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詩創作的先鋒姿態 ‖ 王久辛

2021-02-19 《詩人文摘》


新時代:新詩創作的先鋒姿態

—— 在全國詩歌座談會上的發言

 

王久辛

 

新時代說來就來了,像金風送爽般一下子就金燦燦地撲到了我們的眼前,而且並不打算駐足,就一往無前地継續前行了……

 

新時代,什麼是新時代?它包含了什麼內容?它的意蘊是什麼?它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呢?我們身臨其境,勞動生息,創造未來,又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現實的生活,尤其作為詩人,該以一個怎樣不俗的、先鋒的姿態,投入到創造中去呢?

 

這裡我提到了一個「不俗的、先鋒的」的概念,是因為詩當然必須是「不俗的」與「先鋒的」,古今中外的經典詩歌的精神高度,事實上也都是從俗世超升出來並具有精神含量與精神指向價值的佳作。用心研究郭沫若聞一多等先師們的《女神》《死水》等作品,我們會發現,所謂的「百年新詩」是發軔於1840年鴉片戰爭的蒙難、蒙恥、蒙羞後,才憤然而起的產物;換句話說就是:新詩是一股子內省之力撞擊後的幡然醒悟的巨大內驅力的結果,是伴隨著知恥而後勇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而誕生;再換句話說就是:催發新詩誕生的內在與本質的推動力,實際上就是一種求變求生存求發展求革命求新生的文學表達;或乾脆說吧,新詩就是尋求革命的一種詩性表達的形式,實質上仍然是革命本身;或者直白的說,它就是革命,是伴隨著思想的大革命而來的一場語言的文化大革命與大創新。

 

如果大家認同我的判斷,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弄清楚我們新詩原初的動力與最初的來路之後,我們再翻檢一下百年新詩的歷程,俯察一下當下新時代新詩的現場,抬頭看看未來要走的前路,就能夠清楚地看到:歷史、現實與未來,一以貫之,別來無恙,向前的路,一直都直通通地隨著中國的命運,或洶湧澎湃,或激流暗湧,跌宕起伏,苦難風流。它的邏輯是歷史的邏輯,它的發展是歷史的發展,而它的未來,也必然是歷史的未來。那麼,我們的當下呢?上接著天,下連著地,也理所當然是歷史的現實或還可以說是現實的歷史。一百八十年以來,或自雅片戰爭以來,是前八十年的蒙難的窩心、痛心與戳心的經歷和往事,一直折磨著、熬煎著中國人的靈魂,用「之乎者也」根本無法表達那種痛不欲生與起死回生、要奮然而起的生命渴望。我到並不認同新詩是有責任有擔當的一代精英的內心深處龐大無涯的創痛才造就了火山爆發般的創造語言奇蹟的力量- - 我認為,新詩是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在面對如此巨痛之時必然要發出亙古未有之吼叫,而引發的大面積的人心共鳴的產物- - 是《女神之再生》,是《鳳凰涅槃》,是《爐中煤》之灰燼的哭泣,是《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的洪荒之力般的吼叫轉換成流韻暢達之詩意的行雲流水的揮灑- - 造就出的新詩。

 

如果允許我繼續浪漫地表達,那麼我會這樣說:新詩的誕生,是心靈的大地瘋長出的一片充滿新希望的遼闊的原野。原野上的每一粒種子的茁壯成長,都孕育著無限的希望,是無數的種子無數的希望在無盡的原野上的茁壯成長,只有前路前程,沒有退路彷徨,是向著四面八方奔馳的一片片無涯無盡的長瘋了的新希望,催生出了中國的新詩……

 

轉眼之間,一百年又過去了。我們生逢盛世,趕上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在我看來: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所蒙之難、所蒙之羞、所蒙之恥,並未因歷史的前行而替我們昭雪,更未替我們根除縈繞在我們心頭的痛疼,任何時候一旦觸碰到這些往事,都會讓我們的思路中斷而內心湧起無盡的痛苦和悲傷。事實上,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代價,一直都明晃晃地擺在我們的眼前,就是說我們的命運要避免重蹈覆轍,就決不能忘記過去,「培根鑄魂」的天責一刻也不能鬆懈,因為我們距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來思考新詩的創作該如何面對當下的新時代?似乎也就沒有那麼紛繁雜亂不知如何開口與令人惴惴不安的費思量了吧?

