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反烏託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2020-08-27 流浪荒島


電影《飢餓站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部質感頗為不錯的英劇《黑鏡子》系列,同為輕科幻設定,但拍的都比較「小」,無論是故事講述還是故事所發生的空間上,但又帶有著強烈的批判主義色彩,極盡諷刺之能,將矛盾直指人性、制度等層面。

儘管電影略「小」,卻也精緻,有趣,值得一看,猶如科幻主題的文學文本,在視覺上也擁有不錯的呈現。



獨特空間

好的科幻電影,離不開好的故事設定,而設定會牽引著觀眾進入故事,但最終故事會帶大家脫離設定,揭示出隱藏於表象之下但又普遍適用的道理、觀念或者邏輯。

《飢餓站臺》的設定非常簡單,同時也圈限出了故事空間。

一個三百多層的監獄坑,每層住兩個人,每天只吃一頓飯,而這頓飯的運送方式則非常特別,通過一個移動的平臺,穿過每一層地板上的方孔,從上至下,每層留有固定時間,上一層吃完,運往下一層,也就是說下一層永遠在吃上一層的剩飯,但這頓飯也永遠不夠所有人吃,也許從一百層開始就什麼也不會剩下。

表面豐盛精緻,實則匱乏


每隔一段時間,所有人都要變換樓層,你也不知道自己將會被換到第幾次,這意味著你可能會吃上豐盛大餐,也會連續數日挨餓,甚至死亡。

無需思考便可知,此事此空間在現實世界絕無可能出現,這是電影所展現的一種「奇觀」,也是故事的基礎,而這個奇觀所帶來的隱喻便是【階級與剝削】(這個隱喻太過明顯,甚至不能夠被稱作是隱喻)。

就像電影開頭便道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和掉落的人。」而電影中也是如此,要麼在上層大快朵頤,要麼在下層吃剩飯,要麼忍飢挨餓直到死去。

男主角格倫誤入了這個空間,一來是想戒菸,二來是希望看完一本書《堂吉訶德》,由此可見,他並不真正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以及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情。格倫的鄰居則是因為誤殺了一個人,而被關進來。

格倫和格倫的鄰居,兩種情況,一種是自願入獄,一種是殺人入獄,也是兩個極端,兩人可以被劃出一個區間。如果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入獄,那麼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監獄一員,既然任何人都可以入獄,那麼這個監獄的意味則更廣闊,可能就是代表我們所處的人類社會。

表面上,這是一個在監獄吃剩飯的故事,實際上則直接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等級與剝削制度。


理想主義

在這個監獄坑,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存活,如果被分配到上層還好說,要是到了下層呢?

格倫的鄰居給出答案:你的鄰居就是你的食物。

儘管這個選擇非常殘忍,但此人表現得頗為理性,先是將格倫捆綁,直到一周後,餓得實在不行了,才試圖從格倫那裡割下一些肉,並且表示,不會讓格倫殞命。

這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利己主義,講求策略,但不至於喪盡天良。

格倫的第二位鄰居則是理想主義者,她試圖通過和平呼籲主張的方式,自發減少進食量從而達到讓所有人都吃到食物的結果,但根本行不通。在食物睏乏、飢餓與飽食慾之前,這種方式顯得十分無力,不值一提。


這便是理想主義者困境,擁有理想,懷抱希望,試圖達成某種美好,總比別人想得更多活得更累,覺得自己對現實負有責任,但事實卻是,現實令人失望,反覆失望,同時也表明了【烏託邦】的不可能性。


格倫也是格格不入的理想主義者,只攝入能夠維持生存程度的食物量,為他人著想,但他選擇了另一種暴力的方式,與他人合作,一同站上移動餐桌,為每一層分配食物,與呼籲相比,可算作是武鬥派,十分的共產主義。

藉此,他掀起了一次兩人團體的革命,也終於數清了監獄坑的層數,見證了許多的死亡和悲劇。

他們還努力保留下了一份義大利奶凍,想以此為信息傳遞給最高層,那些烹飪食物的人,格倫想告訴他們這裡的情況。


人性原罪

佛教中有所謂的三毒,基督教中則有七宗罪,貪婪與暴食在宗教中被視為大忌和罪過,而電影中也將這兩罪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機交換樓層,固定用餐時間,如果偷偷留下食物房間的溫度則迅速升高或下降。在種種設定下,生存於此別無選擇,要麼不顧形象醜態畢現地狼吞虎咽,要麼飢腸轆轆地等死,或者趁鄰居不注意,殺死對方,同類相食。

