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條》的中文打開方式,看譯製片的過去與未來

2020-09-09 文匯網

由長春電影譯製片廠譯配的動作、科幻電影《信條》已於9月4日上映。不少觀眾表示,「沒有看字幕的煩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和解謎上。」

提起譯製片,我們大多會追憶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黃金時代,張玉昆、童自榮、畢克、劉廣寧、向雋殊等老一輩配音演員詮釋了無數經典臺詞和角色,構成了一代人共同的時代回憶。

如今,隨著年輕一代觀影習慣的改變,譯製片是否風光不再?如何讓年輕觀眾真正感受電影配音藝術的魅力?

從第一部到2666部,譯製片的經典與傳承

進入長春電影譯製片廠展廳,牆上「2666」的閃亮數字格外醒目。

作為新中國電影譯製事業的發源地,長影譯製片廠自1949年至今,共譯製了50個國家,共計2666部電影。

這其中,既有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也有《羅馬假日》《弗蘭西斯》《變相怪傑》《蝴蝶夢》等經典電影。

近年來,《信條》《荒野獵人》《海王》《馬達加斯加》等好萊塢大片的譯配工作也同樣由長影譯製廠「出品」。

著名配音演員胡連華1983年進入長影譯製片廠工作,至今已為1100多部影片配音,包括《羅馬假日》《變相怪傑》《教父》等經典作品,見證了譯製片的黃金時代和發展傳承。

聊起《普通一兵》等老譯製片的幕後故事,胡連華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一輩配音演員嚴謹認真,艱苦樸素的敬業精神。

由於當時採用的是易燃膠片,配音超過三遍就有可能失火,這也對演員提出了極高要求:必須要把臺詞「倒背如流」,差一個字、一個口型都不行。

演員們在正式配音開始前,要背詞、寫個人感想、進行角色分析,打磨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有些甚至拿著鋪蓋卷,直接住進了配音棚裡。

《普通一兵》劇照

曾為《普通一兵》男主角配音的已故著名配音藝術家張玉昆也曾回憶道,「一遍又一遍地對著原片念著臺詞。可是怎麼也對不準,大冬天兒的,急得汗流滿面,越著急越對不上。經過反覆揣摩,總算找到了點竅門。」

這群老一輩配音演員,大多沒有專業基礎,但無一例外都有著肯吃苦,肯鑽研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出了配音的門道。

《普通一兵》工作人員合影

「這也是長影代代相傳的革命傳統。75年前,一群穿著土布軍裝的人,跋山涉水、餐風露宿,從陝北延安步行了4個多月到吉林長春匯合,建設長春電影製片廠。這種艱苦樸素的精神是長影廠一直在堅持和傳承的。」胡連華說。

如今,很多進口片為了趕檔期,留給譯製工作的時間非常緊張,但長影一直延續著膠片時代優良傳統,依舊會組織大家一起看片、分析角色、揣摩情感,在配音前做足功課。

長影譯製廠廠長王曉巍說,譯製片配音工作經常需要加班加點,但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演員都沒有怨言。

「他們在棚裡一呆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是常見的事情,看起來他們的生活好像只是在一個很小的房間裡,對著一支話筒,但他們是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影片當中,感受光影和聲音的魅力。宏觀上講,這是事業,微觀上講,這就是職業。」

打破刻板印象,譯製片如何突圍?

一邊是配音演員的敬業與堅守,另一邊國配譯製片市場不斷縮水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信條》為例,北京僅有13家影院放映國語配音版本,大多地處郊區或並非熱門商圈影院。這也是國配譯製片的普遍境遇。

一方面,字幕組的繁榮讓年輕一代早已養成了聽原聲、看字幕的觀影習慣。不少年輕觀眾認為,原聲版更加原汁原味。

近幾年,以「我的老夥計」「你這該死的」「哦,我的上帝啊」為代表的一系列「譯製腔」經常被編成段子成為網友吐槽的對象,也讓不少觀眾對「譯製片」形成了刻板印象。

對此,胡連華表示,在如今的譯配工作中,第一條就是要與時俱進,去掉「配音腔」,「應該用一種更接地氣式的語言表達方式,因為電影本身是文化商品,只有跟現在的觀眾同呼吸,共命運,才有生存的空間。」