 

俯察新詩的百年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能夠流傳下來的名篇佳作,都與新詩最初誕生時有著同一樣的特徵,即:與我們這個民族的命運折挫與創痛緊緊相系。在我看來,新詩的幾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也都是在中華民族命運生死攸關的緊要的轉折關頭獲得的發展。如辛亥與五四時期,誕生了郭沫若為首的一群詩人;抗戰時期出現了光未然田間等一大批詩人;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五十年,有艾青郭小川賀敬之等等一大批詩人出現,尤其是進入新時期後,迎著八面來風,思想解放,「萬類霜天競自由」,更是出現了「崛起的詩群」和「開一代詩風」的「新邊塞詩」與一群「新邊塞詩人」,氣場強大,陽剛雄健,一掃隱誨艱澀的表達,和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強勁勢頭,在剛剛崛起的山嶽上,奔騰而出一個尉為壯觀的「野馬群」。(遺憾的是,伴隨著這一代詩人逐漸的謝世、進入暮年,後勁乏力,留下了一片沉寂……)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新時代,就是在進入21世紀後,尤其是中國人從站起來邁入富起來的這個時段,新詩的發展也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期-- 寫詩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詩歌活動此起彼伏,一波又一波,可以說如此之大的寫詩群體的湧現,正暗合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精神,滄海桑田,人間正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正在變為現實。

 

我們說,這種經由本心的自由創作,的確夾帶著新鮮的氣息、個性的氣質和自由的意志。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巨大的寫作群體,並且與過往歷朝歷代,包括與民國、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寫作者也不盡相同。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已有40多屆大學生畢業並分配在全國東西南北中的各個角落,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再是單一的古代文化與粗淺的現代知識,而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後的新一代,是在大開國門之後,成長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新一代,他們有較為開闊的視野,和不俗的現代文明的理念。也許他們不可能人人都寫出名篇佳作,但是他們對什麼是真善美、假醜惡,什麼是現代藝術、什麼是先進思想?我以為有著絕對的鑑賞能力。我們說,當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都在逐漸提高的時候,其的審美水平也同樣會提高,許多人甚至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專家學者與評論家們的引導,客觀上也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度。指鹿為馬是要被質疑,甚至是要被駁斥並接受檢驗與挑戰的。今天,正是在這個難度上,或者說正是在這個跨越的大變局時期,我們來討論新時代新詩的創新之路該如何邁步向前,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該如何表達新時代?如何理解「以人民為中心」並在創作實踐中深入而又寬闊地表達好人民這個中心?這些問題不僅重大,而且還很有些急切。而要獲得一個適應它的「不俗的、先鋒的」姿態,我以為也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好在歷史不會中斷,動人的詩篇永遠在孕育。喧囂與浮躁下的沉寂不會長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對人精神的撞擊與激勵,必定空前強大,由此而引發出的創造激情,我相信,也一定壯闊宏偉,膂力超凡。那麼,具體到一個個體的詩人,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理解時代、理解人民,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好我們的詩歌呢?為此,我試著歸納出以下幾點想法,既是為此次研討會拋磚引玉,也是為自己尋找一個出路,現不揣冒昧和盤託出,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首先,從世界與歷史的大格局上思考,沒有亡國滅種的危機,就沒有復興圖強的偉大。同樣,新詩的創作,我以為更要堅信歷史與現實的因果關係。沒有因就沒有果。我們中華民族有過周秦漢唐的世界之巔的燦爛輝煌,又有過1840年鴉片戰爭不堪回首的奇恥大辱和之後沉淪墮落到幾乎被人亡國滅種的境地。我們今天所說的偉大復興,接續著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天下大同」的理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為解放全人類而奮鬥的目標。沒有亡國滅種的危機,就沒有復興圖強的偉大。中華民族要從馬裡亞納大海溝般的世界深淵裡爬出來,重新爬上登上曾經有過的一如周秦漢唐般的世界巔峰,這氣吞萬裡的氣勢,如今已經伴隨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的艱難行進和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讓中國找到了復興圖強的道路。這是從無數次的挫折與歧路上走過來的,其中包含著歷史發展前進的必然趨勢。循著這個世界大勢和歷史的邏輯,追尋百年來中國人民前僕後繼的熱血豪情,一部中國近代史、一部中國革命史,就重合疊壓著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從孫中山的同盟會到國共兩個政黨的上下求索,磨難歷險,命途多舛,百折不撓,不忘初心……我們說,詩歌是審美的創造,是對人性的審美表達,但是歷史上的人也有人性,或許比今天的人性更豐富更奇特。這些具有豐富奇特人性的一個個歷史的人,即無數的仁人志士,他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歷史是如何由這些血肉俱足的人來推動的?他們是如何把握歷史的必然趨勢的?相比現如今的人們他們具有哪些優秀的人性與人的劣根性?在許許多多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時期中,又有哪些人物事件與時期需要審美創造的關照與幹預呢?還有什麼人物亊件與時空需要更深入地表達出豐富多彩的人性與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呢?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在我看來,這些塵埋於歷史的人物事件與時空,是極其寶貴也是極其珍稀陌生的歷史和人,其中必然蘊藏著巨大豐富的人生精華和推動歷史前進的真諦。把它們提煉出來不僅是我們民族的需要,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前輩詩人如郭小川白樺等等,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相比之下,我們今天的詩人在這方面做的工作就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我想說:要堅信歷史的因果關係,克服歷史虛無,堅信所有沒有被我們深入挖掘過思考過發現過的歷史都是陌生的歷史,都是創造的處女地,要堅信我們的歷史蘊藏著偉大的史詩,它正等待著真正有才華的詩人去書寫;我還堅信,所有有能力有智性有才華的創造付出,都是有報賞的。過去如此,有古今中外流芳百世的經典為證;未來如此,有我們的子子孫孫為證。我期待著新的創造,呼喚新的創造。因為我們脫離亡國滅種的危機並不長,而中華民族距離全面復興的徵程也並不短暫。偉大起於平凡,走在前列的先鋒詩人,一定會與孤獨寂寞相伴,他們在未來的平凡歲月中,一定能寫出不平凡的偉大作品。我相信。

