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四首管弦樂作品

2021-02-18 蘿林音樂

本輯曲目:

巴赫 四首管弦樂

BWV 1066

BWV 1067

BWV 1068

BWV 1069

PHILIPS 446533-2

亨利·斯澤寧·莫裡斯·哈森·威廉·貝內特

聖馬丁學院 內維爾馬瑞納爵士

巴赫 四首管弦樂

聖馬丁學院 內維爾馬瑞納爵士

管弦樂組曲第一首

(BWV1066)

Ouverture No.1創作時間為1718年。為所作四首管弦樂組曲的第一首。這四首組曲均以法國式序曲為第一樂章,故樂曲出版時題為《四首序曲(管弦樂組曲)》。其中第二首、第三首最為流行。本曲演出頻率較其他三首組曲低。但因其形式和風格較為古老,故常被作為研究作者創作風格和組曲歷史的主要作品。

樂曲由序曲及六首舞曲類型的樂曲組成。

第一曲:《序曲》。採用慢、快、慢三部分的法國式序曲形式。第一部分主題採用綿延的長音和許多短時值音符相連的旋律,徐緩莊重。

序曲第一部分主題這一主題變化反覆多遍後,樂曲進入音樂性格截然不同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的主題(例二)採用輕快的賦格形式,展開部分帶有大協奏曲的體裁特點,採用樂隊全奏以及雙簧管和大管獨奏兩部分交替出現和相互呼應的形式。最後以樂隊全奏結束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最後再次重複第二、第三部分。整個序曲規模宏大,表現了作者精深的構思和高超的創作技巧。

第二曲:《庫朗特》。「庫朗特」為法文 courante的音譯,意為「奔跑」。為種速度較快的三拍子舞曲。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二樂章。但作者在所作四首管弦樂組曲中,僅此一首採用了庫朗特。樂曲採用三部曲式,3/2拍。

主要主題生動活潑,充滿輕盈歡快的氣氛。

第三曲:《加沃特》。「加沃特」為法文 gavotte I的音譯。原為法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其主要特點為:中速,4/4拍或2/2拍,通常以包括兩個四分音符的弱拍開始,各個樂句通常從小節的中間部分起拍和結束。作者在本曲中充分體現了上述特點。樂曲先由整個樂隊奏出富有生氣的第一加沃特,樸素明快的旋律,使這一主題充滿了歡快的情緒。

隨後在弦樂組的襯託下,木管三重奏呈現第二加沃特,形成了「三聲部中段」的特點。最後,樂曲再現第一加沃特後結束。

第四曲:《福爾勒那》。「福爾勒那」系起源於義大利北部的一種舞曲,和基格舞曲較相似,常為6/4拍或6/8拍,多用附點節奏。本曲採用單純的二部曲式,6/4拍。在低音弦樂器的伴奏下,雙簧管和第一小提琴齊奏福爾勒那主要主題。委婉如歌的旋律柔和開朗,帶有純樸的民間舞曲。

第五曲:《小步舞曲》。「小步舞曲」起源於法國民間,十七世紀傳入宮廷後變成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宮廷舞曲。後流行整個歐洲。作者所處的時代是歐洲舞蹈史上的「小步舞時代」(1650-1750)。作者的四首管弦樂組曲中有三首都採用了小步舞曲。這一首小步舞曲採用三部曲式,3/4拍。按照當時慣例先由雙簧管和第一小提琴齊奏第一小步舞曲,這一主題輕盈典雅,充滿了活潑的生氣。第二小步舞曲的中間部以弦樂合奏呈現,流暢而優美。樂曲再現第小步舞曲後結束。

第六曲:《布列》。「布列」為法文 bourree音譯。原為法國南部的種古老的民間舞曲。常為快速的兩拍子,弱拍起拍。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樂曲採用三部曲式,2/2拍。一開始呈現的第一布列輕捷而迅疾,充滿了勃勃生氣和歡樂的情緒。舞曲的中間部第二布列轉至同名小調(C小調),和諧而流暢的木管三重奏與活潑的第一布列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對比。

第七曲:《帕斯比葉》。「帕斯比葉」為法文 passepied的音譯。據說這是一種源於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船夫舞曲。速度較快,常為3/8拍或6/8拍。

舞曲性格開朗、活潑。本曲採用三部曲式,3/4拍。由雙簧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帕斯比葉的主題,簡練生動,充滿了歡樂的生活情趣