另一方面,由於引進片定檔倉促,留給譯製配音的時間往往十分有限。時間緊,任務重成了這一行業的工作常態。

在為《愛寵大機密》配音時,陳佩斯就曾「抱怨」過「小白兔」只錄了一天,缺乏足夠的準備時間,上了歲數的他「配到後面氣力跟不上」。

參與《東方快車謀殺案》配音的著名配音演員曹雷也曾在發布會上談到,此次配音時間相對倉促,自己沒有看過英文全片,只看過本角色的片段。

據王曉巍介紹,很多好萊塢大片留給譯配工作的時間只有一周到15天不等,翻譯完成後,配音導演還要「肯詞」,一點點對口型,調整臺詞。真正留給配音演員的時間往往只有10幾個小時。

「一開始大家不適應,覺得時間太短了不能精細打磨,但我們也在不斷調整心態,適應這種時間觀念。」王曉巍說。

此外,劇本和翻譯水平也是影響譯製片質量的重要因素。

曾翻譯過《敦刻爾克》《銀河護衛隊》等好萊塢大片的賈秀琰曾引用著名翻譯家傅雷的一句話:「翻譯似臨畫」,認為「好的翻譯應該像臨摹畫作一樣,追求的不在形似,而是神似。」

然而,目前的電影翻譯更多地停留在「形似」的層面,僅能儘量做到翻譯準確,在語言色彩和藝術性上還稍顯遜色。能與早年孫道臨先生在《王子復仇記》中的經典配音片段相提並論的殿堂級翻譯更是難覓蹤影。

孫道臨為《王子復仇記》配音

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也湧現了不少優質的國配電影作品。在《功夫熊貓3》的創作中,夢工廠首次嘗試為外語國家重製口型,量身打造配音版。

不僅專門建立了包含編劇、導演、創意顧問在內的中文配音團隊,還耗時8個月精心打磨本土化劇本,調整口型,最終收到了良好的觀眾反饋。

去年上映的中美合拍動畫《雪人奇緣》,在向世界展現中國風景,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也邀請到張子楓、陳飛宇、萬茜[娛樂影響力人物榜?第67名]、蔡明等組成全明星配音陣容,收穫好評。

漢語普通話配音版本曾登陸美國4000家電影院,把原汁原味的「中國聲音」傳遞到世界。

王曉巍表示,長影譯製片廠未來的發展將會是「多條腿走路」,不僅是要做好院線電影的譯配工作,還會繼續保持與電影頻道的合作,同時積極嘗試電視劇、動漫甚至廣播劇的配音工作,「我想把他們打造成一支能文能武,各種類型的作品都全能的隊伍,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長影譯製片廠廠長王曉巍

近年來,隨著國漫的崛起、配音類節目的走紅以及配音類軟體的普及,不少配音演員也從幕後走到「臺前」,在收穫粉絲和掌聲的同時,也為整個行業贏得了更多關注和尊重。

在電影市場高度發展的日本和歐洲每年仍然有大比例的配音譯製片公映,優秀的配音演員和聲優也有著優渥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這都證明譯製片作為一種「再創作」的藝術形式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會隨著時間而消亡。