 

其次,我們要從生活的「表與裡」的統一上,來認識現實理解生活。當下新詩創作異常繁榮,而且大有繼續繁榮發展的趨勢。從面的表象上來看,的確令人欣喜。但是我們要有把握和引導它向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的能力。2017年春天,貴州省詩人協會在省委辦公廳和省作協的領導下,啟動了20部「捨不得鄉愁離開胸膛」的長詩創作,他們組織了20位省內的優秀詩人,在老詩人李發模的帶領下,用六個月深入到鄉、鎮、村,去挖掘塵埋在生活中富有現代意義的素材,這20位詩人本來就是「當地人」,再集中精力更深一層的體驗與生活,結果他們每一位詩人都寫出了3500多行的長詩- - 不僅寫出了自己的詩意生活,更令人驚喜的是還搶救出了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往事和縣、鄉、村、鎮的歷史。出版後被「農家書屋」全部收購,而且深受當地村民的喜愛。這20位詩人中除老詩人李發模是「詩壇老黃忠」外,其他人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他們一張白紙沒什麼條條框框的束縛,大膽地將自己所有的才華傾囊而出,開筆就是3500行以上的長詩,還真寫出了他們腳下被詩歌忽視了幾千年的土地上的故事與傳說……超越了釆風式寫作,一開始就把著力點放在了深入鄉史村史鎮史的歷史深處,並把自己的成長史和成長感受融進了詩行,這就將生活的「表與裡」統一了起來。我當然不敢斷定他們的創作是百分百的成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創作的方向是有價值的,他們將隨時可能滅絕的鄉村土地上的生命史和生命體驗搶救了出來- - 這就足夠了。自2017年春天以來,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詩人葉延濱和我有幸受貴州詩人協會邀請擔任創作的指導工作,我們先後參與了他們組織的十餘次「詩寫脫貧攻堅」活動,他們又一次把力量凝聚到- - 貧困線上下左右的老百姓,和為這些百姓而奮鬥的人身上。在我看來,這正是中國作家、詩人堅持投入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也是產生名篇佳作永恆的土壤。一如夏衍寫《包身工》,老舍寫《月牙兒》《駱駝祥子》,艾青寫《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等,他們沉入底層,為那些為底層人謀幸福的人寫作,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在我看來,這樣的寫作在文學史上未必就不能有貢獻,當年作家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柳青的《創業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等,都是這樣寫出來的。貴州的詩人把創作的思路定在自己生身的土地和自己一樣同屬於底層的民眾的生活中,和積極為脫貧戰鬥的先進分子站在一起,並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我看來,較之浮光掠影式的創作,它超越了生活的表象而進入了較為深入的生活內裡的表達,我以為是具有文學價值的,而他們的經驗,我以為是值得肯定與學習的,那些投入創作的詩人,可以說就是我們詩壇當下的先鋒。

