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瘋狂!美國曾設計蝌蚪潛艇,可同時發射36枚魚雷,無死角打擊

2021-01-07 虹攝庫爾斯克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說到潛艇,大家想到的都是在水下靜默潛航的恐怖殺手,而對於潛艇的造型,經過百年的發展基本已經固化,那就是在圓柱形艇體上有一個小指揮塔,魚雷和飛彈從艇前的發射管中發射,而彈道飛彈一般在艇體背部的垂直發射管中發射。

但是,在潛艇剛發明的上世紀初,對於未來潛艇到底是什麼樣子,大家還是爭論不休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超級潛艇就是當年的夢想!不過,美國還真的曾經設計過一種超級潛艇,其外形與現代潛艇截然不同,更像一條大蝌蚪,擁有36個魚雷發射管,可以向四周進行無死角發射!

太逆天了!

1913年,天才的英國工程師愛德華·拉西烏斯·皮考克(Edward Lasius Peacock)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一個奇特的潛艇設計方案專利,他將這艘水下戰艦稱為潛水魚雷艦。

這是那個時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潛艇設計之一。

皮考克是一名英國工程師,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布裡奇波特的魚雷艇公司工作。他設計的這種蝌蚪形潛艇的設計帶有指向各個方向的魚雷發射管,看起來很瘋狂。

但皮考克並不是一個瘋狂的民科發明家,他是當時世界上最有經驗的魚雷艇工程師之一。而且,這個設計在當時也許並不像我們現在看起來那麼瘋狂。

按照皮考克的設計,這艘潛艇特別適於海岸和港口防禦。

它的主要特徵是一個特殊的球形船體結構,以便更多的「魚雷發射管」可以方便布置在球形船體前部。

這些裝置被全方位地布置,這樣魚雷就可以從各個方向發射,而不需要船隻進行轉向操縱。這艘船將停泊在港口作為點防禦支撐。

美國專利局的檔案中顯示了兩種設計。

第一艘有一個球形的前部船體,安裝了不少於36個魚雷發射管,而當時美軍潛艇往往只有四個魚雷發射管和四個再裝填的備份魚雷。

這個型號的潛艇由兩臺柴油發動機驅動兩個軸。

在球體的正中央有一個圓形的指揮艙,一個蘑菇錨直接從球體底部脫落,在錨定的時候,靠近尾部的一個水平推進器用來確定它的方向。而更加有趣的是,為了能夠讓潛艇在淺水海床上移動,甚至為其安裝了伸縮型的輪胎起落架,感覺上像是一艘太空船。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它正在應用那些具有現實經驗的發明家所熟知的技術,這並不是一個過度自信的瘋狂發明家提出的概念,因為從工程學範疇來看,它是能夠實現的,而且正在試圖解決1913年的現實問題。

全方位魚雷發射管的安排是獨一無二的。

今天我們認為魚雷發射管都是面向前方的,潛艇用船頭對準目標射擊。但早在1912年,人們就嘗試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來讓魚雷發射管指向目標。當時的魚雷艇就普遍裝備有旋轉發射管,而到上世紀50年代前,潛艇在尾部布置魚雷發射管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皮考克的第二個設計其實就是上述創新思維的產物。

除了艇體排水量更大,擁有四臺柴油發動機驅動外。與第一套方案更大的區別是,圓形艇體上部是一個獨立的部分,可以像炮塔一樣旋轉。它有兩個像槍管一樣突出的魚雷發射管,在球體艇身中還布置了16個全方位射界的魚雷發射管。

雖然這個設計比第一個設計魚雷發射管總量要少,但是至少有8個具有再裝填裝置,所以總魚雷數至少26枚。

1913年,距離制導魚雷的發明還有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當時的魚雷別說自動追蹤目標,就算是直航攻擊的可靠性也非常差。

而更多的魚雷發射管和更加便捷的射界對於一艘潛艇來說非常重要。皮考克的潛艇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些要求。作為一艘布置在海岸或基地港口附近的防禦潛艇,並不要求有多高的航行能力,而潛伏在港口中作為水下魚雷發射臺,可以讓那些窺視軍港的敵軍戰艦望而生畏,同時配合海岸炮臺進行防禦作戰。

這其實是符合當時海戰規律的,畢竟甲午海戰時的北洋水師、日俄戰爭中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膠東半島的德國艦隊,都是被困死在軍港中被摧毀的。軍港保衛戰對於當年的海軍來說,非常重要!

