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林、鳥」共生的「美麗畫卷」

2020-12-26 金臺資訊

上萬株蒼翠高大的池杉聳立在碧波蕩漾的湖水中,成千上萬隻鳥兒於其間築巢、覓食、嬉戲……5月下旬,位於安徽滁州市和江蘇南京市交界的池杉湖溼地公園迎來了候鳥繁殖季。水中有林,林中有鳥,湖上有蓮,偶有小舟載著觀鳥的遊客靜靜划過。

溼地公園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生活在池杉湖溼地裡的鳥類有102種,常年棲息和每年經此遷徙的鳥類總數超過10萬隻,世界極度瀕危鳥類——青頭潛鴨也把「家」安在了這裡。

池杉湖溼地地處長江下遊圩區,以前由於地勢低洼,附近農民常受水患困擾。80年代初期,滁州市來安縣楊渡村群眾在這片窪地種下千畝池杉。由於缺乏管理,水體汙染、捕殺鳥類現象嚴重,致富無門的當地村民甚至想砍掉池杉改建魚塘。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目前,池杉湖溼地面積約5800畝,水系經滁河連通長江,雖然面積不大,卻是長江的重要生態屏障。」滁州市林業局副局長汪海洋說,以對接南京江北新區為契機,滁州市強化生態綜合治理,加快池杉湖溼地保護與修復。

「現在別說人了,連鳥兒都曉得要飛到這『天堂』來生兒育女。」 提起家鄉的變化,楊渡村村民許治平充滿自豪。

5月的長江三角洲水清岸綠,清澈的滁河水蜿蜒曲折200多公裡,跨越安徽、江蘇兩省,在南京投向長江懷抱。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池杉湖溼地保護也按下了快進鍵。

2016年,池杉湖溼地正式加入長江溼地保護網絡。圍繞基礎共建、資源共保、功能互補、發展共贏等理念,皖蘇兩省探索跨省協商共建模式,共同守護池杉湖溼地這片美麗的綠色空間,並通過國家級溼地公園試點申報。

退耕還溼、搬遷村莊、疏通水系、截汙納管……經過持續整治,昔日水患頻發的窪地「換了新顏」,千畝「水上池杉林」成為候鳥天堂,不少村民在園區中找到工作,變為候鳥的「守護者」。

「家裡的20多畝地流轉給了溼地公園,我在園區管理遊船,除了土地租金,每月還有幾千元的工資。」如今,村民許治平在對岸的南京六合區買了房,每天開車10分鐘來池杉湖溼地公園上班。據介紹,池杉湖溼地公園為「許治平們」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許治平說,在這裡上班的村民,安徽人和江蘇人各佔一半。

「近幾年在南京和滁州兩地政府支持下,我們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皖蘇兩地的青少年,開辦戶外講堂、自然課堂,傳授溼地及野生動植物知識,倡導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的文明理念。」池杉湖溼地公園負責人韓匯山說。

初夏時節,池杉湖溼地公園的千畝荷塘綠意流淌,如今這裡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新晉「網紅打卡地」。

韓匯山告訴記者,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前提下,他們也在探索如何合理利用溼地資源,今年計劃與科研院所合作,開發蓮茶等產品,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奔小康。(記者 王菲)

相關焦點

  •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鼓舞我省廣大幹部群眾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大家紛紛表示,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山西。  保護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 陸虹:共生共榮,和諧永續——瀋陽世博園那些事
    正在焦急時刻,朋友鳥王找我研究鳥島的事,一接到鳥王電話,我的靈感就來了。趕緊召喚鳥王過來商議倒計時鐘啟動儀式。鳥王大號王道賢,是雲南土司的後代,有絕活,是我費盡周折從大山裡找出來的,鳥王只喜歡和鳥在一起,不大喜歡和人打交道,跟我卻格外親近。鳥王最大的本事是無籠養鳥。他像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專門指揮千軍萬『鳥』。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發現最美鐵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鐵聲屏障守護「小鳥天堂...
    【發現最美鐵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鐵聲屏障守護「小鳥天堂」 編輯:徐冰鑫    來源:光明網    2020-11-05 15:30
  • 生態優勢更加彰顯 生態文明描繪美麗畫卷
    生態優勢更加彰顯 生態文明描繪美麗畫卷 2021-01-07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 鳥鼠同穴,到底是相濡以沫的互惠共生還是偶然的狹路相逢?
    古人給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做「鳥鼠同穴」。如此曖昧的名字,不由讓人想到「雙宿雙飛」「跨物種的愛戀」!「鳥鼠同穴」出自《尚書 ·禹貢》中的一句簡短的話:「導渭自鳥鼠同穴」,意思是說,渭河發源於一座名叫「鳥鼠同穴」的山。成書略晚的《山海經》和《水經》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學著作,它們都提到了「鳥鼠同穴」。
  • 堅持美麗與發展共贏 描繪生態錦江新畫卷
    堅持美麗與發展共贏 描繪生態錦江新畫卷 2020-12-24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⑩ 2020-12-21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紫金e評: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日日新面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江邊休閒散步的市民交流時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始終關注著波濤湧動的壯美長江,思考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法則,謀劃著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的發展之道。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求,沿江各地穿「新鞋」、走「綠道」,高舉「綠色指揮棒」,守好「綠色責任田」。
  • 鐵門鎮劉楊村:強化黨建引領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鐵門鎮劉楊村:強化黨建引領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2020-06-24 0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林美麗的「美麗」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詩經》裡讚頌出嫁時的齊女莊姜的美麗——俊俏的臉蛋笑得很美,眉眼轉動得令人銷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裡「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則是對美女全方位的描摹。 現在,我們的眼前,正有一位美女。
  • 共建美麗事業 共創美麗未來
    隴南實踐 特色彰顯美麗鄉村是人們對詩意棲息田園的嚮往,為人們共繪大美畫卷備好了筆墨紙硯。兩天來,參會嘉賓在隴南鄉村邊走邊看,對甘肅、對隴南印象深刻,感觸頗多,評價為「如詩如畫的如意甘肅」「美輪美奐的美麗隴南」。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餘村樣本的意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山體遭到破壞,水和空氣受到汙染,灰塵常年漫天,礦山事故時有發生。餘村人感到這碗「石頭飯」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爭論與迷茫從這一刻開始。在生計和生態的兩難選擇中,餘村人舉步維艱、猶豫徘徊。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戰略」,打造「綠色浙江」的內容包含其中。當年年底,餘村運行了18年的水泥廠正式熄爐。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又關停了3個採礦場。
  • 看,秋日泰州,鳥的天堂……
    這些「翩躚」客人在水的天堂幸福翱翔,千姿百態,構成了一幅幅人與鳥和諧共生的幸福水天堂。   泰州的白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節氣前後的泰州,綠草如茵,醫藥高新區的天德湖、天祿湖以及興化李中水上森林等地,鷺鳥飛翔自成風景。
  • 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種全新的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