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的創作和賞評

2021-03-01 中詩報

古往今來,詩歌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的詩人與讀者。即便在詩壇蕭索的今天,仍有許多人把她奉為心中的女神,懷著無比崇敬和熱愛的心情頂禮膜拜。為什麼詩歌有這樣非凡的魅力?詩人是怎樣創作出一首首美妙動人的篇章的?讀者又該怎樣來鑑賞這浩如煙海、菁蕪雜陳的詩歌作品呢?

詩歌的魅力,首先表現在內容上。詩歌的內容,包括情思與意象。情思是指情趣和思想。情趣包括情感和志趣。思想包括構思與想像。由此可知,人們品讀一首詩時,或者被詩中的情感所打動,或者被詩中的志趣所吸引,有時還驚嘆於詩人巧妙的構思和超凡的想像。意象是指熔鑄了詩人情趣的具象。而所謂的具象,不僅僅指眼睛所能看到的宇宙萬物、人間百態,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也是一種別類的具象。炫目的景色、動聽的聲音、離奇的事跡、美妙的感覺,是我們每個人都嚮往和渴望的,當我們在詩中與之不期而遇時,自然會吸引住我們的目光。

詩歌的魅力,還表現在形式上。詩歌的形式,包括語言和格律。優秀的詩歌語言,不僅妥帖、簡練、含蓄,而且平易自然,好比「芙蓉出清水,天然去雕飾」。詩歌的格律,包括音步、押韻、平仄、反覆、對仗(對稱)等,它們的巧妙運用,把詩歌的聲音變得和音樂一樣動聽。又有誰不喜歡好聽的音樂呢?

詩歌有這些非凡的魅力,無怪乎她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被許多人創作和吟誦。一首詩到底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也許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初學寫詩的人一些引導和示範。

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同樣,詩人之所以要寫詩,也是有動機可循的。那麼,詩人寫詩的動機有哪些呢?簡單來說,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為情而造文,一種是為文而造情。前者是詩人情感、興趣的自然流露,這是我們所提倡的;後者則是出於唯美或名利的需要而矯情造作,這是我們所反對的。還有一些附帶著為哲理、教育、諷諫、娛樂等目的而作的詩歌,我們還是抱著中庸的態度去看待吧,既不反對,也不提倡。

當然,詩人之所以要寫詩,還取決於某些機緣巧合與遊戲的天性。人人都有情趣,情趣需要傾吐或發洩。有人大哭大笑之後,悲喜的情緒便一去不返,而詩人卻能於沉靜中加以回味,並把它寫入詩中。之所以如此,不僅在於詩人與常人相比,感情更加豐富細膩,更在於詩人熟悉詩歌的格律,並且在語言上有較深的造詣。反之,如果他熟悉的是線條、顏色或者音符、旋律,那麼表現在世人面前的就不再是詩,而有可能是一幅畫或一支曲子。一個人能夠成長為詩人,而不是畫家或音樂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在人生的早期與詩歌接觸的親密程度,也就是機緣的巧合。同時,人人都有喜愛遊戲的天性。當有人掌握了某種技巧,而這種技巧愈純熟、愈能夠揮灑自如的時候,他自然就會以此為能事,自覺或不自覺地投身其中而不知疲倦。譬如,有些詩人對於押韻可謂得心應手,有些詩人喜歡賣弄文字遊戲,所有這些,都是出於對詩歌技巧的嫻熟掌握,使用時就不免帶有幾分慷慨的揮霍。這和賣油翁賣油、養由基射箭,殊途而同歸。

