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七律體」詩

2021-01-13 醉月詩苑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王勃《滕王閣》

   上面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是七律嗎?

  唐詩中有些七言歌行也如七律一樣,是七言八句,但這些七言八句的詩並非七律。《全唐詩》中此類歌行竟有300首之多,儼然成唐詩之一「亞類」。這些歌行貌似七律而實非七律,姑稱之為「反七律體」。本文將這一歌行之特殊類別略加敘說與紹介,或可補苴唐詩研究之一隙空白。

   

   首先應關注的,是「反七律體」作者陣容之強大。初唐作者有王勃、宋之問、劉希夷,稍後有張說。盛唐時代,大家、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乃至崔顥、儲光羲、常建都有所作。大曆作者有元結、王季友、錢起、盧綸、戎昱、皇甫冉、顧況等。中唐此體創作之盛況一如盛唐,無論尚平易一派的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抑或尚奇險一派的韓愈、孟郊、盧仝、賈島以及李賀,都寫過此類作品;劉禹錫、柳宗元也各有所作。晚唐寫過此體的著名詩人有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李群玉、溫庭筠、唐彥謙、韋莊等。五代十國時期,創作過此類詩篇的高層人士有後蜀後帝孟昶和南唐宰相李建勳。詩僧寒山、貫休、齊己也留下了此類作品。總體來看,「反七律體」詩作之絕大部分是出自詩壇大家、名家之手,杜甫以34首的數量高居「反七律體」創作的榜首,李白也作有12首;其他著名詩人之創作,依數量排列依次是:李賀26首,元稹18首,溫庭筠17首,白居易、張籍各9首,王建8首,岑參7首,高適5首。此外,中唐擅長歌行的劉商,作有《胡笳十八拍》,除第一拍為七言10句外,其餘17首均為此體。因此,可以說「反七律體」是貫穿了唐詩發展史的、為唐代著名詩人所青睞的一種「亞詩體」。

  對這些詩篇的命題方式加以考察,有些是樂府古題,如《短歌行》、《飛龍引》、《行路難》、《雁門太守行》、《遠別離》等;有的樂府古題附加了記事性成分,如《短歌行送祁錄事歸合州因寄蘇使君》。有些是具有記事或抒情性的「歌辭性詩題」,如《赤壁歌》、《懷仙歌》、《越王樓歌》、《折檻行》、《苦戰行》、《秋雨嘆》、《殘絲曲》、《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同岑郎中屯田韋員外花樹歌》、《雙筍歌送李回兼呈劉四》等。有些則為一般的記事或抒情性詩題,如《長安早春旅懷》、《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遊呈幕中諸公》、《寒食城東即事》等。要之,從題目看,「反七律體」仍體現了七言歌行自由抒寫的特點。

  最重要且最具有特徵性的,是「反七律體」形式上的「非格律化」。這主要表現在「用仄韻」和「反對仗」兩個方面。稱之為「反七律體」,正緣於這兩點形式特徵的存在。茲分述

  其一,用仄韻。與七律之用平聲韻相反,「反七律體」十之八九使用了仄聲韻。其使用仄聲韻,又有三種情況:

  A式:八句詩分為兩截,上下各四句,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中腰必換韻一次。有的詩篇平聲韻四句或仄聲韻四句中各自也換韻一次。這類詩篇有120首左右。

  B式:通篇用仄聲韻。有換韻者,也有一韻到底者。這類詩篇有100首左右。

  C式:平仄韻互用而無規律。這類詩篇有40首左右。

  D式:用平聲韻的篇章。以上三類使用了仄聲韻的詩篇,佔了「反七律體」的87%。剩下來40多首,是使用平聲韻的篇章,可稱之為D式。

  其二,反對仗。與七律的頷、頸二聯須用對仗相反,「反七律體」詩中很少有對仗句。即使有「對仗」句,也往往為變體,最常見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用仄韻的「一聯」構成「對仗」;二是有意使用排比句構成「對仗」。