 

三、我認為藝術的創造沒有先後,先鋒並不意味著先進,後退也未必就是倒退。在認知上,我以為要超越「先與後」之爭,關鍵是要從人世的生活中找到積極的因素,去粗取精,發揚光大。青年詩人戴濰娜在一個訪談中說:「在每一個巨變的時代裡,兩種人物往往會很突出:一類是先驅,一類是遺老。」其實,她說的「兩種人」之所以突出,我以為「先驅」的身上有新精神固然可貴,但也有冒險失敗誤入歧途作無為犧牲的可能;而「遺老」雖然趨於保守,但保守中卻往往含有經過時間檢驗並證實是不能丟棄的珍貴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這兩種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和需要我們警惕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是先鋒好還是退步好?我看陳丹青先生的《退步集》後,就覺得舊時代的很多東西是非常先鋒的,放在今天也是先進的。相反,我在798看到很多嶄新的所謂的「現代藝術」,模仿米羅達利夏加爾愛舍爾都模仿的很拙劣!所以,我認為藝術的創造沒有先後,先鋒並不意味著先進,後退也未必就是倒退。我在陝西周原博物館參觀時看到,不僅他們出土的毛公鼎、散氏盤、大克鼎等重器令人震驚,就連車馬器中的小飾件:銜,(就是按在馬頭上的青銅標誌)也不比今天藍鳥奔馳寶馬車上的標誌(Logo)差。要知道,那是三千年前就創意並製作出來廣泛應用的東西。固步自封要不得,妄自菲薄同樣要不得。在我看來,藝術創造沒有先後,創造即先鋒,無論古代現代,最關鍵的是你要能夠出離了別人的經驗並進入任何人沒有表達過的陌生境界。在此,我想說說臧棣。我注意教授臧棣的詩歌創作很久了,他對語言的想像與運用有一種挑戰陌生的奇特的立體感和質感的自然爽利,他仿佛是一位亡命的試飛員,不顧一切地鼓動著語言的翅膀在天空衝刺、翻滾、做各種特技表演,以挑戰語言空間的極限。我欣慰並感到可貴的是,一位名校的大學教授,為誘發漢語新的活力與可能性而捨身飼虎式的身體力行,不怕失敗地大膽嘗試與探索。他的文本的先鋒性,我以為在所有探索詩歌的寫作中,臧棣毫無疑問是最先鋒的,而且是惟一一個走的最遠的先鋒。他的文本,可以作為詩人的詩人的文本。但是,我想指出的是:這種試飛式的文本,並不是實戰的經典範例,臧棣探索的先鋒模範作用,或許可以為實戰的經典提供成功的可能,但他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典。真正實戰意義上的經典,有表達人類情感境界的體溫的變化多端、精至微妙與情思的極限表達,痛快淋漓,行雲流水,沒有令人費解的疙疙瘩瘩,卻有暢達表現的飽滿思想在具有詩意價值的人物事實中閃耀著永恆的光芒。這種經典一經誕生,就是永恆的經典,沒有試驗性與探索性,只有運用試驗與探索成果之後的創化與再造,就是說它包含了試驗與探索的成功經驗卻羽化而成了超越試驗與探索的種種不確定性,它一模成型,即成經典。而這樣的先鋒與試驗的先鋒是不一樣的,它是入世的形而下,是屬於大眾的;與試驗的超越凡塵的形而上,不是一回事,它屬於小眾,但是它確實對語言的發育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先鋒,而且為形而下的先鋒,一直默默地貢獻著語言的參照和珍稀的成果。它像挑戰風車的老唐,一直在與陌生戰鬥,無始無終……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代,我堅信語言的大變局也會應運而生,語言的革命與時代的革命永遠是一母所生,我願向這兩種風流的先鋒致敬- - 祝他們都能在大時代的革命徵程上大獲成功。

