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譯製片教父,沒有他就沒有上海譯製片廠的輝煌時代

2020-11-26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

中國知名配音演員有邱嶽峰、童自榮、曹雷、劉廣寧、畢克等人,除了已經去世的邱嶽峰和畢克,不管是曹雷、劉廣寧還是童自榮以及上譯廠元老蘇秀,他們都持有同一個觀點,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當年的輝煌不光是某一個或某幾個配音演員帶來的,這所有的一切榮譽最大的功臣就是老廠長——陳敘一。

可能出了配音演員這個小圈子之外,公眾都對陳敘一這個名字知之甚少,他嗓音渾厚卻從未參與過配音,主持譯製了幾百部經典電影卻從來不署自己的名字,沒有名氣的他卻是中國譯製片的教父,沒有他,也就沒有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輝煌。

01

抉擇

陳敘一生於1918年,祖籍浙江定海,由於父親從事洋行買辦,陳敘一從小就接觸到英語,再加上他在教會性質的滬江大學(現上海理工大學)讀過書,雖然沒出過國,但他的英語水平在當時的中國是比較高的。二十歲陳敘一和父親發生矛盾離家出走開始獨立生活。

先後當幹過一些小職員之後,25歲的陳敘一接觸到話劇,他加入了左翼進步劇團—苦幹劇團從事編劇和導演工作。抗日戰爭勝利以後1946年陳敘一面對人生又一次大的選擇,去解放區或者去美國投奔姐姐。在革命的感召下,他依然選擇從上海前往晉察冀解放區參加革命。

由於陳敘一懂電影更懂英語,上海解放後他被指定為上海電影製片廠譯製片組組長,從此開啟了他四十多年的譯製片教父之路。

02

規矩

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國還沒有譯製片的概念,那時候觀看外國影片要不就是當做默片看,反正聽不懂看畫面得了,要不就是看簡單的字幕,最先進的則是國泰電影院的譯意風,也就是戴上耳機一邊看電影一邊聽解說。據說現在一些東歐國家看外國影片時還是採用這種旁白解說的形式。

我國第一部譯製片是東北電影製片廠也就是現在的長影譯製的《普通一兵》,這部描寫蘇聯衛國戰爭英雄馬特洛索夫的電影足足用了長影八個月的時間才完成譯製,雖然配音裡還帶著一些東北味兒但確實給我國的譯製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陳敘一帶著幾個人趕赴東北將這些經驗帶回了上海。

此時的上影廠譯製片組,只有一臺老舊放映機,一臺報廢的錄音機,一個舊話筒,十幾平米的小棚子還有十來個人,就在這個簡陋到發指的環境中,陳敘一帶著同事們在三年內完成了三十多部電影的譯製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陳敘一總結出了影響我國譯製片工作幾十年的譯製流程和紀律。

一部電影送過來,首先導演和翻譯看原片,要理解整部電影的劇情和思想,了解導演和主演的表達意圖。然後進入翻譯環節形成劇本,翻譯完成後進行初對,主要是根據翻譯好的臺詞和原片對口型,光是說話時長一樣不行,要達到口型和意思同步。初對完成後進行復對,復對前譯製導演要給演員們講戲,這個講戲絕不是單單講劇情和人物,還有影片的背景、歷史,人物的背景甚至連影片中風土人情都要講解清楚,務必讓配音演員對整部電影和自己配的人物瞭然於胸。他還讓演員和導演去看《聖經》,因為西方電影裡有太多關於《聖經》的臺詞和典故。

復對之後演員進入排練,排練完成正式錄音。全部錄音完成則進入鑑定環節,找出電影中的瑕疵,據說這也是配音演員最害怕的一個環節。鑑定出的瑕疵要進行補戲,最後才能合成拷貝。

一共八到十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認真完成,陳敘一尤其強調的是初對、講戲和鑑定環節,這幾個部分決定了整部電影的譯製水平。陳敘一在所有環節總要親自坐鎮,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責成改正。為了照顧配音演員的情緒,他也講究工作技巧。據曹雷他們回憶,陳敘一從來都是對著導演發火,責成導演檢討,從來不對演員發火。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現在很多譯製片也能按照陳敘一領導的這個流程和嚴謹程度完成的話,那些平庸甚至低層次的譯製片作品也不會大行其道。

有人說現在商業電影講求快速,不會給這麼長的時間在譯製和配音上。其實這對於上譯廠根本不是問題,他們一般譯製一部電影四十天足夠,而最快紀錄是日本故事片《松川事件》,在陳敘一領導下只用了五天就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

