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老」電影,教師和家長不看就太可惜了

2021-01-08 尤廿的教育思考

「父母的問題,如果調節好了,孩子的問題基本不存在。」

——梁志超導演

「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樣的,凡是我們喜歡的,他們都不喜歡,凡是他們喜歡的,我們也不喜歡。」

——電影主人公 Jerry

以上兩句話選自2006年在新加坡上映的一部電影——《小孩不笨2》,這部影片講述了華人的教育弊端。故事的主人公,是來自兩個家庭的三個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下,他們經歷了從「乖孩子」到「壞孩子」,甚至差點走上違法犯罪的階段。好在,劇中的父母最後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及時做出調整,所以孩子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傷害才降到了最小。

說它值得被推薦,是因為影片中出現的教育問題非常典型,興許,看過這部電影的每一個人,至少都能找到一個感同身受的點。我看這部影片時,感觸很大,因為這部曾經轟動一時的電影,裡邊所揭露的問題,我都能感同身受。

今天,最想與大家分享的有四點:

一、賞識教育

「你最後一次稱讚別人是幾時?你最後一次被人稱讚又是幾時?」

我想,很久了吧?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別人的讚揚時總是不自信的說:「沒有沒有」?

影片的主人公傑瑞說:「我今年八歲,我一點也不笨,我每科的成績都拿甲等,可是我的媽媽卻很少稱讚我,還常常罵我,為什麼不拿高一點的分數呢?」學謙哥哥的作文拿了65分,媽媽說:「65分很厲害嗎?以前我在學校的作文至少都是85分。唐詩300首,你會幾首?你媽媽我是中文雜誌的編輯。你華文水準那麼差,真的丟盡我的臉!」

父母常常以為這是激將法,卻不知這種「嚴厲」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樣 ,即便是在學校裡,缺乏賞識的教育,孩子的自信心一樣被狠狠的打擊。

影片中一個老師罵學生爛蘋果,學生的國文成績上不去,老師也「激勵」式地說「凡事愛找藉口的人,華文永遠不會進步。」於是,有責任心的說「這個星期六,通通給我回來,我要給你們補習,不會補到會為止!」但學生的反應卻是崩潰的、不情願的。

劇照截圖
劇照截圖

這一片段中,教師的心有錯嗎?其實並沒有錯,因為學生成績不好,他也想著給學生補課。只是方法沒用對。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把鑰匙,要想正確打開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那就需要多看優點少看缺點。所以,提高自信的辦法,就是誇讚孩子,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真的沒有找到閃光點,有什麼好誇的?說一個教育案例。一節美術課上,同學們都上交自己的作品,或畫花草、或畫人物、或畫風景等等,只有一位學生在圖畫本上用彩筆畫了橫橫豎豎不規則的線。同學們都笑他畫的作品不成畫。畫橫豎線的孩子只能默默接受著,這時美術老師拿起這幅用彩筆畫成的橫豎線誇讚說:「這是我們班採用24種顏色畫成的畫,是我們班使用最多顏色的同學。」此時,畫橫豎線的孩子,眼裡似乎閃著光。看,這麼一幅許多人眼中「不濟」的畫,賞識的眼光也可想給孩子帶去的動力有多少了。

所以,不管老師,還是家長,或是同伴,讓我們都能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人吧,再微小的進步也是進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二、性教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你在垃圾桶撿來的、你是我在路邊撿來的、你是在河邊上撿來的、你是充話費送的......

在很久之前,我們對於「性」是避而不談,談「性」則色變。直到現在,我們的性教育依舊不容樂觀,許多學校出現的性侵兒童事件,真的不禁讓人唏噓,這種傷害是一輩子的身心煎熬。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知道性知識的悲劇。如果對「性」避而不談,家長、老師不普及,那麼孩子,尤其是女孩會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

影片中,因為一場惡作劇,傑瑞半信半疑地以為自己要有孩子了 。當他四處詢問,想要弄清楚孩子是怎麼來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準確回復到他。