  下面,將「反七律體」詩歌的內容、情感表達與形式特徵結合起來加以討論。討論過程以詩篇用韻的A、B、C、D式為經線,編串相關詩歌作品。所舉詩例,多系名篇,藉以展示「反七律體」的創作成就。大家、名家之外,也選了一些不甚知名詩人的作品。

  

  反七律體中使用A式的詩篇數量頗豐。如: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王勃《滕王閣》

  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首「反七律體」詩作。一開手,王勃就為這種詩體制訂了一種上仄下平的基本體式。上四句寫景色,下四句抒幽思。三、四句是用仄韻的對仗句。

  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場磧路何為爾?重氣輕生知許國。人生在世能幾時,壯年徵戰發如絲。會待安邊報明主,作頌封山也未遲。[1]張說《巡邊在河北作》

  前半寫實,敘說自己以身許國,巡邊兩年來奔波於沙場磧路的經歷;後半抒寫人生感慨以及安邊報明主的壯心。開頭兩句,是仄韻構成的對仗,且為排比式的對仗——對仗句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要求詞性相同,但絕不能重複,而這種排比式對仗恰恰是以必要的重複為特點。此種對仗句讀來惟覺凹凸奇崛,與律詩中對仗句的圓美流轉感覺完全不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路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1]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此詩與前引諸詩恰好相反,前半用平韻,後半用仄韻。前半敘事兼有寫景,鏡頭攝取的畫面是渡頭;後半寫詩人自己的棲隱情景,鏡頭攝取的畫面是鹿門山中。平、仄韻轉換處,以「鹿門」一詞構成歌行常見的聯綿句。

  新豐主人新酒熟,舊客還歸舊堂宿。滿酌香含北砌花,盈尊色泛南軒竹。雲散天高秋月明,東家少女解秦箏。醉來忘卻巴陵道,夢中疑是洛陽城。[1]儲光羲《新豐主人》

  這首詩的仄韻對仗很有特點:一、二句在句中相同位置上兩次以「新」對「舊」,似乎構成了對仗,但兩個句子的其他詞卻不具有對仗性質,因此,似對非對,讀來給人以十分獨特的感受;三、四句的對仗,詞性對得相當工整。這正表現了歌行造語的靈活性。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裡西擊胡。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此天寶十載詩人自西域返至武威時作。詩的前半用仄韻,想像對方行程,火山、赤亭、輪臺均詩人所親歷,所以寫來頗為真切。後半用平韻,抒別情,既是對友人的鼓勵,也是詩人自己功業情懷的坦露。

  若耶溪邊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1]李白《採蓮曲》

  這應是李白青年時代初遊越地時作。先寫採蓮女,三、四句的仄韻對仗充分展現其形象的美麗;後寫遊冶郎之迷戀忘返,詩人自己也包括在其中。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1]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此李白晚年遊金陵所作。先寫登樓所見夜景;次寫油然而生的懷古之情。三、四句開首均用「白」字,構成排比式的仄韻對仗。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溼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后土何時幹。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城中鬥米換衾衤周,相許寧論兩相直。[1]杜甫《秋雨嘆三首》

  這一組詩是天寶十三載杜甫困居長安時作。第一首上仄下平,先寫個人處境,次寫對連綿秋雨的憂慮。第二首上平下仄,先寫決明草在雨中頑強生長的景況,次寫詩人對其命運的擔心。第三首亦上平下仄,先以描寫出之,寫廣大範圍內的淫雨景象;次以感嘆出之,寫淫雨帶來的嚴重災害。第二首「著葉」、「開花」二句及第三首「去馬」、「濁涇」二句,用平韻,從詞性看似對仗,但句中平仄卻不符合律句的要求。

  長松萬株繞茅舍,怪石寒泉近巖下。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吾羨老翁居處幽,吾愛老翁無所求。時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1]元結《宿洄溪翁宅》

  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老翁」一詞重複了4次,五、六句且構成排比式對仗。前半是客觀描寫,後半是主觀抒情。

  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松石依依當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名花出地兩重階,絕頂平天一小齋。本意由來是山水,何用相逢語舊懷。[1]王季友《宿東溪李十五山亭》

