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奧馬哈海灘這片殺戮的戰場,美軍以慘重的代價換來「血腥的勝利」

2021-02-13 鐵血西風

▲  美軍後續梯隊人員在登陸艇上緊張地注視著前方硝煙瀰漫的奧馬哈海灘。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場慘烈的登陸戰實際就發生在諾曼第登陸戰中的奧馬哈海灘。
從嚴格意義上講,奧馬哈海灘並非一個理想的登陸地點。但「霸王行動」計劃小組認識到,倘若不登陸並奪取該海灘,那麼在猶他海灘登陸的盟軍部隊就有可能被德軍孤立,甚至被攔腰切斷。與此同時,奉命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盟軍部隊被告知,他們的登陸行動將得到己方海空軍強大的炮火支援。此外,他們還被告知,防守該片海灘的德軍兵力和戰鬥力不是很強大,戒備等級也並非很高,因此大可不必為此憂心忡忡。然而,接下來的實戰證明,上述保證和情報既不可信也不可靠。

▲  奧馬哈海灘,圖中標識出截至6月6日登陸日晚間美軍突擊部隊所到達的陣位。在諾曼第登陸戰役中,發生在奧馬哈海灘上的戰鬥最為血腥慘烈,美軍登陸部隊在付出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之後,最終撕開了一個突破口,並攻佔了俯瞰奧馬哈海灘的峭壁。

如同猶他海灘一樣,執行航空火力支援任務的盟軍飛行員在奧馬哈海灘也遇到了同樣的麻煩。由於天氣條件惡劣,能見度低下,給盟軍B-24「解放者」轟炸機機組人員造成了極大的麻煩。他們當時考慮到,如果過早投彈,有可能誤傷正在向海岸逼近的己方登陸突擊部隊,於是就推遲幾秒鐘再投彈,結果卻錯過了轟炸13個預定敵人目標的千載良機,最終1310噸炸彈落在了德軍海岸陣地後方3千米遠的農田裡,都被白白浪費了。此外,奧馬哈海灘場地開闊,幾乎沒有任何掩蔽物,再加上天氣惡劣,盟軍很難從海上對德軍進行精確射擊。其中,在C編隊前進時發射的3000發炮彈中,有很多偏離了目標,而且持續時間又太短,無法形成有效攻擊。此外,在向海灘突進的過程中,英國皇家海軍的127毫米口徑火箭登陸艇過早發射出最後一波火箭彈,其中許多火箭彈還沒有到達目標便落入海水中,這無疑又是一大損失。當登陸時刻來臨時,為支援步兵登陸作戰,盟軍還將向海灘投送32輛裝備火炮的射擊坦克以及12輛裝甲推土機,後者將把海灘障礙物推開,清理出一條通道。根據作戰計劃,美軍突擊部隊將在登陸開始一小時後的7時30分佔領海灘後面的高地,第116步兵團隨後將向西推進至13號公路後面的奧裡河附近,第16步兵團將與在右翼貝辛港作戰的英軍部隊會合。在天黑之前,盟軍將把整個登陸場擴大成為一個正面26千米、縱深8千米的橋頭堡陣地。6時30分,美軍第一梯隊登陸艇距離海灘僅有0.5千米,當德軍掩體中射出的猛烈炮火雨點般落在他們身上的時候,這些登陸艦艇竟然沒有進行還擊,保持著令人極度詫異和震驚的沉默!當第116步兵團A連終於打出第一發炮彈的時候,其96%的戰鬥力已在德軍的猛烈炮火中損耗殆盡。此外,第743坦克營司令部人員搭乘的登陸艇即將登上海灘,但這時卻被炮火擊中,艇上人員除一名軍官外全部喪生。有一艘運送工兵的登陸艇被擊中,人員陣亡過半,絕大多數裝備丟失。在16輛裝甲推土機中,僅有2輛駛上了海灘,但很快便被步兵當作掩蔽物來躲避敵人的射擊。

▲  奧馬哈海灘。海岸峭壁底部的德軍陣地上空濃煙滾滾,一些美軍士兵正在涉水上陸。在當時的海灘上,遍布著美軍陣亡官兵的屍體、屍體殘片以及被摧毀的車輛和武器裝備,海灘附近的海水也被鮮血染紅了。