 

最後,我想再說兩句:雖然時代的確是時不我待,但我還是要說,別著急,沉下心,進史入冊是百年以後的事兒,不是趕馬車,搶繡球,誰先趕到誰先得。要我說,心有衡定的詩人,關心的是自己的靈魂,自己的人格建築與自己還有多少創造力?至於在史冊上有沒有名字,那是多久以後的事情啊?完全沒有必要去在意!話說回來,真寫出了名篇佳作、傳世經典,那誰也擋不住,埋不了,屈原李白蘇東坡……哪一個不是像咱中國的高鐵、港珠澳大橋、特高壓?那都不是急火火的急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語言革命與新詩的創新之「變」 ,沒有天馬行空、掀天揭地的思想力想像力創造力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說:什麼是真正的先鋒?真正的先鋒一定是如入無人之境的先鋒,他們自我關懷,獨木成林,我相信史冊上的大詩人,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人。沒有急功近利的。所以,沒必要急。謝謝。

 

2019.11.25.夜於北京.

---

《詩人文摘》

《一首》(1)

《一首》(2)

《一首》(3)

《一首》(4)

《今日詩選》(第1輯)

《今日詩選》(第2輯)

《今日詩選》(第3輯)

《新詩百年》900家

2018《詩人文摘》年度詩人

2017《詩人文摘》年度詩人

2016《詩人文摘》年度詩人

2015《詩人文摘》年度詩人

2014《詩人文摘》年度詩人 (上)

2014《詩人文摘》年度詩人(下)

2018《詩人文摘》最受讀者歡迎詩人

2017《詩人文摘》最受讀者歡迎詩人

2016《詩人文摘》最受讀者歡迎詩人

     《詩人文摘》,大型詩歌類網刊,成立於2005年,以報導國內外詩壇新聞、事件及詩歌評論為主。從2014年開始設立《名詩百家》《今日詩選》等欄目,獲得廣泛讚譽。為紀念中國新詩百年而開闢的新欄目《新詩百年》,於2016年陸續刊出活躍在當今中國詩壇的詩人作品。2017年10月設立《詩雜誌》《國際詩人》欄目。2018年開闢永久性精品欄目《一首》,並已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交流欄目。

