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問題,如果調節好了,孩子的問題基本不存在。」
——梁志超導演
「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樣的,凡是我們喜歡的,他們都不喜歡,凡是他們喜歡的,我們也不喜歡。」
——電影主人公 Jerry
以上兩句話選自2006年在新加坡上映的一部電影——《小孩不笨2》,這部影片講述了華人的教育弊端。故事的主人公,是來自兩個家庭的三個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下,他們經歷了從「乖孩子」到「壞孩子」,甚至差點走上違法犯罪的階段。好在,劇中的父母最後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及時做出調整,所以孩子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傷害才降到了最小。
說它值得被推薦,是因為影片中出現的教育問題非常典型,興許,看過這部電影的每一個人,至少都能找到一個感同身受的點。我看這部影片時,感觸很大,因為這部曾經轟動一時的電影,裡邊所揭露的問題,我都能感同身受。
今天,最想與大家分享的有四點:
一、賞識教育
「你最後一次稱讚別人是幾時?你最後一次被人稱讚又是幾時?」
我想,很久了吧?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別人的讚揚時總是不自信的說:「沒有沒有」?
影片的主人公傑瑞說:「我今年八歲,我一點也不笨,我每科的成績都拿甲等,可是我的媽媽卻很少稱讚我,還常常罵我,為什麼不拿高一點的分數呢?」學謙哥哥的作文拿了65分,媽媽說:「65分很厲害嗎?以前我在學校的作文至少都是85分。唐詩300首,你會幾首?你媽媽我是中文雜誌的編輯。你華文水準那麼差,真的丟盡我的臉!」
父母常常以為這是激將法,卻不知這種「嚴厲」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樣 ,即便是在學校裡,缺乏賞識的教育,孩子的自信心一樣被狠狠的打擊。
影片中一個老師罵學生爛蘋果,學生的國文成績上不去,老師也「激勵」式地說「凡事愛找藉口的人,華文永遠不會進步。」於是,有責任心的說「這個星期六,通通給我回來,我要給你們補習,不會補到會為止!」但學生的反應卻是崩潰的、不情願的。
這一片段中,教師的心有錯嗎?其實並沒有錯,因為學生成績不好,他也想著給學生補課。只是方法沒用對。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把鑰匙,要想正確打開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那就需要多看優點少看缺點。所以,提高自信的辦法,就是誇讚孩子,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真的沒有找到閃光點,有什麼好誇的?說一個教育案例。一節美術課上,同學們都上交自己的作品,或畫花草、或畫人物、或畫風景等等,只有一位學生在圖畫本上用彩筆畫了橫橫豎豎不規則的線。同學們都笑他畫的作品不成畫。畫橫豎線的孩子只能默默接受著,這時美術老師拿起這幅用彩筆畫成的橫豎線誇讚說:「這是我們班採用24種顏色畫成的畫,是我們班使用最多顏色的同學。」此時,畫橫豎線的孩子,眼裡似乎閃著光。看,這麼一幅許多人眼中「不濟」的畫,賞識的眼光也可想給孩子帶去的動力有多少了。
所以,不管老師,還是家長,或是同伴,讓我們都能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人吧,再微小的進步也是進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二、性教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你在垃圾桶撿來的、你是我在路邊撿來的、你是在河邊上撿來的、你是充話費送的......
在很久之前,我們對於「性」是避而不談,談「性」則色變。直到現在,我們的性教育依舊不容樂觀,許多學校出現的性侵兒童事件,真的不禁讓人唏噓,這種傷害是一輩子的身心煎熬。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知道性知識的悲劇。如果對「性」避而不談,家長、老師不普及,那麼孩子,尤其是女孩會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
影片中,因為一場惡作劇,傑瑞半信半疑地以為自己要有孩子了 。當他四處詢問,想要弄清楚孩子是怎麼來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準確回復到他。
看昨晚的電視劇了嗎?這些你和小希昨天都幹了,你們要有孩子了。「媽媽,問我是怎樣來的?」「長大後你就知道了。」問奶奶,問保姆都說孩子是從垃圾桶等來的。保姆說:「今後長大就知道了,這種東西不用教,你自然就會。」問老師肚子是怎樣大的時候,老師也略顯尷尬,後來老師說:「是爸爸的蟲和媽媽的卵蛋結合起來組成胚胎,變成北鼻然後慢慢長大。「是你爸爸的蟲呀?——不是」,「那蟲子是怎樣放進去的?老師則回覆:「這個呢,明年我們學校會教」......此時的傑瑞壓力很大,已經確定自己要當爸爸了,課堂上都能夢到女同學大著肚子、抱著孩子的情境。在一次和女同學的對話中,女孩問:「你確定我們有孩子了嗎?」傑瑞:「不對的,內容是一定不會在電視劇上播出的,可以播出的一定是對的。」傑瑞說「你放心吧,我一定會負責任的」。女孩問:「什麼意思?」。答:「我不知道,做戲的那些人都是這樣說的。」
曾經,我也鬧過這樣的烏龍,以為電視播出的就是正確的。
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從小就讓孩子了解從哪來的一點也不過分,生而為人,總歸要知道自己從哪來的吧?當然,性教育是一個很複雜的教育,我認為「性」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跟孩子講清,應該按年齡階段進行教育,根據孩子的認知來進行性的教育,也就是說,從幼兒到小學、高中甚至大學我們都應該「普及性」,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就幼兒階段來說,心理學上又是細細劃分為口唇期、肛門期、性蕾期等等時期,所以不同的時期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案。
影片中,主人公學謙與同學關著門在房裡了解「性」,後來打老師也因為被老師發現了看了「不該看的書」,可見,大人不教的,孩子會偷偷尋求答案,倒不如,我們一開始就以正常的心態普及給孩子,畢竟「性」是人的本能。
三、親子溝通
「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樣的,凡是我們喜歡的,他們都不喜歡,而是他們喜歡的,我們也不喜歡。」
「大人常以為和我們講很多話就是溝通了」
「無論他們說什麼,我們都不說話,所以我們漸漸就變成啞巴了」
對於嘮叨,我們也習以為常,影片中,媽媽一頓嘮叨完又是奶奶的一頓大道理......
