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木雕大師梁俊維用木雕展現「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

2021-02-17 掌上榆社

了解榆社大小事 盡在掌上榆社

愛上榆社 從掌上榆社開始   每天免費發布「榆社頭條新聞,最新資訊,娛樂休閒,雜談趣聞」只要你是榆社人,只要你想了解榆社文化,請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掌上榆社」關注即可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  





   近日,小編在榆社縣郝北鎮郝北村老太行木雕大師梁俊維的工作室裡,見到了他最新雕刻完成的作品「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組雕。

     「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組雕1:日軍侵犯榆社時,聽漢奸匯報說,城郊有個農民叫白三孩,「武圪欖」(武術)「耍」的好,武藝高強,在榆社小有名氣。日軍聽後很感興趣,就讓漢奸把白三孩找來,讓給日軍表演中國功夫。白三孩非常痛恨日軍,並且早在1936年,日軍未入侵榆社之前,就秘密參與中共榆社縣工作委員會計劃武裝暴動佔領國民黨縣政府和國民黨縣公安局,奪取政權的的行動和策劃武裝劫獄,營救被國民黨抓捕到大牢的中共榆社縣工作委員會軍事部長劉漢文的行動。在漢奸軟硬兼施下,他假意順從給日軍表演功夫,在展示了鯉魚打挺、拿大頂等基本功和傳統拳腳功夫後,白三孩表示,如果給他一匹日軍的大洋馬,他還能展示「馬背倒立」等絕活。日軍當即牽來來一匹大洋馬讓三孩上馬「亮絕活」。

      「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組雕2:三孩上馬後,在馬背上一會兒倒立,一會兒平躺,鬼子們嘖嘖稱奇。三孩瞅準鬼子們放鬆警惕、麻痺大意的機會,逐步催馬擴大活動區域,隨後乘鬼子們哈哈大笑時,狠拍馬屁股,一溜煙消失於鬼子駐地。

      「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組雕3:在巧奪日軍大洋馬後,三孩將大洋馬交給了縣政府,受到時任縣長褒揚,從此「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的故事一直傳頌至今。

      梁俊維自幼喜歡木雕,其雕刻的作品有其鮮明的個人風格,大多以展現太行山區農村的風土人情為主,代表作有《農家十二月》等,作品多次參加各類工藝品展覽並獲獎無數。此次雕刻《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是原榆社文化館館長嶽長勝為老梁出的點子,鼓勵他用老太行木雕,展現榆社紅色文化,講述發生在紅色榆社的抗戰故事。

新聞連結:木雕大師梁俊維

梁俊維,男,1949年7月生,山西榆社縣郝北村人,農民木雕工藝師。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嗜愛雕刻藝術,醉情木雕工藝創作,曾在2011年第三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榮獲「中國木雕進士」稱號。其木雕工藝作品極賦有濃鬱的太行風情民俗,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民間藝術博覽會,獲得過「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銀獎,「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等多種獎項。

他的作品《太行風情民俗會》雕刻端莊雋秀、古樸雄渾、人物栩栩如生,作品通過描述一個山鄉集鎮風情民俗交易會的場景,展現了太行獨特民俗文化,作品中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他的作品承襲中國傳統文化本質精神,推崇自然正派,作品亦生亦動。梁俊維木雕作品胸有成竹,在生活化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概括、取捨,動與靜,虛與實,凝重與誇張,疏密與節奏,盡顯鮮活靈秀,厚重而不失細膩,仿如身臨其境。梁俊維的作品,洋洋溢溢,品其理而精,感其氣而醇,令人陶然欲醉。