總而言之,詩人之所以要寫詩,不但在於要宣洩積澱的情趣,而且還在於他掌握了寫詩的技巧,有幾分遊戲的成分在其中。

詩歌的創作過程,也就是情趣表現的過程,不外乎三種狀態:見意象而生情趣,由情趣而得意象,情趣與意象同時出現。這最後一種,就是所謂的靈感。靈感雖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靈光閃現,但如果一個人感情豐富、閱歷深廣、知識淵博,那他就一定會得到靈感更多的惠顧。多數的時候,詩人先是被某種意象所吸引,在對意象的玩味和領悟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某些和意象相關聯的情趣。或者,詩人是被某些沉積的情感所折磨,不吐不快,從而展開聯想和想像,為它們找到某種寄託。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寫詩的一個契機,它僅僅提供了一首詩的主要意象和基本情趣。接著,詩人還需要豐富和系統詩中的意象,對情趣進行延展和拓深,從而完成整首詩歌的創作。當然,也有例外,——有些詩中毫無意象的蹤跡可尋,完全是情趣的直接吐露。其實,只要感情夠得上真摯深沉,話說得又妥帖巧妙,如此也未嘗不可。

每個人都有創造意象的經驗,這就是所謂詩意生發的一刻。也就是說,每個人在本質上都可以成為詩人。但為什麼有些人能接著創作出詩來,而大多數人卻不能呢?首先,詩歌所用的媒介——語言,要想做到運用自如,不下一番苦功就難以企及。其次,詩歌所要遵守的格律,也是需要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和熟悉的。而最重要的,在於主要意象產生之後,詩人還要藉助聯想和想像來豐富意象,從而形成意象群和意象部落,直至全詩達到圓滿自足的地步。因此,豐富、新穎甚至離奇的想像力,不僅是衡量一個詩人才能大小的主要依據,更是詩人與常人的區別所在。至於想像力的培養,除了知識和經驗之外,經常有意識地運用形象思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意象、意象群和意象部落,它們之間還有一個組合、排列的問題,也就是所謂詩歌的構思。與敘事性作品的構思以情節或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不同,詩歌(特別是抒情詩)與抒情性的散文一致,要求的是形散神不散,也就是要以情趣為脈絡組織起紛繁複雜的意象。大致說來,意象、意象群、意象部落的組合類型有三種:並列型、主次型、對比型。(可參閱第三章)但總的來說,文無定法,詩歌的構思也沒有一定之規,只要能把詩人的情趣鮮明、生動、新穎的呈現出來,那就是好的構思了。

上面所說詩歌的三種創作過程,都能夠寫出情文並茂的好詩。但無論是哪一種創作的狀態,我們最好都能做到凝神屬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全身心的投入,而不可馳心旁騖,自由散漫,否則這首詩的意境就很難達到完美自足的地步,不免會有蕪雜湊塞的毛病,這是寫詩過程中的大忌。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掌握了嫻熟的技巧,充其量只是一個詩匠,要想成為詩歌的大家,寫出能夠流芳千古的好詩,還是應該在內容上多下功夫。這就要求作者不但有淵博的知識、寬廣的閱歷、豐富的想像,而且還要有高尚的品格、開闊的胸襟甚至哲學家的智慧。這些,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了,它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學習和培養。

說了這麼多,朋友們是不是有些躍躍欲試了呢?但首先,一定不要抱著詩歌容易做的念頭。誠然,新詩比起國詩而言,格律的要求已不再那麼苛刻,而所用的語言更是我們日常所熟稔的,因此,和其它藝術相比,詩歌的創作要相對容易一些。但愈是容易的事情,要想做好反而更難。由於詩歌不像美術、音樂、戲劇那樣能夠直接訴諸感官,要想把握到詩的內核,這就對一個人的想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寫詩如此,讀詩亦然。

2、新詩的賞評

前面說到詩歌的創作,下面我想談談詩歌的欣賞和評論。想要欣賞詩歌,首先就要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比如要有一定的語言文字的修養、對于格律多少要有些了解,同時,比較豐富的想像力和人生的經驗,對於更深一層理解詩歌的意蘊也大有裨益。欣賞得多了,自然要有比較;有比較,就不免要分出三六九等。這就涉及到鑑賞力的高低和鑑賞的標準這兩個問題。無論是詩人還是讀者,要想培養出一流的鑑賞力,那就要從學詩伊始,去觀摩最好的作品。歌德也曾說過:「鑑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只有當最優秀的作品作為範本,在我們頭腦中深深紮根,我們在寫詩或讀詩時才會有一個標尺,時時提醒和激勵著我們,而不至於被二三流的作品所誤導。

