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我是不看新詩的。自己卻嘗試寫了一首新體詩《八連頌》?

2021-01-13 獨到之言

我父親曾是一名軍人,我從小就在部隊中長大,對軍人有種天然的親切感與崇拜。

父親每每給我們講述自己的往事,大多都會提及他的那些老戰友,言語中不自覺地會流露出幾許溫馨,幾許豪邁。

而每到「建軍節」,他們那些老戰友就會相擁而泣,唱起那首《駝鈴》。這讓我不由得想起毛澤東曾在某年「八一建軍節」寫下的一首讚頌解放軍的詩。

毛澤東

一、毛澤東唯一一首寫於「八一建軍節」的詩,也是唯一一首新體詩

1963年8月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36周年之際,毛澤東興致勃勃地寫下了一首古體詩《雜言詩·八連頌》: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據說,這是毛澤東一生唯一一首描寫解放軍的詩。《雜言詩·八連頌》中所描述的「八連」解放軍意志如鋼鐵般堅硬,「拒腐蝕,永不沾」這六個字,看起來輕描淡寫,實則是蘊含了千鈞之力。

當年,我們國家解放之初,「八連」被安排到了上海「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南京路上駐守,他們就好比一張白紙放到了染料鋪,一下子進入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面對各種外界誘惑,八連的將士們個個堅定意志,一塵不染。他們厲行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從不浪費,保持著艱苦樸素的革命本色,並鑄就了《針線包》、《一分錢的故事》、《行軍鍋》等一系列經典故事。

同時,毛澤東在《雜言詩·八連頌》中還說「為人民,幾十年」,這正是全中國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實寫照。

「八連」裡,要求每個新來的戰士,以及退伍的戰士,都必須要為群眾做一件好事。哪裡的群眾有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裡。

救助遇到了困難的人,照顧孤寡老人的生活,給去世的老人送終……這些鐵血漢子們不僅肩負著保衛國家、老百姓安全的責任,還實實在在成為了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堅實靠山。

好八連戰士

另外,十分明顯的是,《雜言詩·八連頌》一改毛澤東以往古樸文藝的詩歌風格,全詩共40句,前38句主要採用了「三字句」的方式,後兩句則是七言。全詩字眼平實、意思淺白,並且節奏明快、朗朗上口。

熟悉毛澤東詩詞的人都知道,毛澤東鍾愛舊體詩詞,他現存公開發表的詩詞中絕大部分都是古體詩或格律詩詞,這種新體雜言詩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那毛澤東為什麼要在「八一建軍節」,以這種新體詩的形式寫一首詩呢?我認為這正是反映了毛澤東智慧的光輝。

一是,在當時的國情下,這種文字淺顯、句式短小的詩詞,中心明確,內容易懂,好學好記,更適合普通士兵和老百姓的閱讀和傳頌,只有流傳性上來了,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體現詩歌的宣傳效應,而不僅是被收藏到「詩集」裡供文人墨客賞析。

二是,當時國內以新體詩歌為載體的宣傳形式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毛澤東作為詩詞的大家,自己嘗試用新體方式作詩,在為新體詩歌創作模式樹立榜樣的同時,也是鼓勵更多的創作者投入到新體詩歌的寫作行列中來。

果然,後來這首《雜言詩·八連頌》被改編為了快板,在軍隊中和民間都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全國上下軍民的士氣。

好八連

二、毛澤東鍾愛舊體詩,卻鼓勵年輕人讀新體詩

中國傳統詩詞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極為崇高,他曾說過:

這種東西(舊體詩詞),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良敦厚嘛。

可見,毛澤東認為傳統詩詞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一種體現,可以抒發人的感情,激發人的意志,發揚人的美德,並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毛澤東對舊體詩詞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他年輕時在長沙求學的筆記《講堂錄》共47頁,開首11頁就是毛澤東用端正楷體謄抄的屈原的著作《離騷》與《九歌》。他一生都十分推崇屈原,曾11次在公開場合談及屈原和他的著作,常年把《離騷》放在床頭以便隨時翻閱。

毛澤東曾對著名作家梅白說過:

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

由此,毛澤東對舊體詩詞的鐘愛可見一斑。不僅喜歡,他還要傳承舊體詩詞、改革舊體詩詞。

因此,毛澤東一生都致力於傳統詩詞的創作中,在他公諸於世的詩詞作品中,絕大部分都是舊體詩詞。並且,毛澤東的絕大部分詩詞都引經據典、傳承經典,但又絲毫不被經典的光華所掩蓋。

他的舊體詩詞都被重新賦予了新時代的特色,在題材、敘述手法、表現形式、格調意境上都有空前的創新,他的詩詞是以舊體之型述新世之事,從而成為了他自己獨創的經典。

毛澤東

相對的,毛澤東對新體詩歌不太感冒,有一次他對梅白說:

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詩的……給我一百塊大洋我也不看。

可以看得出,毛澤東的所謂「不看新詩」是帶有一些開玩笑的成分的,他之所以說不喜歡,還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新體詩在形式上不能引起他的興趣:

現在的新詩不能成型,不引人注意,誰去讀那個新詩?