看起來,登陸日的天氣似乎特別傾向於德軍一方。由於天空陰雲密布,能見度太低,不但打亂了盟軍部隊預定的登陸順序,還導致有些登陸艇將人員運送到錯誤地點。第741坦克營的DD雙驅動坦克離開登陸艇下水後開始向海岸前進,但由於使用的地圖和參照物出錯,致使這些坦克偏離方向,隨後紛紛進水沉沒。第743坦克營的一名海軍中尉目睹了第741坦克營的不幸遭遇後,決定將坦克登陸艇直接開到海灘上,以便給該坦克營創造更好的上陸條件。但同樣不幸的是,營長本人所乘坐的坦克登陸艇在海灘附近被擊沉,除一名中尉外,所有軍官非死即傷,第743坦克營一時之間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更糟糕的是,那些無意間行駛到維耶維爾深谷對面的坦克剛好進入德軍火炮的射程內。在此情況下,業已上陸的盟軍官兵將缺乏直接火力支援。在嚴格的射擊紀律約束下,德軍並不急於開火,相反卻耐心地等待著,直到登陸艇進入其射程並且打開艇艏跳板的情況下,他們才開始猛烈開火。在他們身後,由105毫米口徑榴彈炮提供間接火力支援。

▲  在向海灘突擊的過程中,有些美軍士兵隱蔽在「謝爾曼」坦克的後面,還有些躲藏在鋼製反坦克障礙物後面,他們此時全部在德軍海岸防禦部隊的有效殺傷半徑之內,受到來自德軍防禦火力網的直接和間接火力攻擊。

在奧馬哈海灘東段,D區和E區交界處,已有兩個營的兵力在通往利蒙裡斯的深谷兩側成功上陸。由於盟國海軍的艦炮火力支援,許多房屋被擊中燃燒,冒出滾滾濃煙,再加上當地叢生的低矮灌木,給美軍登陸部隊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掩蔽。然而,在E區和R區,面對德軍WN62陣地的頑強抵抗,在此登陸的美軍第16步兵團第2營遭遇了與第116團第1營幾乎同樣的命運,在德軍猛烈炮火下遭受慘重傷亡,再加上此處雷區密布,美軍步兵不得不沿著羊腸小道成一路縱隊前進。
儘管英國生產的裝甲車輛能夠快速穿越障礙物並摧毀掩體,美軍最終還是決定不使用這種車輛,這是因為美軍當時認為,如果在己方的「謝爾曼」坦克行列裡加入「邱吉爾」坦克,會帶來零部件和維護保養方面的問題,結果會適得其反。相反,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謝爾曼」坦克的優勢,就能夠節約時間和減少犧牲。比如,藉助ARK裝甲架橋車,「謝爾曼」坦克就能夠越過WN62陣地前面的反坦克壕。

▲  落潮後的奧馬哈海灘,在登陸日突擊中被摧毀的盟軍各型車輛橫七豎八地躺滿了海灘,其中包括一輛「謝爾曼」坦克,整個場面慘不忍睹。在當時,德國人萬萬沒有想到盟軍會選擇在漲潮時分發起攻擊。

隨著海面開始漲潮,許多美軍傷兵被淹死,已經登上海灘的人員則拼命地擠向前方未被淹沒的狹長地帶,但這一做法剛好使自己成為德軍最理想的射擊目標。8時30分,由於海灘上已經沒有更多空間來繼續接納登陸車輛和人員,負責指揮登陸艇登陸的海灘勤務隊隊長下令暫停登陸。駐守維耶維爾的一名德軍指揮官打電話報告坐鎮第352步兵師司令部的克賴斯將軍說,美軍在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已被阻止,預計他們將很快撤退。正是根據這份過於樂觀的戰況報告,同時考慮到盟軍空降部隊在後方縱深地帶的牽制行動,克賴斯將軍才沒有向猶他海灘和奧馬哈海灘增派援軍,使得奧馬哈海灘上的這場血腥戰鬥最終演變成為德國人的一場悲劇性的失敗。

▲  在激烈的登陸突擊結束後,奧馬哈海灘及其後面陡坡上的抗登陸障礙物依然到處存在,盟軍工兵部隊接下來就需要對其進行清理,為在此快速部署一個人造港口做準備。

在奧馬哈海灘,一度人心惶惶、士氣低落的美軍部隊開始合成特設戰鬥大隊。在附近海面上,美國海軍的驅逐艦部隊已駛抵距海灘800米處的陣位,直接為海灘上的美軍人員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其中有些艦隻因為過於接近海灘,在攻擊過程中擱淺。