03

伯樂

有嚴謹的流程,當然還需要優秀的演員。我們知道上譯廠的配音演員隊伍可謂是星光燦爛,那是現在看。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全廠沒有一個人幹過這行,陳敘一憑藉他的識人能力在幾十年中培養了一大批功勳演員和導演。

比如邱嶽峰,他剛進廠的時候被指嗓子難聽,公鴨嗓子不適合幹這行。陳敘一力排眾議留下邱嶽峰,他看中的是邱嶽峰對藝術執著追求的態度。在日後很多次運動之中也都是陳敘一保護了邱嶽峰。

比如曹雷和童自榮,他們本來是其他單位的,在陳敘一的包容和邀請下,這兩位日後的配音明星如願以償走進了上譯廠的大門。

比如蘇秀,她是上譯廠骨幹演員,後來被陳敘一看中著力培養成為我國著名譯製片導演。還有丁建華,都是陳敘一挖掘和培養出來的骨幹力量。

04

藝術

陳敘一不光當領導,他同時還是翻譯、還是導演,除了始終不願意親自配音以外,廠裡的每一個工作流程他都能親力親為,尤其是在配音遇到困難或者演員需要點撥的時候。

童自榮回憶說,他配《佐羅》時,陳敘一就找他告訴他要鬆弛,語言要保持灑脫鬆弛的狀態,這樣才能顯示出佐羅的瀟灑和幽默。配《水晶鞋和玫瑰花》時,他要求童自榮要有一種自嘲的態度,要理解王子對現實不滿的心理狀態。配《加裡森敢死隊》時他告誡童自榮要讓加裡森中尉的聲音有一種低沉威嚴感。

陳敘一在上譯廠留下了太多的經典翻譯,他經常一個人坐在那裡翹著腿反覆思索那些難點,有一次甚至在洗腳時忘了脫襪子。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經典翻譯其實都是他的傑作。

比如有一部《歡樂家庭》,演員上臺表演脫口秀之前,他的朋友祝福他:「打斷你的腿!」這是一個美國式俚語,是祝他好運的意思,本來翻譯成祝你好運就可以。但朋友的女兒插了一句:「為什麼要打斷他的腿?」等解釋清楚之後,小女孩加了一句:「那我摳你眼珠子!」

這個翻譯難壞了大家,最終還是陳敘一思考了一晚上給出了建議,朋友說:「好好露一手。」女兒問:「為什麼要說露一手。」解釋後,小女孩加一句:「你要再露一腿。」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虎口脫險》,那個Tea for two的翻譯鴛鴦茶也是陳敘一的傑作。

還有《尼羅河上的慘案》,林奈特罵傑基:「likes a kangaroo and hot!」,有的版本翻譯就是「像個袋鼠那麼熱。」而陳敘一的翻譯則是:「像個發情的袋鼠!」

影片結尾波洛那句「悠著點兒」頗為傳神,表達了本意同時也體現了波洛的幽默詼諧,這個「悠著點兒」也成了老百姓的口頭禪。

陳敘一最經典的翻譯則是《加裡森敢死隊》中那句「頭兒」,在此之前我國的語言習慣中沒有這個詞彙,這是陳敘一的首創,後來居然成了一個稱呼領導的固定詞彙之一。

陳敘一為這麼多劇本做了翻譯和修改,但他從來不願意署名,反而都是主動將署名權交給年輕人。如此高風亮節的後果是他自己在評職稱時反而作品不夠。他在乎的不是這些,而是源於心中對譯製片工作的熱愛。

05

回聲

命運有時候真的蠻不講理,就像語言節奏超好的畢克得了肺氣腫無法掌控氣息一樣,陳敘一在晚年得了喉癌被迫切除了聲帶。同事們去看他,他只能在寫字板上寫了四個字:「從此無言」,對於從事配音工作的人來說這句話太過於殘酷。

即使退休、生病依然無法阻擋陳敘一對配音工作的熱愛,他出院後經常到廠裡指導工作,不能說話就把字寫在寫字板上。

曹雷有一次導演美國片《黑暗的公正》,裡面有太多的美國風俗俚語和政治隱喻,面對如此難度的劇本陳敘一接下了。後來曹雷看到在陳敘一翻譯的稿子四周寫滿了各種註解,有關於美國橋牌打法的,有關於一些俚語和文化的。

1992年4月25日,陳敘一沒有實現他倒在話筒前的志向,他在翻譯劇本時昏迷在床上溘然長逝,他在做配音劇本時有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用手敲擊桌面數節拍,就在他彌留之際,他的手指依然在重複著這個習慣性動作,1、2、3、4、5。。。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宿命,隨著陳敘一的退休和去世,上海譯製片廠開始走向下坡路,當年那些經典的譯製片我們已經很少再看得到了。陳敘一對同行們的寄語依然掛在上譯廠的牆上,這是他一輩子為上譯廠做的最後的貢獻。