第一帕斯比葉樂曲的中間部只是把這一主題旋律降低八度,然後以雙簧管快速的裝飾性華彩樂句與之交織,形成第一帕斯比葉的變奏形式。這種將B變成A的變奏是作者常用的作曲技法。

最後,在再現第一帕斯比葉的歡快氣氛中結束全曲。演奏時間約25分鐘。

管弦樂組曲第二首

(Bwv1067)

Ouverture No.2,習稱(B小調管弦樂組曲)。德國作曲家巴赫( 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約作於1721年。為所作四首管弦樂組曲的第二首。本組曲中的各首樂曲,除《序曲》和《薩拉班德》外,常單獨演奏。其中有些樂曲還被改編為長笛曲、小號曲、吉他曲和重奏曲等。

 

全曲由七首樂曲組成。其中突出長笛的演奏,使全曲帶有一些長笛協奏曲的特點。

第一曲:《序曲)。採用慢快、慢三部分的法國式序曲形式,4/4拍。第一部分徐緩莊重,色彩較黯淡。一開始呈現的主題突出了法國式序曲特有的附點節奏。長笛透明的音色衝淡了旋律沉重的氣氛。

第二部分為快速的賦格段。規模較大,樂隊全奏和長笛獨奏相輔相成,形成了和諧的競奏。徐緩的第三部分再現了第一部分。

第二曲:《迴旋曲》。具有加沃特舞曲特點。快板,2/2拍。加沃特風格的迴旋主題a簡單樸素,帶有明朗活潑的特點。這一主題在樂曲中多次再現,與其他插部主題的歌唱性風格形成了生動的對比。

第三曲:《薩拉班德》。「薩拉班德」為法文 sarabande的音譯。十七世紀在歐洲傳播以後,由原來的迅疾粗獷演變為緩慢而莊重。多為三拍子,第二拍時值較長。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第三樂章。作者的四首管弦樂組曲,僅本組曲採用了薩拉班德。本曲為行板,3/4拍。採用卡農式的展開法,上聲部和通奏低音形成一前一後的模仿,編織出婉轉動人的旋律。

第四曲:《布列》。「布列」為法文 bourree的音譯。原為法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二拍子,快速。多從第四拍起拍。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樂章。採用帶再現的三部曲式(ABA),快板,2/2拍。主題採用樂隊全奏,純樸明快的旋律,充滿了生氣和活力。

接著,長笛在弦樂的伴奏下,奏出了輕盈樸實的第二布列的主題。隨後,樂曲再現第一布列的主題後結束。

第五曲:《波蘭舞曲》。「波蘭舞曲」一譯「波洛涅茲」( polonaise),原為波蘭民間舞曲。後為宮廷用於慶典和集會的行列行進。十七世紀成為獨立的器樂曲,並普遍流行於歐洲。一般為中速,三拍子,有特定的節奏型。本曲採用三部曲式(ABA),中速,3/4拍。由長笛和弦樂器在高音區奏出的主題輕快流麗,帶有濃鬱的民間舞曲的風格特點。

樂曲的中間部由弦樂器和通奏低音輕輕反覆第一波蘭舞曲的主題,同時長笛獨奏出華麗輕巧的裝飾性樂句。這種變奏性的寫法與所作《管弦樂組曲第一首》中的第七曲《帕斯比葉》的寫法相同。樂曲再現第一部分後結束。

第六曲:《小步舞曲》。採用三部曲式(ABA),小快板,3/4拍。由長笛和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樂曲主要主題悠緩典雅,帶有纖巧玲瓏的特點。

第七曲:《戲謔曲》。採用二部曲式,快板,2/4拍。「戲謔曲」,法文Badinerie,原意為「開玩笑」。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採用二部曲式,快板,2/4拍。主要主題具有明顯的快速舞曲特點。長笛明快、輕巧的走句式演奏生動活潑,滯緩的弦樂在低音區與之呼應,使樂曲顯得詼諧而輕快。

 

管弦樂組曲第三首

(BWV1068)

Ouverture No.3習稱《D大調管弦樂組曲》。德國作曲家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約作於1722年。為所作四首管弦樂組曲的第三首。本曲在作者生前未被重視,將近一百年之後,經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組織演奏和宣傳,才引起人們重視並廣泛流傳,成為作者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其中的第二曲《詠嘆調》(An)由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編為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嘆調》,流傳更廣。由於原曲小號聲部用現代小號演奏較困難,故現在演奏時,多採用後人修訂的樂譜。