相關焦點

  • 核潛艇帶40枚,常規潛艇僅帶20枚,為什麼現代潛艇魚雷裝這麼少
    現代核潛艇搭載的魚雷不超過40枚,而常規動力潛艇搭載魚雷不超過20枚!考慮到現代潛艇有多達8根發射管,40枚魚雷也只夠發射5次而已。那麼為什麼現代潛艇攜帶的魚雷如此少呢?個人認為和潛艇的戰略定位變化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海戰武器。它的主要打擊目標是敵方艦船,這些艦船無論民用還是軍用,都是在水中行駛。
  • 完蛋,買完美軍廢品魚雷,臺灣文物潛艇要「自爆」了
    然而就在當天,美國國務院高調宣布批准對臺軍售,以1.8億美元的高價向臺灣出售18枚Mk 48重型魚雷。我滴乖乖,1.8億才18枚,合著1枚魚雷就要1千萬美元?我沒看錯吧?如果小兵兵沒記錯的話,2017年臺灣曾向美國求購過一批MK 48,當時花2.5億美元買了46枚,也就是說單價只有543萬美元,比這次「貴」了一倍。
  • 被鄰國潛艇圍困,美國卻不賣魚雷,要造國產魚雷破局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據土耳其媒體報導,由於美國對土耳其的軍事制裁,使得土耳其無法獲得美制MK46輕型反潛魚雷,為此安卡拉對美國制裁的回應是:土耳其海軍將放棄美國的魚雷,轉而使用自己國產的「虎鯨」(Orka)反潛魚雷。土耳其國防採購局正在領導一個輕型反潛魚雷的開發項目,它將取代土耳其海軍裝備的美制MK46型324毫米反潛魚雷。
  • 德國U9號潛艇:一場戰鬥擊沉3艘英國戰艦,僅用了6枚魚雷
    1914年的德國尚未充分意識到潛艇這一新型兵器的潛力。而隨著戰爭的進行,潛艇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到1916年,潛艇戰已成為德國海軍的主要攻擊手段。德國潛艇在戰鬥中每每先發制人,其可怕的破壞力令缺乏戒備的水面艦船屢遭滅頂之災。
  • 潛艇發射魚雷,海水倒灌魚雷管怎麼處理?別著急,海軍自有妙招
    魚雷是水下潛艇的一種重要武器,一個整體實力不怎麼行的海軍有幾艘可以發射魚雷的潛艇,也能夠威懾敵人。如果在魚雷發射時候出現大量海水灌入潛艇的情況,那肯定是嚴重的水下事故,搞不好整個潛艇都要一塊完蛋。處在深水中的潛艇最大的敵人就是壓強超級大的海水,一旦海水不受控制的湧入或者潛艇外殼抵抗不住水壓,都將會造成近乎毀滅的後果。魚雷是從潛艇中發射出去的,所以潛艇就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海水,不過以當前技術來看,還不至於發生因為魚雷發射而導致大量海水進入潛艇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潛艇水下發射魚雷的方式主要是不平衡式。
  • 俄潛艇向港口發射魚雷,岸邊遊客落荒而逃,印軍看後心有餘悸
    12與17日,網上流傳了一段俄羅斯基洛級潛艇向港口發射"魚雷"的視頻。在港口岸邊有四名遊客,兩名遊客在觀摩潛艇,兩名遊客在一邊閒聊。突然,潛艇對遊客發射了一枚空氣魚雷,瞬間引起了巨大的水花,四名遊客被澆成了落湯雞。
  • 重型魚雷是艦艇的噩夢,為什麼發射後還拖著一根繩子?
    即使是所謂的"反潛飛彈",其彈頭也絕大多數為自導魚雷。現代魚雷在1866年由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發明,因此在當時魚雷也被稱為"白頭"魚雷。1887年的俄土戰爭中,當時的俄國海軍在大約60米距離上向土耳其海軍"英且巴哈"號裝甲艦發射了數枚"白頭"魚雷,並將其一舉擊沉。
  • 9000噸級攻擊核潛艇,擁有8具魚雷發射管,遠超美國「洛杉磯」級