他是中國譯製片的開拓者,他是上海譯製片廠輝煌時代的見證者和締造者,他是真正意義上中國譯製片的教父。

來源:獵趣家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他是中國譯製片教父,沒有他就沒有上海譯製片廠的輝煌時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隨著他的離去,上海譯製片廠的輝煌年代也過去了......
    知名配音演員邱嶽峰、童自榮、曹雷、劉廣寧、畢克等人都持有同一個觀點: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當年的輝煌不光是某一個或某幾個配音演員帶來的,
  • 譯製片配音演員的輝煌與心酸:藝術上有收穫,經濟上沒回報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上海書城與上海電影譯製廠、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聯合舉辦了三本關於譯製片書籍的籤售活動。劉廣寧的《我和譯製配音的藝術緣——從不曾忘記的往事》、潘爭的《棚內棚外——上海電影譯製廠的輝煌與悲愴》、張稼峰的《那些難忘的聲音》三本關於上譯廠的圖書吸引了不少譯製片的忠粉到場致敬。
  • 歲月留聲 輝煌年代 | 上海電影譯製片廠成立六十周年特刊
    但是對於聲音藝術愛好者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六十年前的今天,上海電影譯製片廠成立,由此開啟了中國配音藝術的輝煌年代!在上海譯製片廠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日之際,我歌月徘徊文學朗誦網(ID:langsoangwang)特製作專題,以此向那些影視畫面背後的聲音藝術家致敬!關於上海電影譯製片,對於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來說,是不可磨滅的聲音記憶。
  • 一個譯製片老影迷的私人記憶 ▸上海獨白◂
    再後來,就慢慢迷上了譯製片。上海老底子電影院裡放映的外國片,配音交關推扳(糟糕),有辰光聽上去好像還是電影院裡的工作人員在現場「翻譯」。我家老早住在復興中路上的復興坊,走出弄堂勿遠,隔壁就是上海電影院,這是一家專門放映外國片子的電影院。記得爹爹、姆媽經常會帶我去上海電影院看外國電影。打仗的片子我還可以靜下心來瞎七搭八地看看,圖個鬧猛。
  • 一個譯製片老影迷的私人記憶 ▸上海獨白◂
    再後來,就慢慢迷上了譯製片。上海老底子電影院裡放映的外國片,配音交關推扳(糟糕),有辰光聽上去好像還是電影院裡的工作人員在現場「翻譯」。我家老早住在復興中路上的復興坊,走出弄堂勿遠,隔壁就是上海電影院,這是一家專門放映外國片子的電影院。記得爹爹、姆媽經常會帶我去上海電影院看外國電影。打仗的片子我還可以靜下心來瞎七搭八地看看,圖個鬧猛。
  • 從《信條》的中文打開方式,看譯製片的過去與未來
    由長春電影譯製片廠譯配的動作、科幻電影《信條》已於9月4日上映。不少觀眾表示,「沒有看字幕的煩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和解謎上。」,構成了一代人共同的時代回憶。著名配音演員胡連華1983年進入長影譯製片廠工作,至今已為1100多部影片配音,包括《羅馬假日》《變相怪傑》《教父》等經典作品,見證了譯製片的黃金時代和發展傳承。
  •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丨長影樂團、長影譯製片廠聯袂打造《光影...
    長影樂團的演奏家們與長影譯製片廠老中青三代優秀配音演員,通過影片配音表演、配音情景秀、歌曲、管弦樂等多種形式,奉獻了精彩的《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此次活動是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致敬搖籃」系列活動電影音樂季的重要演出之一。長影樂團成立於1947年,在當時設備簡陋、人員匱乏的艱苦環境下,完成了人民電影第一部多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的音樂錄音工作。
  • 看《花木蘭》《信條》,譯製片原來是這樣配音的?
    不少觀眾表示,想二刷國配版本,「沒有看字幕的煩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和解謎上。」 如今,隨著年輕一代觀影習慣的改變,譯製片是否風光不再?如何讓年輕觀眾真正感受電影配音藝術的魅力? 在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期間,我們也專程來到了長影譯製片廠,在廠長王曉巍和著名配音演員胡連華的帶領下,近距離感受電影譯製工作的魅力。
  • 《花木蘭》《信條》,原來譯製片還可以這樣打開
    ,構成了一代人共同的時代回憶。如今,隨著年輕一代觀影習慣的改變,譯製片是否風光不再?如何讓年輕觀眾真正感受電影配音藝術的魅力?在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期間,我們也專程來到了長影譯製片廠,在廠長王曉巍和著名配音演員胡連華的帶領下,近距離感受電影譯製工作的魅力。
  • 《信條》也有國配版,原來譯製片可以這樣打開
    、向雋殊等老一輩配音演員詮釋了無數經典臺詞和角色,構成了一代人共同的時代回憶。 如今,隨著年輕一代觀影習慣的改變,譯製片是否風光不再?如何讓年輕觀眾真正感受電影配音藝術的魅力? 在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期間,我們也專程來到了長影譯製片廠,在廠長王曉巍和著名配音演員胡連華的帶領下,近距離感受電影譯製工作的魅力。
