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我國鷹擊82反艦飛彈 首次實現潛艇水下魚雷管發射

2021-01-13 每點新防務

鷹擊八號飛彈與試驗033G1型潛艇

潛艇一直以來是我國海軍的裝備重點,但是配備的武器系統卻十分單一,長期以來配備的都是直航式魚雷,而且性能比較落後。自主研製的自導式魚雷還處於技術瓶頸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都未能實際配備部隊使用。為此在1977年我國提出常規潛艇裝備鷹擊八號飛彈系列,要求實現水下發射,力求做到從魚雷管中發射飛彈,「雷、彈」要能通用。

由於當時摺疊彈翼技術、水下魚雷管運載器技術還處於研製初期,海軍提出使用033型潛艇加裝水面發射系統發射鷹擊八號飛彈的方案。但是由於這個方案中,潛艇並不是在水下發射鷹擊八號飛彈,而是需要上浮到水面航行狀態,然後再起樹發射筒,之後的發射程序與飛彈艇相同。此方案還是參考蘇聯613型飛航飛彈潛艇的設計模式。

改裝後的潛艇為033G1型,採取了在指揮塔圍殼兩側的耐壓殼外加裝水密飛彈發射筒和起豎液壓裝置。但是由於鷹擊八號飛彈彈翼無法摺疊,因此水密耐壓發射筒直徑較大,再加上外側包裹的非耐壓整流殼體後,顯得異常龐大,而且這種改型還破壞了潛艇本身的原設計流場,增加了橫截面積,使033G1型潛艇的航速受到較大影響,噪聲水平也大幅升高。

但這些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當時改裝後最致命的戰術缺陷有兩點:一是033G1型潛艇如果需要發射飛彈,則必須完全上浮出水面,再起豎發射筒,而後裝訂參數發射飛彈,這一系列動作時間過長;二是鷹擊八號飛彈的最大作戰射程只有42千米,加上潛艇先期準備動作時間長、噪聲大,此時會完全處於敵方潛艇聲吶和水面艦艇、艦載反潛直升機的監視範圍,完全無法做到隱蔽攻擊。以上原因導致033G1型潛艇最終之建造了一艘進行試驗後,就完全放棄了該方案,又回到了潛艇發射飛航式飛彈要以水下航行狀態從魚雷管中發射為主。

新聲吶探測系統和水下飛彈發射技術

為了實現飛航飛彈從潛艇水下魚雷管發射,當時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沒有合適的探測系統。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國海軍033和035型潛艇裝備都是105系列聲吶系統,但是探測距離近,解析度較低,無法滿足潛射飛彈50千米以上探測距離的需求。雖然當時091和092型核潛艇上的603和604系列聲吶可以滿足需求,但過大的基陣卻使033和035型的聲吶倉無法容納安裝。

之後再1987年為了配合039型潛艇研製任務,國內研發了H/SOG-4型噪聲測距聲吶,即204型被動測距聲吶。該型被動聲吶大大提高了我國噪聲測距聲吶水平,接近國際上被動聲吶的水平,使039型常規潛艇的水下探測距離進一步延伸,滿足了超視距遠距離潛射飛彈作戰的需要。

水下發射飛彈的彈道和出水姿態研究是潛射飛彈的關鍵技術。我國最早於1973年六機部702所進行水中彈道探索研究,並於1978年在撫仙湖進行全尺寸模型原理試驗,為飛彈運載器設計提供了依據。

潛射飛彈發射後於運載器的分離也是基礎研究項目之一。1980年飛航飛彈研究院和六機部系統開始研究飛彈於運載器分離技術。研究了無動力和有動力兩種方案。1982年進行了陸上頭罩分離試驗和尾部分離試驗;1984年進行了適配器風洞吹風試驗;1984年7月進行了模擬彈與運載器陸上發射試驗,取得良好效果。

鷹擊系列潛射飛彈的改進

033G1的外形流體設計之所以被破壞,根本原因就是鷹擊八號彈翼無法摺疊導致水密發射筒直徑過大。於是在1978年開展了小展弦比與氣動外形研究和彈翼、舵面摺疊技術研究。1985年5月在撫仙湖進行了3發鷹擊82模型彈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由於水下發射有其特殊性,對發動機和慣導系統有特殊要求,鷹擊82飛彈水下發射,需要研製一個與環形助推器共底的巡航發動機。於是從1982年開始,先後開展了相關多種元器件、零部件以及側向密封等工藝研究。其中關於低燃速丁羥固體推進劑和自由裝填工藝則是重中之重。彈上控制系統安排了JP-3方位捷聯慣導系統的研製。1984年完成了技術方案的論證。

在水下發射的飛航飛彈中,鷹擊82潛射飛彈的研製工作在鷹擊八系列中是最曲折的,原因就是需要多部門跨行業協作。而各專業在當時的環境下自身都存在不少技術空白點,需要從零開始,補齊自身短板後,才能與其他部門進行技術協作。因此在鷹擊82飛彈本體和射空技術裝備已經相對成熟的情況下,該項目更多的是等待配套分系統的研製。直到1992年才開始全系統試驗,整個發射試驗過程相對順利,但暴露的配套系統設計缺陷,就又使得配套系統進行了多年改進,在2000年以後才在新型潛艇上陸續完善相應系統技術。