那麼,哪些詩歌能夠稱得上是學習的範本呢?總結起來,不外乎三種:一、外國的好詩。很多被翻譯成現代漢語的外國詩歌,都能稱得上是本國的精品。學習外國的好詩雖然是條捷徑,但岔路極多,學習者很容易迷失自己。西方與東方的詩,風格迥異,各有千秋,但這還不是最大的障礙,真正的困難,在於詩歌不可翻譯的特性。義大利詩人埃烏傑尼奧·蒙塔萊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怎樣解釋這樣的事實:中國古典詩歌抗拒任何翻譯,而歐洲詩歌又束縛於原文之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詩歌有不可轉化為它種文字的特殊性。蒙塔萊又說:「我們自以為在讀白居易的詩,實際上是在讀譯者瓦雷巧妙的模仿作。」這就說明詩歌由於具有散文所不具有的音樂性,和母語的關係十分親密,而譯詩之所以能被認可,基本上取決於譯詩的成功。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外國詩,最好能精通一門外語,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不現實的。學習外國詩歌而不至於消化不良,確實不是一件易事。當然,除去譯詩在形式上的不足之外,其它方面有許多東西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究的。
第二條路,學習優秀的漢語古典詩歌。古典詩歌與新詩的唯一不同之處,就在於所用的語言媒介不完全相同。而現代漢語也不是天外飛仙,它是由古漢語傳承轉化而來的,它們之間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完全可以對比加以研究。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驗,——在學詩的道路上,首先接觸優秀的漢語古典詩歌,有以下若干好處:首先,漢語古典詩歌極富音樂性,在誦讀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起音樂化的詩歌的語言節奏。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得就是這個意思。此外,漢語古典詩歌語言的含蓄和雋永,以及對於意象的刻畫和意境的追求,都值得我們深入學習。
第三條路,學習好的民歌。在當代詩壇,民歌實際上是指那些流行歌曲。好的流行歌曲不但旋律優美,歌詞也很動人。但當代歌壇良莠不齊,寫得較精緻的歌詞不是很多,因而可學的東西有限。

有關詩歌欣賞和評論的標準,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新詩表面上雖然已經形成了數種所謂的風格流派,但由於都還沒有足夠數量的為歷史和大眾所公認的佳作問世,這標準也就很難確立。即使按照自己流派的風格確定下來,也很難被其它流派所承認,而其標準的可靠性就更加難以定論了。但是,既然欣賞和評論時時都在發生,那就還是免不了標準的建立。到底該以何種標準作為新詩賞評的準繩呢?我認為,漢語古典詩歌中有眾多已成定論的傳世名篇,值得我們去仔細研讀。新詩的歷史很短,能稱得上精品的詩作可謂鳳毛麟角。現當代有許多詩人,專門以現當代的某些詩人及其作品為師,以致流毒無窮,積重難返。依我個人的「高見」,當代人如果想學寫新詩,儘量不要研究現當代的新詩作品(帶著批評的眼光隨便看看可以),最好能從古典詩歌的精華中汲取營養,踏踏實實地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我力主以優秀的古典詩歌的篇章為藍本,來對比新詩作品的優劣。其標準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情趣。情趣有真有假,「為情而造文」,其情必真,「為文而造情」,其情必假。情趣有深有淺,「深則情,淺則趣」,二者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情趣還分高雅、中庸、低級三種,類似淫邪鄙俗的低級情趣,為世人所不齒。情趣還有特定的和普遍的區分,有些人喜歡抒發一些獨有的、特別的情趣,雖也無可厚非,但總是不如普遍的情趣更容易引起讀者的理解與共鳴。

此外,有些人津津樂道於富含哲理的詩歌,認為只有這樣的詩才更有味道、更有嚼頭。詩中含有哲理,本身並沒有錯,關鍵要看這種哲理是怎樣產生的。如果是抒情寫景時的自然流露,當能使作品的主題「更上一層樓」,那是我們所歡迎的;倘若是為哲理而哲理的詩歌,那就不免有譁眾取寵的嫌疑,讀來令人生厭,這是我們所諱忌的。世人尊崇唐詩,貶低宋詩,就是因為唐詩重抒情,而宋詩重說理。與之相反,宋詞由於在抒情寫景上下功夫,因而取得了比宋詩高得多的成就。