在人類歷史上,人吃人的現象並不少見,尤其是饑荒戰亂之年,行軍打仗不帶乾糧,帶上一群俘虜,人肉甚至可以售賣,比豬肉還便宜。

在這種封閉且匱乏的環境下,想要保有文明人的體面和尊嚴極其困難,顯露動物本性則容易的多,但本片也給出了另一層對貪婪的釋義,也許不僅是原罪,或者說是殘留於人身上的動物性,另外也是因為【匱乏】以及對【匱乏的記憶】。

匱乏令人痛苦,長期的匱乏令人扭曲,在改換樓層之後,幸運地換到上層,自然便是瘋狂攝取,試圖用飽腹的滿足和愉悅抹去痛苦記憶,這才是常態,也是人性使然。


隱藏結局

電影中,出現過一個奇怪的女性,她搭乘移動平臺前往每一層,格倫的第一位鄰居說,她是在找自己的孩子,但格倫的第二位鄰居則說,監獄坑中沒有16歲以下的孩子。

兩人的話形成矛盾,也給觀眾們製造了困惑,這個人是誰?她到底有沒有孩子?她為什麼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卻沒有死?這些困惑直到最後都沒有得到解答。

我們卻看到她儘管表現得兇悍,但不是無所不能的,她也會遭遇虐待與暴力,甚至被殺害。

在格倫前往最底層的時候,他終於發現了一個亞裔小女孩,那麼這個女孩到底是不是奇怪女性的孩子呢?

恐怕並非如此。

電影在結尾之前穿插了一段,廚師們見到了義大利奶凍,好奇為什麼這份奶凍沒有被吃,因為他們認為是因為奶凍中有某位廚師的頭髮,他們認為囚犯們不吃是因為衛生問題。這足以說明信息傳遞的失敗,統治者並沒有搞懂他們的訴求,這才是電影真實的結局。

但電影的最後進行了相當藝術化的處理,格倫要把女孩送上去,認為女孩是信息,然後與已死去的鄰居並肩同行。

看到此處,我則開始懷疑那個奇怪的女性是否真的是一個人,也許,她只是一種象徵——希望。她被殺死之後,再次出現了一個同膚色的小女孩,意味著她的重生。

希望可以被蹂躪被謀殺,但希望不會真正的死亡,會一次又一次的重生,直到傳遞給所有人。

此處,我認為,電影的隱藏結局和信息是:

儘管現實汙穢腌臢,我們仍應懷抱希望。

-END-

打開今日頭條,搜索「飢餓站臺」,獲取更多電影資訊!