太行木雕 「行走」在木頭上的絕技——記山西榆社木雕藝人梁俊維

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處,自古就流傳著古老的木雕技藝,大到亭臺樓閣、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擺設、日常用品,處處可見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難成品。」一塊普通、沒有生命的木料,如何變身成別致新穎、鬼斧神工的藝術品?山西省晉中市榆社鄉間就有這樣一位專注木雕的能工巧匠梁俊維。梁俊維是梁氏雕刻技藝的第九代傳人,他的木雕作品,雕工精湛,題材貼近生活,其獨樹一幟的木雕技藝,不僅聞名十裡八鄉,還憑藉優秀作品榮獲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梁俊維在工作室中創作作品

梁俊維出生在榆社縣郝北鎮郝北村一個農民之家,由於家庭貧困,他從12歲就被迫輟學,靠放羊為生。雖然梁俊維的家地處深山,他的祖上卻是從清乾隆年間就開始從事木雕行業。梁俊維出生後,木雕技藝日漸衰落,父親雖然學會了木雕手藝,卻不能再以此維生,只能改為耕田種地,閒暇時在家裡雕些小物件聊以自慰。即使這樣,梁俊維還是喜歡上了這門手藝,生計所迫,他不能按部就班地系統學習。兒時的梁俊維仿佛血管裡流著木雕的血液,放羊時,他經常仔細觀察身邊的小動物,不由自主地就拾起樹根,用羊鏟刻成小人、小鳥的模樣。他雕出的作品栩栩如生,受到鄉鄰讚賞,促使他對木雕技藝產生更深厚的興趣。

20世紀80年代,經濟的發展讓人們更加注重文化生活,人們逐漸欣賞根雕、木雕等手工藝製品。梁俊維思考著能不能以祖傳技藝木雕進行創業。起初,他精心雕刻了一件雄鷹展翅的作品,在太原南宮古玩市場以600元的高價出售。從此,梁俊維周一到周五在家裡創作,周六、周日拿著作品去太原尋找買家。漸漸地,梁氏太行木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說來也巧,當時,在山西長治縣蔭城鎮璩寨村,知名作家趙樹理的紀念館正在籌建,趙樹理的兒子趙二虎專程找到梁俊維,請他用木雕製作一件《小二黑結婚》的作品。鄉土生活是梁俊維再熟悉不過的,《小二黑結婚》中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他的身邊,這件情景化作品的成功製作,不僅讓梁俊維聲名大振,也讓他不滿足於對動物的「臨摹」與「複製」。他開始從養育了自己的太行山水中汲取養分,尋找創作靈感,並把木雕當成終身事業。

梁俊維給工作室取名為老太行木雕工作室,不大的工作檯上,擺滿了形形色色的刻刀、圓鏟、鋸子、三角尺等40多樣雕刻工具。在梁俊維看來,雕刻是一件快樂的事,當他坐在工作檯前,就會不由自主地拿起工具精雕細刻。一件件工具在他的手中,時而翻飛,時而靜默,工具與原木碰撞中,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的木雕工藝品。

搞木雕,工具合手最重要,這方面梁俊維有著真切體驗。最初時,他想要的工具在小縣城裡不能買到,就讓村裡的鐵匠給製作,雖然做出的工具笨重,卻解了燃眉之急。隨著創作難度的加大,手頭的工具已顯得捉襟見肘,有位客戶知情後,送來自己收藏的一套木工雕刻刀具。直到有機會去了木雕之鄉福建莆田,梁俊維才購買了設計精巧、功能繁多的專用木雕工具。三易刀具,讓梁俊維的木雕技藝也越發精巧。

在這個機械雕刻成為主流的時代,梁俊維始終堅持做一個傳統工匠,手工雕琢每一件作品。「為何不用機械和電子工具呢?」看到老梁日復一日的辛苦工作,不少人提出了這個建議。一件小型作品,機器製作一天能完成20多個,而手工製作,10天左右才能做出一個。「雖然機械雕刻更快更準,但過於死板,少了靈動,缺乏神韻,更不能體現出匠人匠心。」梁俊維說。

