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在20歲時死去》是一部拍攝於蘇丹的電影,該片於2019年8月上映,上映即斬獲得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電影未來獎最佳處女作獎。
蘇丹所屬非洲,曾被聯合國評為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蘇丹宗教色彩濃厚,人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真主阿拉是他們的信仰,在教徒的心中,真主的指示高於一切。
影片劇照
在《你會在20歲時死去》的開頭,剛出生的男主米爾就被真主阿拉的信使酋長判定:此生活不過20歲。20年間,米爾一直活真主死亡預言的陰影之下,米爾經歷了愛情抉擇、信仰動搖、成長困惑等一系列事件後,最終獲得重生。
《電影海報》
下文將從人物塑造、主題安排、現實意義等角度分析,為大家解讀《你會在20歲時死去》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
1、死亡之子米爾:米爾的性格特別矛盾,一方面是對真主的信奉不疑,一方面又渴望衝破這股束縛。
米爾是全村唯一會全文背誦兩種版本古蘭經的人,從小深受背誦的古蘭經的影響,米爾不敢去違背真主的旨意,無意中向蘇萊曼售賣了一瓶酒,他懊惱萬分,因為在信仰真主的地方是禁止賣酒的,為了避免自己的行為觸怒真主,米爾將古蘭經念了一遍又一遍。
vs
可當不信教的蘇萊曼向米爾展現外面的世界時,米爾又表現出無限的嚮往,他羨慕蘇萊曼週遊世界的經歷,他好奇「危險人物」蘇萊曼口中的那些個沒有真主的國度。
電影劇照
和所有少年一樣,米爾渴望愛情,在面臨心愛之人表白時,他也憧憬過和對方的美好未來。
vs
然而,信仰真主的米爾又必須對真主的指示深信不疑,既然真主已經預言他活不過20歲,那麼身為一個將死之人,就要認命,在面對心愛之人暗示的時,他選擇了逃避,眼睜睜看著她被人強迫著另嫁他人。
米爾的辛酸人生源於他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作為真主阿拉的信徒,由於對生的渴望,他既無法做一名完美的信徒,又不能去過正常人的生活,米爾的身心陷於極度的壓抑和痛苦之中。
電影劇照
2、大膽求愛的娜依瑪:儘管有過勇敢,但僅靠她一人依然無法改變自身的命運,終歸成為了宗教文化束縛下的犧牲品。
娜依瑪是米爾的青梅竹馬,她在第一次見到米爾時,就喜歡上了這個男孩子,娜依瑪從不在意米爾20歲的詛咒。
小時候的娜依瑪和米爾探討著她的愛情觀:女人親吻陌生男人是不道德的,只有兩個人相愛才可以。長大後的娜依瑪憧憬著和米爾的未來的日子:會蓋許多的房子,生一村子的孩子,起名就叫娜依瑪之子之村。
在那個帶著宗教枷鎖束縛的村莊,娜依瑪思想前衛,她大膽談愛,大膽示愛,甚至大膽求愛。在母親為他尋找丈夫的時候,娜依瑪再三提示米爾向她的母親提親(這裡的人沒有選擇婚姻的權利),無奈不同於女孩面對愛情的義無反顧,身負死亡詛咒的米爾怎麼也不敢跟她在一起。
娜依瑪的用一生演繹出了籠罩在宗教陰影下的愛情悲劇,儘管她思想前衛,但愛人、親人都深受宗教文化糟粕的荼毒,她的反抗、掙扎似乎都沒有用。
電影劇照
3、不信教的蘇萊曼:無信仰、不認命是他的人生底色,追求自由、追求真理是他此生的歸途。
蘇萊曼是米爾母親口中的「危險人物」,他沒有封建枷鎖,沒有宗教信仰。
他也是米爾的「人生導師」,他閱歷豐富,有著大智慧。
和米爾的親生父親相比,蘇萊曼帶他認識新世界,更像是他的父親,蘇萊曼彌補了米爾缺失的父愛。
在蘇萊曼的認知中,腦子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背誦那些蠱惑人心經文的。他從辯證哲思的角度告訴米爾,人生下來就是無罪的,根本沒必要去向誰贖罪。一塵不染、完美無瑕的人生是不存在、也沒意義的,偶爾犯點小錯也不會影響生命本來的底色。
蘇萊曼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米爾的部分認知,讓他意識到宗教之外,原來還有不一樣的世界。
電影劇照
米爾、娜依瑪、蘇萊曼三個人分別代表著「信徒」「信念動搖」「反宗教者」,導演通過對他們三人形象的塑造,試圖向觀眾展示一個矛盾的蘇丹。一方面渴求真主阿拉的庇護,另一方面又希望部分需求能夠得到合理的滿足,而不僅僅是束縛。
宗教關係到人對整個自然界的態度,關係到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理想的建立,也關係到人的相互關係。——愛因斯坦
《你會在20歲時死去》不僅是一部異國少年成長的青春片,還是一部神權束縛下自我意識萌動的宗教電影。
1、關於對信仰的思考
影片前期中的男主角米爾就是宗教糟粕文化下的犧牲品,一開始就被神判定了命運,這導致了父親離家而去,母親終日對他保護過度。信奉真主的他唯有接受真主的安排,喪失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蘇萊曼這位人生導師的指引下,米爾的自我意識逐漸甦醒,在21歲來臨前的最後一天,他聽信蘇萊曼的建議,獨自去探索了「性」,在真主面前「犯了一次罪」。本以為活不過20歲的米爾,一覺醒來居然看到了陽光,他發現自己沒有死,他激動的跑出來,他追逐著一輛車,他想要去到蘇萊曼說的那些個沒有真主的國度。
真主的預言跟米爾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20歲之前的人生似乎都浪費了。導演借「被詛咒的男孩米爾」來表達宗教愚人的荒誕,把我們引向有關信仰的探討。
人,應該擁有信仰嗎?