相關焦點

  • 堪稱完美的鷹擊-18反艦飛彈
    鷹擊-18是我國第一款亞超音速結合的反艦飛彈,其潛射型號更是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鷹擊-18飛彈外觀與俄制「俱樂部」飛彈相似,不過彈體更為短小,射程為其3倍,達到了600公裡。目前該飛彈已經裝備了我國052D、055驅逐艦及039A/B常規潛艇、093改進型核潛艇上,是我國反艦作戰的利器。
  • 俄潛艇向港口發射魚雷,岸邊遊客落荒而逃,印軍看後心有餘悸
    其實俄軍潛艇這種空放魚雷的方式叫做魚雷管測試,或魚雷管排空作業。由於魚雷或飛彈在魚雷發射的過程中,都會與海水進行接觸,容易造成海水倒灌潛艇的事故,所以現代國家發射魚雷多採用平衡水壓的方式來發射魚雷。而平衡水壓的方法,各國潛艇都有所不同。
  • 美媒:中國093核潛艇首次具備夜戰能力,技術再獲突破
    據《環球時報》近日援引美媒消息,美國《海軍新聞》稱,他們認為093A型核潛艇是中國海軍最強大的攻擊型潛艇。該潛艇還首次具備了夜間對陸精確打擊能力,顯示了在潛艇技術上的又一項重大技術突破。美媒稱,093A型潛艇是目前中國最先進的潛艇。這種型號的核潛艇,與英國海軍的"機敏"級攻擊核潛艇的尺寸幾乎相同。潛艇上較大的尺寸,將能為降噪設備的加裝,帶來多餘空間。美媒估計稱,093A型潛艇的武器裝備,能夠加裝22枚魚雷或飛彈,上面可以攜帶鷹擊-82反艦飛彈、火箭助推水雷、魚-6魚雷等多款武器。
  • 盤點我國海軍目前兩款主力反艦飛彈,青出於藍勝於藍
    俄國人之所以能發展出如此龐大的反艦飛彈家族,本質上來說是「非對稱作戰」思想的集中體現。其目的就在於在常規裝備實力不如美國人的情況之下,另闢蹊徑實現與美國人的相對戰略平衡,這種做法放到中國海軍身上同樣適用,目前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在常規裝備實力上的差距不斷縮小,與此同時我們在反艦飛彈技術上做到了遠勝大洋彼岸的潛在對手。
  • 臺軍海龍級潛艇將首次配備魚叉潛射反艦飛彈
    資料圖:臺軍海龍和海虎號潛艇正在海上巡航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軍方上世紀80年代由荷蘭引進的「海龍」、「海虎」兩艘潛艇,戰力即將大幅提升。臺灣海軍證實,向美國採購的UGM-84L潛射魚叉飛彈,日前已在美國完成試射,接下來兩艦將加裝相關系統,預計明年可望完成戰備。這是臺軍潛艇首度配屬飛彈,使其具備遠距離打擊敵艦艇的能力。魚叉飛彈是美國海軍制式的反艦飛彈,包括飛機使用的AGM-84、水面艦的RGM-84、潛艦使用的UGM-84。
  • 為何魚雷的威力要大於反艦飛彈?水不可壓縮,魚雷也更重
    1941年11月13日,德國海軍u-81號u艇向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發射4枚魚雷,一枚魚雷命中,魚雷在皇家方舟號的右舷開了一個大口子,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當場沉沒。
  • 鷹擊83反艦飛彈雷達紅外雙模導引頭首次曝光,抗幹擾能力大提升
    文章中出現了一種新型鷹擊83飛彈的導引頭,導引頭上方安裝了相控陣雷達,下方則安裝了一個外伸的導引頭,用紅色外罩遮住。這是鷹擊83首次確認具有了雷達紅外雙模製導能力。鷹擊-83反艦飛彈是中國海軍的主流反艦飛彈,於1993年開始研製,1998年6月試飛成功,1999年中國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在海軍多型艦艇、潛艇和空軍的飛豹、轟6、殲15、殲16中均有裝備,數量巨大,當年主力艦要不扛著16個發射箱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連022飛彈艇都弄了8發塞到肚子裡,構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飽和攻擊手段。
  • 潛艇水下失事怎麼辦?解放軍用魚雷發射管逃生,場面驚險堪比大片
    文/梧桐潛艇水下失事怎麼辦?不用慌,解放軍用魚雷發射管逃生,操作場面堪比大片。央視頻道近日報導,解放軍某潛艇基地的官兵組織了一場失事潛艇模擬逃生的訓練,解釋了如何在深水下潛艇失事後如何進行自救。眾所周知,潛艇一般工作的水深都在200-600m,其水壓可想而知。一旦潛艇出事,其逃生的可能性將會比水上的艦艇小的多,而且難度上也會大得多。所以對於解放軍的潛艇兵訓練來說,逃生就是一門必修課。此次官兵的訓練就是針對魚雷發射管逃生的訓練,當然這也是緊急且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 外媒:中國最強的核潛艇載彈量不如美俄,但首次具備夜戰能力
