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如何寫新詩?

2021-02-19 詩評媒

聲明

昨天詩評媒推送《怎麼檢驗你寫的詩歌?》一文,作者為詩人施世遊,特此表示感謝。

 

朱光潛:如何寫新詩?

-給一位青年的回信(節選)

 

 

    一般青年作家似乎特別歡喜做新詩。原因大概不外兩種:第一,有些人以為新詩容易做,即無格律拘束,又無長短限制,一陣心血來潮,讓情感 「自然流露」,就可湊成一首。其次,也有一些人是受風氣的影響,以為詩在文學中有長久的崇高的地位,從事於文學總得要做詩,而且徐志摩、冰心、老舍許多人都在做詩。詩是否容易做,我沒有親歷的經驗,不過據我研究中外大詩人的作品所得的印象來說,詩是最精妙的觀感表現於最精妙的語言,這兩種精妙都絕對不容易得來的,就是大詩人也往往須費畢生的辛苦來摸索。做詩者多,識詩者少。心中存著一分詩容易做的幻想,對於詩就根本無緣,做來做去,只終身做門外漢。再其次,學文學是否必須做詩,在我看,也是一個問題。我相信文學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詩,而且相信生命如果未至末日,詩也就不會至末日。不過我也相信每一時代的文學有每一時代的較為正常的表現方式。比如說,荷馬生在今日也許不寫史詩,陀斯妥耶夫斯基生在古代也許不寫小說。在我們的時代,文學的最正常的表現的方式似乎是散文小說而不是詩。這也並不是我個人的意見,西方批評家也有這樣想的。許多青年白費許多可貴的精力去做新詩,幼稚的情感發洩完了,才華也就盡了。在我個人看,這種浪費實在可惜。他們如果腳踏實地練習散文小說,成就也許會好些。這話自然不是勸一切人都莫做詩,詩還是要有人做,只是做詩的人應該真正感覺到自己所感所想的非詩的方式決不能表現。如果用詩的方式表現的用散文也可以表現,甚至於可能表現得更好,那麼,詩就是失去它的「生存理由」了。我讀過許多新詩,我很深切地感覺到大部分新詩根本沒有「生存理由」。

 

    詩的生存理由是文藝上內容和形式的不可分性。每一首詩,猶如任何一件藝術品,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血肉需要靈魂才現出它的活躍,靈魂需要血肉才具體可捉摸。一首詩有凡詩的共同性,有它所物有的個性,共同性為七律商籟之類的模型,個性為特殊情趣所表現的聲音節奏。這兩個成分合起來才是一首詩的形式,很顯然的兩成分之中最重要的不是共同性而是個性。

  

    你的詩不算成功──恕我直率──如同一般新詩人的失敗一樣,你沒有創出形式,我們讀者無法在文字意義以外尋出一點更值得玩味的東西。你自以為是在做詩,實在還是在寫散文,而且寫不很好的散文,你把它分行寫,假如像散文一樣一直寫到底,你會覺得有很大的損失麼?我歡喜讀英文詩,我鑑別英文詩的好壞有一個很奇怪的標準。一首詩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誦一遍,看它讀起來是否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聲音節奏。如果音節很堅實飽滿,我斷定它後面一定有點有價值的東西;如果音節空洞零亂,我斷定作者胸中原來也就很空洞零亂。我應用這個標準,失敗時候還不很多。讀你的詩,我也不知不覺在應用這個標準,老實說,讀來讀去,我就找不出一種音節來,因此,我就很懷疑你的詩後面根本沒有什麼值得說的話。從文字意義上分析了一番,果不其然!你對明月思念你的舊友,對秋風葉落感懷你的身世,你裝上一些貌似漂亮而實俗惡不堪的詞句,再「啊」地「呀」地幾聲,加上幾個大驚嘆號,點了一行半行的連點,筆停了,你欣喜你做成了一首新詩。朋友,恕我坦白地告訴你,這是精力的浪費!

