整中,杉坑村與上店村合併為上杉坑村,兩村在原杉坑村油茶產業基礎上共同謀劃發展。故事要從28年前說起。
  • 鋪就致富路——記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金正哲
    原標題:鋪就致富路 「村子裡變化可大了!以前收入在3000元左右,現在都達到1萬元了。這裡可有村書記的功勞啊!」日前,記者走進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提起村書記金正哲,村民金春華讚不絕口。 金正哲是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工作20餘年,他先後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栽培、養雞等多種產業,為小山村開啟了一條致富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也由2738元飛躍到了10230元。 金正哲今年59歲,是土生土長的懷慶村人。1993年,金正哲擔任懷慶村村主任後,帶領村幹部走出去觀摩學習,吸取先進經驗,制定了懷慶村的發展之路。
  •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2020/12/21 08:2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087
  • 泰順綠色高質量發展走出「致富路」
    11月23日上午,溫州市政府新聞辦「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泰順專場新聞發布會召開,會議以「蓄勢強發 賦能引爆 在打造』重要窗口『中加快泰順綠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介紹泰順小康建設發展歷程。
  • 專家進村點「土」成金,窮山溝成了香草谷,百姓「脫低」致富
    陽春三月,本版開闢「致富奔小康 京郊走一線」欄目,記者走進京郊大地,記錄「脫低」故事。本報記者 李瑤春暖大地,深山裡的延慶區大莊科鄉黃土梁村草木萌生。東坡的梯田上,村民劉殿臣正忙著平整土地,為天竺葵春種做準備。「這可是咱致富的金缽缽,得精心管哩。」劉殿臣說。說是金缽缽,名副其實。
  • 瑞金:「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鋪就了一條條鄉村振興快車道12月18日,記者在黃柏鄉龍湖村坳背崗萬畝臍橙園看到龍湖村臍橙種植戶鄧小東告訴記者,以前的路坑坑窪窪,一定程度影響了臍橙的運輸和銷售,路修好後,方便了鄉親們的出行,特別是作為臍橙種植戶來說感受最深,不管是別人過來收果,還是自己家把臍橙運出去都更方便了。當地村民和鄧小東有同樣的感受,有感於道路修通帶來的變化,他們稱讚這條路是便民路、致富路。
  • 四川廣安做強柚產業:小小柚子樹 鋪就致富路
    「以前柚子賣不掉,現在成了搶手貨,今年光賣柚子就收入10多萬元。」村民唐延川說。  群策村家家戶戶種龍安柚,但過去「單打獨鬥」不成氣候,柚子並未成為群眾的致富產業。近年來,廣安市做大做強龍安柚產業,群策村的柚子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 「風情夏村」走出綠色發展脫貧路
    原標題:「風情夏村」走出綠色發展脫貧路夏村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昊山腳下。幾年前的夏村集體窮、人心散,村集體不僅沒有收入,還負債60多萬元,是省定貧困村。
  • 萬寧「蛋妹」吳婕:綠色養殖孵出致富「金蛋」
    「蛋妹」吳婕:綠色養殖孵出致富「金蛋」  -海南日報記者李磊  從一個都市白領,到萬寧當地遠近聞名的「蛋妹」,1986年出生的吳婕用責任詮釋一段白手起家的創業傳奇。她在家鄉萬寧所創建的「烽瓊」綠色農業——「黎滋黎味」野山雞品牌,不僅解決了當地貧困戶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了周邊農戶致富。
  • 造林千畝「點綠成金」——斷臂老兵的致富故事
    新華社福州10月4日電題:造林千畝「點綠成金」——斷臂老兵的致富故事新華社記者秦宏、趙雪彤山叫紅旗嶺,原是下雨泥沙俱下的「光頭山」;人叫蘭林金,是雙臂高位截肢、左眼失明的退伍軍人。就在人生最低谷時期,他遇到了實現心中夢想的好機會,並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幹出了在「火焰山」上「點綠成金」的事業。熟悉長汀歷史的人都知道,那裡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縣份之一,「一場大雨、河田不分」的災難景象頻繁上演。2010年,一場山火幾乎把紅旗嶺上原本稀疏的植被一掃而光。倖存的少量油茶樹,半焦的樹葉迎風擺動。