    外媒認為中國潛艇製造規模正在擴大報導稱,中國目前最現代化的潛艇艦隊是093A型,國外稱之為商II級。這些約7000噸的核動力潛艇與英國皇家海軍的機敏級尺寸大致相同,介於法國海軍梭魚級和美國海軍維吉尼亞級之間。它們相對較大的尺寸可以為降噪設備提供更多空間。
  • 核潛艇帶40枚,常規潛艇僅帶20枚,為什麼現代潛艇魚雷裝這麼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使用U型潛艇,祭出狼群戰術縱橫大西洋。二戰之後,各國都對潛艇的威力深有感觸,所以紛紛大力研發自己的潛艇。隨著核動力潛艇的出現,潛艇這種武器已經從配角搖身一變成主角。令人奇怪的是,魚雷這種反艦利器,並沒有因為潛艇地位提升而得到重視。
  • 海軍飛彈載機之:轟-6G掛鷹擊12反艦飛彈,是水面艦艇的剋星
    且脫胎於「海鷹-2」反艦飛彈的「鷹擊-6」空射反艦飛彈,末制導雷達技術被證實只需憑藉水面艦艇上的艦載電子幹擾系統,就可以實現對其制導雷達的遠程壓制幹擾,使「鷹擊-6」反艦飛彈完全就喪失目標探測和跟蹤能力,難以有效擊中水面作戰艦艇。
  • 潛艇發射魚雷,海水倒灌魚雷管怎麼處理?別著急,海軍自有妙招
    魚雷是水下潛艇的一種重要武器,一個整體實力不怎麼行的海軍有幾艘可以發射魚雷的潛艇,也能夠威懾敵人。如果在魚雷發射時候出現大量海水灌入潛艇的情況,那肯定是嚴重的水下事故,搞不好整個潛艇都要一塊完蛋。處在深水中的潛艇最大的敵人就是壓強超級大的海水,一旦海水不受控制的湧入或者潛艇外殼抵抗不住水壓,都將會造成近乎毀滅的後果。魚雷是從潛艇中發射出去的,所以潛艇就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海水,不過以當前技術來看,還不至於發生因為魚雷發射而導致大量海水進入潛艇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潛艇水下發射魚雷的方式主要是不平衡式。
  • 發射時個頭大,突防時會變小,腹黑的鷹擊-18才是中國最強反艦彈
    鷹擊-18和鷹擊-12都是中國第四代反艦飛彈,前者是中國首款亞超結合的反艦飛彈,後者是超音速反艦飛彈,兩者誰更強成為了軍迷關注的話題。公開的報導顯示,鷹擊-12發射重量約為2.5噸,戰鬥部重為300公斤左右,射程為200-400公裡,艦載發射時射程較短,空射型號射程更高,採用慣性、衛星導航和末端主動制導等,可以通過數據連結受目標信息。鷹擊-12因為全程超音速,巡航時間短,末端還可以大過載機動突防,被認為是突防能力最強的反艦飛彈。不過,如果與鷹擊-18相比的話,仍然要遜色不少。
  • 這艘新型護衛艦出世,所用反艦飛彈並非鷹擊-18,軍迷表示意外
    這款神秘的艦艇甫一出世,便備受關注,它的發動機,動力馬達,雷達,各種系統傳言滿天,網民們言之鑿鑿仿佛參與了它的製作過程,媒體也經過了闢謠,得到了更準確的說法,但對於其反艦飛彈,卻一直沒有實錘。不少人猜測,可能是一直以來各個艦艇所沿用的鷹擊83,然而鷹擊83其實並不是很適合這款新興的水戰艦艇,其對海擊打能力仍沒有進步,且缺少時下最流行的一個功能—隱形,所以這個猜測真實的可能性並不大。
  • 「蘭州」飛彈號驅逐艦
    武 器:反艦飛彈:2座4聯新型反艦飛彈發射架  艦空飛彈:2組「海紅-9」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  1座100毫米單管隱身主炮  2座7管30毫米近防炮  4座3×6多用途發射器  2座3聯324毫米魚雷發射管  直升機:1架卡-28反潛直升機  噸位:約8000噸以上 動力:GT-25000
  • 鷹擊18有多厲害?三臺發動機接力點火,造就「完美的反艦飛彈」
    這支隊伍正是研製「新一代精打體系武器」鷹擊18的團隊。據了解,鷹擊18是我國最新的反艦飛彈,它的彈體長度為8米,已公開亮相,而且還因為長相怪異引發過大眾的熱議。
  • 直-9南海發射鷹擊-9反艦飛彈全程
    直-9南海發射鷹擊-9反艦飛彈全程
  • 直9南海發射鷹擊-9反艦飛彈;嫦5帶回1731克月壤
    直9南海發射鷹擊-9反艦飛彈;嫦5帶回1731克月壤 2020-12-19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