全曲由五首樂曲組成

第一曲:《序曲》。採用慢、快、慢三部分的法國式序曲形式,4/4拍。為作者四首管弦樂組曲中規模最大的一首序曲。樂曲氣勢雄壯,具有宏大的交響性。第一部分的主題緩慢而莊重,勻稱有力的節奏和層層上行的旋律,充滿了威武雄壯的氣勢。據傳,當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聽完孟德爾頌用鋼琴彈奏這首序曲後說:「聽這首威嚴而華麗的樂曲眼前仿佛出現一群衣著華麗的人們,莊嚴地列隊走下寬闊的臺階。」

第二部分採用賦格形式。快速的主題活潑明快,富於生氣和活力,不時出現的樂隊與獨奏樂器的交替,使樂曲帶有協奏曲的體裁特性。序曲第二部分主題後,再現第一部分,結束序曲。

第二曲:《詠嘆調》。採用弦樂合奏形式,4/4拍。第一小提琴徐徐奏出的主題悠緩委婉,充滿了沉靜恬美的氣氛,宛如一首溫馨深沉的夜曲。樂曲的其他聲部與小提琴不斷呼應,時而在低音區奏出動聽的對位聲部,時而突出低音區的固定伴奏音型。

"詠嘆調"(Air),指帶有較強抒情性的器樂小品。作者在《法國組曲》中也曾採用這一曲名。

第三曲:《加沃特》。「加沃特」為法文 gavotte F音譯。原為法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在作者所作為數眾多的《加沃特》中,本曲是流傳最廣的一首。採用三部曲式,2/2拍。主要主題單純活潑,跳躍的音調充滿了生氣和活力。

第四曲:《布列》。「布列」為法文 bourree的音譯。原為法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採用二部曲式,2/2拍。樂曲較簡短,主要主題輕快流暢,帶有活潑的跳躍感和生動明快的個性。

第五曲:《基格》。「基格」為法文 gigue的音譯。源於十六世紀英國的具有無窮動體裁特性的快速舞曲吉格(jg)。十七世紀中葉傳入德國和法國,十七世紀後半葉傳入義大利。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末樂章。法國式基格常用6/4或者6/8拍子和附點音符,速度比較慢,多用復調寫法和裝飾音。義大利式基格常用12/8拍子,速度迅急,多用主調音樂的寫法。德國的基格採用折中的寫法。本曲基本上採用義大利式的基格,速度快,不運用賦格式的復調織體,有快速的走句。

樂曲採用前後兩部分各自反覆的二部曲式,6/8拍。以雙簧管和小提琴為主演奏的基格舞曲主要主題,採用快速的走句音型,輕捷迅疾,充滿歡快的氣氛。

最後,全曲在基格舞曲熱烈活潑的氣氛中結束。

管弦樂組曲第四首

(BWV1069)

Ouverture No.4 德國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作於1725年。為所作四首管弦樂組曲的第四首。本曲的第一樂章《序曲》曾用於所作康塔塔《我們的嘴充滿著笑》。本曲樂隊編制比另三首組曲大,具有木管樂器組和樂隊相互競奏的大協奏曲的體裁特點。

全曲由五首樂曲組成。

第一曲:《序曲》。採用慢、快、慢三部分的法國式序曲形式,4/4拍。規模較大,幾乎佔整部組曲的一半。樂曲第一部分一開始呈示的號角性音調,主要用小號奏出,高亢嘹亮,使樂曲充滿歡樂的氣氛。

序曲(開頭的號角性音調)接著,樂曲出現拍輕快的基格舞曲節奏,形成了自由的賦格段落。在這一段落中,以雙簧管的三重奏為主,弦樂合奏為輔,形成明朗歡快的情緒。

第二曲:《布列》。「布列」為法文 bourree音譯。原為法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樂曲採用三部曲式

(ABA),2/2拍。主題以三支雙簧管和弦樂合奏的應答為主要特點旋律純樸活潑。中間部的木管合奏充滿了愉悅之情。

第三曲:《加沃特》。「加沃特」為法文 gavotte的音譯。原為法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舞曲。十八世紀常用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由樂隊全奏呈示的主題節奏鮮明而富於生氣,小號明亮的持續音與不斷跳動的低音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弦樂和木管奏出的和弦交替出現,使樂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歡樂氣氛。