以精雕細琢的創作態度打磨作品,讓配音版發揮出中國語言的獨特魅力,一定會讓更多觀眾重拾對譯製片的熱愛。

圖文綜合自:中國電影報導 新浪網 豆瓣網

編輯:陸紓文

相關焦點

  • 《花木蘭》《信條》,原來譯製片還可以這樣打開
    與此同時,熱度居高不下的諾蘭新片《信條》同樣有國語配音版本,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不少觀眾表示,想二刷國配版本,「沒有看字幕的煩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和解謎上。」近年來,《信條》《荒野獵人》《海王》《馬達加斯加》等好萊塢大片的譯配工作也同樣由長影譯製廠「出品」。
  • 《信條》也有國配版,原來譯製片可以這樣打開
    不少觀眾在微博表示,二刷希望選擇國語配音版本,由「沒有看字幕的煩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和解謎上。」《信條》國語配音版由長春電影譯製廠譯配,由王曉巍擔任導演,趙鑫、孟令軍、楊鳴分別為主人公、尼爾和凱薩琳配音。
  • 看《花木蘭》《信條》,譯製片原來是這樣配音的?
    不少觀眾表示,想二刷國配版本,「沒有看字幕的煩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劇情和解謎上。」 近年來,《信條》《荒野獵人》《海王》《馬達加斯加》等好萊塢大片的譯配工作也同樣由長影譯製廠「出品」。 以《信條》為例,北京僅有13家影院放映國語配音版本,大多地處郊區或並非熱門商圈影院。這也是國配譯製片的普遍境遇。
  • 《信條》看不懂?換個打開方式吧
    在新作《信條》裡,這位「流量明星」依然人設不倒。「看不懂」、「得三刷」、「看諾蘭前必讀」……把各大公號標題裡的「信條」兩字去掉,換成「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記憶碎片」等諾蘭的其他電影,似乎都能成立。
  • 《信條》正確的打開方式
    信條 最正確的打開方式就是瞎看,千萬別去想那些諾蘭編出來的物理理論,否則謝爾頓會哭的。諾蘭極其聰明,信條 裡看似有一大堆物理理論,但這些信息量完全不影響電影本身。看 信條 時完全不用懂熵是什麼,尤其是諾蘭的熵理論。就把這個當 星際穿越 裡的黑洞,盜夢空間 裡的夢境,復聯裡的色波粒子,再不濟當成哆啦A夢裡的時光機也可以。和復聯的穿越時空不同,諾蘭很壞的喜歡用一些當下物理學已有理論的猜測,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自己的世界觀。
  • 逆推三步法,《信條》正確的打開方式
    《信條》,你看懂了嗎? 我不敢說我看懂了,我也不敢看別人列文虎克般的解析,因為我怕發現我就是個ZZ,另外也是怕別人說的太對了,限制我不敢說自己的觀點了。 所以以我的智商,今天我能說的都是非常直白好懂的,至於更深層、更燒腦的部分就留給評論區的大神們。
  • 冰雪奇緣中文配音是誰?為何譯製片中文配音不出名?
    冰雪奇緣中文配音是誰?大家都知道,曾經冰雪奇緣是非常知名的一部動畫電影,這部動畫電影的製作團隊也是相當的厲害,冰雪奇緣的演員也是非常的厲害,冰雪奇緣的非常多的角色也是留下了非常多的經典影像,尤其裡面的音樂原聲也是有著非常高的傳唱度。這個動畫電影改編自白雪皇后。
  • 諾蘭《信條》,我的未來就是你的過去,順時間與逆時間的交錯
    這次《信條》和《盜夢空間》意思差不多,故事是一次典型的跨國行動,主角一邊滿世界旅遊,一邊拯救人類。整體來說,電影就像一場信息量的核爆,諾蘭的確是太牛了,故事這麼燒腦,看完了感覺是去參加物理學習。盜夢嘗試了梯形時空,信條是時間迴路。女兒說電影中的尼爾是從未來逆行回來的旅客,而他的終點卻是男主的起點。也就是說,開頭就是結尾,結尾亦是開頭。女兒真的用心看了。
  • 《信條》迷思:為什麼諾蘭認為,改變過去比改變未來還要容易?
    讓我們逆轉時間,頭開到回發出末文從,一起來聊一聊《信條》這部電影背後一個非常令人費解的物理規律——為什麼改變未來,比改變過去還要難?相信整部影片中,最令人腦殼疼的莫過於時間逆轉了。很多人都在看完後《信條》後,討論影片中關於時間逆轉的問題,例如尼爾逆轉了幾次,男主在什麼時候招募了尼爾,在逆轉的時空內如何排出粑粑,為啥紅藍二色會和被逆轉有如此密切的聯繫等等。
  • 《信條》太燒腦?或許可以嘗試它的其他打開方式
    《信條》上映五天票房就超2.4億元——不過與上映兩天便破億的強勁勢態相比但如果跳開摳細節邏輯的模式去看《信條》,或許不妨礙觀看體驗,也會更輕鬆些,畢竟它是一部融合了多種類型的非典型性特工片,下面就來看看《信條》的多種打開模式。■新快報記者 聶青特工片模式 隱藏了「007」的梗熟悉諾蘭的人都會知道,作為一個英國人,從小是看「007」長大的。