看昨晚的電視劇了嗎?這些你和小希昨天都幹了,你們要有孩子了。「媽媽,問我是怎樣來的?」「長大後你就知道了。」問奶奶,問保姆都說孩子是從垃圾桶等來的。保姆說:「今後長大就知道了,這種東西不用教,你自然就會。」問老師肚子是怎樣大的時候,老師也略顯尷尬,後來老師說:「是爸爸的蟲和媽媽的卵蛋結合起來組成胚胎,變成北鼻然後慢慢長大。「是你爸爸的蟲呀?——不是」,「那蟲子是怎樣放進去的?老師則回覆:「這個呢,明年我們學校會教」......此時的傑瑞壓力很大,已經確定自己要當爸爸了,課堂上都能夢到女同學大著肚子、抱著孩子的情境。在一次和女同學的對話中,女孩問:「你確定我們有孩子了嗎?」傑瑞:「不對的,內容是一定不會在電視劇上播出的,可以播出的一定是對的。」傑瑞說「你放心吧,我一定會負責任的」。女孩問:「什麼意思?」。答:「我不知道,做戲的那些人都是這樣說的。」

曾經,我也鬧過這樣的烏龍,以為電視播出的就是正確的。

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從小就讓孩子了解從哪來的一點也不過分,生而為人,總歸要知道自己從哪來的吧?當然,性教育是一個很複雜的教育,我認為「性」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跟孩子講清,應該按年齡階段進行教育,根據孩子的認知來進行性的教育,也就是說,從幼兒到小學、高中甚至大學我們都應該「普及性」,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就幼兒階段來說,心理學上又是細細劃分為口唇期、肛門期、性蕾期等等時期,所以不同的時期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案。

影片中,主人公學謙與同學關著門在房裡了解「性」,後來打老師也因為被老師發現了看了「不該看的書」,可見,大人不教的,孩子會偷偷尋求答案,倒不如,我們一開始就以正常的心態普及給孩子,畢竟「性」是人的本能。

三、親子溝通

「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樣的,凡是我們喜歡的,他們都不喜歡,而是他們喜歡的,我們也不喜歡。」

「大人常以為和我們講很多話就是溝通了」

「無論他們說什麼,我們都不說話,所以我們漸漸就變成啞巴了」

對於嘮叨,我們也習以為常,影片中,媽媽一頓嘮叨完又是奶奶的一頓大道理......

孩子並沒有大人的經歷,其實說得越多,孩子越難消化,往往大人走過的「冤枉路」孩子還是會再走一遍,或者走入新的崎路。

那麼如何做好親子間的溝通呢,我總結為三點:陪伴、榜樣、傾聽

01.關於陪伴

影片中,傑瑞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忙,除了日常嘮叨孩子,其餘的時間都給了工作和生意,一味地以為,做生意是為了賺錢養孩子。可到頭來,父親留給孩子的總是龐大的背影,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只能通過便利貼的留言,孩子學校的活動遲遲安排不上,與孩子也見不著面,對於孩子考出的分數,如果不滿意,責罵責罵還是責罵,嘮叨嘮叨,還是嘮叨,最後,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的狀態。

02關於榜樣

一次晚飯,學謙的手機響了,想要接起電話,這時媽媽說:「吃飯不許用電話。」爸爸也隨聲附和。這次爸爸手機響了,爸爸接起了電話,媽媽說:「爸爸接電話是為了生意(其實不是生意)」,說完,媽媽的手機也響了,「媽媽接電話是有重要的工作,(其實是購物打折優惠)」。如此看來,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卻做不到,榜樣沒有立好,又怎能讓孩子服氣?以身作則,才是最有效的道理。

03關於傾聽

一次父親節,傑瑞講一個故事時,學謙拿出自己攢錢買的剃鬚刀給爸爸,媽媽說:「家裡有了還買,真浪費啊」「你自己的錢還不是我們給你的?」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小矛盾,而傑瑞講的故事也沒有一個人在聽,最終孩子都很失落。還有一次,學謙的爸爸電腦壞了,學謙主動修好並拿到公司給爸爸,結果爸爸一句感謝沒有,接過電腦就開罵,認為電腦是孩子整壞的。什麼時候,孩子連個解釋的機會都沒有了?

