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封,從「拋」到炮,朱元璋開國戰爭中的軍火裝備

2020-12-27 騰訊網

前言:說到火藥的歷史,接受過中小學教育的人都知道,中國人最早發明火藥,如果再深入的探討火槍與火炮以較為成熟的方式應用於戰爭的歷史,恐怕許多人都會說是西方人,而中國人所做的事只是將火藥用於炮竹之類的燃放,如果真這樣想那可是大錯特錯了。

炮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演變

在中國戰爭史上最早出現的炮其實是拋石機,而世界上最早的拋石機也是出現在中國春秋時期,在古兵書中詳細的記載,《範蠡兵法》中拋石機的射程可達300米左右。拋石機主要作用是用來攻城,三國時期曹操軍隊的霹靂車,唐與高句麗的戰爭,以及安史之亂中均有這種攻城「炮」的出現。到了北宋末年,金軍進攻汴梁時,在城外設置了5000多輛拋石機,再到蒙古大軍攻金之時,蒙軍在汴梁城外設置數百門重型拋石炮,利用這種炮攻克堅固的城牆,因此到了蒙元時代,對於拋石炮的使用達到了人類戰爭史的高峰。

其中重型拋石炮,不僅僅大量使用在對金作戰,同時還將這種作戰方式帶到了世界,1252年,旭烈兀大軍西徵,正是靠這種重型拋石炮轟開了中東的座座要塞,在蒙古徵服世界時期,最有名的莫過於「回回炮」,或叫「襄陽炮」。1273年的襄陽城下,蒙軍拋出的75公斤巨石終於讓這座堅城徹底屈服。

火炮的出現必然離不開火藥,唐代道教盛行,最早的火藥的產生中國道教的煉丹術。唐末年地方軍閥割據戰爭中,《九國志》記述,904年吳王楊行密軍在攻城時使用了當時稱為「飛火」的武器,將火藥綁在箭頭上射向敵城中,同時用紙包裹住火藥拋入敵城中,引燃起烈火。這是人類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早的將火藥用於軍事的記載。

北宋時期,火藥隨著北方戰事的發展更多的應用於軍事,在《武經總要》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三種軍用火藥配方,在這些配方中,硝、碳、硫磺的含量佔了總量八成,這也使得火箭這類的拋射兵器的性能大為增加,北宋時期的火藥武庫除了火箭,還有火蒺藜,油火櫃等許多爆燃性的武器,火蒺藜主要是針對敵人騎兵。也正是在宋代,管形火器第一次出現在人類歷史上。

宋人陳規在出任德安知府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管形火槍,槍管是用竹子製作。宋金戰爭中金人同樣製造出類似的火槍,北方竹子少,金國人就用結實厚重的捲紙製作成槍管,聽上去不可思議,當時宋人或是金人的這種火槍更像是噴火槍。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壽春出現了世界上最早可以發射彈丸的槍,《宋史.兵志》稱其為「突火槍」,發射的彈丸稱之為「子窠」,這時仍是木製或是竹製槍管,其發射原理接近近代的火槍了。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子窠」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推斷出應不是鐵丸。真正金屬槍管武器,在元代時期出現,黑龍江考古發現銅製元代火銃,火銃結構分為發射彈丸的前膛室,中間的火藥室,以及尾部把柄,重量約3.5公斤,雖然結構簡單,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槍,既然有了個金屬火槍,那麼金屬槍彈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在明代徐勉之的《保越錄》中記載,1359年,朱元璋的軍隊使用鐵質彈丸武器,當然金屬槍管發射石彈的歷史還要早許多年,《保越錄》中記載的軍事武器刷新了人們對於熱兵器與中國關係的認識,這應該也是記載金屬火槍及鐵彈子的最早歷史記錄。

朱元璋的崛起與火器「手銃」

朱元璋出身於元末最底層,他的出身沒有最底了,天下大亂時乘年輕加入起義軍,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成功要乘早。1355年郭子興死後,他成為淮河流域起義軍的領袖,同年6月率軍南下佔領南京。在元代軍事上已經出現了火器,到了元末,火器的使用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使用,朱元璋在江北和州招兵買馬,此時有一位叫焦玉的工匠向其獻上幾十條「火龍槍」,在《火龍經》中記載,大將徐達派人對這種武器進行試射,表明其能輕易擊穿一層皮革,從現今保存的實物看,這種火龍橡子應該是火器中的的「手銃」。當時鑄造的手銃談不上標準工藝,因此尺寸差異較大,一般長度為40釐米左右,口徑約為2.5釐米,重約3到4公斤,之所以多見為銅製,很可能因為鑄鐵的手銃歷經數百年已然被徹底鏽蝕光。

