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類這個事兒本身就挺焦慮的。
但身為女性,更焦慮。
沒想到的是,這把收割焦慮的鐮刀已經滑向了30歲,前有《乘風破浪的姐姐》後有《三十而已》,在本就波折的2020年像流感一般集中爆發。
有著「綜藝+熱劇」的加持,本以為是到了處理女性話題的合適時機,結果它們仍舊無一例外地跑偏,白嫖了更加現實的女性困境。
女性的30歲,究竟有多不堪?
最初我對《浪姐》的預期定位是40+女性的自我挑戰,但節目顯然瞄準的還是30+,年齡稍大些的鍾麗緹、陳松伶、阿朵還沒來得及展現就被淘汰,5個40+的姐姐目前只剩下了伊能靜和寧靜。
這讓《浪姐》基本成了30多歲女明星的角鬥場,而隨著節目的播出,很多觀眾也漸漸覺得這綜藝不好看了。
當然,《浪姐》有過高光時刻。令我備受觸動的節點是第二次公演現場,一群姐姐剛剛好摘掉了人設和面具,磨合進入新的環境,那時著實有過一瞬脫胎換骨的錯覺。
「把一件事兒當真」和「超越自己」這兩個東西是非常有快感的,只要能把自己代入到這些姐姐身上,我甚至都想去報個聲樂班和舞蹈班,錘鍊一下自己鹹魚般的肉體。
最新一期節目因為新褲子的到來,似乎產生了新的化學反應,尤其是當他們踏入「姐姐訓練營」的一剎那,莫大的真空感撲面而來,口紅印也不在了,之前熱鬧裝扮的華麗背景就像破舊的船艙,甚至有點恐怖。
此時的《浪姐》更像一個烏託邦,而被賽制緊緊捆住的姐姐們卻在「真拼·真入戲」。
雖然已經脫離了舒適區,但該有的焦慮是一樣都沒少,且越發與現實生活裡的女性處境疏離。
或者說,《浪姐》提供的遊戲並沒有在真的解構女性焦慮,它只是粗淺涉及了女性對「自我發展停滯」的恐懼,連提供的解決方案也越來越單一。
另一邊,承包了近期熱搜的《三十而已》也剛剛結局,也有類似的毛病,不過是拎取了一些逼真的現實細節,在獲得了基本的共鳴和信任之後,提煉出了三種都市女性的模型。
觀眾能在模型身上看到許多自己的影子,但僅此而已,它仍不能緩解你的絲毫焦慮。
這部劇也讓我想起了一部2016年的影片《29+1》,其實30歲的焦慮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
29+1 (2016)
導演 / 編劇: 彭秀慧
主演: 周秀娜 / 鄭欣宜 / 蔡瀚億 / 楊尚斌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上映日期: 2016-10-31(中國香港亞洲電影節) / 2017-05-11(中國香港)
片長: 111分鐘
豆瓣 :7.2分
《三十而已》有三條故事線,《29+1》只有兩條,而且是截然相反的兩種選擇。
林若君,沒房沒車,家裡一張床一面鏡外加一堆化妝品,碰到的事情和王漫妮出入不大:更大的工作壓力、不靠譜的愛情、以及說賣房就賣房的房東……
但另一個女孩子黃天樂,是一首永遠高八度的亢奮進行曲,得了癌症卻仍選擇去巴黎旅行,喜歡把生活細節全部記錄下來並升華所擁有的一切。
她們都即將踏入30歲,不同於彼此的選擇則是兩種解決「恐懼」的方法。
林若君覺得上班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賺取尊嚴,但她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對工作產生了無可救藥的依賴,這種依賴能幫助她掩蓋年齡帶來的焦慮。
而黃天樂的家裡儘是精心存留的東西,照片鋪滿牆,每一張都是生活。
但她的人生平平無奇,一眼看到底。
我的人生,沒什麼特別,除了還有一個月就踏入三十歲。記得媽媽臨走的時候不停地說擔心我,說我都這麼大了還沒有結婚,工作看上去也好像很沒有出息的樣子。喂,你以為我不想每個月賺三四萬啊?沒得談戀愛,你以為我故意的啊?但是有時候,我也會真的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沒有一樣……你有沒有曾經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啊?
