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臺劇的放映,再次成為華語影視作品的焦點。
這部劇的質量和題材,好到了超出常規認知。
播出兩集9.5分,現在豆瓣9.3分。
它就是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製作來頭不小。
由臺灣公視和美國HBO聯合打造。
臺灣公視是非商業無限電視臺,不受資本,政府控制。
而美國HBO,大家知道的,神劇製造機。
最近一兩年,網飛的崛起刺激了美國各大公司的競爭。網飛全球化的製造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HBO自然也是不甘落後。
這兩年,臺灣佳劇頻出,有《一把青》,《麻醉風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影還有《血觀音》《大佛普拉斯》
此外,這部劇的呂編劇,也正是前段時間給大家介紹過熱門優質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的編劇。
可以說,這個陣容相當華麗了。
這部劇開畫第一分鐘,就是一場大戲。
一位律師剛走出法庭,便被潑了一身大便。
原來,他是給殺人犯辯護的律師。
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殺人犯,而是一個無差別殺人犯。
也就是在劇院無差別的射擊,造成9死21傷。
性質極其惡劣。
報復社會?
神經病?
原來,現實中,自從2009年起,臺灣已經發生了6起無差別殺人事件。
其中,2014年一起案件中,大二男子隨機砍人,造成4死21傷。
而這部劇,明顯就是聚焦這一社會題材。
出了這樣的惡性殺人犯,肯定激起社會強烈的反映。
在這部劇中,犯下了殺人罪的李曉明,被判處死刑。
而社會群眾也是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這樣的劇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因為類似同樣的事情,在現實裡,一直都在發生。大家只要關注新聞——甚至不想關注也會被迫關注——肯定有看過類似的報導。
而網上的各種討論,宣洩情緒,憤恨,懲治惡魔的言論,自然也司空見慣。
但是這部劇,可能給出了不一樣的角度。
說回那個律師,他去見受害者家屬,提出要求延緩死刑。
家屬回復他說,我是受害者家屬唉,你沒搞錯吧?你要我原諒他?
你要他不被判死刑嗎?要我們納稅人的錢在監獄裡養他一輩子嗎?
律師說,我並不是要你原諒他。只是給他辯護是我的工作。而且,我其實是想借著這個機會,讓他和家人見面,然後搞清楚他到底為什麼要殺人。
出了案件,如果全都槍斃。那麼我們怎麼才能預防呢?
其實我們交稅的錢,已經養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犯罪分子了不是嗎?
這,便是這部劇的核心矛盾。
即,出了惡性案件,受害者家屬受到傷害,群眾憤怒恐懼,需要發洩,需要嚴懲兇手,甚至失去理性,這都是作為人的自然反應。
想一想這樣的情況,有多少。從前幾年的人販子死刑,到今天,就是今天,江歌媽媽的新po文,真的不會停歇。
甚至,群眾會忘記,受害者家屬也會逃避,這都是正常反應。
可與此同時,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最起碼不是研究認識問題的最好方法。
劇集通過描述多方視角,來讓觀眾更深入的思考整個事情,看到更全面的東西。
受害者家屬。
大兒子在母親節死亡。父親開始出軌,母親(賈靜雯飾演)開始變身工作狂,不工作的時候就醺酒。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逃避兒子被殺害的痛苦。
小女兒從此變成了家庭破碎的受害者,甚至對媽媽說出你怎麼不和哥哥一起死了。
加害者家屬。
李曉明,父母,妹妹,一家四口。
李曉明殺人,判死刑。父母妹妹直接受到攻擊。有人來砸他們的店,打電話辱罵。
記者採訪,追問,道歉是真心的嗎? 下跪可以讓受害者復活嗎?