---

相關焦點

  • 藝術大觀|王久辛和他的《狂雪》
    王久辛想起了之前讀過的紀實文學《南京大屠殺》,一股悲憤再一次自心頭湧起,一幅幅「砍甘蔗」般、血流成河的屠殺畫面閃現在他腦際,哭聲、笑聲、呻吟聲一遍遍撞擊他的耳膜,像針尖一樣刺穿了他的心。一夜失眠。這個夜晚,王久辛坐在宿舍的書桌前,思緒紛飛,筆走龍蛇,一行行詩句落到了稿紙上——「我和民族面壁而坐,坐得忘記了時間」(《狂雪》詩句),詩人王久辛在與民族面壁而坐時,思維穿越了五十三年的時光,他仿佛回到了那個血雨腥風的南京,看見橫屍遍野、血流成河的場景,看到鬼子手中的槍「一梭子彈射出去,就有一排人倒下」(《狂雪》詩句)……詩人感到冰涼徹骨,心中的怒火噴射而出——
  • 新詩的創作和賞評
    詩歌有這些非凡的魅力,無怪乎她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被許多人創作和吟誦。一首詩到底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也許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初學寫詩的人一些引導和示範。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同樣,詩人之所以要寫詩,也是有動機可循的。那麼,詩人寫詩的動機有哪些呢?簡單來說,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為情而造文,一種是為文而造情。
  • 莫真寶: 先鋒詩歌背景下的「先鋒詩詞」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新詩創作領域內的「先鋒詩歌」備受矚目;世紀之交,伴隨著舊體詩詞的復興,「先鋒詩詞」亦悄然崛起。但長期以來,兩者在創作群體、批評話語甚至詩歌活動等方面,大體呈現各自獨立發展,互不相涉的趨勢。這種格局在本世紀初正悄然發生變化,「與新詩對接」,也曾在小範圍內引起了個別舊體詩作者和研究者自發的探討,但這種變化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相應的關注。這種格局的漸變,已體現在詩歌刊物上。同時發表舊體詩與新體詩的刊物,近兩年也漸漸多了起來,目前,《詩選刊》也正有計劃地選錄當代舊體詩詞作品。
  • 譚五昌:略論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詩寫作的藝術「增長點」
    新世紀以來出現的「先鋒性寫作」,首先是對第三代詩歌先鋒精神的繼承,它有時以極端的姿態來凸顯其前衛性的詩學觀念(例如「下半身寫作」的詩學主張),實質上卻是對新世紀大眾文化潮流自覺或不自覺的迎合,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先鋒性寫作」與「口語寫作」常常呈現大面積重合與交叉的現象,這是由口語詩人的寫作立場導致的結果。當然,也有一部分詩人持書面語寫作,但其文本同樣呈現出鮮明的先鋒詩歌精神。
  • 《新詩百年》 ‖ 童玲女
    從2014年開始設立《名詩百家》、《今日詩選》、《經典詩評》等欄目,獲得廣泛讚譽,2015年開闢《一首好詩》,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詩歌欄目,《終南論壇》將成為中國新的先鋒詩學論壇。為紀念中國新詩百年而開闢的新欄目《新詩百年》,於2016年陸續刊出活躍在當今中國詩壇的詩人作品。
  • 《新詩百年》 ‖ 陳黎
    曾獲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1999年受邀參加鹿特丹國際詩歌節。2004年受邀參加巴黎書展中國文學主題展。從2014年開始設立《名詩百家》、《今日詩選》、《經典詩評》等欄目,獲得廣泛讚譽,2015年開闢《一首好詩》,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詩歌欄目,《終南論壇》將成為中國新的先鋒詩學論壇。為紀念中國新詩百年而開闢的新欄目《新詩百年》,於2016年陸續刊出活躍在當今中國詩壇的詩人作品。
  • 田一坡:新詩創作中的海洋意象與海洋元素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海洋意象進入詩歌創作就不只是詩人偶爾抒懷的審美對象,而是作為核心意象參與到詩人的詩歌經驗的精神視野與價值構成中。對那些有著海洋生活經驗的詩人而言,海洋意象的提煉不是獵奇,不是驚豔,不是乍見之下的激情,而是生活的底色,是詩歌經驗的一種境域化展開。另一方面,久居大陸的詩人,一旦與大海相遇,海洋意象也會突入詩人的詩歌經驗中,與陸地詩歌意象構成一種爭執與張力。
  • 【薦讀】 詩歌的道德力量 一一我對新詩創作一點見解 張杰
    一一我對新詩創作一點見解張杰我以新詩起步,在那個時代,北島顧城舒婷們的詩歌使我著迷,每每工餘暇間就超喜愛
  • 1950—1970年代臺灣新詩
    三位詩人改以創作來反思50年代「橫的移植」以降之局限,但他們所求,既非仿古、更非復古,而是想從中國古典文學之意象、節奏、聲韻、詞彙乃至抒情方式中汲取資源,再鑄新詩。更明顯的轉變,應是重新結合「詩」與「歌」之嘗試,「以詩入歌」遂成為彼時「民歌運動」的一大特色。1975年6月6日,臺灣大學畢業的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的創作發表會上,演唱了八首由余光中的詩譜曲之作。
  • 毛澤東:我是不看新詩的。自己卻嘗試寫了一首新體詩《八連頌》?
