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長春電影譯製片廠譯配的動作、科幻電影《信條》已於9月4日上映。不少觀眾表示,「沒有看字幕的煩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和解謎上。」
提起譯製片,我們大多會追憶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黃金時代,張玉昆、童自榮、畢克、劉廣寧、向雋殊等老一輩配音演員詮釋了無數經典臺詞和角色,構成了一代人共同的時代回憶。
如今,隨著年輕一代觀影習慣的改變,譯製片是否風光不再?如何讓年輕觀眾真正感受電影配音藝術的魅力?
從第一部到2666部,譯製片的經典與傳承
進入長春電影譯製片廠展廳,牆上「2666」的閃亮數字格外醒目。
作為新中國電影譯製事業的發源地,長影譯製片廠自1949年至今,共譯製了50個國家,共計2666部電影。
這其中,既有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也有《羅馬假日》《弗蘭西斯》《變相怪傑》《蝴蝶夢》等經典電影。
近年來,《信條》《荒野獵人》《海王》《馬達加斯加》等好萊塢大片的譯配工作也同樣由長影譯製廠「出品」。
著名配音演員胡連華1983年進入長影譯製片廠工作,至今已為1100多部影片配音,包括《羅馬假日》《變相怪傑》《教父》等經典作品,見證了譯製片的黃金時代和發展傳承。
聊起《普通一兵》等老譯製片的幕後故事,胡連華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一輩配音演員嚴謹認真,艱苦樸素的敬業精神。
由於當時採用的是易燃膠片,配音超過三遍就有可能失火,這也對演員提出了極高要求:必須要把臺詞「倒背如流」,差一個字、一個口型都不行。
演員們在正式配音開始前,要背詞、寫個人感想、進行角色分析,打磨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有些甚至拿著鋪蓋卷,直接住進了配音棚裡。
《普通一兵》劇照
曾為《普通一兵》男主角配音的已故著名配音藝術家張玉昆也曾回憶道,「一遍又一遍地對著原片念著臺詞。可是怎麼也對不準,大冬天兒的,急得汗流滿面,越著急越對不上。經過反覆揣摩,總算找到了點竅門。」
這群老一輩配音演員,大多沒有專業基礎,但無一例外都有著肯吃苦,肯鑽研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出了配音的門道。
《普通一兵》工作人員合影
「這也是長影代代相傳的革命傳統。75年前,一群穿著土布軍裝的人,跋山涉水、餐風露宿,從陝北延安步行了4個多月到吉林長春匯合,建設長春電影製片廠。這種艱苦樸素的精神是長影廠一直在堅持和傳承的。」胡連華說。
如今,很多進口片為了趕檔期,留給譯製工作的時間非常緊張,但長影一直延續著膠片時代優良傳統,依舊會組織大家一起看片、分析角色、揣摩情感,在配音前做足功課。
長影譯製廠廠長王曉巍說,譯製片配音工作經常需要加班加點,但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演員都沒有怨言。
「他們在棚裡一呆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是常見的事情,看起來他們的生活好像只是在一個很小的房間裡,對著一支話筒,但他們是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影片當中,感受光影和聲音的魅力。宏觀上講,這是事業,微觀上講,這就是職業。」
打破刻板印象,譯製片如何突圍?
一邊是配音演員的敬業與堅守,另一邊國配譯製片市場不斷縮水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信條》為例,北京僅有13家影院放映國語配音版本,大多地處郊區或並非熱門商圈影院。這也是國配譯製片的普遍境遇。
一方面,字幕組的繁榮讓年輕一代早已養成了聽原聲、看字幕的觀影習慣。不少年輕觀眾認為,原聲版更加原汁原味。
近幾年,以「我的老夥計」「你這該死的」「哦,我的上帝啊」為代表的一系列「譯製腔」經常被編成段子成為網友吐槽的對象,也讓不少觀眾對「譯製片」形成了刻板印象。
對此,胡連華表示,在如今的譯配工作中,第一條就是要與時俱進,去掉「配音腔」,「應該用一種更接地氣式的語言表達方式,因為電影本身是文化商品,只有跟現在的觀眾同呼吸,共命運,才有生存的空間。」
另一方面,由於引進片定檔倉促,留給譯製配音的時間往往十分有限。時間緊,任務重成了這一行業的工作常態。
在為《愛寵大機密》配音時,陳佩斯就曾「抱怨」過「小白兔」只錄了一天,缺乏足夠的準備時間,上了歲數的他「配到後面氣力跟不上」。
參與《東方快車謀殺案》配音的著名配音演員曹雷也曾在發布會上談到,此次配音時間相對倉促,自己沒有看過英文全片,只看過本角色的片段。
據王曉巍介紹,很多好萊塢大片留給譯配工作的時間只有一周到15天不等,翻譯完成後,配音導演還要「肯詞」,一點點對口型,調整臺詞。真正留給配音演員的時間往往只有10幾個小時。
「一開始大家不適應,覺得時間太短了不能精細打磨,但我們也在不斷調整心態,適應這種時間觀念。」王曉巍說。
此外,劇本和翻譯水平也是影響譯製片質量的重要因素。
曾翻譯過《敦刻爾克》《銀河護衛隊》等好萊塢大片的賈秀琰曾引用著名翻譯家傅雷的一句話:「翻譯似臨畫」,認為「好的翻譯應該像臨摹畫作一樣,追求的不在形似,而是神似。」
然而,目前的電影翻譯更多地停留在「形似」的層面,僅能儘量做到翻譯準確,在語言色彩和藝術性上還稍顯遜色。能與早年孫道臨先生在《王子復仇記》中的經典配音片段相提並論的殿堂級翻譯更是難覓蹤影。
孫道臨為《王子復仇記》配音
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也湧現了不少優質的國配電影作品。在《功夫熊貓3》的創作中,夢工廠首次嘗試為外語國家重製口型,量身打造配音版。
不僅專門建立了包含編劇、導演、創意顧問在內的中文配音團隊,還耗時8個月精心打磨本土化劇本,調整口型,最終收到了良好的觀眾反饋。
去年上映的中美合拍動畫《雪人奇緣》,在向世界展現中國風景,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也邀請到張子楓、陳飛宇、萬茜[娛樂影響力人物榜?第67名]、蔡明等組成全明星配音陣容,收穫好評。
漢語普通話配音版本曾登陸美國4000家電影院,把原汁原味的「中國聲音」傳遞到世界。
王曉巍表示,長影譯製片廠未來的發展將會是「多條腿走路」,不僅是要做好院線電影的譯配工作,還會繼續保持與電影頻道的合作,同時積極嘗試電視劇、動漫甚至廣播劇的配音工作,「我想把他們打造成一支能文能武,各種類型的作品都全能的隊伍,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長影譯製片廠廠長王曉巍
近年來,隨著國漫的崛起、配音類節目的走紅以及配音類軟體的普及,不少配音演員也從幕後走到「臺前」,在收穫粉絲和掌聲的同時,也為整個行業贏得了更多關注和尊重。
在電影市場高度發展的日本和歐洲每年仍然有大比例的配音譯製片公映,優秀的配音演員和聲優也有著優渥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這都證明譯製片作為一種「再創作」的藝術形式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會隨著時間而消亡。
以精雕細琢的創作態度打磨作品,讓配音版發揮出中國語言的獨特魅力,一定會讓更多觀眾重拾對譯製片的熱愛。
圖文綜合自:中國電影報導 新浪網 豆瓣網
編輯:陸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