第四曲:《小步舞曲》。採用三部曲式(ABA),3/4拍。主題平穩從容,具有溫和典雅的特點。

中間部採用第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三重奏,是典型的三聲部中段。

第五曲:《歡快》。3/4拍。本曲未採用特定的舞曲體裁名稱,但同樣帶有明顯的快速舞曲特性。樂曲開頭呈示的主題輕盈明快,充滿了歡樂的情緒。

這一主題積極展開,使樂曲在生氣勃勃的熱烈氣氛中結束。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在文末點擊「贊」「在看」「分享」,或寫下您的留言。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更多節目

相關焦點

  • 巨匠名曲|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組樂曲,全曲共有六首,每首使用的樂器組合都不相同。 樂曲共有六首,第三首與第六首屬於樂隊協奏曲,其他四首都屬於大協奏曲,它們一起構成了《布蘭登堡協奏曲》,成為了巴赫管弦樂作品登峰造極之作。
  • 【古典名碟】巴赫管弦樂巔峰之作《布蘭登堡協奏曲》三個經典版本(老版/新版/發燒版)
    >的6首協奏曲獻給布蘭登堡的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這便是我們現今所知的《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此曲被認為是他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精彩絕倫的一組,展現了絢麗多姿又富於獨創性的對位、復調手法,以及活躍而宏偉的旋律構成。
  • 巴赫大協奏曲經典實驗《布蘭登堡協奏曲》
    好在這些樂譜被巴赫的弟子齊倫貝格買去,並贈送給腓特烈大帝的妹妹,這些手稿才最終流傳於世。樂曲共六首,其中第三首和第六首屬於樂隊協奏曲,第一首、第二首、第四首、第五首屬於大協奏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六首協奏曲的樂器組成:
  • 巴赫鋼琴作品音樂會(一)
    本期專題為:走進巴赫的音樂世界——巴赫鋼琴作品演奏會。此次音樂會是大一鋼琴社團新同學繼巴赫講讀會後進行的一次舞臺實踐活動。音樂會上演奏了巴赫的作品十二平均律、法國組曲、二部創意、根據康塔塔詠嘆調改編的四手聯彈等作品,音樂會氣氛緊張而熱烈,參加這次音樂會有鋼琴教研室孫丹、陳晶、王娟、孫力男、張倩倩、宮龍丹等老師,音樂會結束後全體合影留念,學生們懷著興奮的心情與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合照留念。
  • 亨德爾器樂作品不像巴赫那樣出名,但很耐聽,尤其這些大協奏曲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儘管不像巴赫的那樣出名,其品質與耐聽性仍可被置於音樂寶庫的前列。特別是亨德爾12首大協奏曲,自誕生之日起從未在樂團保留曲目中消失。巴赫從維瓦爾第那裡借鑑最多,尤其關注維瓦爾第的三樂章(快-慢-快)協奏曲形式。
  • 科普丨巴赫《法國組曲》
    至於為什麼追加一首,只要看看《英國組曲》、《帕提塔》、《布蘭登堡協奏曲》、《獨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統統都是六首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可以認為這是巴赫刻意將其湊成六首。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 先從整體上看一下這六首組曲。
  • 在音樂之光中找回靈魂的香氣丨唐·庫普曼指揮巴赫《管弦組曲》(BWV1066-1069)
    庫普曼演繹巴赫四首《管弦樂組曲》BWV1066-1069
  • 上帝的作品 | 巴赫《賦格的藝術》
    《賦格的藝術》最後四首賦格兩兩構成一組,每一組賦格中,一首和另一首的音符剛好能形成精確的反向對應,就好像從鏡子裡閱讀曲譜那樣。這些三聲部的曲子,反向賦格都在正向賦格之後,它們自然流暢、生動無比,仿佛並非人為匠心構造,而是偶然翩至,與自己的鏡像驚鴻一瞥。
  • 巴赫的「弦」外之音,竟如此動人!
    巴赫的音樂才華震古爍今,被譽為「音樂之父」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巴赫的經典管弦樂作品《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組從這組樂曲中我們能體會到巴赫對藝術的感悟能力與傑出的作曲技能。左起:長笛、雙簧管、小號《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是巴赫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現在也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雙小提琴曲目,這首作品中
  • 巴赫的傳說故事,G弦上的詠嘆調
    一、在一次宮廷演出,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其餘的弦都斷了。 二、演出開始,巴赫坐下來準備演奏,發現琴的四根弦只剩下G弦還是好的。 三、他很鎮定地開始了演奏,用僅有的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優美動聽詠嘆調。