▲  奧馬哈海灘橫截面示意圖。

8時30分剛過不久,陸軍準將科塔就在奧馬哈海灘建立起他的指揮所,並開始對零散不堪的部隊進行戰地重組。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科塔是唯一一位在戰場上應用班排級步兵戰術,親自領導和指揮步兵發起攻擊的將軍。在東部,第116步兵團所屬兩個營也從海灘突擊到高地上,而後向聖洛朗推進。在F區,一排美軍突破了德軍防線,撕開了一個很大的豁口,隨後300多名美軍通過該豁口向科利維爾小鎮推進。在此過程中,第1步兵師第16步兵團第3營1連的27歲的陸軍中尉吉米·蒙泰斯立了大功。當手下的士兵全部上岸後,蒙泰斯意識到,唯一可行的掩蔽物就是前面懸崖陡坡的邊緣,於是立即組織手下快速越過海灘突擊到懸崖陡坡下面,而後頂著猛烈火力再次返回海灘,又指揮著兩輛坦克向前繞過雷區,猛烈轟擊並摧毀了懸崖陡坡上面的德軍陣地。隨後,他再次回到自己的連隊,率領手下突擊到溪谷上面,並在當天傍晚時分鞏固住了陣地。然而,就在完成這一切之後,蒙泰斯卻犧牲了。由於戰場上的出色指揮才能和英勇表現,他後來被追授榮譽勳章。

▲  德軍在奧馬哈海灘修建了極其堅固的防禦工事,有些直到今天仍然堅固如初,它們無聲地見證了當年攻佔「血腥奧馬哈」的美軍士兵的超凡毅力和過人勇氣。戰後,人們並沒有拆除這些防禦工事,相反卻將其開闢成為紀念場地,永遠緬懷那些在此浴血奮戰和英勇犧牲的盟軍官兵們。

7時45分,WN70陣地的德國士兵報告稱,有3輛美軍坦克從山底下爬了上來,另外3輛坦克已突破WN66陣地。此外,上面的WN62陣地掩體也被一發炮彈直接命中並摧毀。截至9時15分,據德軍第352步兵師的作戰日誌記載,從WN65到WN68連續4個陣地以及WN70陣地均被美軍攻克。9時35分,德軍攔截到美軍一份非常清晰的電文:「致(美軍)全體指揮官,除了稍微有點延遲之外,一切行動進展順利!」

▲  搭乘登陸艇的美軍士兵正涉水登上奧馬哈海灘。根據盟軍氣象部門預報,英吉利海峽的天氣將於當天下午開始好轉,這就使得美國陸軍航空隊和英國皇家空軍能夠出動戰機確保戰場制空權,同時阻止德軍增援部隊的到達。

下午13時許,來自奧馬哈海灘的無線電報傳到了布雷德利手中,這位眉頭緊鎖的將軍欣喜地獲悉,美軍官兵已經登上了懸崖陡坡頂端,海灘已在美軍的完全控制之下。截至天黑之前,美軍已經向內陸推進了1.5千米,攻佔了維耶維爾和科利維爾兩個小鎮,在灘頭上已經積聚了3.4萬名美軍。然而,原計劃的240噸軍用物資只有100噸被運上了海岸。

▲  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一個「白朗寧」機槍小組正離開海灘向內陸進發,他們的腳下是首輪突擊中陣亡人員的屍體和遺物。圖中最後一名士兵肩抗手提著大量的機槍子彈,緊緊跟在機槍手的後面。

下午5時許,許布納將軍從美國「安肯」號戰艦上走下來,冒著敵人的輕武器火力涉水上岸。在師指揮部,他和第1步兵師的威拉德·懷曼會合後,極力催促全師官兵迅速離開海灘向內陸推進。

▲  一名年輕的美軍士兵正在接受戰場醫護兵的治療,他受傷的面部明顯腫脹。在突擊登陸過程中,有許多盟軍士兵受了輕傷,但他們選擇了繼續戰鬥,與其他戰友一道向內陸地區推進,而不是搭乘登陸艇返回英國。