人能夠擁有信仰是美好的,擁有信仰的人往往會遵循一定的行為準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靈魂得到升華。
然而,信仰卻是一把雙刃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宗教文化也存在一些糟粕,宗教的消極的一面在於它的獨斷論和對人思想的控制,這會使得信徒容易喪失主動性、創造性,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人偏執。
電影劇照
2、對宗教統治下生活的血淚控訴
我們並不是靠沉思冥想或憑我們自己的理解來獲得我們的宗教信仰,而是由外來權威和命令強加的。——蒙田
男孩米爾結束了20年的死亡束縛,終於迎來了鳳凰般的涅槃,順利趕上了自己的人生之旅,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這麼幸運,還有無數個男孩僅僅因為所謂真主旨意,斷送了生命。造成這些的,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消息閉塞,發展落後,還因為統治者的喪心病狂。
在影片的最後,字幕打出「獻給巴沙爾·易卜拉欣的記憶」「獻給蘇丹革命運動中的受難者們」,這或許會讓不了解蘇丹的人看不明白。這裡給大家科普下蘇丹的政治背景,結合這個或許你就能清楚。
蘇丹曾被失敗國家指數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蘇丹內戰是當今世界歷時最長、產生原因最複雜、衝突解決最棘手的內戰之一。導致蘇丹內戰爆發和持續的因素主要有宗教問題、種族問題、認同問題、殖民遺留問題、國家權力分配問題、環境資源問題及外部影響等問題,但宗教問題是最關鍵的因素。
政治與宗教原屬不同的範疇,然而在蘇丹則是個例外,當下的蘇丹統治者用神權管理人民的生活。《你會在20歲時死去》的故事正是以最近發生的蘇丹革命為背景。北蘇丹信奉伊斯蘭教,南蘇丹信奉基督教,兩種信仰的衝突導致蘇丹內戰的爆發。令人諷刺的是本應福澤庇佑人的宗教信仰,卻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我想,這或許是導演想要帶給我們的關於影片內容之外的思考。
2019年4月 蘇丹示威者「佔領」大橋 要求總統巴希爾下臺
3、女性主義朦朧的覺醒
導演在《你會在20歲時死去》這部電影中,除了引導觀眾思考信仰以及宗教的糟粕外,還向我們展示了在那個觀念落後、信息閉塞的環境下,女性主義的萌芽。
娜依瑪生在蘇丹宗教實力相當強大的農村,這裡的女性是沒有婚姻自主選擇權的,真主阿拉禁止他們有任何想法,必須順從安排。
娜依瑪在明知真主已經指示米爾只能活20歲的情況下,仍然不顧旁人的眼光,不懼可怕的未來,衝破一切禁錮的想要和米爾在一起。娜依瑪的求愛行為,不僅是神權束縛下自我意識的覺醒,更是女性主義朦朧的覺醒。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女性在神權統治下的蘇丹確實很難擺脫邊緣化的局面,還有無限廣闊的空間等著女性主義去發展。
電影劇照
雖然我們未身處蘇丹,不了解在宗教束縛下人們的所行、所思,但《你會在20歲時死去》仍有一些現實意義和啟示值得我們去思考。
①生命的意義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
百年芳華不如一朝頓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尋找無限的價值,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找到自我價值的呈現處,並終其一生的去堅持,使自己成為更有利於這個社會的人,也是我們可以去探尋的話題。
②強加的信仰不是信仰
真正的信仰必須是由個體自由選擇,而不是通過外力強加的。依靠強迫、利誘、欺騙不能產生真正的信仰,也不能維持和改變信仰。
③和平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煽動民心,鼓吹戰爭,不管誰輸誰贏,受難的始終是百姓。有不同意見,我們可以求同存異,和平對話也不失為一種調和矛盾的舉措。
蘇丹牧民
分析《你會在20歲時死去》這部電影的人物塑造、主題安排,結合我個人的觀影感受談了一些電影給我們的啟示,本文給大家提供了一條新的觀影思路。
但受各種因素限制,我的分析也只能算得上是管中窺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從該片中看到了宗教束縛下蘇丹局勢的動蕩、人民生存的不易。你也可以結合你的認知,談談對該片的看法,大家一起做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尹小鳳 . 當代蘇丹政治博弈研究 .
2、姜恆昆 . 蘇丹內戰中的宗教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