家裡所有東西都賣掉,拿去賠錢。隱姓埋名住在鄉下。
妹妹大學畢業,在家裡呆了兩年,天天躺在床上發呆。頭髮遮住臉,不敢跟任何人講話。
終於,母親給她換了名字,讓她再去社會工作。並說
家裡死了三個人就夠了。
妹妹終於鼓起勇氣去電視臺工作,要做一個報導真相的好編輯。
然而,她的上司,正好就是受害者家屬(賈靜雯)
律師家庭。
因為要給殺人犯做辯護,所以被群眾遷怒。
律師懷孕的愛人,因此和他翻臉。
律師只是想找到事情的根源,從源頭上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他去找到李曉明的妹妹,然而妹妹也不願意配合她。
而恰巧,另一對房東姐弟家裡,弟弟因為導演事業不順,所以變得孤僻。
闖入幼稚園拍攝,卻被誤認為是綁架犯。
於是,稱其為神經病綁架犯的媒體新聞,迅速登滿整個網絡和電視媒體。。。。。。
這部劇集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節奏緊湊,矛盾激烈。
這部劇並不是單純的要去譴責一個殺人犯,或是講一個殺人犯的故事。
而是要全面的去分析,整個事情所有的因素。
加害者罪大惡極,加害者家屬呢?是一概有罪,還是一概無罪?
你不知道,因為你不認識他們。
不認識,就沒有判斷。
不知道,就沒有發言權。
出了案件要走法律,但是是不是洩憤之後,就能消除恐懼?
是不是消除了恐懼,事情就再也不會發生?
比如講到媒體,這部劇就非常的專業。
出了新聞,有的媒體會無腦的報導,只為了更多的閱讀。
有的會確鑿信息,之後才展開報導。
有的會引導情緒,甚至挑撥情緒,故意讓群眾發怒,好從中獲利。
有的會認真分析,針砭時弊,全面負責。
這一些,還有更多更多深入的討論,我之前在《媒體,這才是真正的禁片》裡,都已經講過。
《我們與惡的距離》,每一集都會以網絡上的留言作為片頭。
而那些留言,有的義正言辭,有的無腦發怒,有的宣揚暴力,甚至要把不相關的人都處死。
網絡暴力和不負責的言論,成為了新的惡。
這些惡,雖然小,但卻匯集成一條大河,影響整個社會的走向。
最終,又再一次導致出一個極端。
有時候,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差一個平庸的轉身。
編劇創作這部劇的靈感,其實也來自於一個真實的事件。
2016年2月28日,一名母親帶著年僅三歲的女兒「小燈泡「逛街。
突然,一名男子衝上來,對著小燈泡連砍23刀致其死亡。
經調查,這名犯案男子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最終被判處無期徒刑。
這起惡性殺人案引發了極大關注,網友群情激憤,要求將兇手立即處死。
但讓人意外的是,小燈泡母親的態度卻是,堅決不處死兇手。
她向媒體表示:與其立即處死一個罪犯,不如好好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他們在想什麼?
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
我們要如何改善、預防?
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速速執行死刑?
所以這部劇,並不是要「聖母」原諒兇手,或者兇手的家屬。
完全不是。
這部劇的初衷,只有一個。
就是宣洩情緒,並不能完全的解決所有事情。
相反,大部分時候這是一種逃避,逃避恐懼。
這部劇是讓人們全面,清晰,理性的認識這件事——雖然讓人類保持理性是困難的——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
有些惡,不管再社會再美好,也會發生。但這不代表我們就不需要反思了。
更不代表群眾就可以施加小惡了。
在這部劇的影評下,就有一篇某新聞的報導,出來唱反調。說這部劇是偽善。
很快就成為高贊。我覺得這很諷刺。
此文前面還在說,惡有大有小,說惡無法避免。好像有幾分道理。
後面就開始說,人們有權發洩憤怒。
不僅完全違背這部劇想表達的思考,歪曲為「聖母洗地」
更是直接連自己的前半篇文章,都偷換概念。
看似理性,其實還是在為情緒找藉口。
說來說去,也就是想挑撥情緒而已。
我實名反對這個媒體的文章。
因為也許你沒辦法做到理性。
要求每個都理性也確實很過分。
也許你可以拒絕全面的認識,分析事情。
但你不該說,人家試圖思考,就是立場不對。
只有宣洩情緒,才是正義。
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是參與者
這讓我想吐。
我是俊俊,我們明天見。
這麼小的字都看見了,怎麼講,
你只有關注我這一條路了
每天隨機抽一條評論,送18.88紅包一個
需點【在看】或轉發,方可參與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