  這是一首紀實之作,寫得極有情趣。上半說入山沒見到主人,下半說其實用不著與主人相見,有山水相伴就滿足了。三、四句是聯綿句,五、六句則是「反七律體」少見的平韻對仗句。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無橋。我欲上山山路險,我欲汲井井泉遙。越人翠被今何夕,獨立沙邊江草碧。紫燕西飛欲寄書,白云何處逢來客。[1]顧況《悲歌》

  前四句用平韻構成一組大排比式的「大對仗」,而且,各句中四、五字重複,富有民謠風味。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觸。奈何君獨抱奇材,手把鋤犁餓空谷。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明光。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1]韓愈《贈唐衢》

  此以詩代簡,寫得興味十足。開頭二句是排比式對仗,用來反襯贈詩對象的窘迫之狀。詩的後半用平韻,以未來前途給對方以鼓勵。

  天下薄夫苦耽酒,玉川先生也耽酒。薄夫有錢恣張樂,先生無錢養恬漠。有錢無錢俱可憐,百年驟過如流川。平生心事消散盡,天上白日悠悠懸。[1]盧仝《嘆昨日三首之二》

  這首詩用仄韻的前四句,是兩組排比式對仗,一、三句的「薄夫」和二、四句的「先生」又分別構成間隔式的聯綿句;第五句換平韻處,復以「有錢無錢」綰結三、四句,構成一個大聯綿句式,把全詩打成了渾然一片。

  貧窮汲汲求衣食,富貴營營役心力。人也不富即貧窮,光陰易過閒難得。我今幸在窮富間,雖在朝廷不入山。看雪尋花玩風月,洛陽城裡七年閒。[1]白居易《閒吟》

  白居易此詩的句式結構,與上面盧仝的詩很相近,以「窮」「富」貫穿於全詩,構成開首的仄韻對仗和多重聯綿。前半寫世態,後半抒懷抱。

  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天上忽乘白雲去,世間空有秋風詞。[1]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

  詩的前半用仄韻,詠玄宗當年故事;後半換平韻,發表自己的評論。

  洞庭明月一千裡,涼風雁啼天在水。九節菖蒲石上死,湘神彈琴迎帝子。山頭老桂吹古香,雌龍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魚白石郎,閒取真珠擲龍堂。[1](李賀《帝子歌》)

  這首詩的前半用仄韻,且中間換韻一次,增添了迎接帝子降臨時的幽渺氣氛;後半用平韻,按王琦的解釋,是「言帝子不肯來格」。

以上共舉詩例多首,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平仄韻的轉換無不將詩的內容劃為兩截,韻腳轉換處即內容的轉捩處。一般來說,前半多客觀描寫或記敘,後半多主觀抒情。這與七律的結構方式有很大不同。七律的結構,是分為四聯,首聯領起,頷聯、頸聯用對仗句展開,尾聯收束,其首尾呼應的四聯式結構,完整圓滿得無可挑剔,但也因過於嚴整而造成一種封閉感。「反七律體」的兩截式結構,無論上截或下截,給人的感覺都是只有展開而無收束,所以相對較為開放。同時,「反七律體」的句式靈活結撰,富於變化,充分體現著歌行的自由體特點,也完全不似七律那樣如同戴著鐐銬跳舞,循規蹈矩而不能越雷池一步,這也顯示了開放性。此外,中腰平仄韻的轉換,打破了七律一韻到底的用韻規定,使詩的韻律變得生動起來,也增加了詩歌的開放性。

  

  B式反「七律詩」有100多首,具有自己的鮮明特徵。如: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1]李白《上李邕》

  此李白少年幹謁之作。用仄韻,給人以奇崛不平之感。中腰換韻,將詩分為兩段,前半自抒懷抱,後半宣洩對世俗、包括李邕大人的不滿。

  簷前白日應可惜,籬下黃花為誰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錢始沽酒。蘇秦憔悴人多厭,蔡澤棲遲世看醜。縱使登高只斷腸,不如獨坐空搔首。[1]高適《九日酬顏少府》

  此高適未得志時作。八句詩基本是兩兩構成仄韻對仗,對仗表達的意思實為對比,宣洩滿腹牢騷。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1]杜甫《悲陳陶》

