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
吹葭六管動浮灰。
到了年底總喜歡感嘆時光如箭,歲月如梭,這不一轉眼,冬至到了。這個冬天來勢洶洶,真的凍手凍腳,好在氣溫有回暖的趨勢。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
金華人在冬至都有些什麼習俗,你們都知道嗎?旅遊君也不是特別清楚,一起來看看唄!
在金華,冬至祭祖是絕對不能忘的。雖然不會有豬肉、雞肉等祭品,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帶上菊花,去先祖墳上走一番。上墳祭祀必備四樣菜上墳時的祭祀食品有講究,有四樣是金華傳統中必備的:小青菜、白切肉、豆腐、豆腐包。「小青菜要一整根,白切肉不要放醬油,清清白白的意思。」四種食品都有寓意,豆腐兩面煎過,寓意紅紅火火;豆腐包因為和篩子顏色相同,代表豐收。
窗外欄杆上,一串串飽滿的香腸紅白相間,在陽光下泛起嫩嫩的光澤。旁邊還有被燻得黑黝黝的臘腸和醬鴨,有時候還能看到幾條鹹魚呢。
除了香腸,老金華人還會用紅曲釀一壇清香的米酒。據說,在冬至這一天釀的酒味道特別好,容易保存。
說到泡腳,可能有人會說,不是每天都要泡的嘛。可是在金華的湯溪一帶,確實流傳著這樣一項習俗。據說,這樣可以去掉身上的凍瘡,過個暖和的冬天。金華有一句話「冬至洗凍缺,過年洗錢財」。
金華農村有不少媳婦在冬至要專門趕到婆婆家團聚,有句金華話叫做「媳婦在外過個冬,弄個兩頭空,家裡失個公。」江南流行「冬至大如年」,在這一天,民間都希望一家人團圓。
過節自然少不了美食來撫慰我們寒冷的身軀
與家人聚餐
與友人共敘
好像每一個人的冬至都與眾不同
在金華這些冬至美食一定要吃!
冬至吃餃子是全中國的主要習俗,金華有些人會吃餃子,也有不少人會吃餛飩,還有些是要吃紅印饅頭,寓意團團圓圓,義烏一般在冬至要吃素包,浦江要吃麥餅
糖年糕基本承包了冬天金華人的甜點。剛打好的年糕,熱乎乎軟塌塌的,直接蘸白糖吃,軟糯可口。也可以切片,和義烏紅糖炒一起,不但味道香甜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紅紅的糖汁兒,一點都不想浪費,經常是把碗添得非常乾淨。年糕吃多對胃不好,但是老金華人愛吃的糖年糕,總是能誘惑人。
在金華,我會請你吃一碗正宗的土湯圓,帶著小尾巴的Q彈讓冬趣橫生。
金華人吃湯圓喜歡吃鹹的,用冬筍和豆腐乾作餡,製成這種質樸又營養的點心。金華人獨特的湯圓一個瓷碗裝著白白圓圓又帶點尖頭的金華土湯圓,上面點綴青蔥,下面浮著用醬油和豬油調製的湯水,熱氣騰騰,香氣撲鼻。
為什麼金華的湯圓要帶個小尾巴?因為為了區分鹹和甜,就在鹹湯圓上加了個尾巴。可以說,多一個尾巴表示年年有餘,吉祥如意。
在金華,我一定會帶你去吃幾個蘿蔔肉圓,這是媽媽們的最溫暖滋味。
肉圓是金華主婦必需學會的菜,因為它基本上是金華人飯桌上的主角。蘿蔔是金華肉圓的精髓,切小丁,開水煮熟,瀝水晾涼。肉切小丁,放入少許生抽,醃製片刻。把肉和蘿蔔拌好,調入自己喜歡的調料,鹹淡控制好,加澱粉少許即可。
一個個捏圓,放在鋪好荷葉的蒸籠上蒸了。可以直接吃,可以切片和大蒜炒,旅遊君最喜歡的,還是夾在饅頭裡吃,好吃得想爆粗口。
粉絲福利
品過了京劇、贛劇、滬劇……您可感受過來自雲貴高原的戲曲魅力?22日、23日晚上七時,有著「滇粹」之稱的滇劇將現身中國婺劇院大劇場,帶來大型劇目《京娘》和滇劇折子戲專場。
戲中飾演趙京娘的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陳亞萍,與其搭檔的飾演趙匡胤的是國家一級演員、雲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王達成。另外,23日晚上演滇劇折子戲專場,包含《鼓滾劉封》《斬黃袍·戰城》《斷太后》《斬三妖》《闖宮》《魂斷巴丘》等節目。
想要觀戲的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領票,每證限領2張,領完即止。領票地點:中國婺劇院南門售票廳(燕尾洲路208號),領票時間:上午9:00-12:00;下午12:30-17:00;演出當天12: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