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看上去好像問得挺對,那些亂七八糟的新詩,怎麼就一直存在呢?按理說沒有人看好的東西,應該沒有市場,沒有市場的東西,為什麼一直有人供應呢?
詩歌的初心是通過叫喊出來,散發自己的情感爆炸或者鬱結。為什麼追求認同?還不是為了讓更多人一起分享快樂,分擔憂傷?快樂是誰的?憂傷是誰的?都是作者自己的。
從完全的作者角度來說,我手寫我心,你看不懂管我鳥事——因為我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變現,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創作只有自己才懂的詩。從大眾角度來說,只有作者自己才懂的詩缺乏人類通感,自然是垃圾。我又有什麼義務去讀懂你的內心,你擺在我面前的文字打動不了我,就毫無價值。詩人再好的情感爆發,對沒有被勾搭成功的讀者而言,都是垃圾,都是爛詩,都是浪費時間的文字。可是對有些作者來說,完全並不在乎啊。
一直在寫的人應該受到鼓勵!沒有鍥而不捨的堅持,怎能有光鮮靚麗的未來?俗話說「不是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現在他們寫的是沒有風格,水平低下,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摸到門道。但是如果不寫,天天在想,他們一輩子可能也成不了有成就的詩人。他們詩作水平低下,又掙不了錢,還努力天天練習寫作,難能可貴,思想水平慢慢提升,幾時一輩子限於文化素質,永遠也創作不出高水平的詩歌,那麼把寫詩當做自己的愛好,當做調節自己精神生活的手段,也不無可贊之處。
寫詩的人,水平各異,興趣和志向也不相同。有的把詩歌視為神聖的文化藝術,既寫就要努力寫出高水平。有的則純屬自娛自樂,並不是為了追求多麼高雅。然而,不管怎樣的狀況,都是作者文化水平和寫詩水平的具體體現。寫詩的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愛好而寫,這是自發的文化活動。再者,水平高低,是否牽強附會,也沒什麼組織規則或標準來統一評定。如果是文化部門組織的活動,水平低下者不錄取就是 ,但也無法阻止寫詩愛好者的零散的自由的個人活動。總之,寫詩,畢竟是一種文化意識進步的表現,所以還是寫的人越多越好。
許多人都不會唱歌,但許多人都喜歡唱和都在唱。寫詩也一樣,均為表達需要,無關乎條條框框和門檻。因為詩歌只是為了表達心情,能讓自己舒服,表達出最好的感情就是好詩歌。
詩是一種文學素養較高的一種載體。另外一首好詩不是想寫就能寫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歌手知道什麼是好歌,卻寫不出好歌,就像讀者知道什麼是好詩,想破了腦袋,卻也寫不出來。大眾讀者文化修養層次不齊,每一首詩都有它的既定讀者。有人寫詩,是真的想向詩更靠近,卻發現自己寫的不是那麼回事。有人寫詩,也只是有感而發,抒發內心壓抑的情感,找一種安頓自己的方式。一首沒有風格,牽強附會,由各種文字堆疊的組合,或許讓讀者找不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方向,那至少也表達了迷茫和彷徨。寫詩是一件自由的事情,想寫就寫吧!很多無力改變的事情,發點牢騷,寫點自我的詩還要被條條框框所約束,那也太難太累了。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有某一時刻突然有寫詩的衝動,但扎心的是,寫詩的衝動並非靈感,很多時候一時衝動寫下的詩並不是好詩。新詩看似無格律等形式限制,導致了創作者門檻降低,也就是所謂的人人都能寫詩。網絡自媒體的發展極大的推動了大量「詩人」的出現,發表靈門檻,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發表詩歌,對於新詩的發展而言,也並不是壞事。
寫詩是一種愛好,而寫的作品水平高低那是一種能力,天下沒有生下來就是絕頂高手的,再高的高手也是從白鼠開始慢慢煉出來的的。愛好與水平高低沒有絕對關係。
從詩經到近代新體詩,一直在進化!沒有誰每首詩都是佳品,越挫越勇的人值得欽佩,無論詩詞書畫,若非神童,無一不是在模仿創作再模仿再創作過程中得到提升和升華,最終自成一派!能最終成名成事的人,都是那些鍥而不捨,不畏嘲笑失敗,堅持到最後的人!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應給予這些創作者鼓勵而非打擊!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詩文從來沒有絕對的高與低,有的只是創作者的文化素養,知識層次以及思想境界的高低。有些人層次很低寫出來層次低的詩但是他並不自知。所以不斷有人寫。
說明:本文綜合網絡而輯成,僅為傳播觀點,如有侵權,來信告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