  我軍青坂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黃頭奚兒日向西,數騎彎弓敢馳突。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1]杜甫《悲青坂》

  這兩首詩如姊妹篇,記述安史之亂中官軍的兩次慘敗。詩人心情極為沉痛,低抑的仄聲韻腳恰與這種心情相表裡。

  前有毒蛇後猛虎,溪行盡日無村塢。江風蕭蕭雲拂地,山木慘慘天欲雨。女病妻憂歸意速,秋花錦石誰複數。別家三月一得書,避地何時免愁苦。[1]杜甫《發閬中》

  山行落日下絕壁,西望千山萬山赤。樹枝有鳥亂鳴時,暝色無人獨歸客。馬驚不憂深谷墜,草動只怕長弓射。安得更似開元中?道路即今多擁隔。[1]杜甫《光祿坂行》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看青壁。[1]杜甫《閬山歌》

  以上三首詩的題目都點出了真實地名,是杜甫寓居蜀地時所寫紀實性作品。因為紀實,所以客觀的環境描寫佔了主要地位。適應環境描寫的需要,詩中多用仄韻對仗:三首詩的中間四句,各構成兩組對仗;《閬山歌》的開首二句還是排比式對仗。詩的結尾為詩人主觀感情的抒發。

  軒車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夜深明月捲簾愁,日暮青山望鄉泣。風吹新綠草芽坼,雨灑輕黃柳條溼。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1]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

  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逢時棄置從不才,未老衰羸為何事?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1]白居易《謫居》

  碧空溶溶月華靜,月裡愁人吊孤影。花開殘菊傍疏籬,葉下衰桐落寒井。塞鴻飛急覺秋盡,鄰雞鳴遲知夜永。凝情不語空所思,風吹白露衣裳冷。[1]白居易《晚秋夜》

  這三首詩都寫在白居易心情不佳時。各詩中間四句,均為仄韻對仗,連同前引杜甫詩,可知詩人們似對七律的寫法有所借鑑,有意將詩的中間四句寫成類似七律頷、頸二聯的對仗句。

  有鳥有鳥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偏啄鄧林求一蟲,蟲孔未穿長觜禿。木皮已穴蟲在心,蟲蝕木心根柢覆。可憐樹上百鳥兒,有時飛向新林宿。[1]元稹《有鳥二十章之八》

  有鳥有鳥眾蝙蝠,長伴佳人佔華屋。妖鼠多年羽翮生,不辨雌雄無本族。穿墉伺隙善潛身,晝伏宵飛惡明燭。大廈雖存柱石傾,暗齧棟梁成蠹木。[1]元稹《有鳥二十章之九》

  元稹組詩《有鳥二十章》的基本用意是諷世,其中15首選用仄韻且一韻到底。「之八」一首,「木」、「蟲」二字重複4次,蓋不重複則無法說清二者的關係。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1]張籍《野老歌》

  我家家西老棠樹,須晴即晴雨即雨。四時八節上杯盤,願神莫離神處所。男不著丁女在舍,官事上下無言語。老身長健樹婆娑,萬歲千年作神主。[1]王建《神樹詞》

  張詩寫民生疾苦,反映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王詩代百姓言,表明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也是間接反映民生的。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1]李賀《夢天》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1]李賀《秋來》

  這兩首詩的意境都表現著李賀特有的詭異和冷豔。前一首想像天上景象,並由天上俯看人間;後一首寫秋夜讀書情景,並在想像中進入鬼的世界。

  劉商的組詩《胡笳十八拍》,有13首是全用仄韻的「反七律體」,這顯然是詩人對詩體的有意選擇。茲舉二首以見其一斑:

  馬上將餘向絕域,厭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羶豈是人,豺狼喜怒難姑息。行盡天山足霜霰,風土蕭條近胡國。萬裡重陰鳥不飛,寒沙莽莽無南北。[1]《胡 十八拍》第二拍

  憶昔私家恣嬌小,遠取珍禽學馴擾。如今淪棄念故鄉,悔不當初放林表。朔風蕭蕭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曉。旦夕思歸不得歸,愁心想似籠中鳥。[1]《胡茄十八拍》第八拍