孩子並沒有大人的經歷,其實說得越多,孩子越難消化,往往大人走過的「冤枉路」孩子還是會再走一遍,或者走入新的崎路。
那麼如何做好親子間的溝通呢,我總結為三點:陪伴、榜樣、傾聽
01.關於陪伴
影片中,傑瑞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忙,除了日常嘮叨孩子,其餘的時間都給了工作和生意,一味地以為,做生意是為了賺錢養孩子。可到頭來,父親留給孩子的總是龐大的背影,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只能通過便利貼的留言,孩子學校的活動遲遲安排不上,與孩子也見不著面,對於孩子考出的分數,如果不滿意,責罵責罵還是責罵,嘮叨嘮叨,還是嘮叨,最後,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的狀態。
02關於榜樣
一次晚飯,學謙的手機響了,想要接起電話,這時媽媽說:「吃飯不許用電話。」爸爸也隨聲附和。這次爸爸手機響了,爸爸接起了電話,媽媽說:「爸爸接電話是為了生意(其實不是生意)」,說完,媽媽的手機也響了,「媽媽接電話是有重要的工作,(其實是購物打折優惠)」。如此看來,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卻做不到,榜樣沒有立好,又怎能讓孩子服氣?以身作則,才是最有效的道理。
03關於傾聽
一次父親節,傑瑞講一個故事時,學謙拿出自己攢錢買的剃鬚刀給爸爸,媽媽說:「家裡有了還買,真浪費啊」「你自己的錢還不是我們給你的?」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小矛盾,而傑瑞講的故事也沒有一個人在聽,最終孩子都很失落。還有一次,學謙的爸爸電腦壞了,學謙主動修好並拿到公司給爸爸,結果爸爸一句感謝沒有,接過電腦就開罵,認為電腦是孩子整壞的。什麼時候,孩子連個解釋的機會都沒有了?
總結起來,作為父母需要思考孩子的陪伴重要,教育重要,還是生意重要?是嘮叨不停,傳遞經驗,還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是多了解孩子的感受,多傾聽孩子內心,還是想忽略孩子?
其實,小孩並沒有大人的經歷,不要只講深晦難懂的大道理,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不要忘記小孩的真實感受,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樣,身體力行才是最佳選擇。
四、家校溝通
老師啊,孩子如果在學校不乖,您學校儘管打就好了。
如果真的出事了,家長首要算帳的就是老師吧。可是教育孩子不應該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教育同樣重要,所以,家校溝通,共同制定解決策略才是最好的方式。
影片中,傑瑞的演出活動一直沒有排上,老師總是提醒:「傑瑞啊,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你總搞不好啊,再拖下去,就沒有票了」傑瑞問起父母的時間,爸爸推脫給媽媽,媽媽則推脫給爸爸,「不要問我,問你媽咪,不要問我,問你爸比」。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當老師問了這麼多次都沒有答案,老師就應該與孩子打電話與家長溝通,了解詳情。因為問題的本身,往往不是孩子本身。
而學謙這裡,因為不滿老師,毆打老師,最後被學校懲罰公開鞭打。自此孩子的自尊感已經低到極點,在網絡平臺上以「孤獨男孩」的名義發表:「今天,楊學謙死了」。
這讓我不得不想起中學時期,校長在全校師生面前點名公開早戀的學生。學校早戀的確是不好的現象,但是公開點名就有些不妥了,試想被當眾批評,學生往後的生活,可能被其他同學嘲笑或這指指點點,那麼自尊感就更別提了。
所以,學校公開懲罰鞭打學謙,學校表示確實有理有據,但,這絕對不是一種好的方式,鞭打後就是學謙變得叛逆做錯事的轉折點,顯然可見,鞭打的是孩子的心。這種懲罰,還是沒有做好溝通的結果。不管家庭的溝通,學校溝通還是家校溝通,溝通不好,容易增大人的情緒,做出不理智的選擇,最後傷害最多的還是孩子,一個待成熟,待肯定的孩子。
好了,以上就是我看這部電影的四大感受,之所以選擇這四點,是因為偶然與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聊天時,發現這些問題到現在都沒有解決,尤其是賞識教育這一方面,小朋友的媽媽總說孩子太笨,所以問及喜歡不喜歡學校時,小朋友是強烈拒絕的。
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讚賞學生,多看學生的長處,父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親子間的溝通,最底層的顏色一定是愛,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而忽略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從現在開始吧,解決這些問題,相信孩子的成長會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你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又是如何處理的?
歡迎留言分享,也可以就以上某一點來分享~
如果喜歡我,記得要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