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佐羅」等有望走進上海珍檔,譯製片手稿首度曝光講述「中國好聲音」

2020-12-04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孫雲)不同語種的同一句「你好」,因為音節數量不同,用普通話配音時,也會演繹出「你好」「你好嗎」「先生,你好」「親愛的奶奶,你好啊」等字數不等的若干版本……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蕾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看到了曾經朝夕相伴的翻譯和配音手稿,感覺格外親切,情不自禁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讓這些曾經塵封在庫房中的手稿重見天日的,是正在開展的第三批上海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記者昨天從上海市檔案局獲悉,這些檔案將與巴金故居保存的巴金檔案、上影集團保存的「紅色經典電影」膠片檔案等一起參與此次申報,在不久之後,電影觀眾耳熟能詳的「簡愛」「佐羅」「希茜公主」等名人或許就將走進上海珍檔,傳承經典譯製片中讓人難忘的「中國好聲音」。

圖說:經典譯製作品的創作翻譯手稿集中展出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下同)

最近,上海電影譯製廠剛剛完成經典重拍的著名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譯製配音,擔綱翻譯的新一代上譯人借著此次申報檔案文獻遺產的機會,看到了1978版《尼羅河上的慘案》,在新老版本的對比中,他們也感慨老前輩精雕細琢的匠心。

新版翻譯夏恬說,老版翻譯腳本中的最後一段,偵探波洛用英文說「Take it easy」,在第一稿中,這句話被直譯為「慢慢來」,第二稿被改為「別心急」,在最終的第三稿中,上譯廠創始人、老廠長陳敘一親自改為「悠著點」。雖然只是看上去像是大白話的寥寥三個字,老藝術家對譯製片精益求精的態度卻躍然紙上。

圖說:上譯廠配音演員、譯製導演曹雷在講述這些檔案的往事

聽著後輩們的感慨,撫摸著從庫房裡整理出的膠片、手稿、照片等老檔案,曹蕾更是清晰地回憶起了當年為譯製片奮戰的歲月。她說,老廠長陳敘一為了翻譯準確、傳神,往往吃飯時還拿著筷子在桌上點節奏,洗腳的時候想得出神,襪子沒脫就放進了腳盆裡。更令人感動的是,在他彌留之際,陳敘一不知想起了哪一句臺詞,依然用手輕擊節奏,還在琢磨翻譯。這些老一代上譯人的精神財富流傳經年,才有了大熒幕上一部部經典不朽的譯製片,豐富了一代代觀眾的文化生活。

正如上譯廠副廠長劉風在談到此次申報的初衷時所說,時代呼喚精品,重現精品譯製片就需要從老檔案中尋根,重拾初心,所以,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整理出1949年以來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參加申報,其中,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苔絲》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還向社會進行首次公布,讓人們管中窺豹,了解譯製片誕生的幕後故事。

圖說:電影《佐羅》的翻譯手稿

這一初衷與上海市檔案文獻遺產評審活動不謀而合。據悉,為喚起人們對世界範圍內瀕危、散失、逐漸老化或正在遭受厄運的記憶遺產的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世界記憶工程」保護項目,旨在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上海是中國近代化、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歷史地標,擁有豐富的檔案文獻遺產,亟待保護與開發。由上海市檔案局牽頭髮起的「上海市檔案文獻遺產」評審活動,就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工程」和中國國家檔案局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目前,已有17項珍貴檔案入選前二批《上海市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第三批申報評選結果將在明年6月9日「國際檔案日」活動期間揭曉。