傍晚時分,德軍仍然控制著WN74和WN91號陣地並繼續抵抗。然而,美軍在付出4000多人傷亡的代價後,已經牢牢控制了奧馬哈海灘。

▲  隨著激烈戰鬥的結束,美軍最終奪取了奧馬哈海灘。圖中這名美軍士兵正站在一處德軍野戰工事前,注視著躺在腳下的德軍士兵的屍體。與猶他海灘相比,美軍在奧馬哈海灘付出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慘重代價。

儘管盟軍最終攻佔了奧馬哈海灘,但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據事後統計,第29步兵師傷亡2440人,第1步兵師傷亡1744人,同時,這兩個師還有2500人被俘。

▲  直到今天,利隆奎斯岸炮陣地的這座2層火控與觀察哨仍然完好無損,掩體上面盟軍炮火遺留下的彈痕依然清晰可辨。直到6月7日,盟軍仍然未能攻佔該陣地,最後在盟軍海軍艦炮火力的打擊下,該陣地的德軍才最終停止戰鬥。

奧馬哈海灘登陸戰是諾曼第登陸戰中所有戰役的代表,也是最血腥和慘烈的一場戰役。諾曼第登陸的成功,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衝繩島是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在取得了一系列戰爭勝利之後,進軍日本本土的一次重要戰役。自19世紀末,日本吞併琉球王國之後,在琉球當地廢藩置縣設立了衝繩縣。衝繩自此之後就是日本的南部大門。而美國在中途島大戰取得了勝利後,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無論是擊斃山本五十六還是奪回太平洋島嶼的相關戰役,美國的戰爭損失一直都比較少。但是越靠近日本的領土,美國的戰爭損失就越大。衝繩島、硫磺島等戰役中,美軍都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也正是這樣的一系列損失,使得美國最終打消了直接攻入日本本島的策略,轉而使用原子彈進行打擊威懾。
  • 血腥的貝裡琉之戰,一場被遺忘的殘酷戰役,美軍的傷心之地
    今天就讓我們回到76年前,在貝裡琉島的那個血腥的日子,來探尋貝裡琉島戰役的點點滴滴。一、戰爭前夕的貝裡琉1944年的夏天,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西南和中部取得連續勝利,也讓戰爭的腳步步步進逼離日本本土——當時的美軍轟炸機已經可以直接轟炸日本了。
  •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現實場景——二戰中慘烈的奧馬哈灘頭戰役
    此時美軍第29師的116步兵團的兩個連隊,已經從運兵船登上了7艘希金斯級登陸艇,趁著潮水尚未退卻時向奧馬哈海灘衝去,此時這些已經徹底失去炮火掩護的美軍士兵只能聽天由命,登陸艇剛剛進入德軍的炮火射程,德軍的戰防炮炮彈就呼嘯而來,緊接著德軍的機槍和迫機炮也相繼開火,7艘登陸艇在槍林彈雨中繼續向前衝去。
  • 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佔據優勢地位的美軍損失卻比日軍還要慘重
    三、血腥的絞肉機 慄林忠道和海軍的士兵們由於不屬於一個作戰體系兵種的,於是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他想將所有人都安插到地堡裡面在地堡之中和美軍作戰,即使打不過也可以儘量拖延他們的步伐,而海軍的軍人們不同意這種老鼠一般的作戰方式他們執意要在美軍登陸的海灘阻擊他們,他們認為敵軍剛剛登陸未穩可以大規模的殺傷他們甚至最終還可以打退他們不得不說這些海軍的陸戰經驗和戰略眼光確實是短板
  • 豆瓣評分9.0,《拯救大兵瑞恩》為何被奉為「影史最偉大戰爭片」?
    湯姆·漢克斯總能最恰當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與不凡,堪稱詹姆斯·斯圖爾特之後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男演員;而主角米勒則是D日登陸的士兵中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對慘烈的奧馬哈海灘說出「好一番景象」時,深邃的眼神不只是一面映出慘狀的鏡子。
  • 一個人的戰鬥:德軍「奧馬哈之獸」一天射殺2000盟軍!
    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1944年6月6日,法國諾曼第海灘在數日的狂風大作後迎來了難得的寧靜,而就在這個所有人都沒能預料到的時間點,盟軍如神兵天降般登上了諾曼第海灘,這一關鍵戰役為後續的進攻打通了門戶。
  • 關於奧馬哈之獸的來源、經過和真相