(二)、意象。意象是否鮮明、生動、新穎,意象、意象群、意象部落之間排列的是否合理有序。以上這些,決定著意象的優劣與否。

一首詩中,意象所佔的分量越大,就越容易做到含蓄蘊藉。同時,意象的優劣與多少還決定著意境的好壞和深淺。

(三)、意境。情趣和意象之間能否做到水乳交融、物我兩合,是使詩歌意境達到完美的最根本的途徑。現當代的新詩很少有在意境上做功夫的,因而詩味索然。有的新詩,意象和情趣之間甚至有很大的隔膜,讀後令人如墜十裡霧中,不知所云。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好好向老祖宗學習呢。

(四)、語言。語言不但要妥帖、簡練、含蓄,而且還應平易自然,為修辭而修辭是我們堅決反對的。當代有些詩人天真地以為,語言平易自然的詩不像是「詩」,因而,他們故意打破語法的規則和用語的習慣,或者故作高深,擺出一付神秘、玄奧的面孔,認為這才是所謂的「詩」。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語言撕裂了意象和情趣的有機體,要想以這樣的語言寫出完美的意境,簡直是痴人說夢!

(五)、格律。國詩中的各種格律大家耳熟能詳,新詩中的格律應該如何,世人卻還沒有公論。有人認為,新詩應該拋棄一切格律,實現完全的自由,這樣才更有利於發展詩歌的情境。這種想法雖然也有片面的真理,但總的來說,卻是十分天真和可笑的。詩之所以稱之為詩,不但在於它有濃烈的情趣和鮮明的意象,更主要的還是在於它有著不同於散文的各種格律。如果詩歌失去了格律,那它也就不能稱之為詩歌了。有人會說,難道「散文詩」不就是詩嗎?這可真是謬種流傳,害人不淺哪!不錯,一流的散文詩可以擁有比二三流的詩歌還要動人的意境,但它卻實在不能稱之為詩。一個最基本的理由是:詩歌是有音律的,也就是具有一種形式化的音樂的節奏,而「散文詩」則沒有。如果一定要給這種文體起個名的話,稱作「詩散文」倒還比較貼切。

至於新詩中有哪些格律可以適用,我不敢妄言。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只要能更好的抒發情趣並且最大程度上體現出語言的音樂性,那這些格律的運用就一定是成功的,否則,這些格律就純屬多餘,不用也罷。此外,有些格律的使用,如詩歌的分行分節、行與行之間有規律的錯綜排列等等,能夠增強視覺的美感,用用也無壞處。但我們要明白,這終究只是末節,拋棄聲音的格律而一味追求視覺的美感,這是捨本逐末的做法,是拋了西瓜撿起芝麻的愚蠢舉動。

(藍田如夢)