  •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閉幕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原標題:「馬拉松」音樂會演足四個鍾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這場音樂會從傍晚6點開始,節目單上一共有21首曲目,包括開頭和結尾由麥可·斯特恩執棒音樂周YMCG交響樂團演出J·S·巴赫的《賦格的藝術》(4個選段)和《管弦樂組曲第三號》,全部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11組絲路青年樂坊組合的全新創作以及由藝術總監馬友友親自演奏的兩首巴赫作品。馬友友還與羽管鍵琴演奏家艾維·施泰因一起臨時加演了一首巴赫《G大調奏鳴曲》。
  • 巴赫: G弦之歌 | Air on the G String
    德國作曲家巴赫先後寫了四部管弦樂組曲,後人稱管弦樂組曲第1至4號 ,是巴赫較重要的器樂作品。其中《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作於約1730年,包括五個樂章:1.序曲(Ouverture);2.詠嘆調(Air);3.加沃特舞曲(Gavotte);4.布列舞曲(Bourrée);5.吉格舞曲(Gigue)。
  • 每天一首巴赫丨佩萊西亞演奏巴赫《第五號法國組曲》 BWV 816, 「Courante」
    至於為什麼追加一首,只要看看《英國組曲》、《帕提塔》、《布蘭登堡協奏曲》、《獨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統統都是六首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可以認為這是巴赫刻意將其湊成六首。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先從整體上看一下這六首組曲。
  • 劉長遠作品丨民族管弦樂《茉莉花開》
    《龍躍東方》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劉長遠在2010年完成的新作品,原名《茉莉花開》,英文名為《The River of The Orient》。該作是劉長遠先生受上海民族樂團委約,為慶賀世博會在上海召開而特別創作的一首民族管弦樂;2010年5月在上海成功首演後廣受好評並數度重演,現已成為上海民族樂團重要的保留曲目。
  • 古典音樂 | 巴赫《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布蘭登堡協奏曲(德語: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英語:Brandenburg Concertos)》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最負盛名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 D站聽歌: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你的評分是?
    歌名:《G弦上的詠嘆調》譜曲:巴赫發行時間:1727年到1736年之間所屬專輯:《第三號管弦樂組曲》音樂風格:古典《G弦上的詠嘆調(Aria Sul G)》,又名為《G弦之歌》,此曲為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號管弦樂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 貝多芬、莫扎特與巴赫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隨想
    貝多芬的作品是我青壯年時的最愛,年邁之後就差了,聽他的作品需要有精氣神。聽貝多芬的作品會心潮澎湃情緒激動,久久不能平靜。它把你帶入哥德式教堂,一股宏偉升騰的形式感裹挾聽者的靈魂向上生發!這種感覺很奇妙,很神聖!貝多芬將音樂的力量擴展至空前絕後的境地,如果說莫扎特的音樂還可以在室內聆聽的話,聽貝多芬的音樂,視野必定進入曠野,沒有廣袤的開闊地和連綿起伏的群山是容不下如此洶湧宏偉的氣場。
  • 四種演繹:巴赫G弦之歌
    (Johann Sebastian Bach)的管弦樂組曲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中的第二樂章 Air:充滿詩意的旋律美。🎹🎻🌸創作背景原管弦樂組曲是由巴赫為安哈特親王利奧波德在1717-1723年間寫成,是巴赫的代表作品之一
  • 「浪漫」的巴赫
    巴赫無疑是音樂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事實上大眾,尤其是中國的聽眾們,對於巴赫作品的熟悉程度與其知名度並不匹配。誠然,我們每一個蹣跚學步的琴童或許都學習過巴赫的小步舞曲以及一些簡單作品,而在大劇院舞臺下的音樂會中卻鮮有巴赫的作品被演奏。因此本期我們著重聊一聊巴赫,以及他經常被人誤解的音樂個性。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巴赫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將和聲與對位,復調與旋律這些相衝突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嚴謹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生命力持續強穩的旋律走向,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想像力在結構當中的應用,無一不彰顯巴赫前所未有的復調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