總結起來,作為父母需要思考孩子的陪伴重要,教育重要,還是生意重要?是嘮叨不停,傳遞經驗,還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是多了解孩子的感受,多傾聽孩子內心,還是想忽略孩子?

其實,小孩並沒有大人的經歷,不要只講深晦難懂的大道理,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不要忘記小孩的真實感受,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樣,身體力行才是最佳選擇。

四、家校溝通

老師啊,孩子如果在學校不乖,您學校儘管打就好了。

如果真的出事了,家長首要算帳的就是老師吧。可是教育孩子不應該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教育同樣重要,所以,家校溝通,共同制定解決策略才是最好的方式。

影片中,傑瑞的演出活動一直沒有排上,老師總是提醒:「傑瑞啊,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你總搞不好啊,再拖下去,就沒有票了」傑瑞問起父母的時間,爸爸推脫給媽媽,媽媽則推脫給爸爸,「不要問我,問你媽咪,不要問我,問你爸比」。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當老師問了這麼多次都沒有答案,老師就應該與孩子打電話與家長溝通,了解詳情。因為問題的本身,往往不是孩子本身。

而學謙這裡,因為不滿老師,毆打老師,最後被學校懲罰公開鞭打。自此孩子的自尊感已經低到極點,在網絡平臺上以「孤獨男孩」的名義發表:「今天,楊學謙死了」。

這讓我不得不想起中學時期,校長在全校師生面前點名公開早戀的學生。學校早戀的確是不好的現象,但是公開點名就有些不妥了,試想被當眾批評,學生往後的生活,可能被其他同學嘲笑或這指指點點,那麼自尊感就更別提了。

所以,學校公開懲罰鞭打學謙,學校表示確實有理有據,但,這絕對不是一種好的方式,鞭打後就是學謙變得叛逆做錯事的轉折點,顯然可見,鞭打的是孩子的心。這種懲罰,還是沒有做好溝通的結果。不管家庭的溝通,學校溝通還是家校溝通,溝通不好,容易增大人的情緒,做出不理智的選擇,最後傷害最多的還是孩子,一個待成熟,待肯定的孩子。

好了,以上就是我看這部電影的四大感受,之所以選擇這四點,是因為偶然與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聊天時,發現這些問題到現在都沒有解決,尤其是賞識教育這一方面,小朋友的媽媽總說孩子太笨,所以問及喜歡不喜歡學校時,小朋友是強烈拒絕的。

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讚賞學生,多看學生的長處,父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親子間的溝通,最底層的顏色一定是愛,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而忽略孩子最真實的感受。從現在開始吧,解決這些問題,相信孩子的成長會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你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又是如何處理的?