手銃的結構正如前文,有彈膛,藥膛,以及手執部分的尾銎,空心的尾銎便於插入木柄進行射擊,左手執銃,右手引燃,火藥爆炸後射擊,那時的手銃還沒瞄準裝置,因而射擊精度很低。朱元璋的軍隊應該是大量裝備這樣的的火銃,其首次有記載的使用是發生在與張士誠軍的作戰中。朱元璋攻下集慶後,其勢力就與浙西及蘇南的張士誠接壤,雙方不斷的發生矛盾。張士誠原本是鹽商,最早興起於蘇北,不久渡江南下佔領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浙江北部與西部的廣大地區。1359朱元璋進攻張士誠,張士誠大將呂珍堅守紹興,他指揮部下用火筒,火箭,炮石從城上往下射擊,一時將朱元璋部打得狼狽不堪,當時無法大量使用火器,且射擊多是一次性的。不久朱元璋部胡大海也推出了火筒,火箭,鐵彈丸等火器,其中胡大海部使用了人類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金屬彈-鐵質彈丸,這要比西方早了一二百年。1337年西歐暴發的英法百年戰爭,雙方大部分時間還是完全以冷兵器作戰,只到後期法國人才開始大量使用火槍,當時的火槍還只是最原始的火門槍。從《保越錄》記載,朱元璋軍所用火器的規模不小,比起張士誠軍要大很多,這說明當時使用火器在江浙一帶的戰爭中已經相當普遍。

鄱陽湖之戰,火器威力決定戰爭走向

元末陳友諒在湖北興起,1360年五月殺死徐壽輝後,其地盤橫跨湖北,河南,江浙與江西,隨後陳友諒軍順長江而下進攻朱元璋,但在應天被朱所敗,丟失了安慶,江州等地。1363年4月,陳友諒集結60萬水陸大軍包圍了鄱陽湖重鎮洪都南昌。陳友諒的漢軍擁有巨大的戰艦,戰艦之高大能夠直接與城牆對齊,利用巨艦直接將步兵投放到敵人城牆之上,在進攻太平城時依靠此艦一戰成功。

洪都城守軍事先將城牆後移了三十米,使用巨艦無法直接夠到城牆,漢軍只得以步兵進行強攻,洪都守將鄧愈率領火器營,集中強大的火力進行反擊,多次擊潰漢軍的進攻。洪都城下雙方激戰了85天,朱元璋糾集了二十萬大軍前來解圍,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兩股強大流氓武裝勢力為爭奪江南的統治權進行的大規模火拼,得勝的一方就成為了正統統治者,敗的一方即是流寇。

七月朱元璋率部進入鄱陽湖,陳友諒不得不放棄進攻,調轉兵力全力對付朱元璋。漢軍的戰艦最大的可容納三千人,小型的也能容納二千人,船身塗成紅色,而朱元璋的艦隊盡塗白漆,雖然船小但靈活機動。《記事錄》中描述,朱元璋水軍配備大量的火器,其中有手銃,火箭,更有將軍鐵炮,各樣火槍。大將軍炮至今仍有保存,炮身長80公分,內徑22公分,重約35公斤,小將軍炮比大炮小一到二號,約重20公斤。朱元璋的火炮採用鑄鐵,而元代的火炮多是銅鑄,這應該是一種進步,畢竟銅炮的成本太高,不利於普及。將軍炮的炮筒是直的,不像以前的炮口是喇叭狀,這種炮的膛壓要高,射程更遠,為了防止炸膛,將軍炮身多被綁定四五道鐵箍,在炮身兩側還各有一根軸,便於轉移。

雖然當時的這種火炮按現在眼光看起來非常落後,但對於巨大目標的射擊還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朱元璋部隊除了裝備大量各種將軍炮外,還有火槍,火箭等火器,火槍就是傳統標槍的頭部綁定火藥倉,點燃引信後,就能向外噴射火焰,射程達十餘米。火箭是將弓箭綁定火藥用以發射。還有一種有名的火器叫「沒奈何」,其原理就是在蘆席中包裹大量的火藥,將「沒奈何」懸掛在戰艦的前端,並用竹竿高高伸到外部,等到雙方戰艦靠近時,引燃「沒奈何」將其拋到對方戰艦上,引起爆炸及燃燒。

當時的火器還非常落後,為了能讓火器連續射擊,朱元璋及部下想盡了辦法。朱元璋命令士兵,將火器與弓箭組成射擊陣營,輪流射擊,遠了用弓箭,近了就用火器,最後就組織白刃戰。這種組合方式與西方火槍隊列陣頗為相似。朱元璋的水軍共分十一個隊,每隊都配備火器與弓箭兵,在戰前朱元璋對下屬部隊進行了訓練。