相關焦點

  • 電影《飢餓站臺》:墜入地獄 深不見底的是站臺還是人性
    近年來,西班牙的懸疑電影佳作頻出,比如《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等等。最近一部小眾的西班牙科幻驚悚片《飢餓站臺》刷爆了各大平臺,看過的人直呼過癮,豆瓣評分為7.8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西班牙的懸疑力作。
  • 飢餓站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揭示了資源匱乏時人類的做法!
    這部西班牙電影在2019年多倫多電影節上首映,獲得很多好評,事實上,當你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你肯定會大吃一驚,不知道為什麼電影的結局是這樣的,對吧?讓我們一起回顧並解釋《飢餓站臺》。這部電影有相當血腥和恐怖的場景,甚至有食人場景。然而,這些場景對於描述《飢餓站臺》的恐怖是至關重要的。此外,電影也讓觀眾著迷,因為它暗示了人類和社會的本質。關於這些暗示的細節,小編將在本文中解釋。首先我必須承認,《飢餓站臺》並不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這是一部非常嚴肅的心理電影,有很多關於社會的術語。
  • 西班牙高分反烏託邦電影推薦《飢餓站臺》
    影片設置在未來的反烏託邦世界中,有個垂直的監獄坑,每層一個樓房,2人一間。一個載有食物的平臺每天會來到房間,但只停留2分鐘。樓下的人只能吃樓上人剩下的,從1層一直降落到上百層,樓層越靠下的越吃不飽。如果說借鑑的話,我覺得《飢餓站臺》有許多故事的影子:《雪國列車》的直筒空間、加拿大短片《下一層》的饕餮與墜落、《浪潮》或《路西法效應》的社會實驗、《心慌方》的激發人性惡趣味,比起《雪國列車》,《飢餓站臺》少了許多玩套路、耍詭異的「俗氣」,藍灰色調與赤紅燈光的反差在吸引觀眾自覺帶入末日感,每間房以最少的物品反襯著居住者精神生活的匱乏,在這棟「垂直自我管理中心」,人們沒有得到任何管理,反而將
  • 高概念驚悚片《飢餓站臺》:3層意象背後反映的格差社會
    《飢餓站臺》是2019年11月在西班牙上映的一部高概念驚悚片。影片講述了在一個垂直的監獄裡,每天載有一定數量食物的站臺從第1層降落到第333層,上層的囚犯肆意浪費食物,在食物上撒尿、吐口水,而下層的囚犯卻只能飢餓到人吃人的故事。這部電影由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執導,伊萬·馬薩戈主演,是一部典型的高概念驚悚片。
  • 《飢餓站臺》這部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今日給大家推薦並解析的電影是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主角因為要戒菸自願將自己關在一座宛如監獄的333層空間裡,每一天按時送餐,樓層越高吃得越好,越往下吃得越少甚至沒有的吃,進而出現人吃人的情況。但每個月會隨機交換樓層,隨著對這種設定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 飢餓站臺:人性的等級,真的只有三六九等嗎?
    近些年西班牙懸疑驚悚片佳作頻繁出劇,今年的《飢餓站臺》是加爾德·烏魯蒂亞的長片處女作,雖說導演是新人,但是影片中的引人入勝的鏡頭和精彩的內容,反而算是向電影界提交出具有獨特個性寓意深刻的趣味作品,一定程度上給新人導演和西班牙電影業在電影界增添不少分數。
  • 【心理學電影賞析】|《飢餓站臺》
    《飢餓站臺》這部電影其實看了有一段時間,但一直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始寫我的感受,或者說自己怎麼也解讀不好這樣的電影吧。 近年來,討論階級矛盾,貧富差距,反烏託邦的題材似乎特別熱門,而《飢餓站臺》能在這裡面脫穎而出,可能也源自裡面有著大量帶有意味的解讀,它暗藏各種隱喻,但又直白的明明白白。
  • 《飢餓站臺》電影免費在線觀看
    飢餓站臺 在線觀看近日,看了一部西班牙科幻驚悚片,《飢餓站臺》,相信可能很多人已經看過了,評價整體來說還不錯,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 關於《飢餓站臺》的結局,女孩最後怎麼樣了
    它就是《飢餓站臺》。01電影《飢餓站臺》講述了一個333層監獄的故事。這裡每層2個人,要麼自願,要麼犯罪被送進來,每層待一個月,會被隨機換到其他樓層。有一座自上而下運送食物的站臺,食物精美誘人,可只有1-3層的人才能享用到精緻完整的美味,越往下層,食物越少,美味越骯髒。
  • 2020十部豆瓣高分電影推薦之《飢餓站臺》