    眾所周知,蘇聯及俄羅斯的核潛艇技術十分先進,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比如俄羅斯至今擁有一艘「颱風」級核潛艇,它的潛航排水量高達46000噸,是全世界最大的核潛艇。另外俄羅斯核潛艇的下潛深度也普遍較大,特別是用鈦合金材料打造、採用雙殼體結構設計的核潛艇,往往能夠潛伏在水下幾百米的大海中。
  • 潛艇水下失事怎麼辦?解放軍用魚雷發射管逃生,場面驚險堪比大片
    文/梧桐潛艇水下失事怎麼辦?不用慌,解放軍用魚雷發射管逃生,操作場面堪比大片。央視頻道近日報導,解放軍某潛艇基地的官兵組織了一場失事潛艇模擬逃生的訓練,解釋了如何在深水下潛艇失事後如何進行自救。眾所周知,潛艇一般工作的水深都在200-600m,其水壓可想而知。一旦潛艇出事,其逃生的可能性將會比水上的艦艇小的多,而且難度上也會大得多。所以對於解放軍的潛艇兵訓練來說,逃生就是一門必修課。此次官兵的訓練就是針對魚雷發射管逃生的訓練,當然這也是緊急且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 ——在一戰刺激下迅速崛起的美國潛艇
    水上航速14節,水下航速10.5節,續航力4300公裡,可容納25名軍官和士兵。武器是4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8枚魚雷。各方面性能與F級潛艇差不多,稍稍增強一些。水上航速14節,水下航速10.5節,續航力8300公裡,可容納28名軍官和士兵。武器都是4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8枚魚雷;還增加了1門3英寸可伸縮甲板炮。平時藏在上層建築裡,可垂直上升展開,前面有一個圓形護盾。
  • 史上最大核潛艇,發射的飛彈重90噸,一枚飛彈就有五層樓高!
    當年12月,蘇聯海軍已初步確定了技戰術指標,「紅寶石設計局」正式開始設計這款名為「鯊魚」,北約代號「颱風」的核潛艇,曾參與過第一代到第三代核潛艇設計工作的科瓦廖夫被任命為總設計師。據稱,當年在颱風級潛艇的設計過程中,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曾支持過裝備24枚飛彈的方案。但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則堅持認為,20枚飛彈足夠威懾美國了。最終還是設計師「科瓦廖夫」力排眾議,採用了20枚的方案。
  • 7枚炸彈8枚魚雷聯合強颱風才將其摧毀
    此外熊野號還配備了4具迴旋範圍105度(電動驅動時僅需5.3秒即可完成迴轉)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配備了24枚可怕的93式氧氣魚雷,當時這種魚雷在射程和威力方面可謂首屈一指。然而與其強大對海作戰能力形成對比的是,其防空能力卻十分薄弱,該艦即使在改裝後也只有8門127毫米大型高炮和一些早已無法滿足要求的25毫米機關炮,根本難以應對美軍大機群,這也埋下了其後來覆滅的隱患。
  • 為什麼臺軍不惜代價購買MK48魚雷?盤點臺軍三種現役魚雷
    MK46魚雷是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研製一種輕型魚雷,重量只有258公斤,最大速度45節,最大射程7.3公裡。 魚雷從60年代開始服役,主要用於軍艦、反潛機和直升機。 目前,臺軍所有可以發射魚雷的水面軍艦,都使用MK46魚雷。
  • 原創:我國鷹擊82反艦飛彈 首次實現潛艇水下魚雷管發射
