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曾是一名軍人,我從小就在部隊中長大,對軍人有種天然的親切感與崇拜。
父親每每給我們講述自己的往事,大多都會提及他的那些老戰友,言語中不自覺地會流露出幾許溫馨,幾許豪邁。
而每到「建軍節」,他們那些老戰友就會相擁而泣,唱起那首《駝鈴》。這讓我不由得想起毛澤東曾在某年「八一建軍節」寫下的一首讚頌解放軍的詩。
一、毛澤東唯一一首寫於「八一建軍節」的詩,也是唯一一首新體詩
1963年8月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36周年之際,毛澤東興致勃勃地寫下了一首古體詩《雜言詩·八連頌》: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據說,這是毛澤東一生唯一一首描寫解放軍的詩。《雜言詩·八連頌》中所描述的「八連」解放軍意志如鋼鐵般堅硬,「拒腐蝕,永不沾」這六個字,看起來輕描淡寫,實則是蘊含了千鈞之力。
當年,我們國家解放之初,「八連」被安排到了上海「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南京路上駐守,他們就好比一張白紙放到了染料鋪,一下子進入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面對各種外界誘惑,八連的將士們個個堅定意志,一塵不染。他們厲行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從不浪費,保持著艱苦樸素的革命本色,並鑄就了《針線包》、《一分錢的故事》、《行軍鍋》等一系列經典故事。
同時,毛澤東在《雜言詩·八連頌》中還說「為人民,幾十年」,這正是全中國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實寫照。
「八連」裡,要求每個新來的戰士,以及退伍的戰士,都必須要為群眾做一件好事。哪裡的群眾有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裡。
救助遇到了困難的人,照顧孤寡老人的生活,給去世的老人送終……這些鐵血漢子們不僅肩負著保衛國家、老百姓安全的責任,還實實在在成為了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堅實靠山。
另外,十分明顯的是,《雜言詩·八連頌》一改毛澤東以往古樸文藝的詩歌風格,全詩共40句,前38句主要採用了「三字句」的方式,後兩句則是七言。全詩字眼平實、意思淺白,並且節奏明快、朗朗上口。
熟悉毛澤東詩詞的人都知道,毛澤東鍾愛舊體詩詞,他現存公開發表的詩詞中絕大部分都是古體詩或格律詩詞,這種新體雜言詩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那毛澤東為什麼要在「八一建軍節」,以這種新體詩的形式寫一首詩呢?我認為這正是反映了毛澤東智慧的光輝。
一是,在當時的國情下,這種文字淺顯、句式短小的詩詞,中心明確,內容易懂,好學好記,更適合普通士兵和老百姓的閱讀和傳頌,只有流傳性上來了,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體現詩歌的宣傳效應,而不僅是被收藏到「詩集」裡供文人墨客賞析。
二是,當時國內以新體詩歌為載體的宣傳形式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毛澤東作為詩詞的大家,自己嘗試用新體方式作詩,在為新體詩歌創作模式樹立榜樣的同時,也是鼓勵更多的創作者投入到新體詩歌的寫作行列中來。
果然,後來這首《雜言詩·八連頌》被改編為了快板,在軍隊中和民間都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全國上下軍民的士氣。
二、毛澤東鍾愛舊體詩,卻鼓勵年輕人讀新體詩
中國傳統詩詞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極為崇高,他曾說過:
這種東西(舊體詩詞),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良敦厚嘛。
可見,毛澤東認為傳統詩詞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一種體現,可以抒發人的感情,激發人的意志,發揚人的美德,並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毛澤東對舊體詩詞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他年輕時在長沙求學的筆記《講堂錄》共47頁,開首11頁就是毛澤東用端正楷體謄抄的屈原的著作《離騷》與《九歌》。他一生都十分推崇屈原,曾11次在公開場合談及屈原和他的著作,常年把《離騷》放在床頭以便隨時翻閱。
毛澤東曾對著名作家梅白說過:
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
由此,毛澤東對舊體詩詞的鐘愛可見一斑。不僅喜歡,他還要傳承舊體詩詞、改革舊體詩詞。
因此,毛澤東一生都致力於傳統詩詞的創作中,在他公諸於世的詩詞作品中,絕大部分都是舊體詩詞。並且,毛澤東的絕大部分詩詞都引經據典、傳承經典,但又絲毫不被經典的光華所掩蓋。
他的舊體詩詞都被重新賦予了新時代的特色,在題材、敘述手法、表現形式、格調意境上都有空前的創新,他的詩詞是以舊體之型述新世之事,從而成為了他自己獨創的經典。
相對的,毛澤東對新體詩歌不太感冒,有一次他對梅白說:
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詩的……給我一百塊大洋我也不看。
可以看得出,毛澤東的所謂「不看新詩」是帶有一些開玩笑的成分的,他之所以說不喜歡,還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新體詩在形式上不能引起他的興趣:
現在的新詩不能成型,不引人注意,誰去讀那個新詩?