相關焦點

  • 「簡愛」「佐羅」等有望走進上海珍檔,譯製片手稿首度曝光講述...
    讓這些曾經塵封在庫房中的手稿重見天日的,是正在開展的第三批上海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記者昨天從上海市檔案局獲悉,這些檔案將與巴金故居保存的巴金檔案、上影集團保存的「紅色經典電影」膠片檔案等一起參與此次申報,在不久之後,電影觀眾耳熟能詳的「簡愛」「佐羅」「希茜公主」等名人或許就將走進上海珍檔,傳承經典譯製片中讓人難忘的「中國好聲音」。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經典影片翻譯手稿首度公布
    12月2日,上影集團旗下上海電影譯製廠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機制健全的專業譯製外國影視片的國有企業,其前身為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這批手稿見證譯製片黃金時代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有「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前兩天(2日)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經泛黃,仔細一看,原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電影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其中部分一直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了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上海12月4日電 「一句簡單的打招呼,英文、日文都有不同的發音,這就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語句。」近日,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蕾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著名配音演員曹蕾(右2)講述配音劇本背後的故事。 張亨偉 攝「譯製片不是簡單的翻譯臺詞和配音,而是反覆的琢磨、校對。」
  • 譯製片珍貴翻譯手稿首度面世
    說起譯製片,上影集團旗下的上海電影譯製廠絕對是一塊金字招牌,成立63年來,它積累了近萬件譯製片檔案。這些久藏庫房的彌足珍貴的譯製片檔案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不少經典電影的翻譯手稿由此首度公布。
  • 上譯廠公開《簡愛》等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從《簡愛》《王子復仇記》到《功夫熊貓》,譯製片裡的經典臺詞猶如畫龍點睛之筆,讓人們對電影印象深刻。近年來,隨著字幕組的崛起、觀眾對「原汁原味聲音」的追求,譯製片日漸式微。目前,上海市檔案局正在組織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將申報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並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
  • 銀幕經典「中國好聲音」,背後有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影片《佐羅》翻譯手稿中,寫滿了批註和修改。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黑色鬱金香》……這些譯製片史上的經典之作,為銀幕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中國好聲音」。它們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日前,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精選了包括翻譯手稿在內的16部經典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內容為首度公布。這批檔案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從《簡愛》《王子復仇記》到《功夫熊貓》,譯製片裡的經典臺詞猶如畫龍點睛之筆,讓人們對電影印象深刻。近年來,隨著字幕組的崛起、觀眾對「原汁原味聲音」的追求,譯製片日漸式微。目前,上海市檔案局正在組織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將申報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並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從劇本翻譯、初對、對口型、選配音演員、復對,到實錄、鑑定補戲、混錄,進口影片經過反覆琢磨成為譯製片,呈現在銀幕上。
  • 譯製片可不是「老夥計」,《簡愛》《茜茜公主》等早期劇本檔案首次...
    近日一批老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從上海市檔案局獲悉,上影集團旗下的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參加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首批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揭開神秘面紗。
  • 上海電影譯製厂部分譯製片檔案 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展示譯製片珍貴歷史記憶  ■本報記者 張熠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著「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日前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泛黃,仔細一看,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部分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譯製片可不是「老夥計」,《簡愛》《茜茜公主》等早期劇本檔案首次公開
