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器樂作品不像巴赫那樣出名,但很耐聽,尤其這些大協奏曲

2020-12-23 京報網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儘管不像巴赫的那樣出名,其品質與耐聽性仍可被置於音樂寶庫的前列。特別是亨德爾12首大協奏曲,自誕生之日起從未在樂團保留曲目中消失。巴赫從維瓦爾第那裡借鑑最多,尤其關注維瓦爾第的三樂章(快-慢-快)協奏曲形式。而亨德爾在協奏曲寫作上效法科雷利,使這一體裁跳出三樂章的藩籬,採用慢-快-慢-快體例,故更具豐富性。

巴赫的協奏曲形式比較保守,優勢體現在配器豐富上,比如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而亨德爾在配器方面比巴赫更遵循既定原則。這兩位同年、同在德國東部出生的作曲家,所寫的協奏曲各有千秋。只是巴赫協奏曲的世俗名氣大一些而已。

在兩人都擅長的管風琴協奏曲上,差異更明顯。亨德爾的管風琴協奏是建立在他本人獨特的即興藝術之上的——是一種在清唱劇的幕前或幕間上演,以增強觀眾興致的獨奏音樂,多由他本人即興演奏。就像某位傳記作家描述的那樣,亨德爾以一首前奏曲開篇,後以精神的遞進和十足自信讓協奏相隨,其一鼓作氣與天成無拘束的特質顯然不能被別人或他本人重複——其管風琴協奏曲往往以這樣的方式譜成。

亨德爾演奏的是不帶腳踏板的單排鍵管風琴,多以主調音樂為創作手法,音樂清新自然、澄明簡潔又不失渾厚,且處處洋溢著歡樂基調。這也是他與巴赫最大的不同。

巴赫的管風琴作品是為教堂而寫,肅穆莊嚴、令人敬畏,有宗教色彩。而亨德爾移居的英國,人文主義思潮讓音樂逐漸從宗教神學中獲得解放,這使他的創作帶有濃鬱的世俗感。管風琴在當時的英國是件普及樂器,被眾多音樂愛好者演奏、鍾愛。參與的人多,出現高手的機率就大。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的精品品質離不開崇尚和普及這門藝術的土壤。

比如在管風琴協奏第7號d小調第四首的開篇,他善於造勢、營造小調特有的意境,將這個長逾五分鐘的抒情樂章打造成動人的悲歌,其情感之真摯、憂鬱與深厚,統統化作了音符和樂句,而在情緒被推向頂峰時又及時收住,讓音樂「哀而不傷」——這境界已達這門藝術的最高水準,直接影響了貝多芬作品中慢樂章的寫作。

亨德爾既為王室服務,寫了大量華美、盛大的慶典音樂;同時也為新興的市民階層譜曲,如上述的器樂作品。因此他不屬於某一流派,也不拘泥某種風格,而是多種元素的綜合,可謂兼有德國的嚴肅、法國和義大利的優美華麗以及英國的合唱傳統。由於易於接受和欣賞,演奏並聆聽亨德爾作品的傳統經久不衰。

像亨德爾一樣生前身後享有盛譽的作曲家實不多見。英國1784年就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慶祝了他的百年誕辰,翌年關於他的傳記在倫敦出版。而與亨德爾同齡的巴赫,此刻已被德國和歐洲完全「遺忘」。直到45年後,其不朽之作《馬太受難曲》才被孟德爾頌再度發掘並上演,巴赫的真正價值才得以重現。

在英國,「亨德爾熱」從未中斷,他最知名的清唱劇《彌賽亞》取得了幾乎等同於民歌的普及地位。作曲家逝世百年之際開創的亨德爾音樂節,三年一次,延續至今。對同行來說,其作品的影響也深廣悠長,特別對德奧作曲家。海頓憑藉對亨德爾音樂會的印象,完成了他的清唱劇巨製《四季》和《創世紀》;在貝多芬去世的房間裡擺放著1787年倫敦出版的40卷亨德爾作品全集……

同時,改編亨德爾作品或根據其著名旋律譜曲也成為一種特有文化現象。莫扎特把《彌賽亞》和其它清唱劇用當時的樂器重編,並譜寫了亨德爾風格的組曲;勃拉姆斯為鋼琴作有輝煌的《亨德爾主題變奏曲》。因亨德爾大半生在英國度過,作為英倫最豐富的音樂遺存之一,作品被後來的英國同行改編更為順理成章。像著名作曲家埃爾加改編的亨德爾d小調序曲,悲壯、雄渾,是一首難得的管弦樂精品。哈蒂爵士以近代樂隊編制重編的《水上音樂》《皇家焰火音樂》典雅而巧麗、豐富且輝煌——至今仍是此曲的標準演奏版本。