    二是,當時國內以新體詩歌為載體的宣傳形式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毛澤東作為詩詞的大家,自己嘗試用新體方式作詩,在為新體詩歌創作模式樹立榜樣的同時,也是鼓勵更多的創作者投入到新體詩歌的寫作行列中來。果然,後來這首《雜言詩·八連頌》被改編為了快板,在軍隊中和民間都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全國上下軍民的士氣。
  • 《新詩百年》 ‖ 吳燕青
    從2014年開始設立《名詩百家》、《今日詩選》、《經典詩評》等欄目,獲得廣泛讚譽,2015年開闢《一首好詩》,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詩歌欄目,《終南論壇》將成為中國新的先鋒詩學論壇。為紀念中國新詩百年而開闢的新欄目《新詩百年》,於2016年陸續刊出活躍在當今中國詩壇的詩人作品。
  • 【新時代先鋒】吳秀珠:「辣媽縫補坊」的「紅色先鋒」
    新時代先鋒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之際,讓我們關注新時代溫州湧現的優秀共產黨員。他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是時代楷模,是我們身邊的榜樣。讓我們向時代先鋒學習,團結一心,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為溫州再造改革開放新優勢、再創高質量發展新輝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五四以後,新詩好不容易從古詩樊籠中掙脫出來,說再見還來不及呢,哪有心思再談舊詩,特別是再談舊詩的「總頭目」杜甫。仔細閱讀就會發現,百年新詩有一個「避杜」情結。新詩人中,學李白者有之,李商隱者有之,溫庭筠、陶淵明、王維、姜夔者皆有之,唯獨少談或不談杜甫。馮至熱愛杜甫,可是從馮至一生的詩歌創作中,很難感受到杜甫詩藝的影響。
  • 王久辛|追憶孫道臨先生
    你會說話嗎——追憶孫道臨先生作者:王久辛說話誰不會?這的確不是問題。然而,這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要麼溫家寶總理怎麼對作家們說:「要用心說話」呢?看來還是有胡喊亂說的。
  • 徵兵季,漫畫《特戰先鋒》點燃青春
    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18日電 由退伍軍人、青年作家顧靖擔任編劇,烏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全網首部特戰題材軍事漫畫《特戰先鋒》將於5月20日在全網上線。據悉,目前《特戰先鋒》已入選湖北省網絡作協和襄陽市文聯重點文藝項目,主要講述了在實戰化訓練的大背景下,武警某部為提升特戰小隊體系作戰能力,鍛造新時代特戰尖兵,遂開展特戰小隊對抗賽,由隊長代號閻羅、狙擊手代號判官、觀察手代號諦聽等人組成的「死神小隊」不畏艱險,克服難關,從演習對頭成為生死相依的戰友,最終實現戰鬥力躍升、出色完成各項任務的故事。
  • 浪波 劉潤為:關於新詩創新的對話
    文學創作一級。著有詩集《鄉情》《花與山泉》《自由之神的雕像》《花非花》《愛之河》《浪波抒情詩選》《神遊》《春花秋葉》《故土》,文論集《文談詩話》《文譚百題》《藝文雜俎》,戲曲劇本《劃線》《雙嶺緣》等。作品獲河北省第一、二、七屆文藝振興獎,河北省歌頌四化、新人新貌獎,1984年河南省文聯《奔流》佳作獎,1995年華北區文藝理論一等獎。
  • 先鋒的意義:早期中國女性電影創作實踐
    先鋒的意義:早期中國女性電影創作實踐 2018年12月17日 06: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許航 字號 關鍵詞:導演;影片;電影史;中國;拍攝;創作;剪輯;編劇;女性電影;王漢倫
  • 向榜樣看齊 爭做時代先鋒
    為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表彰先進、弘揚正氣,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忠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砥礪奮進,黨中央決定,授予周永開、張桂梅同志和追授於海俊、李夏、盧永根、張小娟、加思來提·麻合蘇提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新詩百年》 ‖ 額魯特·珊丹
    從2014年開始設立《名詩百家》、《今日詩選》、《經典詩評》等欄目,獲得廣泛讚譽,2015年開闢《一首好詩》,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詩歌欄目,《終南論壇》將成為中國新的先鋒詩學論壇。為紀念中國新詩百年而開闢的新欄目《新詩百年》,於2016年陸續刊出活躍在當今中國詩壇的詩人作品。
  • 《新詩百年》 ‖ 戴濰娜
    從2014年開始設立《名詩百家》、《今日詩選》、《經典詩評》等欄目,獲得廣泛讚譽,2015年開闢《一首好詩》,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詩歌欄目,《終南論壇》將成為中國新的先鋒詩學論壇。為紀念中國新詩百年而開闢的新欄目《新詩百年》,於2016年陸續刊出活躍在當今中國詩壇的詩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