在梁俊維的工作室,他正在創作的一件名為《盲人夜書》的作品已近尾聲,作品描繪了農家院裡,一位盲人正在拉著胡弦說書,聽書之人各不相同:有拄著拐杖的大娘、抱著孩子的大嬸、背著娃娃的姑娘、裹著羊肚手巾的大爺、笑得合不攏嘴的大叔……11個人物活靈活現,特別是盲人的眼睛被刻成一條線,猶如盲者閉眼一般,動作神態惟妙惟肖。

梁俊維木雕作品《盲人說書》

說起木雕作品的誕生過程,梁俊維一反平時的少言寡語,話語滔滔不絕。他介紹,一件木雕作品的成形,要經過構思、選料、出坯、修細、打磨、上光、組裝7道工序,而最難的則是作品創意。《盲人夜書》這件作品的意境就是他親身經歷的生活場景:「盲人說書現在幾乎沒有了,這個拉胡弦說書的盲人,我小時候還聽過他說書。」梁俊維說,以前的農家院子裡經常有這樣的場景,街坊四鄰晚上閒來無事便聚在一起聽書閒聊,他就是將當時的場景通過木雕「復原」出來。

構思成熟後就要開始選料,根據圖案大小,尋找沒有裂縫、光滑平整的木料,將圖案描繪上去,再進行雕刻。梁俊維的雙手骨節分明、長滿老繭,一處處傷痕依稀可見。「有時候這邊手在流血,那邊眼睛還盯著木頭,腦子裡還在想接下來該如何雕刻。」梁俊維說,用於雕刻的刻刀和工具都比較鋒利,稍不留意就會劃傷手指,梁俊維的手掌和手指受過的傷已無法計數。

「人物的眼睛最難刻,一刀刻不好整個作品就毀了。」對於雕刻細節,梁俊維說他從不敢馬虎,為了一氣呵成刻好一個人物,通常一坐就要幾小時。精工出細活,梁俊維的作品因此廣受歡迎,不僅縣內外有人慕名找他訂做木雕作品,北京、太原等地的客戶也不遠千裡而來。

30多年來,梁俊維一直沒有停歇過,連他自己也不記得曾雕刻過多少件作品,但每一件作品都是心血之作,都是他用雙手一鑿一刀、不斷修刻而成的。由於他在木雕技藝上的突出成就,2001年,梁俊維被選為山西省晉中市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2009年他被推選為山西省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2016年,他所傳承的太行雕技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梁俊維的木雕生涯中,最難忘的當數2010年參加在福建莆田舉辦的「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大賽要求選手在限定時間內現場製作一件作品,形式為木質立體圓雕,題材和表現技法不限。

現場領到木料後,梁俊維腦海中立刻想到他所熟悉的太行山生活,何不把山裡人的生活用木雕再現?想到日復一日趕驢上工的勞作場景,他心裡已盤算好要創作一件《農家出勤》的作品。

在雕刻農人之貌和農家場景時,他從來都不用打稿,因為它們早已烙印在他的心中,只要他閉眼細想,那些農人憨厚的笑容、矯健的身軀、樸實的衣著、日常的情態就會立刻浮現在腦海裡。他隨即拿過木頭,打坯、做細、修刮,大賽規定時間是10天,一開始人們都不知道他做的什麼,到第6天時,才看出來模樣,等作品完工時,一個趕著毛驢去上工的樸實太行農人形象便躍然眼前,就連擔當評委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都誇讚說有「味道」。此次比賽中,《農家出勤》以獨特的風格獲得大賽銀獎,這件作品還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第六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

此後,梁俊維更加鍾情表現農家之景、農人之貌、農村之風的原生態情景式木雕作品的創作。以前的作品多是單個場景,而在他的腦海中,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太行生活場景,用一件作品無法完全展現,他更願意挑戰自己,把這些記憶中的純美畫面雕刻成組件作品,用自己的「刀筆」雕刻出太行農民的生活情態。從2017年開始,梁俊維著手製作木雕組件《農家十二月》,如今作品即將完工。在這組作品中,他用12組樣式各異、形態不同的人物和場景表現農家的風俗人情,可謂是太行農家的一幅木質的「清明上河圖」,處處透出濃濃的鄉土氣息。