7月21日,正式開戰,徐達首先率軍攻入漢軍,滅敵一千餘人,俞通海借風勢用火炮擊毀漢軍二十餘艘巨艦,雖然漢軍兵力是朱元璋的三倍,但朱元璋利用手中的火器以及船小好掉頭的優點,在此戰中大量的殺傷漢軍,在幾次交戰中大量的漢軍戰艦被焚毀,8月26日的決戰中,朱元璋的船隊距離漢軍三百米左右時就開始發射火炮,到了近戰時,大量的手銃,火箭,弓箭紛紛射擊,在混戰中陳友諒被亂箭射死,36天的激戰以朱元璋完勝而結束。

我們從史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在鄱陽湖戰役中使用了大量的熱兵器,而反觀陳友諒部依然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中。朱元璋的火器使用量遠高於陳友諒,這也是其最終能在鄱陽湖戰役中大敗漢軍,火燒漢軍大量巨艦的重要原因之一。1365年,朱元璋全力進攻蘇州的張士誠,近三十萬大軍將蘇州城包圍後,在城外布置2400門大小將軍炮,以及200餘座襄陽炮,最終結局沒有任何懸念。1368年,明帝國正式成立,大明王朝進入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歷史在告訴世人,中國在1360年就已經擁有了較為成熟的熱兵器,中國熱兵器從唐末萌芽開始出現,到北宋,南宋出現發展,到了元代成為徵服世界的利器,到元末,在朱元璋的大軍中成建制的推廣。就明初開國戰爭中明軍的戰鬥力,放在世界同時代絕對是一流的。其實中華並不落後,落後的是制度,缺乏有效競爭,正所謂國有外患強敵者,恆亡。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朱元璋卸磨殺驢,大肆殺戮開國武將,全是因為被逼無奈
    導讀:提到歷史上殺忠臣的皇帝最出名的,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兩人幾乎將所有跟隨他們打下江山的開國功勳殺盡,僅有很少一部分人生還。提到朱元璋無辜殺害忠良就不得不提他的大兒子,建文帝的父親朱標。
  • 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給志願軍提供了多少武器?我們來看看數據
    戰爭是敵我雙方人力、智力和物力的較量,中國人民志願軍能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除了在戰爭舞臺的臺前幕後,最高限度地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個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外,也與中國軍隊從上到下都極度重視武器裝備有關。下面我用數據來說說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提供給我們的軍事裝備。
  • 從乞討和尚到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傳奇一生
    一個窮人家的放牛娃,一個備受欺壓的小和尚,一個為保命而奔波的小乞丐,一個戰無不勝的亂世英豪,一個權傾天下的開國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個人明太祖朱元璋。放牛娃,和尚,乞丐這樣的身份,大多數人想都不敢往開國皇帝這方面想,但朱元璋做到了。出身於社會底層的朱重八到底厲害在哪裡,能從一個討飯的乞丐變成明朝開國皇帝呢?
  • 朱元璋冊封了六個「開國公爵」,為何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下來?
    而在這份總數多達150人的分封名單中,爵位最為顯赫、同時也是最引人關注和羨慕的,無疑是被冊封為「公爵」的六人,按照排名順序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開國六公爵」。
  • 為什麼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
    韓國公李善長李善長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徵戰的時候,為他留守後方,輸送糧草,建國之後卻被朱元璋認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蕭何。洪武初年被封為宣國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將其晉升為韓國公,位極人臣。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朱元璋在做皇帝前有很多身份,放牛娃、小和尚、乞丐、當兵的、農民軍領袖、一方諸侯、大明開國皇帝。從朱元璋的身份上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小時候的朱元璋是個什麼樣子。不過能最後混到皇帝這個位置,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
  • 越南戰爭中美軍裝甲部隊的主要裝備
    1964年4月的北部灣事件使美國深深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越來越多的軍事資源被投入這個無底洞,人類歷史上的一段浩劫開始了。每當提到越南這個地方,大多數人的腦子裡面便會閃過一片炎熱潮溼的熱帶雨林景象,以及頭戴鬥笠、腳穿膠鞋的遊擊隊員、遮天蔽日的直升機和狂放的華格納音樂。
  • 朱元璋反腐力度如此強硬,這究竟是什麼歷史原因?
    明代開國之君朱元璋在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中取得政權之後,開始進行大刀闊 斧的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的治國策略,懲治貪汙就是其中最重要之一,它的形成 並非偶然,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同時也有朱元璋個人的烙印。明初面臨的社會現狀1、經濟凋敝明初經過戰爭洗禮建立起的政權,面臨山河破碎,面目瘡痍,民生凋敝,餓 殍遍野,政府稅源枯竭,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 《戰爭之王》:軍火商的獨白