  • 過去或未來到底能不能改變?諾蘭新片《信條》給出了關鍵線索
    日前,久違地進戲院看了一場電影,選的是《信條》(Tenet)。之前刻意避開所有影評和劇透,很高興導演兼編劇克里斯多福·諾蘭並沒有令我失望。身邊有朋友認為諾蘭在今次《信條》裡是「坑老本」,但原諒我對他是偏心的。
  • 誰說中國譯製片日落西山了?從《冰雪奇緣》中看到譯製片才剛開始
    現在說起譯製片,很多人都是搖頭的,寧願看原版+字幕也好過看譯製片。這個從電影院的排片場次也可以看得出來,一部外國大片如《復仇者聯盟》,一天有100場的話,譯製片最多20場次。我們都是中國人吶,難道英文水平都那麼高了?那這曾經輝煌過的譯製片現在又是怎麼了呢?大家好,我是豬大剩,十二生肖排名十二。關注「豬大剩」讓你第一時間看到你最想要的動漫資訊。
  • 譯製片珍貴翻譯手稿首度面世
    說起譯製片,上影集團旗下的上海電影譯製廠絕對是一塊金字招牌,成立63年來,它積累了近萬件譯製片檔案。這些久藏庫房的彌足珍貴的譯製片檔案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不少經典電影的翻譯手稿由此首度公布。
  • 《信條》的謎底是諾蘭對未來的恐懼,作為父親的焦慮
    【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就是一部回文式電影:主人公「逆向行動」回到過去某個時間點,阻止反派毀滅全人類的計劃。,是因為「我們被時間束縛」,束縛的方式就是「順序和規則」,即線性的,從開始到結束的理解方式。
  • 《信條》:一部以未來為題,迎向未來,又只能由未來評判的影片
    這是我最為好奇的地方,我們看的是一部諾蘭的電影,而不是《哆啦A夢》的超長篇,所以觀眾會要求劇情中的設定能夠自圓其說,至少在科學幻想的幻想部分可以不那麼扯。目前我們沒有想到任何時間倒流的可能性,唯一的時間把戲在於時間膨脹理論下不同人的感知差異,這一點已經在過去用過了。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字文的放倒讀閱法無類人像就,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寫這篇影評之前,我原本想了這樣一個標題,因為擔心影響讀者閱讀而放棄了,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不擔心這樣的表述方式會影響觀眾觀影。這句話的正常表述順序是「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就像人類無法閱讀倒放的文字」。
  • 2020年公映譯製片總結報告
    刺蝟索尼克》*《1917》《1/2的魔法》*《小婦人》*《電力之戰》《假面飯店》《極寒風暴》《未知嫌疑人》《鄰裡美好的一天》《萌寵流浪記》《菊次郎的夏天》《七號房的禮物》(只上映原聲字幕版)《重生小確幸》(只上映原聲字幕版)《未來的未來
  • 《信條》解讀:從戲裡到戲外,從未來到過去,諾蘭原來說了這麼多
    《信條》上映了之後,很多人都說看不懂。以致於很多沒看這部電影的朋友,都以為這部電影十分燒腦,晦澀難懂。但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劇情,第一次看就能看懂的。難以弄懂的是在這其中的邏輯。但是,未來女科學家認為,過去的人們,不應該背負未來世界的惡意。
  • 《信條》解讀:從戲裡到戲外,從未來到過去,諾蘭原來說了這麼多
    《信條》上映了之後,很多人都說看不懂。以致於很多沒看這部電影的朋友,都以為這部電影十分燒腦,晦澀難懂。但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劇情,第一次看就能看懂的。難以弄懂的是在這其中的邏輯。比如:整個故事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逆轉子彈又是怎麼回事?時間鉗形有是怎麼個邏輯?
  • 就算很努力,也無法看懂諾蘭的電影《信條》
    對於中國觀眾的門檻更高——1、需要轉換英文和中文,認清楚每一張臉。2、需要理解一定的外國歷史,知道國外的一些戰爭恩怨。3、長期沉迷短視頻,讓人很難沉下心看一個長電影。關於《信條》的解讀,已經有很多視頻、萬字長文詳細的解答觀眾所有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