    話說很多人都知道「奧馬哈之獸」的名頭,如果不清楚的可以去搜這個關鍵詞,估摸出來的結果很多都是這樣的。但很明顯,大家結合奧馬哈灘頭盟軍的總傷亡人數和德軍陣地的布置後,普遍都覺得這就是個段子。於是又出現了這樣的反轉。
  • 《拯救大兵瑞恩》:為何被無數影迷奉為「影史最偉大戰爭片」?
    導演斯蒂文·史匹柏闖入一寸寸丈量這片海灘的彈雨、血漿和斷肢之中,體驗著這場父輩的戰爭。湯姆·漢克斯總能最恰當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與不凡,堪稱詹姆斯·斯圖爾特之後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男演員;而主角米勒則是D日登陸的士兵中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對慘烈的奧馬哈海灘說出
  • 《挽救大兵瑞恩》:何以被影迷奉為「影史最崇高戰役片」?
    對待登陸諾曼第奧馬哈海灘首輪衝鋒的友軍士兵來說,存亡是一次擲幣玩耍似的豪賭。導演斯蒂文·史匹柏闖入一寸寸測量這片海灘的彈雨、血漿和斷肢之中,體驗著這場父輩的戰役。湯姆·漢克斯總能最恰外地糅合布衣英雄的非凡與非凡,號稱詹姆斯·斯圖爾特之後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男藝人;而主角米勒則是D日登陸的士兵中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對慘烈的奧馬哈海灘說出「好一番景色」時,深邃的目光不光僅一面映出慘狀的鏡子。
  •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幹掉一名美軍,需要的代價有多大?
    二戰時期日軍在亞洲戰場就是惡魔般的角色,幾乎沒有多少國家是對手,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軍隊整體戰鬥力上的,所以這就使得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跟我軍的傷亡利弊達到驚人的五比一,也就是說平均犧牲5人才能幹掉一名鬼子 ,實力差距從這裡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因此那個年代先烈們過著極其艱苦的日子。
  • 殺戮還是拯救:大片《血戰鋼鋸嶺》中的人物和戰爭
    面對這一切磨難,道斯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堅決不拿槍不殺人,哪怕是面對不共戴天的仇敵,對他來說,他的武器就是上帝的準則。影片的前部分也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表現他在軍隊中的艱難處境,因此顯得有些沉悶壓抑,但同時也為後半部分慘烈的戰爭場面做了充分的鋪墊,在道斯救下的很多人中就有不少是當初不理解他甚至極不友善的人,這樣巨大的反差,更顯出道斯的偉大。
  • 電影《金剛川》宣揚朝鮮戰場上美軍的仁慈?
    不僅僅是孩子這麼認為,電影的結尾就是美軍放過了我們的志願軍——電影《金剛川》觀後感整部影片從敵我不同視角講述了志願軍為了支援前線作戰在金剛川這個地方架橋過橋,美軍轟炸機不分晝夜炸橋毀橋,反覆拉鋸。高射炮的戰友們為了掩護大部隊順利過橋,主動吸引美軍的飛機,並與之決一死戰,最後全部英勇犧牲。這是整部影片最讓人熱血沸騰的地方。
  • 二戰美軍損失最慘的誤傷:自家4星上將和近200名士兵成冤死鬼
    但和「血腥奧馬哈」廣為人知不同,同樣發生在法國諾曼第的另外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眼鏡蛇行動」知名度相對就低得多了,這次行動是美軍第一軍團在登陸日7周後向法國諾曼第聖洛的德軍發起進攻的行動代號,這次行動創造了兩次載入美軍戰史的記錄,其中之一就是二戰最猛烈的「戰場千機大轟炸。
  • 朝鮮戰場中美士兵有何不同?志願軍:人在陣地在,美軍:人在就好
    在朝鮮戰場上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樣具備這種堅強的作戰意志和敢於向強大美軍亮劍的精神,它有效地彌補了武器裝備及後勤補給等硬實力上的差距,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志願軍後勤補給線非常脆弱在朝鮮戰場上曾經有一件事給後來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的陳賡觸動很深,美軍軍長給一位師長下達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扼守某個陣地」,接任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將軍馬上將這句話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