 

 

    我知道你有你的師承。你看過五四時代作風的一些新詩,也許還讀過一些歐洲浪漫時代的詩。五四時代作家和他們的門徒勇於改革和嘗試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是事實是事實,他們想學西方詩,而對於西方詩根本沒有深廣的了解;他們想推翻舊傳統,而舊傳統桎梏他們還很堅強。他們是用白話寫舊詩,用新瓶裝舊酒。他們處在過渡時代,一切都在草創,我們也無庸苛求,不過我們要明白那種詩沒有多大前途,學它很容易誤事。他們的致命傷是沒有在情趣上開闢新境,沒有學到一種嶄新的觀察人生世相的方法,只在搬弄一些平凡的情感,空洞的議論,雖是白話而仍很陳腐的詞藻。詩不是一種修辭或雄辯,許多新詩人卻只在修辭或雄辯上做工夫,出發點就已經錯誤。

 

    五四時代和現在許多青年詩人所受到的西方詩影響,大半偏於浪漫派如拜倫雪萊之流。他們的詩本未可厚非,他們最容易被青年人看成模範,可是也最不宜於做青年人的模範。原因很簡單,浪漫派的唯我主義與感傷主義的氣息太濃,學他們的人很容易作繭作窒,過於信任「自然流露」,任幼稚的平凡的情感無節制地無洗鍊地和盤託出;拿舊詩來比,很容易墮入風花雪月憐我憐卿的魔道。詩和其他藝術一樣,必有創造性與探險性,老是在踏得稀爛的路軌上盤旋,決無多大出息。我對於寫實主義並不很同情,但是我以為寫實的訓練對於青年詩人頗有裨益,它可以幫助他們跳開小我的圈套,放開眼界,去體驗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中所有的不同的生活情調。這種功夫可以銳化他們的敏感,擴大他們的想像的同情,開發他們的精神上的資源。總而言之,青年詩人最好少做些洩氣式的抒情詩,多做一些帶有戲劇性的敘述詩和描寫性格詩。他們最好少學些拜倫和雪萊,多學些莎士比亞和現代歐美詩。

    提到「學」字,我可以順便回答你所提出的一個問題:做詩是否要多讀書?「學」的範圍甚廣,我們可以從人情世故中學,可以從自己寫作的辛苦中學,也可以從書本中學,讀書只是學的一個節目,一個不可少的而卻也不是最重要的節目。許多新詩人的毛病在不求玩味生活經驗,不肯辛苦去自己摸索路徑,而只在看報章那雜誌上一些新詩,揣摩它們,模仿它們。我有一位相當有名的做新詩的朋友,一生都在模仿當代新詩人,早年學徐志摩,後來學臧克家,學林庚,學卞之琳,現在又學宣傳詩人喊口號。學來學去,始終沒有學到一個自己的本色行當。我很同情他的努力,卻也很惋惜他的精力浪費。「學」的問題確是新詩的一個難問題,我們目前值得學的新詩範作實在是太少。大家像瞎子牽瞎子,牽不到一個出路。凡事沒有不學而能的,藝術尤其如此。「學」什麼呢?每個青年詩人似乎都在這個問題上彷徨。伸在眼前的顯然只有三條路:第一條,是西方詩的路。據我看,這條路可能性最大。它可以教會我們變化多端的技巧,可以教會我們發揮語言的潛能。不過詩不能翻譯,要了解西方詩,至少須精通一種西方語言。據我所知道的,精通一國語言而真正能欣賞它的詩的程度,很需要若干年月的耐苦。許多青年詩人或是沒有這種機會,或是沒有這種堅強意志。第二條,是中國舊詩的路。有些人根本反對讀舊詩,或是以為舊詩不值得讀,或是以為舊詩是一種桎梏,阻礙自由創造。我的看法卻不如此。我以為中國文學只有詩還可以同西方抗衡,它的範圍固然比較窄狹,它的精煉深詠卻往往非西方詩所可及。至於舊詩能成桎梏的話,這要看學者是否善學,善學則到處可以討經驗,不善學則任何模範都可以成桎梏。每國詩過些年代都常經過革命運動,每種新興作風對於舊有作風都必定是反抗,可是每國詩也都有一個一線相承、綿延不斷的傳統,而這傳統對於反抗它的人們的影響反而特別大。我想中國詩也不例外。很可能幾千年積累下的寶藏還值得新詩人去發掘。第三條,是流行民間文學的路。文學本起自民間,由民間傳到文人而發揮光大,而形式化,僵硬化,到了僵硬化的時代,文人的文學如果想復甦,也必定從新興的民間文學吸取生氣。西方文學演變的痕跡如此,中國文學演變的痕跡也是如此。目前研究民間文學的提倡值得注意和同情。不過學民間文學與學西詩舊詩同樣地需要聰慧的眼光與靈活的手腕,呆板的模仿是誤事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民間文學有它的特長,也有它的限制。像一般人所模仿的鼓書戲詞已不能算是真正的民間文學,它是到了形式化和僵硬化的階段了,在內容和形式上實多無甚可取,還有一部分人愛好它,並不是當作文學去愛好它,而是當作音樂去愛好它,拿它來做宣傳工具,固無不可;如果說拿它來改善新詩,我很懷疑它會有大成就。大家在談「民族形式」,在主張「舊瓶裝新酒」,思想都似有幾分糊塗。中國詩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形式」,「民族形式」的產生必在偉大的「民族詩」之後,我們現在用不著談「民族形式」,且努力去創造「民族詩」。未有詩而先有形式,就如未血肉要先有容貌,那是不可想像的。至於「舊瓶裝新酒」的比喻實在有些不倫不類。詩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並不是酒與瓶的關第。酒與瓶的關係是機械的,是瓶都可以裝酒;詩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化學的的,非此形式不能現此內容。如果我們有新內容,就必須創造新形式。這形式也許有時可從舊形式脫化,但絕對不能呆板的模仿。應用「舊瓶」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徑走,是偷懶取巧。