    故事圍繞一個軍火商的發家史開展,片子從尤裡的視角出發,所以不可避免的將觀眾帶入軍火商的視角來看待這種事情,有需求利益才有生產,有人打仗自然需要有人供應軍火,這就像一個職業一樣有存在的合理性。影片給我們描述了這個荒誕的世界:軍隊高層將軍火私自販出,宣稱自由民主和平主義者和宗教徒們購買槍枝。
  •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朱元璋得以一統天下,與他手下的三位得力幹將是分不開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授予首功。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
  • 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朱元璋"、"開國功臣",看到這兩個詞,你最先想起的是什麼?是朱元璋殘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還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直到明思宗自縊,南明政權的弘光帝追封開國名臣,馮勝才被追封為寧陵王,諡號"武壯"。
  • 大明開國六公爵之一,16歲領兵抗元,朱元璋親自為其祭奠
    相比較徐達常遇春等人,這個人史書裡記載寥寥無幾,卻位居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可見他對明朝的貢獻之大,這個人就是鄧愈,今天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人物。聽聞當時朱元璋在滁州,便率領手下一萬餘人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興,封鄧愈為管軍總管,同時賜名鄧愈,朱元璋把鄧愈當成親兒子看待。
  • 影響中國歷史的20場重大戰爭,在硝煙中看大國崛起
    硝煙中的大國興衰:影響中國歷史的20場重大戰爭 南方周末 今天 戰爭是個古老而現實的話題,人們對戰爭問題的探索從未停息過。
  • 朱元璋姐姐的兒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厲害?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外甥,「皇親國戚」李文忠也沒「倖免」,他在上世紀某臺灣武俠片裡的奸人形象,曾是多少觀眾的童年陰影。但真實歷史上的李文忠,卻是恰恰相反——文武雙全的明朝棟梁。苦出身的朱元璋,對李文忠一家的感情,自幼就十分深厚。少時貧寒的朱元璋,多次得到過姐姐姐夫(李文忠父母)的接濟幫助。就連朱元璋小時那短暫的讀書生涯,都是李文忠母親朱佛女咬緊牙關供的。
  • 以殘酷的軍火交易揭露人性的黑喑——《戰爭之王》電影影評
    凱奇扮演的尤裡是一個發奮圖強的軍火販子,最開始只是一個小卒,在街邊賣幾把黑槍,隨後開始開展國際貿易,最初販賣美國軍隊的廢棄武器裝備,冷戰結束之後,又開始變賣原蘇聯的廢棄武器。逐漸壟斷了行業,成為「戰爭之王」。地球上發生的每次有規模的戰事,常有其不顧疲倦的身影。暫且不用說規模宏大的事業,提到他的私人生活,他也令人折服:好爸爸,好老公,好哥哥,好兒子,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這種武器非常簡單,編制只需要兩人,日軍將其裝備到班一級。侵華戰爭中常見的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重擲彈筒,有效射程為190—700米。日軍一個中隊裝備8—12門,甚至超過輕機槍數量。除專用的擲彈筒彈外,擲彈筒還能發射手榴彈。如果從擲彈筒這個概念上說,日軍反而是二戰中裝備迫擊炮密度最高的軍隊。
  • 歷史神探:劉伯溫神機妙算,為何卻鬥不過朱元璋
    呂海峰  話說,在明朝的所有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甚至,有各種民間故事的版本都足以表明他是就是一個智慧的化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什麼就沒有鬥過一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呢?
  • 朱元璋大宴群臣,劉伯溫看到桌上三道菜,冷汗直流說我們死期到了
    古往今來,能夠成為開國帝王者,大多都是心狠手辣之人。而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時代,在幾十位開國帝王中心狠手辣的佼佼者。莫過於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史書翻開。便可發現這位洪武大帝,可是一位卸磨殺驢的好手。
  • 朱元璋稱帝之路,有貴人幫助,明朝的五虎將,功不可沒
    提起朱元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既然有開國的成就,那麼此人的能力一定不會差,朱元璋從小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因為災難的不斷出現,導致一家人生離死別,朱元璋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奮鬥之路。曾經的他在社會各處遊歷,在三年之內經歷了很多,為以後的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他回到寺廟,安穩度日。
  • 宋元戰爭中的石油武器:誰發明了古代戰場上的攻城神器?
    本       文       約   3590  字閱       讀       需       要9 min在歷史記載中,宋元戰爭中曾使用一種叫「金汁炮」的武器,國曆君也在之前專門講過這個重口味的金汁(跳轉連結:糞水金汁的重口味功效:擦傷皮膚能要命,喝進肚裡能救命),那麼這個「金汁炮」與傳說中的「回回炮」是同一種武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