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沒有憂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空中也沒有雲和風。今天我們頭頂著一輪烈日,帶著向大師學習的精神來到了辜柳希木雕精品展覽館對辜柳希大師進行了簡短的採訪。
辜柳希,男,廣東潮州人,1954年2月出生。辜柳希以其銳意進取的精神,精湛的雕刻技藝,突破前人傳統模式,極大提升了潮州木雕的藝術品味,他擅長於傳統特色的龍蝦蟹簍立體簍空雕,各種大小龍蝦蟹籠,別出心裁,造型多變,層疊豐富,也精通於各大人物。1971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學習木雕工藝,經名師口授手傳,技藝猛進。1973年以優異成績考進潮州市二輕金漆木雕廠,從事木雕工藝設計、雕刻。1989年至今在潮州市藝葩木雕廠任總監製、總設計師。為了潮州木雕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2007年,他投入巨資建設潮州市傳統工藝研究會,創建潮州傳統工藝服務平臺,為藝人大師提供創作基地。
> 明清時期的木雕與現在的木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總體來說,早期明代或者之前,他雖然有線條,線條畫比較粗獷,不是那麼注重這些細節的雕刻,早期線條不完整、無層次、不注重細節、後期細化,多運用在家具上。金箔紙為4釐米4釐米貼,精細的慢慢貼,需要打磨、上漆後才能開始。爐罩在裡面擺香爐,可以焚香。古代多用於富貴人家,也曾經送給李嘉誠的東西用來擺香的。目前實用是讓更多人接受的辦法,讓木雕更接近生活。木雕有多種體現手法技法,但潮州木雕原木基礎鏤空,層次雕刻,所以實用性較少。「龍蝦蟹簍」一直以來都是潮州市最叫得響的木雕品牌。該作品在繼承傳統的鏤空雕技藝基礎上,融匯浮雕、圓雕、鏤通雕多種雕刻技藝精心雕刻而成。採用樟木雕刻後貼上古板金薄,獨具潮州金漆木雕特色的藝術魅力。作品無論在採取整根原木創作上、還是在構圖和立意上都沿襲了辜大師個人的藝術風格,整體布局得當,極具立體感,盡顯潮州木雕雕刻藝術之極致。採用「龍蝦蟹簍」獨特的鏤空雕技藝,工藝性精緻細膩,給人感覺精美絕倫。而眾多海生物象生動逼真又氣勢磅礴,剔透玲瓏,渾然-體,確為潮州金漆木雕的傑出代表。作品採用整根原木僅保留部分樹皮的做法,以潮州木雕「龍蝦蟹簍」獨特的鏤空雕技藝創作而成。在繼承傳統鏤空雕技藝的基礎上,融匯浮雕、圓雕、通雕等多種技藝加以精心雕刻。無論在創作方法上,還是在構圖立意上都沿襲了辜柳希的藝術風格。整件作品氣勢恢宏、玲瓏剔透、渾然一體,各個竹簍被海浪一衝而上, 呈「步步高」之勢。各海生動物和竹簍大小不一、布局隨意卻又不失整體性,正符合了潮州木雕「勻勻、雜雜、通通」的創作精髓。其中保留樹皮部分的創新立意為該作品的點睛之筆:依靠樹皮加以鏤空創作便是潮州木雕前所未有的大膽之舉;而利用該樹洞內外夾皮的獨特造型加以精心雕刻,更以綻放的浪花來體現其藝術特色。這些都體現著作者對善用太材、對創作靈感、對木雕雕刻藝術的驚人表現力。同時該作品也以「綻放」的巧思,隱喻了和國外各個文化行業百家爭鳴、爭相綻放的美好盛世。該作品是大師歷經近十個月的時間親自操刀雕刻,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創作的大禮。《浴血黃花》共50個人物,層次分明、布局巧妙,再現了起義軍「臂纏白巾,手執槍械大刀,直撲總督府」的壯烈場面,中間突出的人物形象便是黃花崗起義的總指揮黃興。《浴血黃花》採用最具潮州木雕工藝特色的多層次鏤空雕手法,雕刻難度較大。作品系樟木雕刻後貼上古板金薄,賦予了該作品的生命力、立體感和空間感表現了起義軍為挽救民族危亡勇於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人物與建築、花鳥的搭配錯落有致,突顯嶺南風格特色,展示出潮州木雕多層次雕刻技藝在表現人物故事題材方面的藝術魅力。
從大師的身上看到了專業和專注,我們學習木雕更深層次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