  第二拍寫初到胡地時對當地風物人情的陌生感受,第八拍以籠中鳥比擬自己困處異鄉的愁苦心情。

  思牢弩箭磨青石,繡額蠻渠三虎力。尋潮背日伺泅鱗,貝闕夜移鯨失色。纖纖粉馨香餌,綠鴨回塘養龍水。含冰漢語遠於天,何由回作金盤死。[1]李商隱《射魚曲》

  商隱此詩境界蠻荒怪誕,讀來與他那些華美的七律情趣迥異。

  屋小茅幹雨聲大,自疑身著蓑衣臥。兼似孤舟小泊時,風吹折葦來相佐。我有愁襟無可那,才成好夢剛驚破。背壁殘燈不及螢,重挑卻向燈前坐。[1]陸龜蒙《五歌·雨夜》

  這是詩人散居江湖生活情景的真實寫照,雖多野趣,但畢竟充滿艱辛。

  以上所舉詩例中,仄聲韻的特點是不能上揚,不能延長,讀來短促、低抑,給人以奇險峭厲、抑鬱不平、奮迅激烈之感,適宜於表達人處於逆境或陌生環境時的心理感受,適宜於宣洩胸中苦悶牢騷。上舉諸詩總體上體現了這樣的感情特色。可以說,仄韻發出的一般是不和諧音。在通篇用仄韻的詩作中,我們絕難發現七律中常見的那種好整以暇、氣度從容、圓美流麗的光景。人的感情世界是複雜而豐富的,需要多樣化的表現方式。應該說,使用七言八句而通篇仄韻這種體式,是詩人適應著感情表達的需要對詩體進行的有意選擇。

  

  C式「反七律詩」約40多首,詩韻平仄使用無規律。D式主要用平聲韻寫成。先看C式,如:

  昨夜離心正鬱陶,三更白露西風高。螢飛木落何淅瀝,此時夢見西歸客。曙鍾寥亮三四聲,東鄰嘶馬使人驚。攬衣出戶一相送,唯見歸雲縱復橫。[1]高適《送別》

  此詩四個韻腳中三個為平聲,惟三、四句寫到夢見歸客時用了仄聲韻,顯示心靈瞬間的顫慄。

  無為洞口春水滿,無為洞傍春雲白。愛此踟躕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洞傍山僧皆學禪,無求無欲亦忘年。欲問其心不能問,我到山中得無悶。[1]元結《無為洞口作》

  此與前詩相反,其二、四、八句皆用仄韻,惟五、六句押平韻,這兩句表現山僧生活與內心的平靜,優遊不迫,故不用仄韻。

  織素縫衣獨苦辛,遠因回使寄徵人。官家亦自寄衣去,貴從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無侍子,不得自到邊城裡。殷勤為看初著時,徵夫身上宜不宜。[1]張籍《寄衣曲》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裡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1]張籍《徵婦怨》

  張籍這兩首寫徵婦怨的詩,前首情思委婉,故用平韻和仄韻的比例是三比一;後詩情思酷烈,用韻情況正好相反。

  主人一去池水絕,池鶴散飛不相別。青天漫漫碧水重,知向何山風雪中?萬裡雖然音影在,兩心終是死生同。池邊巢破松樹死,樹頭年年烏生子。[1]王建《別鶴曲》

  此詩首、尾用仄韻,側重敘事;中間四句用平韻,側重抒情。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1]李賀《雁門太守行》

  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1]李賀《湘妃》

  這兩首詩的用韻正好相反:前詩開首用平韻,以象徵之筆寫敵我對壘情景,將士精神為之振奮;其餘用仄韻,表現濃重的殺氣和赴死的決心。後詩開首用仄韻,將傳說中的筠竹推入人們的視野;其餘用平韻,展開神奇的想像,幽悽而美麗。

  較之A、B二式,C式的平、仄韻似隨意安排,因而顯得更加自由,更少人為意識。但無論如何,篇中只要有了仄韻,詩作就和七律斷然劃開了界限,而凸現了「反七律」特徵。

  最後說到用平聲韻寫成的「反七律體」,即D式。此式有兩種較典型的用韻方式:其一,逐句或基本逐句用韻。如:

  白狐向月號山風,秋寒掃雲留碧空。玉煙青溼白如幢,銀灣曉轉流天東。溪汀眠鷺夢徵鴻,輕漣不語細遊溶。層岫回岑復疊龍,苦篁對客吟歌筒。[1]李賀《溪晚涼》

  這種押韻方式回到了漢魏時代的七言詩。

  其二,篇中換韻。如: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須臾期。如此如此復如此,壯心死盡生鬢絲。秋風落葉客腸斷,不辦鬥酒開愁眉。賢名聖行甚辛苦,周公孔子徒自欺。[1]盧仝《嘆昨日三首》

  僅換韻這一點,就和七律有了明顯區別。

  唐代歌行中「反七律體」的出現,實有其必然性。從句式看,七言是中國古代詩歌基本句式發展的最高形態,較之四言、五言,它有更強的表現力;從詩篇看,八句是一個長短合宜的章幅,能適度展開,又能及時收攏,且具有均衡感。七言和八句這兩個因素,都是古典詩歌的重要語言資源,這一資源既在七律中得到極其充分的開發、利用,與此同時,詩人們還會考慮它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於是,就有了「反七律體」的出現。與七律不同,「反七律體」屬古體,即自由體,它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沒有格律規定,即使上舉最具形式特徵的A式,也非常缺乏規範性。

  本文提出「反七律體」的用意,與其說是發掘一種唐詩體式,毋寧說是展現唐詩的一種實際存在。任何時候,實踐總是比理論更豐富多彩,「反七律體」乃是唐詩作者們在創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著的一種與格律嚴整的七律情趣迥異的詩歌形式,它的實踐意義遠大於它的理論意義。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x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相關焦點