對於歷經坎坷延續下來的太行木雕技藝,梁俊維希望盡力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後人。創作間隙,他經常繪製一些簡圖,把想法保留下來。他的兒子梁小鐵從小耳濡目染,也繼承了這門雕刻技藝,此外還有10餘個弟子。梁小鐵在2014年註冊成立了「榆社縣鼎利謙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意在堅持傳統的同時,讓木雕行業與市場接軌。

對於傳統的手工製作,梁小鐵滿懷信心,父親這種凝結著歲月情懷、手工溫度以及奮鬥精神的作品,正在被社會和市場逐步認可。父子倆制定了兩個5年規劃:第一個5年規劃是從2013年至2018年,傳、幫、帶出一批傳承人;第二個5年規劃是2018年至2023年,把木雕工藝做大做強,讓古老的木雕工藝煥發出青春與生機,代代不息。

來源:榆社網事

商務合作:18835436333(微信同號)

爆料小編:18835436333(微信)紅包獎勵!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這世間

——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讓人心痛的話歡迎各位朋友回家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會攜手前行—  




相關焦點

  • 遊香港,賞木雕——黃小明大師東陽木雕力作亮相香港嘉年華
    其中,中新網對黃小明大師進行了專門的採訪,以下為採訪的具體內容……4月27日到29日期間,「美麗浙江·欣賞香港」嘉年華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向香港市民展示和推介浙江省的美食特產、工藝美術、旅遊資源等。其中的工藝美術展區展出了30多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作品。
  • 【木雕】沉默藝術
    在國內,一談到木雕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用料考究、裝飾性極強而繁複的精細作品,而國外的木雕大師們往往偏愛於對人物的刻畫。
  • 陳春輝木雕技藝巧奪天工,中國國藝巨匠黃榕國大師傳承人橫空出世
    從事根雕40多年,先後榮獲中國木雕大師、中國根石藝大師,中國傳統工藝特級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福建省根雕行業領軍人物等殊榮。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評價黃榕國大師:「仿雕是黃榕國根藝的最大特點,量材為用,就材加工,根據根材的機理和根表皮的自然紋理模仿雕刻。雕刻部分與沒雕刻的根表皮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好像沒有雕刻一樣,給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間。」
  • 專訪 | 潮州木雕傳承人辜柳希
    辜柳希,男,廣東潮州人,1954年2月出生。為了潮州木雕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2007年,他投入巨資建設潮州市傳統工藝研究會,創建潮州傳統工藝服務平臺,為藝人大師提供創作基地。各海生動物和竹簍大小不一、布局隨意卻又不失整體性,正符合了潮州木雕「勻勻、雜雜、通通」的創作精髓。其中保留樹皮部分的創新立意為該作品的點睛之筆:依靠樹皮加以鏤空創作便是潮州木雕前所未有的大膽之舉;而利用該樹洞內外夾皮的獨特造型加以精心雕刻,更以綻放的浪花來體現其藝術特色。這些都體現著作者對善用太材、對創作靈感、對木雕雕刻藝術的驚人表現力。
  • 臺灣2017亞洲國際青年當代木雕展開幕
    臺灣2017亞洲國際青年當代木雕展8月3日在苗慄三義木雕博物館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及日本、韓國的44位青年木雕藝術家攜70件作品參展。  本次展覽是三義木雕藝術節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策展人楊北辰在臺北舉辦的記者會上介紹說,展覽以亞洲青年藝術家作品為主軸,以「材質語境」為核心概念,鼓勵青年人勇於創新,並特邀當代優秀木雕大師共同參展,藉此展現木雕大師和青年藝術家從不同材質出發所創造出來的獨特藝術作品。  楊北辰表示,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日本木雕大師舟越桂的孤寂與靜默、大陸藝術家傅中望的古雅與平和,以及臺灣藝術家蔡根的自由律動等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
  • 雕木成金,流光四溢——記非遺傳承人木雕大師賴沛鈿