  •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丨長影樂團、長影譯製片廠聯袂打造《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
    長影樂團的演奏家們與長影譯製片廠老中青三代優秀配音演員,通過影片配音表演、配音情景秀、歌曲、管弦樂等多種形式,奉獻了精彩的《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此次活動是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致敬搖籃」系列活動電影音樂季的重要演出之一。
  • 長影樂團、長影譯製片廠聯袂打造《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
    長影樂團的演奏家們與長影譯製片廠老中青三代優秀配音演員,通過影片配音表演、配音情景秀、歌曲、管弦樂等多種形式,奉獻了精彩的《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此次活動是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致敬搖籃」系列活動電影音樂季的重要演出之一。
  • 輝煌年代——上譯廠配音藝術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
  • 非常道排行榜 | 改革開放40年40部譯製片
    同樣它在國內廣泛受到觀眾們喜愛的原因之一也是離不開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對其的譯製。《摩登時代》1935年上映的《摩登時代》是1978年引進中國的譯製片,查理·卓別林以20世紀20年代經濟蕭條為背景,為觀眾展現了工人查理的工作和生活場景。
  • 評中國譯製片:完全是一次藝術的再創作
    譯製片配音成了神奇的藝術  「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我也有的。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難於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於離開你。上帝沒有這樣。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經過墳墓將同樣地站在上帝面前。」
  • 中國電影配音巔峰時代逝去 80後配音演員崛起
    1月5日,「永遠的葉塞尼亞」、電影配音表演藝術家李梓在上海與世長辭,文藝界人士、電影愛好者感慨萬千:譯製片的巔峰時代真的過去了嗎?老一輩配音演員後繼有人嗎?銀幕上的「中國好聲音」真的要漸行漸遠了嗎?
  • 中國電影配音表演藝術家李梓在上海病逝
    中國獨家報導  【中國電影配音表演藝術家李梓在上海病逝】曾為《葉塞尼亞》《簡愛》《巴黎聖母院》《音樂之聲》等眾多電影譯製片獻聲的電影配音表演藝術家李梓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4歲。上世紀50年代起,她先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工作,曾被譽為「上譯廠的當家花旦」「永遠的葉塞尼亞」。
  • 那麼「難聽」的聲音卻又那麼經典,回顧譯製片配音大師邱嶽峰
    1957年對於邱嶽峰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上海電影製片廠譯製片組獨立出來成立了上海譯製片廠。上半年邱嶽峰完成了《好兵帥克》主角帥克的配音,下半年他完成了他早期代表作《警察與小偷》裡小偷埃斯波希多的配音。也在這一年他被人舉報揭發曾在舊社會做過反動工作,由此他被定為歷史反革命,這成了他背負二十多年並最終將他壓垮的包袱。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上海12月4日電 「一句簡單的打招呼,英文、日文都有不同的發音,這就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語句。」近日,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蕾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張亨偉 攝「譯製片不是簡單的翻譯臺詞和配音,而是反覆的琢磨、校對。」曹蕾回憶,這項工作中有一個特殊的角色——口型員(一般由演員兼職),需要數出影片中外國演員講的每句話口型能裝多少中國字,翻譯人員據此調整每句話字數。
  • 永嘉路383號曾經上海電影譯製廠 聲情散盡 無人來聽(文 /楊彪)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像383號那樣的民宅,其環境、設施並不適合技術要求特殊的電影譯製廠,但就在那樣一個破落之地,眾多優秀的譯製片工作者嚴格遵循翻譯、初對對口型、復對、配音、鑑定、補配、混錄等7道完整工序,生產出大量水準精湛、讓人難以忘懷的譯製片,如《佐羅》、《悲慘世界》、《鐵面人》、《尼羅河上的慘案》、《追捕》、《蒲田進行曲》……讓中國的電影院跨越了只有前蘇聯、阿爾巴尼亞、越南和朝鮮電影的電影飢餓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