  • 自己卻嘗試寫了一首新體詩《八連頌》?
    毛澤東一、毛澤東唯一一首寫於「八一建軍節」的詩,也是唯一一首新體詩1963年8月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36周年之際,毛澤東興致勃勃地寫下了一首古體詩《雜言詩·八連頌》:好八連,天下傳。熟悉毛澤東詩詞的人都知道,毛澤東鍾愛舊體詩詞,他現存公開發表的詩詞中絕大部分都是古體詩或格律詩詞,這種新體雜言詩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那毛澤東為什麼要在「八一建軍節」,以這種新體詩的形式寫一首詩呢?我認為這正是反映了毛澤東智慧的光輝。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古體詩並不需要嚴格遵循格律,而格律是初唐才正式成為唐詩為代表近體詩的規則。」漢代、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代又稱七古為長句。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李白《將進酒》就是雜言詩。
  • 打油詩是很特殊的詩歌體裁,格律詩、古體詩和順口溜有什麼區別?
    古體詩就是可以只考慮押韻。近體詩就要考慮對仗、平仄、押韻等格律,所以又稱今體詩、格律詩。當然古體詩也有對仗、平仄的,近體詩也是從古體詩發展過來。只是不那麼嚴格要求。二、這兒可能產生一個誤區,就是近體詩是唐代詩壇成型定型的,但是不是所有唐詩都是近體詩。
  • 簡單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人寫的古韻詩詞算哪一種
    一,古體詩通常來說,按時間的話,唐代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字數上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古體詩的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篇幅。押韻寬泛,平聲韻、仄聲韻皆可,可一韻到底,也可兩韻通用,雖然對於韻腳限制較小,但不可以隨便換韻,必須是鄰韻才行。
  • 馥氣纏人氤百裡,嬌顏沐雨淚千行;軲轆體詩一組,冬風一縷送梅香
    梅《軲轆體七律·月夜探梅》(平水韻下平七陽)冬風一縷送梅香,晴雪幽幽映月光。梅《軲轆體七律·憶當年》(平水韻下平七陽)夢憶當年離故鄉,冬風一縷送梅香。梅《軲轆體七律·梅蕊初開》(平水韻下平七陽)寒枝瑟瑟盡緇妝,數朵先開佔豔陽。
  • 李商隱模仿長吉體,寫下一首詩,意境新奇,含義隱約
    下面介紹的是李商隱模仿長吉體,寫下一首詩,意境新奇,含義隱約。海上謠唐代:李商隱桂水寒於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覓仙人,香桃如瘦骨。紫鸞不肯舞,滿翅蓬山雪。本詩作於大中元年秋,作者在詩中揭露求仙的虛妄。唐武宗服仙丹死後,宣宗即位,重蹈武宗之轍,受三洞法籙于衡山道士劉玄靜,詩人對此自然感到失望和憤懣。前四句大意是,桂海的水比江水還要寒冷,玉兔也在秋寒中無聲幽咽。我來到海底神山尋覓仙人,只見凋落的香桃有如瘦骨。作者以此說明,很多人費盡心機尋求仙藥,終無所得。
  • 桃花依舊笑春風,人生何處不相逢;兩組軲轆體詩,換作意千重
    古典君分享七律軲轆體詩兩組,願朋友們,桃花依舊人依舊,新朋故舊早相逢。——皛玊題記春天是桃花繽紛的時節,當陽光暖暖漫過,春風柔柔拂過,記憶中的桃花便在心裡盛開。春風裡,仿佛嗅到縷縷芬芳。當醉心的笑意漾上臉龐,又一朵桃花悄然綻放。愛上桃花,心中就多了幾許明媚,夢中就多了幾許燦爛,生活就多了許多情趣。
  • 李白的一首古體詩,順手借來,最後10字包含一個成語
    古代詩歌最早起源於民歌和勞動號子,而且詩與歌舞、音樂都融合在一起。後來才有了詩經和楚辭,漢代時又出現了樂府民歌。到了魏晉時期則以五言詩為主要題材,終於在唐代發展到巔峰。唐詩從發展到成熟,人們普遍運用律、絕形式作詩。
  • 滄浪詩話·詩體
    二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 黃初體(魏年號,與建安相接其體一也),正始體(魏年號,嵇阮諸公之詩),太康體(晉年號,左思、潘嶽、二張、二陸諸公之詩),元嘉體(宋年號,顏、鮑、謝諸公之詩),永明體(齊年號,齊諸公之詩),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南北朝體(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體一也
  • 嚴羽 滄浪詩話
    二        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黃初體(魏年號,與建安相接其體一也),正始體(魏年號,嵇阮諸公之詩),太康體(晉年號,左思、潘嶽、二張、二陸諸公之詩),元嘉體(宋年號,顏、鮑、謝諸公之詩),永明體(齊年號,齊諸公之詩),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南北朝體(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體一也),唐初體(唐初猶襲陳隋之體),盛唐體(景雲以後,開元、天寶諸公之詩),大曆體(「大曆十才子」之詩),元和體(元、白諸公),晚唐體,本朝體(通前後而言之,