毛澤東雖然自己對新體詩不感興趣,但他卻十分鼓勵年輕人去學習新詩,創作新詩:

這些詩並不能打動我,但能打動年輕人……  舊體詩詞的格律過嚴,束縛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張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  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可見,毛澤東在當代詩歌的創作和推廣上是十分理性的,並不會以自己個人的喜好去左右時代與社會進步中詩歌的發展方向。這也正反映出了偉人毛澤東寬廣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情懷。

毛澤東

三、毛澤東對新體詩歌的設想與自我嘗試

毛澤東基於自己對舊體詩歌的情感,對中國詩歌未來發展的做了自己的設想:

我看中國詩的出路恐怕是兩條,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這兩面都提倡學習,結果要產生一個新詩。……  將來我看是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內容應該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

也就是說毛澤東對中國未來新體詩的設想是將民歌和古典詩詞相結合,以敘述和抒發現代人的情感。

毛澤東不僅喜歡古體的格律詩詞,對民間歌謠也是有所偏愛的。

早在1925年,毛澤東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的時候,就把當地的民謠編進了識字課本中,在夜校教授農民學習。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說到「革命者愛吃辣椒」話題時,還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湖南的民歌《辣椒歌》。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期間對參加會議的同志提出了「搞點民歌好不好」的想法。隨後,全國掀起了一場全民寫詩的浪潮。

同時,對新體詩的應該有怎樣的形式,毛澤東也表達出了自己的看法:

新詩應該精煉,大體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

不得不說,作為一名偉大的詩人,毛澤東對新體詩的發展的趨勢把握還是比較準確的。當今的新體詩,大致上的確是具備了毛澤東所說的上述特點。

毛澤東

另外,對於新舊詩歌交替的趨勢,毛澤東也是十分理性的:

一方面要繼承優良詩歌的傳統,包括古典詩詞和「五四」以來革命詩歌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以求得新詩的發展。

毛澤東認為新舊詩歌的交替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這正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所具備的根本素質。

放在今天來看,毛澤東當時這些對新體詩的看法,或許還帶有自己個人的偏好,理論體系上或者還有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毛澤東對新體詩歌在人民群眾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有清楚的認識,並且試探著主動去推動新體詩歌的發展。

不僅如此,他自己也嘗試著用自己的理論來寫新體詩歌,而《雜言詩·八連頌》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毛澤東詩詞史話》作者蕭永義在書中說:

我始終認為:《八連頌》是毛澤東呼喚「新體詩歌」聲中身體力行的一次嘗試。

當然,也有專家說毛澤東的這首詩是借鑑了《六州歌頭》詞的模式,還有人說《雜言詩·八連頌》是仿蘇伯玉妻子《盤中詩》的形式。

但我個人認為,毛澤東這首《雜言詩·八連頌》與中國傳統經典詩詞的格式相去甚遠,同時這首詩也符合了毛澤東自己對新體詩歌的設想:古典與民歌相結合,形式精煉,大體整齊,押韻大致相同。