 

    最後,新詩人常歡喜抽象地談原則,揣摩風氣依傍門戶,結果往往於主義和門戶之外一無所有。詩不是一種空洞的主義,也不是一種敲門磚。每個新詩人應極力避免這些塵俗的引誘,保存一種自由獨立的精神,死心塌地做自己的工夫,摸索自己的路徑,開闢自己的江山。大吹大擂對於詩人是喪鐘,而門戶與主義所做的勾當卻只是大吹大擂。

      

相關焦點

  • 朱光潛丨談美
    文丨朱光潛  圖丨網絡最陶瓷編輯整理,版權歸屬原作者朋友:從寫《十二封信》給你之後,我已經三年沒有和你通消息了。你也許怪我疏懶,也許忘記幾年前的一位老友了,但是我仍是時時掛念你。在這幾年之內,國內經過許多不幸的事變,刺耳痛心的新聞不斷地傳到我這裡來。
  • 好書共讀《談美》朱光潛
    ----朱光潛  8、美不完全在好這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如著水西也得所產生的嬰會也得才自時。 ----蕭光潛  9、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 朱光潛:讀李義山的《錦瑟》
    詩的佳妙往往在意象所引起的聯想,例如李義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 朱光潛:情與辭
    這個詩的原理可以應用於一切文學作品。 這一番話是偏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說。從情感須經過觀照與思索而言,通常所謂「主觀的」就必須化為「客觀的」,我必須跳開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觀的地位,來觀照我自己,檢討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動姿態當作一幅畫或是一幕戲來點染烘託。古人有「痛定思痛」的說法,不只是「痛」,寫自己的一切的切身經驗都必須從追憶著手,這就是說,都必須把過去的我當作另一個人去看。
  • 2021高三聯考作文「朱光潛三此主義」原題解析及優秀範文
    請寫一篇文章,對朱光潛的觀點加以評說。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 800 字。03審題立意——指導寫作由於典型任務的限制性,題目中要求「請寫一篇文章,對朱光潛的觀點加以評說。」則要求考生必須綜合以上情況,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三此主義提出自己的見解。要注意行文中要體現自身的價值判斷,不可脫離實際,高談闊論。
  • 晨讀|詩有詩道
    詩是文學,詩有言志,有言情,有言事者,寫好都不易。明黃夫人(楊慎夫人黃娥)《寄外》詩:「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寫《池北偶談》的王士禛說是「仿」(說得很客氣)黃庭堅答初和甫詩句,見《豫章外集》,詩云:「君吟春風花草香,我愛春夜璧月涼。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陽。蘭荃盈懷報瓊玖,冠纓自潔非滄浪。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夢為胡蝶狂?」黃庭堅這樣寫,是加重感情渲染一種手法,黃夫人在給楊慎的詩裡仿用,加深思念的情意,是未可厚非的。
  • 267期 l 朱光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閱讀連結】260期 l 朱光潛: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261期 l 朱光潛: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262期 l 朱光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只觀賞這種孤立絕緣的意象,一不問它和其他事物的關係如何,二不問它對於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慾念都暫時失其作用。二、在觀賞這種意象時,我們處於聚精會神以至於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於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於物,以物的姿態移注於我。這是一種極自由的(因為是不受實用目的牽絆的)活動,說它是欣賞也可,說它是創造也可,美就是這種活動的產品,不是天生現成的。這是我們的立腳點。
  • 朱光潛 | 讀李義山的《錦瑟》
    《盥手觀花圖》南宋 佚名絹本 設色30.3×32.5cm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詩的佳妙往往在意象所引起的聯想
  • 豆瓣8.8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都值得深思
    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06/10000詞條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45天2020年以來,全球捲入新冠疫情的危機中。各行各業都為堅守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送上最美的祝福。那麼,當代青年人應該如何「正心誠意」?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先生,他在早年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就有答案。這本書以書信的方式,結合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給青年談論修養,指點迷津。