    記者從上海市檔案局獲悉,上影集團旗下的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參加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首批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揭開神秘面紗。混錄棚長桌上攤平放著一眼忘不到盡頭的檔案袋,都是《簡愛》《佐羅》《虎口脫險》《茜茜公主》《葉塞尼亞》等耳熟能詳的語言劇本、翻譯初版本、臺詞本、完成本等,紙張已泛黃,上面塗塗改改的痕跡依舊
  • 還記得《簡愛》《追捕》《希茜公主》嗎?他們的譯製故事,我們翻開...
    一直走下去,你就會融化在藍天裡,走吧,一直向前走,別往兩邊看……——《追捕》上面的經典臺詞,想必不少人只是看著文字,耳邊就已經迴響起了上譯廠配音演員們熟悉的腔調——那是屬於一代人的回憶,是那個時代的「中國好聲音」。
  • 早安,佐羅!
    「中國佐羅」童自榮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提起《佐羅》,除了阿蘭·德龍,還有一個人不得不說。 他就是佐羅的中文配音員——童自榮。那時,國語譯製片風靡一時,成為了外國電影在國內影院上映時不可或缺的時代烙印。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等配譯的一部部經典作品。例如,《簡愛》《追捕》《虎口脫險》等膾炙人口的名作。
  • 他是中國譯製片教父,沒有他就沒有上海譯製片廠的輝煌時代
    可能出了配音演員這個小圈子之外,公眾都對陳敘一這個名字知之甚少,他嗓音渾厚卻從未參與過配音,主持譯製了幾百部經典電影卻從來不署自己的名字,沒有名氣的他卻是中國譯製片的教父,沒有他,也就沒有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輝煌。
  • 那麼「難聽」的聲音卻又那麼經典,回顧譯製片配音大師邱嶽峰
    為了生活,十幾歲的邱嶽峰就開始闖蕩北京天津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為了生計他跟著工人去做舞臺布景,後來學習演戲,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解放前夕他正流落在上海,演話劇,寫腳本,甚至還會在劇團裡打小鼓,一切都是為了生活,藝術還談不上。1950年,邱嶽峰作為第一代配音演員進入了上海電影製片廠譯製片組,和他同期的演員有富潤生、尚華等人,配音大師之路開啟了。
  • 滬上影迷集體重溫"簡愛" 紀念著名配音演員李梓
    李梓曾為《簡愛》、《音樂之聲》、《巴黎聖母院》、《尼羅河上的慘案》、《葉塞尼亞》等經典影片配音  東方網記者項穎知3月6日報導:「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  每當看到《簡愛》的這段經典臺詞,很多老影迷耳邊都會響起一個極富磁性又內斂的女性聲音。這聲音的主人就是李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譯製片廠的配音演員李梓和邱嶽峰(為片中羅切斯特配音)憑著1970版《簡愛》的經典配音虜獲了一代中國影迷的心。
  • 上海電影譯製廠:那些難忘的聲音
    1948年,為躲避戰火,時年26歲的邱嶽峰帶著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從瀋陽一路輾轉至上海。在一位女作家的介紹下,邱嶽峰得到了一個工作機會,也由此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譯製片創作生涯。1949年,準確地說,是在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前身——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正式成立。
  • 追憶那些記憶深處的譯製片配音「女神」
    從國外引進並翻譯成中文的影片被稱為譯製片,譯製片早期的主要生產者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翻譯片組,而後來專門生產譯製片的,則是上海電影譯製廠,在素有「配音之父」陳敘一的領導之下,譯製片曾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尤其是那些為譯製片配音的「女神」們,更是深深地鐫刻在幾代觀眾記憶的深處,讓我們一起去追憶那個流金歲月心中的「女神」們。
  • 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劉廣寧今晨逝世,上譯廠一代傳奇聲音陸續謝幕
    她曾為《葉塞尼婭》《絕唱》《吟公主》《生死戀》《白衣少女》《大篷車》《望鄉》《苔絲》《尼羅河上的慘案》《狐狸的故事》等眾多譯製片配音,還曾為《天雲山傳奇》《沙鷗》《胭脂》《夜上海》等國產片、電視劇配音,並參加廣播劇演播。
  • 搜狐文化獨家梳理中國電影譯製片66年
    東北電影製片廠生產的譯製片不僅在北方上映,在南方也同樣受到歡迎,尤其在具有中國民族電影光榮傳統的上海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這些譯製片令上海的觀眾耳目一新,更激發了那裡的專業電影界同行開展電影譯製的熱情。六、七十年代,中國和蘇聯發生意識形態分歧、甚至發生邊界衝突,兩國徹底斷交,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主義內部陣營的分裂,很多原來與中國交往密切的國家隨蘇聯一起孤立中國,電影交流的大門就此關上了。結果是,中國身邊只剩下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幾個好兄弟,「文革「期間的譯製片幾乎全部來自於這幾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