所以,我贊成毛澤東的《雜言詩·八連頌》是他對新體詩歌創作的一次嘗試的觀點。

相關焦點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我們不要求一首新詩像杜甫其詩那樣格律嚴謹、形式整齊,但可以對照其思想境界的高下,可以對照詩歌技術的優劣。杜甫有宏闊的宇宙意識,新詩有沒有?杜甫有濃重的家國情懷,新詩有沒有?杜甫有深切的人道主義和草根情結,新詩有沒有?杜甫每詩必鍊字,用字精當新奇恰切,新詩有沒有?杜甫有非常精煉的句子,新詩有沒有?杜甫有高妙的時空技術,新詩有沒有?
  • 好多新詩沒有風格,水平低下,牽強附會,為什麼還有人在寫?
    從完全的作者角度來說,我手寫我心,你看不懂管我鳥事——因為我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變現,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創作只有自己才懂的詩。從大眾角度來說,只有作者自己才懂的詩缺乏人類通感,自然是垃圾。我又有什麼義務去讀懂你的內心,你擺在我面前的文字打動不了我,就毫無價值。詩人再好的情感爆發,對沒有被勾搭成功的讀者而言,都是垃圾,都是爛詩,都是浪費時間的文字。可是對有些作者來說,完全並不在乎啊。
  • 朱光潛:如何寫新詩?
    不過我也相信每一時代的文學有每一時代的較為正常的表現方式。比如說,荷馬生在今日也許不寫史詩,陀斯妥耶夫斯基生在古代也許不寫小說。在我們的時代,文學的最正常的表現的方式似乎是散文小說而不是詩。這也並不是我個人的意見,西方批評家也有這樣想的。許多青年白費許多可貴的精力去做新詩,幼稚的情感發洩完了,才華也就盡了。在我個人看,這種浪費實在可惜。他們如果腳踏實地練習散文小說,成就也許會好些。
  • 郭沫若贈錢學森的詩,郭老寫得霸氣,錢老識貨,都令人肅然起敬
    提到他的現代詩,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何看上去那麼「幼稚」,但他卻仍被稱為新詩奠基人?其實關於這一點,不只是很多網友不太懂,就連文化名人馬未都先生都曾當眾表示:「郭沫若的詩是小學生水平,還不如我!」事實真的馬先生所言嗎?我們來看一首郭沫若先生的現代詩節選:《天狗》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
  • 青年毛澤東的言志詩與抗日誌向
    毛澤東是一位詩人,青少年時代就展露了了不起的詩才。詩言志,毛澤東青年時期寫的一些言志的詩都與反抗日本侵略、救國救民的志向有關。  「孩兒立志出鄉關」  毛澤東17歲那年,改寫了他認為是日本志士西鄉隆盛的詩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很明顯,這首詩表達了少年毛澤東的志向。
  • 毛澤東為何不贊成對自己詩詞作註解
    毛澤東的理由是: 「詩不宜注,古來注杜詩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  然而,對社會上各式各樣的註解,詩人也並非全不在意。他曾經有過一次主動的注釋。  1958年12月,在廣州的小島賓館翻閱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時,毛澤東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我的幾首歪詩,發表以後,注家蜂起,全是好心。
  • 浪波 劉潤為:關於新詩創新的對話
    從郭沫若到現在,新詩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比較完備的審美規範,尤其是在形式方面。波:自郭沫若以後,聞一多、馮至、何其芳、田間、賀敬之都嘗試過,但是都沒有成功。一直到現在,仍然是誰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沒有比較普遍一致的規範。所以,臧克家曾感嘆說:都說新詩好寫,實際上最難寫。
  • 現代詩怎麼寫?朱自清《新詩雜說》,手把手教你入門技巧
    古詩的絕句,一般先寫景語,再寫情語。新詩要如何開頭、如何結尾?等等。 新詩究竟應該怎麼寫?有哪些基本的寫作技巧,是初學者必學的?這些疑問,是很多新詩愛好者無法提筆創作的主要攔路虎。 儘管自胡適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以來,新詩已經走過近百年的發展歷程。
  • 1950—1970年代臺灣新詩
    經過了發展期之現代主義洗禮,三人不可能滿足於素樸的「以詩反映現實」,但亦不願陷入超現實及無意識書寫之誘惑。三位詩人改以創作來反思50年代「橫的移植」以降之局限,但他們所求,既非仿古、更非復古,而是想從中國古典文學之意象、節奏、聲韻、詞彙乃至抒情方式中汲取資源,再鑄新詩。更明顯的轉變,應是重新結合「詩」與「歌」之嘗試,「以詩入歌」遂成為彼時「民歌運動」的一大特色。
  • 龔學敏將100首古體詩「翻譯...
    化解隱晦,承接詩意為讀者提供了讀懂李商隱的一種簡潔方式翻譯李商隱詩作的翻譯、闡釋之作很多,也有人根據李商隱的詩詞意境去寫自己的詩。但像龔學敏這樣一個寫新詩的人,把李商隱的古體詩,用新詩的形式,「翻譯」出來,很是罕見。