  • 朱光潛:忙裡偷閒,對身心有極大裨益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玎璫朗讀音頻◆ ◆ ◆文 | 朱光潛原標題《談靜》前信談動,只說出一面真理。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裡,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愜當!一般人的生活乾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
  • 現代詩怎麼寫?朱自清《新詩雜說》,手把手教你入門技巧
    新詩,相對於古詩而言。和形式風格「有跡可循」的古詩相比,新詩創作看似毫無章法可言。 比如,新詩應該如何分行?古詩有五言、七言之分,新詩一行究竟應該排幾個字? 再如,新詩應該如何謀篇布局?
  • 美學大師朱光潛傾心談美
    《看花聽雨吹風》 朱光潛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孫珺)《看花聽雨吹風》包括兩部分內容:《談美》和《談美書簡》。《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該書滲透了朱光潛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其瑰麗思想在清新質樸的文字中緩緩流淌,被視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談美書簡》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就青年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 朱光潛《談美》: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
    我認為對每個參選人來說,如何增加形象分、變得更討人喜歡都是頭等大事。」前陣子就有一位很出名的女企業家曾經在網絡上寫過這麼一段文字:「我雖然是女性,但沒有成為希拉蕊的粉絲,雖然很多報導都說她如何智力超人,毅力也超人,但我看她的表情,很少有溫暖人心的微笑,或真誠感人的眼神,我要是美國人就不會投她一票。還是歐巴馬謙虛的笑容更感動人。」
  • 朱光潛 | 美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
    作為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朱光潛先生不僅學貫中西,文字更以平實質樸而深得人心。慢慢走,欣賞啊朱光潛-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詩本來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衝突。不肯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
  • 讀書筆記 朱光潛《談美》
    朱光潛(1897年-1986年),著名學者、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什麼是美?創造的想像也並非從無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過把它們加以新配合。創造的定義就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 詩人於想像之外又必有情感。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換一種情感就是換一種意象,換一種意象就是換一種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詩是做不盡的。
  • 範成大這首寫芒種節氣的詩,也是難得的經典之作,還教人如何插秧
    那麼古詩詞中關於芒種的作品也有很多,其中以範成大的這首《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其三》,寫得最好,也最為大家所熟知,這首詩生動有趣,把這一節氣的天氣,還有如何勞作的細節都描寫得很傳神,讀來也是朗朗上口,而且對於後人去研究宋朝人的生活習性,那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溼,年年披絮插秧寒。
  • 非墨 | 淪陷,在一首詩裡
    垂涎三尺的白居易,也沒觸摸過她的乳房或者還是向但丁,討教如何用一株玫瑰徵服一座義大利古城比如維洛那,或威尼斯是的,我是一個傻子在你面前還在讀詩的傻子那團揉搓成團的紙丟棄在垃圾桶,在風中那座固若金湯的城池
  • 王和尚講詩:寫好古典詩詞需要錘鍊詩心,給當代寫詩人的四大忠告
    杜甫曾有詩說「新詩改罷自長吟」,似乎為寫出好詩找到一個捷徑,一字曰「改」。今天王和尚就來探討下如何改詩,希望對諸位有所幫助。首先,詩應該不應該改。蘇軾認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不進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 劉伯溫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詩,寫得很深刻: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
    明朝的文人基於朱熹的理學思想,其實在思想上是被禁錮了,不過劉伯溫這種大家,他又是有著自己的獨立思想體系,這在他很多的詩作中就有體現,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但是充滿哲理,譬如這首《絕句·人生無百歲》,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寫得極為真誠,也很是深刻,詩人正是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全部寫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