  • 花牽月夢年年續,月懂花心歲歲長;十首連珠體花月詩,只願共相思
    千筆難描花與月,更知花月入詩聯。時光被分秒剪碎,文字在指尖飛舞。古典君分享十首效唐寅連珠體花月詩,寄給你我過去的、現在的、身邊的、夢裡的心上人。月隱花不語,只願共相思。——皛玊題記《七律·花月吟·其一》(平水韻 下平一先)羞花媚月兩纏綿,秋月春花美景連。
  •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2、平仄不對嗎郭保坤「獻醜」了以後,範閒沒說其明顯的押韻錯誤,但是說其平仄有問題,可見編劇對於舊體詩也是一知半解。郭保坤的平仄真得不對嗎?也不然。因為七言絕句中有古體詩、有近體詩。不考慮失對、失黏的問題,只看單句,第2句和第3句是律句:玉舟勾畫錦堂風(中平中仄仄平平),煙波起處遮天幕(中平仄仄平平仄),其他2句是古體詩的句式,都出律了。不過,七絕並非只有近體七絕,古人有不少古體七絕,不需要考慮格律的問題,例如李白《結襪子》是押平韻古體七絕 :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 吟清雪月孤:詩之賈島與賈島之詩
    (載葉夢得《石林詩話》)又如王禹偁,沉思吟唱許久,寫出一句語意仿佛杜甫所作的詩句,便專門寫一首詩來紀念此事。詩中說「任無功業調金鼎,且有篇章到古人。本與樂天為後近,敢期子美是前身。」可見其喜悅之情。但無論歐陽修,還是王禹偁,無論寫出詩來是自得,還是喜悅,這背後隱藏的,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
  • 李白最經典的歌行體《將進酒》,你還記得哪句?
    我們現在所說的古詩,按找標準其實還可以劃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相對近體詩來說並沒有聲律和對仗方面的具體要求。近體詩一般劃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三種;對於古體詩則有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古體詩並不是隨著近體詩的形成和發展就此消失,而是一直延續到唐宋元明清時期。
  • 中秋節網上盛行鄉愁體 或惟妙惟肖或無釐頭(圖)
    他不知道,中秋節的思鄉苦,已在微博上蔓延,成為盛大的「鄉愁體」。  商報記者殷婷婷  中秋節,「鄉愁體」在網上盛行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的《鄉愁》,如今在網上火了。
  • 梅堯臣: 我的詩中沒有奶茶
    楊億在《西崑酬唱集序》中主張「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大約可以概括「西崑體」的基本特質。「西崑體」詩人大多有良好的詞章修養和文史底蘊,旁徵博引信手拈來,而學習「前作」要取其精華,他們不滿白體詩的淺切,也不滿晚唐體的枯寂,最推崇的是李商隱的詩,主張詩歌當意義深遠、詞章富麗。夢蘭前事悔成佔,卻羨歸飛拂畫簷。錦瑟驚弦愁別鶴,星機促杼怨新縑。
  • 瑪麗·施比斯特詩7首
    這一時期翻譯英國早期詩歌,從選題方面看,許多譯者選擇外國詩的標準在其思想性,以啟迪民智、反帝愛國為宗旨,因此內容比較單一;就譯詩形式而言,大都採用中國的古詩體。著名詩歌翻譯家李思純在其譯詩集《仙河集》自序中曾指出:「近人譯詩有三式:蘇曼殊式,以格律輕疏之古體(即五言古風體)譯之;馬君武式,以格律謹嚴之近體(即七言歌行體)譯之;胡適則白話直譯(即離騷體),盡馳格律矣」。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正因為這一時期,文人的創作大量出現,音樂逐漸跟不上,詩就慢慢地出現了脫離音樂獨立存在的「徒歌」,成為吟誦體的前奏。詩,就是歌詞。我們搞清楚這一點,就容易理解樂府詩了。而詩逐漸轉向吟誦體,內容逐漸高大上之後,詞才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也就是說古體詩,或者說樂府詩是格律詩、律古、詞牌的祖宗,只不過因為格律的出現,短小可吟唱的韻文走上了三條不同的發展道理。遵守格律的詩徹底走上高端,成為科舉工具和高級文人勸諫、諷喻工具,分為律絕、律詩、排律。
  • 龔學敏將100首古體詩「翻譯...
    耐嚼耐品的李商隱詩作,慢慢帶他潛入一個很深的詩的境界。這個境界清涼,美好。龔學敏就想,李商隱的詩比較晦澀,難懂,「能不能用一種易懂的方式,把李商隱這種詩的境界承接下來,用現在的讀者容易接受得到的白話文,重新表達出來。這種白話文還是不能是大白話的直接翻譯,而是也要成為一首詩。」就這樣,他一首一首,以詩「譯」詩,譯出100首,近日被長春出版社集結成書《像李商隱一樣寫詩》出版。
  • 中學生自創古體詩,老師同學都被「圈粉」!
    「小詩人」五年級起自創詩歌在執信中學近日舉行的「賽詩會」上,學生身著漢服互相朗誦同學的原創詩歌,並將自己對詩歌的感悟寫在紙上,以書信方式與詩作者交流。在「賽詩會」上展示的數十首詩歌,均來自學生外出遊學時的所見所聞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初三(2)班李千裡展出了多篇原創詩詞,聲韻工整,意蘊深遠,成為許多同學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