本欄編輯:海底月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新詩創作的先鋒姿態 ‖ 王久辛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來思考新詩的創作該如何面對當下的新時代?似乎也就沒有那麼紛繁雜亂不知如何開口與令人惴惴不安的費思量了吧? 俯察新詩的百年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能夠流傳下來的名篇佳作,都與新詩最初誕生時有著同一樣的特徵,即:與我們這個民族的命運折挫與創痛緊緊相系。在我看來,新詩的幾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也都是在中華民族命運生死攸關的緊要的轉折關頭獲得的發展。
  • 詩賞讀:王猛仁新詩6首 | 海的斷片
    王猛仁新詩6首
  • 田一坡:新詩創作中的海洋意象與海洋元素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海洋意象進入詩歌創作就不只是詩人偶爾抒懷的審美對象,而是作為核心意象參與到詩人的詩歌經驗的精神視野與價值構成中。對那些有著海洋生活經驗的詩人而言,海洋意象的提煉不是獵奇,不是驚豔,不是乍見之下的激情,而是生活的底色,是詩歌經驗的一種境域化展開。另一方面,久居大陸的詩人,一旦與大海相遇,海洋意象也會突入詩人的詩歌經驗中,與陸地詩歌意象構成一種爭執與張力。
  • 【薦讀】 詩歌的道德力量 一一我對新詩創作一點見解 張杰
    一一我對新詩創作一點見解張杰我以新詩起步,在那個時代,北島顧城舒婷們的詩歌使我著迷,每每工餘暇間就超喜愛
  • 1950—1970年代臺灣新詩
    三位詩人改以創作來反思50年代「橫的移植」以降之局限,但他們所求,既非仿古、更非復古,而是想從中國古典文學之意象、節奏、聲韻、詞彙乃至抒情方式中汲取資源,再鑄新詩。更明顯的轉變,應是重新結合「詩」與「歌」之嘗試,「以詩入歌」遂成為彼時「民歌運動」的一大特色。1975年6月6日,臺灣大學畢業的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的創作發表會上,演唱了八首由余光中的詩譜曲之作。
  • 新詩文本【現場讀詩·005】|葉秀彬
    新詩文本編輯團隊及欄目設置木隸南 韋嫣 產安江 許傑鴻 安瀾 沙馬 初航宇 明月的許諾 卓亞  秋穆  夏青山 縈之欄目設置稿件主要從《新詩文本》微信選稿群擇優遴選。每周一出刊。【現場讀詩】欄目主持:安瀾 縈之。多渠道遴選當下中國詩歌現場優秀新詩,並予以賞讀和評析。每月中旬和月底出刊。【詩人薦詩】欄目主持:木隸南。接受詩人推薦的新詩1—5首,附點評。每月兩期,不定日期出刊。
  • 【新詩】王輝愛情詩選(二)
    明月寄思仰望冰輪空賞千裡之外的孤寂隔屏遙望緊握一寸記憶情感的絲線再柔拴不住飄蕩的心【華夏詩詞論壇】版主、評論員,城市通巴彥網主編,詩詞版和新詩版版主,《西北作家》籤約詩人。我的作品:【詩歌】王輝:我背上行囊(外一首)【詩歌】王輝:觀月外一首【新詩】王輝:初秋的山景外兩首【新詩】王輝:秋天的絮語(組詩)【新詩】王輝:愛情詩選之一責任編輯:曹春雷編  輯:武新宇
  • 新詩文本【域外詩叢】001期 ‖ 茨維塔耶娃丨瘋狂,也是理智
    新詩文本編輯團隊及欄目設置一川  木隸南  韋嫣  伊朵  產安江  許傑鴻  安瀾  沙馬  李傳英  初航宇  陳韶華  明月的許諾  卓亞   周健  劍方  秋穆   縈之  野蘭欄目設置【一周詩選】欄目主持:一川  羅森。
  • 新詩文本【個人專輯】038期 ‖ 陳韶華丨自選詩十首
    新詩文本編輯團隊及欄目設置一川  木隸南  韋嫣  產安江  許傑鴻  安瀾  沙馬  李傳英  初航宇  陳韶華  明月的許諾  卓亞   周健  劍方  秋穆  夏青山  縈之  野蘭稿件主要從《新詩文本》微信選稿群擇優遴選。每周一出刊。【現場讀詩】欄目主持:安瀾  縈之。多渠道遴選當下中國詩歌現場優秀新詩,並予以賞讀和評析。每月中旬和月底出刊。【詩人薦詩】欄目主持:木隸南。接受詩人推薦的新詩1—5首,附點評。每月兩期,不定日期出刊。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作者:師力斌《北京文學》副主編杜甫詩歌是古典詩歌的寶藏,也是百年新詩的寶庫。杜甫既是經典的舊詩人,是森嚴法度和完美形式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個新詩人,是自由詩人、實驗詩人。杜詩給新詩以諸多啟示,唯有打破新詩古詩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在詩的意義上討論新詩的發展問題,方有出路。