  • 新詩文本【現場讀詩·005】|葉秀彬
    新詩文本編輯團隊及欄目設置木隸南 韋嫣 產安江 許傑鴻 安瀾 沙馬 初航宇 明月的許諾 卓亞  秋穆  夏青山 縈之欄目設置稿件主要從《新詩文本》微信選稿群擇優遴選。每周一出刊。【現場讀詩】欄目主持:安瀾 縈之。多渠道遴選當下中國詩歌現場優秀新詩,並予以賞讀和評析。每月中旬和月底出刊。【詩人薦詩】欄目主持:木隸南。接受詩人推薦的新詩1—5首,附點評。每月兩期,不定日期出刊。
  • 詩賞讀:王猛仁新詩6首 | 海的斷片
    甚至沒有迎風的琴瑟在陳列有序的礁石上搖曳著多頻的美聲 說不定哪一天我要將冬日裡的寧靜打破讀著自己的詩篇撐起一具遮陽傘看船上的燈火從濃縮,走向膨脹 暮色睡得正香站在蒼茫遼闊的海的出口>和著春風在身邊喃喃自語總有這樣的夜晚把自己看成自己的風景讀著寂寥的海的詩句在腳下流動,變幻有意,或者無意她都是夢中的女皇 當顫慄的音波蕩開浪的簇擁它容易使我在某些細節中忽略這時辰這地點的玄妙
  • 北島的詩《進程》遭謾罵,評論區被迫關閉,究竟寫的什麼惹來攻擊
    北島隨後在評論區說:這是(評論區)討論詩的平臺,但不應使用語言的暴力。我從此關閉詩和詩的評論區。有網友將截圖發到網上,迅速熱發熱議,對使用語言暴力迫使北島關閉評論區的一片譴責。一位影評人感慨說:這是一種話語的空間讓渡吧,讓出舞臺。當年那個寫出「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 【左岸風文學】熊流明 | 疏讀師力斌《杜甫與新詩》(下)
    接著例舉杜詩「以小見大」的一首佳作《見螢火》,及新詩啞石《進山》、桑克《雪的教育》以輔證。   第三節(p289~p291)載道與言志。初看標題,我沒弄懂作者想講什麼,讀完第一自然段,原來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的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的關係問題。作者引述周作人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將中國文學的傳統分為載道派與言志派:載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會牴觸載道。
  • 李宗盛出了一首新寫的舊歌,聽哭了!
    一首新寫的舊歌它早該寫了寫一個人子 和逝去的父親講和我早已想不起 吹噓過的風景而總是記著他 混濁的眼睛用我不敢直視的認真表情那麼艱難地掙扎著前行一首新寫的舊歌不怕你曉得那個以前的小李 曾經有多傻呢先是擔心 自己沒出息然後費盡心機想有驚喜
  • 一首悼念亡友寫的詩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毛澤東這裡摘用此句用以表達悲痛的心情。隨後,毛澤東筆鋒一轉,以雁聲、湘濱、南城隈這些平日和摯友齊聞同見的景物,與思友之情交融在一起,寫得真切動情。之後進入第二個主題「別友」。人死不能復生,毛澤東以「城隈草萋萋」入筆,敘說自己淚水浸頰、孤身隻影、零落不知所思,點出「永訣」的話題,如泣如訴,感人肺腑。
  • 最近關注這種實相生活的翻譯 ——以于小偉一首新詩為樣本說
    最近關注這種實相生活的翻譯——以於小韋一首新詩為樣本說(標題人名錯抱歉
  • 「申江詩潮第242期」談詩說詞:潘承勇從毛澤東的兩首詩說起(總615期)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則寫於1936年。1945年主席赴重慶談判,應南社領袖柳亞子先生「索句「,手書回贈,才公開發表。引起社會巨大反響。國共雙方,如陳布雷、胡適、陳毅、董必武等都撰詩發文。累計和詩達50多首,論文10多篇。解放後,1957年《詩刋》刊發包括這二首在內的毛澤東詩詞,《人民曰報》等媒體相繼轉發,很快在社會上掀起一陣學習、研究毛澤東詩詞的熱潮。
  • 「反七律體」詩
    上半說入山沒見到主人,下半說其實用不著與主人相見,有山水相伴就滿足了。三、四句是聯綿句,五、六句則是「反七律體」少見的平韻對仗句。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無橋。我欲上山山路險,我欲汲井井泉遙。越人翠被今何夕,獨立沙邊江草碧。紫燕西飛欲寄書,白云何處逢來客。[1]顧況《悲歌》  前四句用平韻構成一組大排比式的「大對仗」,而且,各句中四、五字重複,富有民謠風味。
  • 新時代:新詩創作的先鋒姿態 ‖ 王久辛
    自2017年春天以來,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詩人葉延濱和我有幸受貴州詩人協會邀請擔任創作的指導工作,我們先後參與了他們組織的十餘次「詩寫脫貧攻堅」活動,他們又一次把力量凝聚到- - 貧困線上下左右的老百姓,和為這些百姓而奮鬥的人身上。在我看來,這正是中國作家、詩人堅持投入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也是產生名篇佳作永恆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