歡迎留言分享,也可以就以上某一點來分享~

如果喜歡我,記得要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8.1,這部關於教師的電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我以為大家都是這樣,可當我看完了這部冷門電影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幸運,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好老師,老師也可能會有「大問題」。《女教師》豆瓣裡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除了對電影本身的探討之外,就是對影片一些似曾相識的橋段發表個人感受。
  • 問題女孩勵志教師路,感動全班熊孩子,這部印度勵志電影今年必看
    其有內涵有品質精益求精的精神,逐漸讓印度電影樹裡了很好的口碑,其中那種勵志和反抗不平等待遇的信念讓人感動,要說我本人看到第一部印度電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其中講述了幾個普通學校的勵志奮鬥之路,恰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嗝嗝老師》也和學校有關,只不過這群學校裡的孩子可不是那種認真刻苦天資聰穎的孩子,而是一群十足的熊孩子,哦對了她們的老師也十分不同,她是一個和平常人不同的「問題」女孩!
  • 教師節片單|什麼樣的電影能滋養出好老師、好家長、好孩子?
    孩子期待見到老師和好朋友;老師期待見到可愛的孩子們,家長期待孩子快點「放過自己」……;不安的,接近多半年的假期,我們的孩子還能適應校園生活嗎?別擔心,今天為大家推薦的寶藏「教師」影單,老師、家長、孩子都適合看看。
  • 哪些和教育有關的電視劇或電影,值得教師、家長、學生一看?
    家長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感到無奈。但是我們應該清楚,不是每個人天生懂得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必須是啟發孩子的心靈。一部好的電視或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引起孩子共鳴,也會給教育者提供很多建議。國內外有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對於教育孩子有積極的意義,讓我們抓緊暑期尾巴,一起去看一下吧!經典作品: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 《摔跤吧,爸爸!》
  • 這部清流紀錄片,不看太可惜了…
    年初立下了各種flag,有人可能「打了臉」,而有的人還保持著最初的堅韌和偏執。比如,讀書這件事兒。可以說,讀書是所有flag當中最沒有門檻,卻不容易持之以恆的一件事。>作為編輯,朱嶽每天的工作無外乎:上班,打卡,看帖子,看會兒稿子,看郵箱……對著鏡頭也會調侃自己:「這麼多書,是不是有點傻……」。
  • 「好孩子是管的,壞孩子是慣的」老教師道出教育心得,太精闢
    我們經常看新聞,網上總會討論「熊孩子」,這些孩子跟著大人到公眾場合,比如吃飯、看電影、坐公交時,會大聲喧譁,還會去故意打擾和挑釁別人,如果別人找他們的家長說理,家長一句「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計較什麼?」就把人頂回來了。這樣的家長,就是「熊家長」,他們對孩子縱容,看似是保護性的愛,最後卻可能毀了孩子。
  • 這部電影值得每個老師看,尤其女教師必看!
    從片名便可知這是一部跟音樂有關的電影。 沒錯!在教小提琴的過程中也少不了一些家長的阻礙。 納依姆是班裡一個比較喜歡小提琴而且很有天賦的學生。 但她的母親覺得這其實在浪費時間,很少會有黑人成為小提琴家。 於是,她和威廉士校長一起將許多家長邀請到家裡商議對策。 家長們紛紛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中一個家長建議可以通過舉辦收費的音樂會來籌集資金,讓小提琴班繼續辦下去。
  • 教師嚴厲管教學生,結果家長不理解,還責怪教師該怎麼辦?
    在學校教育中,有許多教師是嚴厲管教學生的,「嚴師出高徒」不無道理。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老師對學生不管不顧,或者對學生太鬆懈,那麼班上出成績很難。子不教父之過,生不學,師之惰。當然,絕大部分家長也是支持老師工作的。這樣才產生教育合力,對學生產生教育效果。
  • 《大師兄》:這部電影充分反映了老師對學生的感情
    《大師兄》:這部電影充分反映了老師對學生的感情大師兄是被一個妹子拉來看的,說實話,來看之前相當抗拒,因為光題材我就相當不喜歡。教育片,我腦子裡想的就是講一大通大道理,然後各種心靈雞湯灌輸,和中學的時候班主任思想教育一樣的無趣,但是看著看著,我就發現這部電影完全不是我想的這樣。
  • 《大師兄》一部關於教師職業的電影,很正能量