這段無奈又自嘲的獨白裡有太多苦水,黃天樂的「熱愛生活」源於要把生活填滿的任務感,她需要用這些生存過的痕跡時刻提醒自己並不是「一無所有」。
為了踏過30歲的門檻,林若君著眼未來,黃天樂封存記憶。
這是女性30+年齡焦慮之下的真實悖論,當我們越傾向於追求「獨立女性」標榜的自由解放,越容易依賴一些選項來證明並支撐自己的抉擇。
「獨立女性」的牌匾是搖搖欲墜的,夠努力就是夠獨立嗎?夠成功就是夠獨立嗎?
或許是的,但還不夠準確。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多努力才叫夠努力,多成功才算夠成功。
雖然被指了一條路,但標準並沒有把控在女性自己手上。
反觀《浪姐》,如果這些「角色/人設」是要你去拼、去殺、去贏,那麼它真的越來越像一場虛妄的自我復仇。
女性沒有從規則中解脫,反而爭相踏入規則,一群溫順的綿羊變成了獅子,但籠子還是籠子。
然而現實是,在許多標準上,多數人永遠都不能達標,無論她們有多努力。
而更多女性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並沒有被納入標準之內,她們無論在做什麼,有多努力,都不會被認同。
女性的30歲,身體機能初步下降,皮膚狀態變差……
但當她們開始為即將到來的30歲焦慮,難道真是出於對青春的緬懷嗎?真的是無法接受眼角多出了一兩條皺紋嗎?
其實,還是喪心病狂的成功學在作祟。
年齡焦慮的背後是覺得自己還不夠成功,或者說,在以後的時間裡,成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因為找不到長久而沉穩的自信,年齡便會成為那個表面的原因,「因為我們老了,所以貶值了」。
大家焦慮的是人生初階段的一事無成,一個籠統的失敗感。
新褲子樂隊在這期《浪姐》中的一番對話很有意思。
彭磊問趙夢:「如果把你一直關在這兒你會喜歡嗎?」
趙夢答:「我可是女性好不好,我肯定一樣拼哪,女的都是這樣的,我們怎麼可能丟人……」
然後彭磊打趣了一下:「要我肯定早就跑了。」
事實的確這樣,在這個男女就業機會並不平等的情況下,女性的「求生欲」要比男性高得多,自我要求往往也要高於男性,所以「時間不夠」的潛臺詞是機會過少,而且年齡越大代價越高。
但我仍不禁去想,一個人的人生選擇變數究竟有多大。
比如黃天樂這個角色,她的底色並不暖,可能只是在選擇了某種生活方式之後感到開心和舒適,就這麼一直堅持了下去,而且這種方式成本並不高,也只有她自己認同。
但這其實就足夠了。
人們經常會高估自己的掌控力,當下做出的每個選擇都需要用未來的努力償還,她們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生去試圖證明並強調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但這種證明終究是順著「被提供的模板」攀爬,不管走哪條路,都不一定順遂心意。
作為資本不可能放過的韭菜,女性要在不同的年齡擁有不同的東西才會被尊重,所有聲音都在告訴她們,你保持自己本來的樣子就是懶惰的象徵。
但事實上,所有人都是可以失敗的,這種失敗可能體現在,不需要費盡心力把自己偽裝成別人眼裡成功的樣子。
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年齡這回事,30+不是越活越閉塞,卻是保有空間、遊刃有餘。
如果說真的要擺脫30+的女性焦慮,那就是要有一條或數條堅定且不會被幹擾的中心線,而心中那個不偽裝、不迎合的部分,才需要被終生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