  • 新詩文本【個人專輯】043期 ‖ 南冠丨大地就是你的樣子
    新詩文本編輯團隊及欄目設置一川  木隸南  韋嫣  伊朵  產安江  許傑鴻  安瀾  沙馬  李傳英  初航宇  陳韶華  明月的許諾  卓亞   羅森  劍方  秋穆   縈之  野蘭欄目設置稿件主要從《新詩文本》微信選稿群擇優遴選。每周一出刊。入群投稿聯繫韋嫣或秋穆(微信號qiumu2112)。【現場讀詩】欄目主持:安瀾  縈之。多渠道遴選當下中國詩歌現場優秀新詩,並予以賞讀和評析。每月中旬和月底出刊。【詩人薦詩】欄目主持:木隸南 。接受詩人推薦的新詩1—5首,附點評。
  • 華海創作年表(1984——)
    年3月《詩歌報》發表《一幅畫》1990年詩集《燃燒的眼睛》(五人合集),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年《詩刊》第3期發表《收鴨毛鵝毛的女人》2001年11月詩文集《一個人走》,哈爾濱出版社出版2005——20082005至2007年,在《清遠日報》開設生態詩賞讀專欄,歷時3年,共100多期。
  • 第五人格二周年創作賞活動怎麼玩 二周年創作賞規則詳解
    第五人格二周年創作賞活動怎麼玩?二周年創作賞活動什麼時候開始?二周年創作賞活動有什麼獎勵?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二周年創作賞活動規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浪波 劉潤為:關於新詩創新的對話
    波:李白的主要成就在古詩和樂府。這個人生性浪漫,受不了近體詩的束縛。為:縱觀唐代近體詩的形成,一種詩歌樣式的成熟確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波:新詩自開創之日起,就全面的成就說,當推郭沫若、聞一多以及40年代的艾青,他們是中國新詩的奠基者。
  • 毛澤東:我是不看新詩的。自己卻嘗試寫了一首新體詩《八連頌》?
    一是,在當時的國情下,這種文字淺顯、句式短小的詩詞,中心明確,內容易懂,好學好記,更適合普通士兵和老百姓的閱讀和傳頌,只有流傳性上來了,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體現詩歌的宣傳效應,而不僅是被收藏到「詩集」裡供文人墨客賞析。
  • 《新詩百年》 ‖ 陳黎
    譯有《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疑問集》,《精靈:普拉斯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世界當代詩抄》等逾二十種。一年一度在花蓮舉行的「太平洋詩歌節」策劃人。曾獲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
  • 文物配音評賞·文明起源
    第三季93''秒變博物館小達人活動將在文物短片完成前,提前公布孩子們的配音作品,讓大家學習評賞。
  • 好多新詩沒有風格,水平低下,牽強附會,為什麼還有人在寫?
    這個問題其實看上去好像問得挺對,那些亂七八糟的新詩,怎麼就一直存在呢?按理說沒有人看好的東西,應該沒有市場,沒有市場的東西,為什麼一直有人供應呢?詩歌的初心是通過叫喊出來,散發自己的情感爆炸或者鬱結。為什麼追求認同?還不是為了讓更多人一起分享快樂,分擔憂傷?快樂是誰的?憂傷是誰的?都是作者自己的。
  • 新詩文本【詩人薦詩】014期丨明亮的燈籠燙傷了黃昏(4首)
    漲潮時信心滿滿退一步,依然海闊天空淺灘附近,蝦蟹沙螺們在珊瑚礁上,練習人間的小遊戲更遠處,整座海溢出海平線天空和大海夥到了一起山峰和魚群藏在深處,被風暴擄走的,只是思想的一小部分大片大片的藍,光陰取之不盡,船任意行飛揚的浪花,全都擺放在桌面上大海在人間擺闊,不可驚訝
  • 譚五昌:略論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詩寫作的藝術「增長點」
    「書面語」加「口語」的「複合型寫作」綜合了「書面語寫作」和「口語寫作」所具有的藝術優點,因而持這一寫作傾向的詩人在數量上更為可觀。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出中國當代詩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史詩情結,同時,它也是新世紀中國新詩創作繁榮態勢非常有力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