    唯一的淚點就是陳老師遭受外界輿論,被迫離開德智中學的時候,b6班學生都哭著不讓他走,因為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陳老師對他們的用心關懷,最大的感觸就是陳老師有效地做到了家校聯繫,幫助學生從根本上轉變。反觀自己,和學生家長溝通甚少,多多改進才好。也許專業知識還不夠,但是態度可以提前做足喲。一個孩子的成長由四個部分組成,家庭,學校,社會,自身。
  • 男校長和女教師在車裡「被抓」,家長不淡定了:孩子知道怎麼辦?
    早在此前,長春市教育局處理的這樣一則事件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市第29中學教師王某某在給女學生補課期間,與學生男家長關係發展不一般,學生的母親五年的時間內搜尋了上百條兩人進出賓館的視頻證據……王某某私自給學生補課,這就已經是違反了相關的教師管理條例,更別說與學生家長長期同居了,不僅有違師風師德,更多的是反映出品德問題。
  • 女教師背後的骯髒交易,看完我沉默了
    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就能勾起你那可怕的童年回憶。上課了,開始點名。她的點名和別的老師不太一樣。上課的第一天,她讓同學們在自報姓名的同時還要報上父母的職業。她看誰不順眼,就給誰穿小鞋。甚至在課堂上公開誣陷孩子、毆打孩子、羞辱孩子。
  • 罰站、寫檢討、叫家長,都不管用,年輕教師如何「鎮」住學生
    記得30年前剛踏上講臺時,那時候的學生都特別乖,特別尊敬老師,如果在學校犯了錯,家長也饒不了他,會狠狠揍一頓。可是,現在呢?學生一點也不害怕老師了!像我們教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老師如果不嚴厲一點,根本就「鎮」不住!
  • 學生管得嚴家長不樂意,管的松更不樂意,網友:做教師太難了
    在當今做教師的最辛苦,管得太嚴,家長卻說給學生壓力太大,管得太松,家長又說沒有好好教育學生,網友:做教師太難了自古嚴師出高徒,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方式也有很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在是想之前一樣,更需要合理的方式,更多的是理性處理,能讓家長接受,
  • 看看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學到了些什麼?再來評價吧
    網絡噴子,網課效果並沒有你說的那麼差,之所以您感覺差,是因為您和您的孩子沒有利用好網絡而已。網課對於那些優秀的學生來說,就是一把上進的梯子,一把勇攀困難的梯子,對所有的家長、學生和老師來講,就是一塊試金石。1原以為我是一名跟不上時代的老教師,沒想到我也可以成為網紅。
  • 從《海蒂和爺爺》這部電影,看現實中家長應該注重的三大教育方法
    大家好,我是@高山碼字,今天為大家分享一部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的電影。這部電影叫《海蒂和爺爺》,本文從我們廣大家長的角度來思考關於孩子教育方法的問題。希望在看完此文和帶孩子一起觀看電影以後,能夠對你的家庭教育有所幫助。
  • 這部電影這兩天很火!這位廣豐女教師的觀後感很贊!
    這部電影看過一遍以後都不想再看第二遍,內容過於真實,過程太壓抑。可是這件事情我不敢告訴任何人,我打心裡認為這是一件害羞的事情,別人會笑我的,甚至現在,我還是羞於談起這件事。以後,我對那段山路充滿了陰影,並且再也不肯放學後和女伴分離。電影裡的陳念,她幾次受到同學的毆打侮辱後,便尋求了警察的幫助,可是校園欺凌太難判案了!雖然證據確鑿,欺凌者惡跡斑斑,可是最大的讓步便是讓這幾個欺凌者在家休學。休學後欺凌者報復心愈甚,變本加厲地要來欺辱她!
  • 無微不至的跟誰學人:教師不分課堂上下,只願不負家長讚譽
    後來,媽媽和梁老師反映說孩子閱讀完型失分嚴重。於是中午一有空,梁老師就帶著孩子看一篇完型,主要是講解做題思路和方法,給孩子下一步學習做出規劃。隨著初一課程難度增大,孩子出現輕微的叛逆狀態。「教師本就不分課堂上下,我並沒有額外做很多工作」高途課堂英語輔導老師程祥在與一位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發現這位學生是一個比較樂觀和活潑的孩子,家長在教育理念方面也比較開明。
  • 看了這部深受小朋友喜歡的電影,我發現了三種常見的家長角色
    跟以往的這類系列電影或電視劇不同,這部電影按照原作者的想法進行改編的,重新將「最強戰士」作為故事的主角,單獨搬上了銀幕。如此一來,終於可以讓粉絲們釋懷了。而當年看著這類電影長大的孩子,如今不少已經是人到中年,為人父母了。雖然現在的很多小朋友還是很喜歡看該電影,一如當年的我,但現在的我就覺得電影太過簡單粗暴——故事簡單,劇情粗暴。
  • 電影《熱血教師》觀後感
    多少個日夜,我們宿舍的六個人,團坐在舍友小青的床上追劇,笑聲一陣一陣,從破舊的老樓老窗飄蕩出來,穿透十數年的光陰,來到我許久不憶往事的腦海裡。 其實沒想到馬修·派瑞會出演過這樣的角色,他在我心中一直是Friends裡那個長不大的愛開冷玩笑的老男孩錢德勒的形象,這和他在真實世界裡多才多藝又桀驁不馴的形象重合在一起,在我腦海裡形成了一個「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