    賴沛鈿大師工作照潮州木雕藝術起源據考最晚可追朔至唐代。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表現體系的雕刻藝術形式。與浙江的東陽木雕、福建的莆田木雕和江西的婺源木雕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雕。由於潮州木雕主要用途是用於建築、家具、禮儀性器物的裝飾,通常都是髹漆貼金,所以也稱為「金漆木雕」。
  • 東陽木雕小鎮:從「新」出發塑未來
    目前,小鎮擁有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3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6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17人,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人,入駐企業233家。大師館採用「前店後坊」的格局,統一灰瓦馬頭牆大四合院的建築結構,沿街是作品展館,中間是帶水系的天井花園,後堂是大師的生活區和創作區,從不同的細節滲透著每位大師獨有的藝術特色。大師創作於此,亦生活於此,成為小鎮「原住民」。此外,小鎮邀請知名設計公司東道集團設計專屬品牌形象,將小鎮打造成辨識度極高的文化IP。
  • 大家風範—記中國木雕大師黃榕國先生!!!
    他是中國木雕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特級大師、福建省技能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中國根雕仿雕技藝創始人。他就是福建省根雕領軍人物-黃榕國。現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書畫、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委會顧問、福建省農林大學客座教授、福州大學工藝美術研究院根雕藝術研究員、福建省福商畫院副院長、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副會長、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數十次在由中國輕工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國家級展事中擔任專家評委。福州市政協第九、十屆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列席委員。
  • 這位木雕「守藝人」,精雕細琢傳承匠人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劉承林,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劉承林,男,1967年10月出生於南通市,畢業於蘇州美院,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工藝美院實訓教授,高級技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技能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工藝美術協會紅木專委會委員。
  • 木雕大師陳志忠說香樟:黃蠟樟是江西香樟代表,還有白樟、紅心樟
    上饒木雕行業領軍品牌——上饒廣信藝雕廠,企業負責人陳志忠既是老闆,更是木雕大師。他自2008年創立藝雕工作室,11年如一日,苦心鑽研和探索木雕技藝,逐漸把「上饒香樟木雕」打造成為上饒市乃至江西省木雕行業的工藝美術標誌。
  • 非遺紀錄片《木雕熊》:通山木雕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故事
    紀錄片《木雕熊》近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山木雕國家級傳承人熊寶杏、鹹寧市檔案館館長李城外受湖北省廣播電視臺邀請參加《匠心的煉成》欄目錄製。2019年鹹寧市檔案館聯手著名導演葛馳飛精心錄製非遺紀錄片《木雕熊》,該片紀錄了鹹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山木雕國家級傳承人熊應華大師潛心鑽研、堅守匠人精神,使通山木雕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故事。
  • 堅持自我 讓木雕融入生活美韻——訪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陳一中