    電影簡介:在未來的反烏託邦國度中,囚犯們被關押在垂直堆疊的牢房裡,飢腸轆轆地看著食物從上層落下,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於底層的人則因飢餓而變得激進。 由加爾德·加斯特盧-烏魯希亞執導的《飢餓站臺》是一部扭曲的社會寓言,講述了人類最黑暗和最饑渴的一面。
  • 《飢餓站臺》中的隱喻,階層監獄揭露殘酷現實,適者生存的社會
    《飢餓站臺》是2019年11月在西班牙上映的一部高概念驚悚片,影片講述了在一個垂直的監獄裡,每天載有一定數量食物的站臺從第1層降落到第333層,上層的囚犯肆意浪費食物,在食物上撒尿、吐口水,而下層的囚犯卻只能飢餓到人吃人的故事。
  • 《飢餓站臺》與人文理想
    看了《飢餓站臺》這部西班牙電影,很是吃驚,思索回味了一會後,更是對創作者肅然起敬。
  • 《飢餓站臺》結局你看懂了嗎?
    近日來,《飢餓站臺》幾乎刷爆網絡,這部集懸疑、恐怖、密室等元素於一體的影片,暗藏著無數的明喻和暗喻,哪怕刷了多遍,都沒辦法一一理清。未來,「反烏託邦」國度中,有一個堆疊式的監牢。這種監牢並不純粹關押犯人,公民可以自願選擇進入。監牢從第一層一直往下,每一層只有兩個人。每天的食物不是等量分配,而是從第一層的人開始吃,不斷往下。
  • 《飢餓站臺》:被反噬的「堂吉柯德」悲劇人物構建烏託邦制度失敗
    外國最近出了一部高分驚悚科幻電影《飢餓站臺》,這部電影是2019年在西班牙上映高分的電影,電影一出就受到了大家熱議,因為這部電影獨具的創意場景就是把人放入垂直堆疊的牢房裡,牢房共有333層,人數大約有666人左右,牢房的中間有一個食物站臺,每天都會有食物降落在站臺上,到了時間食物站臺就會往下降落到下一層,越往下一層事物將會變得越來越少。
  • 西班牙高分驚悚片《飢餓站臺》,直擊人性殘忍且深刻!
    今天,想要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一部西班牙科幻驚悚片,豆瓣評分7.5分。《飢餓站臺》首先這部影片的海報就比較高能,整部影片劇情圍繞一個垂直的監獄坑展開,所有的故事在這裡上演。影片中還展示了一個理想派梅姨,梅姨親手將無數人送進了這座垂直監獄坑,而這一次她將自己送進來了。她在這裡進行了一場烏託邦式的實驗,希望人們可以平均分配食物,這樣大家才能都活下去。但是最後她失敗了……電影的結尾採取了開放式的結局,階級與人性之爭,輸贏尚未可知。
  • 影評:《飢餓站臺》中的「人食人」階級寓言——鄭龍一海
    《飢餓站臺》這部影片從電影美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高度概念化且充滿大量社會思想實驗的電影,是一部扭曲的現代社會寓言,反映了人性的欲望和陰暗面。本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切入電影文本,對電影的符號、敘事結構模型進行分析,嘗試剖析影片所指涉的人性和體制等多重維度的內在含義。
  • 飢餓站臺-在死亡之前最後的選擇
    由加爾德·加斯特盧-烏魯希亞執導的《飢餓站臺》是一部扭曲的社會寓言,講述了人類最黑暗和最饑渴的一面。《飢餓站臺》於19年9月6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憑藉其細思極恐的高能設定和大尺度劇情,很快爆紅網絡。該影片獲得了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午夜瘋狂單元-觀眾選擇獎。
  • 一部考驗人性的電影,一部反烏託邦電影,《飢餓站臺》
    最近,一部西班牙的電影火遍我們的身邊,那就是這部《飢餓站臺》,它上映以來就引發了大家的激烈討論。在豆瓣的評分為7.7,超越了85%的驚悚片和82%的科幻片,於2020年獲得第34屆西班牙電影戈雅獎最佳特效獎。
  • 拆解《飢餓站臺》的六層隱喻:道盡了不平等的階層、嗜血的規則
    2020年,西班牙電影《飢餓年代》獲得第34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新人導演提名,電影用飽含寓意的灰色色調,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驚悚的故事。在一個反烏託邦社會,人們或是自願、或是被迫關在「監獄坑」裡,這裡是一個有333層的封閉「垂直監獄」。每一個樓層的四面都是灰色水泥牆,住著兩個人,中間是四方形的坑。
  • 《飢餓站臺》——西班牙爆款人性電影90%的人表示沒有看
    大家好,今天小北來給大家推薦一部西班牙電影,他最近有很多人推薦給小北,所以小北想給大家來介紹一下,也讓大家去看一下,現在越來越多各個國家的電影都非常的優秀,有空可以多去看看外國的片子,擴大一下自己的視野範圍。影片開頭的時候,就有一句話特別地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