(原標題 亨德爾的器樂創作)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宋揚

流程編輯 u017

相關焦點

  • 巴洛克的光輝:走進亨德爾的器樂創作人生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歌劇與大協奏曲,屹立在巴洛克音樂的最高處,使巴洛克的風格達到了光輝的頂點,也為人類歷史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藝術財富。今天,適逢亨德爾誕辰330周年紀念,「影音新生活」將與大家一起走進亨德爾的器樂創作生涯。
  • 比協奏曲更小的是大協奏曲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大協奏曲其實是比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流行的協奏曲的規模更小的一種協奏曲,主要在巴洛克時期盛行。大協奏曲可以說是協奏曲的早期形式,我們常見的協奏曲都是一件獨奏樂器和整個樂隊的協作和對抗。
  • 古典音樂 | 巴赫《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2021年是這套管弦樂作品創作300周年。△《布蘭登堡協奏曲》創作250周年紀念郵票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屬於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一共有六首,作品編號從BWV1046到BWV1051。被公認最偉大的大協奏曲,也是現在最常被演奏的大協奏曲。今天介紹大協奏曲和《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
  • 1713年的今天他逝世,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大協奏曲
    在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跟隨小庫一起來聆聽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吧~科雷利一生創作了12首大協奏曲,是最早、最傑出的大協奏曲,然而這些作品在他去世一年後才公開。因為科雷利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沉浸於反覆修改他的作品卻拒絕將它們出版。
  • 巴赫大協奏曲經典實驗《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作為工業革命所引發的樂器革命之後第一位創新型作曲家,是不會放棄在創作過程中進行各種實驗的機會的。以巴赫的研究員的性格,對於協奏曲這種題材,如果不把各種樂器的組合嘗試一遍,他是不會甘心的。所以也就有了這一組《布蘭登堡協奏曲》。
  • 「音樂的奇蹟」—《布蘭登堡協奏曲》|紀念巴赫逝世270周年
    他的協奏曲創作是從對義大利協奏曲的學習開始的,義大利的影響可以明顯從巴赫的BWV1041-1043以及6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可見。《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在1718年前後受聘於克滕宮廷期間寫作的。由於克滕王子利奧波德喜歡音樂,並且有比一般貴族青年高得多的音樂修養,因此巴赫很願意受僱於這樣有音樂氣氛的環境,並在這裡寫作了大量世俗的器樂作品。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
  • 亨德爾和《彌賽亞》的背後故事
    亨德爾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的藝術追求。1702年,他先進入哈雷大學學習法律,算是不違父命,同時又在當地的教堂裡擔任兼職管風琴師。 十八歲是成家立業的年齡-1703年,亨德爾正式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隻身遠行到漢堡,在歌劇院裡當了一個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了管風琴師的職業)。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據傳這些作品是巴赫到達萊比錫居住後不久創作而成的,時間大約在1730-1733年間。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這些古鋼琴協奏曲並不是巴赫全新的創作,而是作曲家在其原先創作的一些其他器樂協奏曲的基礎上改寫而成。
  • 巴赫的」神性「在亨德爾那裡成了英雄氣概,」塵世之宏偉「是亨德爾的招牌特色.
    創作《彌賽亞》時,亨德爾恍如置身天國。他親口坦白說,完成這部作品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是活在人間的。但究其根底,和巴赫相比,亨德爾是」屬於此世的「。巴赫的」神性「在亨德爾那裡成了英雄氣概。」塵世之宏偉「是亨德爾的招牌特色。他的作品處處倒映著諸天景象:」自外而內「的變容。
  • 巴赫義大利協奏曲 | 掠過託斯卡納的風
    更多的,也許一年都走不出方圓幾百公裡的範圍。暫時沒有條件走天涯,也不必灰心,能平靜度過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時光。實際上,最美的生活就是散淡自適,無限接近藝術。巴赫就是其中一位,據說終其一生,都沒有走出方圓500公裡,但並不妨礙其作品觀照人類的靈魂。
  • 貝多芬、巴赫,這些音樂家,居然也是打工人?
    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想都不用想,隨口就能報出一長串名字。所以,那個時候的音樂家及其作品都是貴族的依附品。沒有皇室的支持根本不會有音樂的繁榮。但是在18世紀,相比於法國這樣的大君主國,德意志明顯有點發育不良。在腓特烈二世之前,除了維也納,德意志其他地區都非常簡樸。
  • 愛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克騰公爵的音樂素養已超出了音樂愛好者的水平,幾乎夠得上職業水平。他的宮廷樂隊由18位樂師組成,按照利奧波德信奉的加爾文新教的教堂儀典,並不需要很大規模的聖詠合唱,所以樂隊的主要任務不在宗教音樂而在世俗音樂,尤其注重器樂,這就要求樂師們應該具有較高的器樂水平。克騰公爵搜羅來的樂師個個技藝精良,公爵本人又熱愛音樂,這使巴赫對克騰樂長的位置很滿意。
  • 〖花邊兒〗學音樂你還不知道這些?抓緊惡補一下吧
    中國傳統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曲藝,民間戲曲,民間器樂!5. 西方樂器如何分類? 西方樂器總括分為擦弦、木管、銅管及敲擊四大類6. 五大綱琴協奏曲是指哪幾首? 在音樂史上,通常我們會把巴赫的,《鋼琴十二平均律曲集》比喻為舊約聖經,且把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比喻為新約聖經13 ·約翰·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家.小約翰·史特勞斯(圓舞曲之王),老約翰·史特勞斯(圓舞曲之父),其最出名的作品《拉德斯基進行曲》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押尾曲目.愛德華·史特勞斯。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演奏要點
    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他的鋼琴復調作品成為現在學習鋼琴的必修課目,幾乎貫穿鋼琴學習的始終。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大部分是為了生活而創作,巴赫雖然也是為了生活而創作,但他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同時接受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因此與其他音樂家有所不同。
  • 巴赫的「科騰奇蹟「:我音歸處是吾鄉
    在21歲接掌宮廷後,便致力於恢復宮廷裡的音樂風氣,僱用的樂師從三名增至十七名,因此巴赫上任時接管的便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樂隊。誠然,王子是懂他的。巴赫自此遇上一群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東主,激蕩出大量出色的樂曲、尤其是器樂。
  • 亨德爾逝世,享年91歲!丨帕格尼尼隨想曲&卡門幻想曲&巴赫《行板》
    亨德爾隨倫敦愛樂樂團來北京訪華演出,在民族文化宮舉行了音樂會,音樂會上,伊達. 亨德爾演出了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那個年代,這是難得一見又意義深遠的音樂會。伊達. 亨德爾(Ida Haendel)1928年12月15日出生于波蘭,自小便展現出過人的音樂才能,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不久便進入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卡爾.弗萊什門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