    為此在1977年我國提出常規潛艇裝備鷹擊八號飛彈系列,要求實現水下發射,力求做到從魚雷管中發射飛彈,「雷、彈」要能通用。由於當時摺疊彈翼技術、水下魚雷管運載器技術還處於研製初期,海軍提出使用033型潛艇加裝水面發射系統發射鷹擊八號飛彈的方案。但是由於這個方案中,潛艇並不是在水下發射鷹擊八號飛彈,而是需要上浮到水面航行狀態,然後再起樹發射筒,之後的發射程序與飛彈艇相同。
  • 臺軍海龍級潛艇將首次配備魚叉潛射反艦飛彈
    資料圖:臺軍海龍和海虎號潛艇正在海上巡航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軍方上世紀80年代由荷蘭引進的「海龍」、「海虎」兩艘潛艇,戰力即將大幅提升。臺灣海軍證實,向美國採購的UGM-84L潛射魚叉飛彈,日前已在美國完成試射,接下來兩艦將加裝相關系統,預計明年可望完成戰備。這是臺軍潛艇首度配屬飛彈,使其具備遠距離打擊敵艦艇的能力。魚叉飛彈是美國海軍制式的反艦飛彈,包括飛機使用的AGM-84、水面艦的RGM-84、潛艦使用的UGM-84。
  • 潛艇宗師腦洞開得大,用魚雷硬打魚雷,此前連美國都沒玩轉
    近年來,德國就研製出了反魚雷的"硬殺傷"武器——"海蜘蛛"反魚雷魚雷。它的出現,或許會改變水上艦艇與潛艇之間的戰鬥方式。 150多年前的海上戰爭,水面艦艇的對手只是水面艦艇。然而,到了近代,潛艇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投入了U艇用於作戰,極大地改變了以往的海戰模式。潛艇潛在海中,悄無聲息地接近目標,然後再發動攻擊,或者浮出海面加以炮擊。
  • 全球最危險魚雷出世,核反應堆提供動力,打擊能力可橫跨美洲
    前段時間,俄羅斯官方公布了一個關於魚雷的測試視頻,視頻顯示:測試魚雷被置於一個運輸艙內,以此模擬真實潛艇上的儲存艙,然後操作人員將魚雷從水下成功發射。而且俄方表示他們目前正在研發一款攻擊範圍相對廣闊的魚雷,利用核動力來保證射程。更有消息傳出該款魚雷具有洲際打擊能力,因此俄羅斯人也稱其為波塞冬,由此可見俄羅斯對其寄予厚望。
  • 巴鐵打造百噸級微型潛艇,二戰時表現優異,曾擊沉萬噸級戰列艦
    比如巴基斯坦國防生產部2015至2016年鑑中曾記錄:2017~2018年將啟動一項研製新一代微型潛艇的項目。同時還要求巴基斯坦軍工必須在不藉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通過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方式來打造新一代微型潛艇。美媒指出,根據美國最新發布的衛星圖像來看,巴軍工部門可能已按照國防部的要求自主研製出了新一代微型潛艇。
  • 被稱為潛水航母,曾計劃轟炸美國本土,二戰噸位最大的伊-400潛艇
    所以日本同樣擁有著不少的潛艇部隊,但是和德國狼群戰術以及美國潛艇的巨大戰績不同,日本潛艇因為戰術失誤導致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戰績,但日本當時卻擁有著一支強大的潛艇部隊。和其他國家將潛艇作為破交戰不同,日本的潛艇部隊和驅逐艦隊一起要承擔「九段漸減邀擊戰」重要的反艦環節。
  • 6款潛艇在造,有一款比北風之神更大,可搭載6枚波塞冬核魚雷
    (22350型護衛艦)不過話說回來,為了維持住自己的非對稱作戰優勢,俄國人在潛艇的建造上還是下了相當大的功夫的,1991年之後的新潛艇型號也是層出不窮,比如說著名的885M"亞森"級攻擊/巡航飛彈核潛艇以及955"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等等,相比於俄國人在水面艦艇製造領域的能力不足以及瘋狂放衛星,他們在建造潛艇上不僅踏實而且很少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