毛澤東雖然自己對新體詩不感興趣,但他卻十分鼓勵年輕人去學習新詩,創作新詩:
這些詩並不能打動我,但能打動年輕人…… 舊體詩詞的格律過嚴,束縛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張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 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可見,毛澤東在當代詩歌的創作和推廣上是十分理性的,並不會以自己個人的喜好去左右時代與社會進步中詩歌的發展方向。這也正反映出了偉人毛澤東寬廣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情懷。
三、毛澤東對新體詩歌的設想與自我嘗試
毛澤東基於自己對舊體詩歌的情感,對中國詩歌未來發展的做了自己的設想:
我看中國詩的出路恐怕是兩條,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這兩面都提倡學習,結果要產生一個新詩。…… 將來我看是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內容應該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
也就是說毛澤東對中國未來新體詩的設想是將民歌和古典詩詞相結合,以敘述和抒發現代人的情感。
毛澤東不僅喜歡古體的格律詩詞,對民間歌謠也是有所偏愛的。
早在1925年,毛澤東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的時候,就把當地的民謠編進了識字課本中,在夜校教授農民學習。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說到「革命者愛吃辣椒」話題時,還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湖南的民歌《辣椒歌》。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期間對參加會議的同志提出了「搞點民歌好不好」的想法。隨後,全國掀起了一場全民寫詩的浪潮。
同時,對新體詩的應該有怎樣的形式,毛澤東也表達出了自己的看法:
新詩應該精煉,大體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
不得不說,作為一名偉大的詩人,毛澤東對新體詩的發展的趨勢把握還是比較準確的。當今的新體詩,大致上的確是具備了毛澤東所說的上述特點。
另外,對於新舊詩歌交替的趨勢,毛澤東也是十分理性的:
一方面要繼承優良詩歌的傳統,包括古典詩詞和「五四」以來革命詩歌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以求得新詩的發展。
毛澤東認為新舊詩歌的交替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這正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所具備的根本素質。
放在今天來看,毛澤東當時這些對新體詩的看法,或許還帶有自己個人的偏好,理論體系上或者還有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毛澤東對新體詩歌在人民群眾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有清楚的認識,並且試探著主動去推動新體詩歌的發展。
不僅如此,他自己也嘗試著用自己的理論來寫新體詩歌,而《雜言詩·八連頌》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毛澤東詩詞史話》作者蕭永義在書中說:
我始終認為:《八連頌》是毛澤東呼喚「新體詩歌」聲中身體力行的一次嘗試。
當然,也有專家說毛澤東的這首詩是借鑑了《六州歌頭》詞的模式,還有人說《雜言詩·八連頌》是仿蘇伯玉妻子《盤中詩》的形式。
但我個人認為,毛澤東這首《雜言詩·八連頌》與中國傳統經典詩詞的格式相去甚遠,同時這首詩也符合了毛澤東自己對新體詩歌的設想:古典與民歌相結合,形式精煉,大體整齊,押韻大致相同。
所以,我贊成毛澤東的《雜言詩·八連頌》是他對新體詩歌創作的一次嘗試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