    近日,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作品線上義拍活動舉行,浙江首批獲此殊榮的16位大師在此次活動中全體亮相,其中就有我市木雕大師陳一中。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行業盛事,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審工作於去年12月在我市舉行。出生於1976年的陳一中以精湛的技藝、精妙的作品折掛,成為我市第一位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人力可為,要有自我」,24日,捧著剛剛頒發的證書,陳一中提起了自己的座右銘,「在木雕藝術的道路上,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是最簡單的生存方式,但這樣永遠都無法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 黃小明木雕《永恆的絲路》,再現絲綢之路的盛世輝煌
    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創作的東陽木雕作品《永恆的絲路》,便是這樣的一件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作品。  從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途經崇山峻岭、沙漠、戈壁、草原、沼澤……一條綿延7000多公裡,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光芒,也深刻影響著當下的世界格局。
  • 我的木雕匠~~~告訴你清港還有這樣的木雕~
    我的木雕匠這一周我們計劃學習木雕通過小候鳥傳承木雕文化二是   後期工作與宣傳我們公眾號管理人員就本周活動一共發送五篇推送,力求日更微博持續更新視頻 團隊人員加大力度推廣關公像,小和尚,木刻字……陳先生和他的團隊用一雙靈巧的手,將木頭的美麗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陳先生您好。您這裡這麼有多的木雕作品,我想問一問這些木雕作品的原材料是什麼。都是些老船木啊,幾十年的在海裡的船啊,這些廢棄的木頭。當然高檔一點的也會有。那我想問一下,您的木雕作品面向的客戶都是哪一類人。
  • 壕,50萬木雕被一次預訂;美,元旦請你去賞非遺大師精品
    2015年12月29日,來自全國的收藏愛好者參觀了「神秘湘西 國之極品 曠世佳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精品競買會」預展,著重欣賞了桃源刺繡、木雕、蠟染、土家織錦、苗銀等極具收藏價值的大師精品,來自長沙的一名藏家當場預訂了價值50萬的桃源木雕。
  • 探訪曺氏木雕傳人曺憲中、蘇琴夫婦(下)
    主攻東陽木雕藝術。木雕課開辦後,看到曺老師用小小刻刀轉眼間就能將一塊朽木化為神奇,雕琢出花鳥魚蟲,很快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經過一番嚴謹刻苦的訓練,在曺老師夫婦指導下的學生,不用一年就可以掌握基本功,秉性高的,畢業後已在珠三角企業找到時薪百元的崗位,成為高薪一族的工匠。
  • 西關手藝人丨木雕十年,這個年輕人還在堅持
    臨門處,是一臺由厚重坤甸木製成的工作檯,臺上擺滿各種雕刻刀、刮刀、搓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粗麻繩(櫈頭繩)綁在工作檯臺面,在雕刻大件木料時,用腳踩住臺下的一端,防止在木料脫手。工作室的主人是廣州木雕省級非遺傳承人唐錦全的徒弟何子鑫, 作為一名89年的年輕人,何子鑫從事木雕行業已十個年頭。
  • 《睿涵訪談》第23期|木雕世家【陳澤銘】
    本期嘉賓來自木雕世家,五代人的工藝造就非凡的木雕藝術,在他小小的刻刀下,仿佛是一個個生命綻放開來,他就是木雕大師——陳澤銘。爺爺名字叫做陳漢秋,所做的獅子栩栩如生,人送外號「漢秋獅「,也是潮汕木雕響噹噹的人物,而在小時候雖說長在木雕世家,但陳澤銘卻對木雕模模糊糊,沒有概念,一心想著長大後可以經商就好,對於木雕一開始是拒絕的,而當他踏進汕頭雕刻廠時
  • 一塊木頭幾把刀,現場要雕三天,看看國內頂尖的木雕大師在嵊州怎樣...
    吳筱陽是省工藝美術大師,這次他是來參加一次比賽。12月1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在嵊州文創園拉開序幕。這是一次雕刻行業的盛會,是一次高水平的實力較量,嵊州木雕再一次被業界所矚目。據文獻記載,嵊州木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期。「中國式佛像」創始人戴逵,東晉時徙居剡縣,潛心研究佛像的雕塑造型與製作技藝的改進,使得古老的雕塑藝術在嵊州的土壤上紮根普及,也給今天的嵊州木雕藝術奠定了基礎。
  • 木雕大觀,橘洲等您
    本期活動延續「呵護多彩生態圈」的主線,將生物多樣性與環保木雕藝術相結合,圍繞兩型理念,開展木雕作品展、木雕DIY課堂等活動。展覽將延續至1月中旬。木雕介紹利用廢舊木頭、樹枝、樹根、樹渣等材料,通過其自身肌理、形狀的組合進行藝術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