  • 黃石市楓林鎮綠色農業產業帶動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產業鋪就增收路"2018年以來,我就在楓盛產業園打工,或培土、或除草、或修剪果樹,工作既不重,更不累,月收入2400多元,能享受一家人的親情快樂,比在外打工強多了。"談起現在的工作,42歲的柯松臉上滿是笑容。
  • 荊門市漳河仙女村:綠色產業鋪就扶貧致富路
    想要徹底拔除窮根就要為貧困戶找到一條可持續致富之路。荊門漳河新區雙喜街道仙女村和包聯單位漳富公司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為轄區的10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產業,讓他們走上了持續發展的致富路。2015年,她家由低保轉為貧困戶後,駐村的漳河新區漳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作隊員針對這一現狀,為她家制定了脫貧發展規劃,併購買了葡萄、枇杷等果苗讓她種植。一年時間不到,吳澤梅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致富路。「我也是想著,別人說扶貧扶貧,你不能說年年扶貧自己沒有後面的安排,自己還不搞好的話,也對不起這麼好的政策」,吳澤梅說。
  • 小菌菇鋪就致富路
    正如貴州省康群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恆偉所說:「發展食用菌產業,我們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水城縣全年平均氣溫15℃,1月均溫2至6.3℃,7月均溫19.8至2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宜食用菌7℃至28℃生長溫度,四季皆可出菇,可以彌補南方夏季不出菇、北方冬季不出菇的市場空檔;森林覆蓋率達43.13%,菌材資源豐富,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因此選準食用菌作為短快平主導產業來謀劃發展。
  • 小西瓜鋪就甜蜜致富路
    多年來紮根新壩鎮大穆村,在自己種瓜致富的同時,帶動了周邊一批又一批農戶踏上了甜蜜的西瓜種植路,大家都親切地喊他「徐三」。在等待徐新平回來的間隙,記者仔細打量了這片瓜地:一個簡易搭建的茅草屋邊上,是一個個比鄰拱立的塑料大棚,非常具有現代化氣息。大棚內,碧綠的瓜藤覆蓋著一個個待採的西瓜,展現出勃勃生機。「徐三來了!」
  •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雲南省公安廳結對幫扶臨滄市臨翔區平河村脫貧致富民警(左一)邀請技術人員講解芽茶嫁接技術。2018年以來,雲南省公安廳紮實開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為掛包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飲工程、示範村建設等提供資金支持。截至目前,累計直接投入掛包點幫扶資金4652萬餘元,如今掛包點人居環境、教育設施、飲水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基礎等與5年前相比有了明顯改觀。
  • 「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新華社福州11月21日電 題:「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新華社記者趙雪彤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飲一杯茶而明生態美。這個80%人口以制茶、售茶為業的村莊,曾經過度開墾,大力治理後,種出了「生態茶」、「致富茶」,書寫了守好「綠水青山」的「茶鄉答卷」。「鐵觀音又有了記憶中的好味道。」
  • 綠色信貸「姜」農戶帶上致富路
    近年來,普安農商銀行緊緊圍繞「一村一品」發展思路,不斷優化信貸結構,積極爭取支農資金,放水到田,助力農戶發展生薑種值,「姜」農戶帶上致富路。 範彪只是青山鎮種生薑致富的一個縮影。據青山鎮人民政府鎮長劉金介紹,今年青山鎮成規模連片種植生薑的地方有高箐社區、範家寨村、青山區社、雪浦村、黃家壩村等,分散種植的就不計其數。劉金說,青山種植小黃姜6000多畝,今年風調雨順,長勢喜人,品質良好,一畝地產姜2000至3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