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德國一流的大音樂家之一,舒曼的鋼琴曲《童年情景》中的《夢幻曲》成為一首家喻戶曉的小曲子。後來,人們將它改編成用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演奏的曲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格外轟動的一部日本音樂片《這裡有泉水》中,就有用大提琴演奏的這首曲子。
舒曼出生在一個出版商的家庭,其父親除印書、賣書,也寫作品。於是,舒曼自幼就接觸書籍,讀了不少歌德、拜倫和希臘的詩歌,開始對文學和音樂發生很濃的興趣。
他熱愛讀書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不僅將遊戲時間用在編寫劇本上,還即興彈奏鋼琴,為自己的劇本配樂。
他父親一度曾準備將他送去德國的大音樂家韋伯那兒學音樂。很可惜不久之後他父親就去世了。
十八歲時,舒曼按照母親的意願,進了萊比錫大學法律系。儘管後來又轉到漢堡大學法律系,但是他改學音樂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在給母親的一封家信中,他寫道:「如果我能在世上有所成就的話,必定在音樂之中,因為一開始我就對音樂有強烈的感情,而且我也沒有過高估計自己,我的確有創作的能力。」最後,他得到母親的諒解,正式開始音樂生涯。
次年,舒曼無意間聽到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的演奏而受到刺激,於是投奔名師維克老師門下學習鋼琴,就在此時,對維克的女兒——九歲的克拉拉一見鍾情。
克拉拉八歲時,就在一個家庭音樂會上初露才華,十二歲那年風靡了巴黎,大詩人歌德都關心著她。
其父維克很欣賞舒曼,將他與克拉拉一起嚴格訓練。
就在維克帶著克拉拉到外地旅行演奏期間,舒曼用錯誤的方法鍛鍊手指的靈活性,誰知,結果使手指永遠喪失了力量和彈性。
不過,他還保留著作曲家的才能,於是決心在藝術中另闢蹊徑—作曲。
從外地回家後,克拉拉想盡辦法安慰舒曼,說:「我能懂得你的指示,我一定努力把你的作品演奏得使你滿意。」
自此,舒曼指導克拉拉練習演奏他所有的新作品。
克拉拉的繼母對她冷漠,而父親所關心的也僅限於她鋼琴彈奏的進展,唯有舒曼的友誼、關懷和溫情,才使她找到真正的幸福。
不久,舒曼的樂曲創作達到了第一個黃金年代,名列當時第一流作曲家之席。
他與維克的一名新生一見鍾情,但當克拉拉再次外出旅行演奏時,他難以抑制地思念著她,因為他早已習慣了與這位姑娘分享自己音樂方面的感想和藝術思路。
半年後,克拉拉回來,兩人見面時,舒曼就感到自己所愛的只能是她。
正當舒曼準備向克拉拉求婚時,維克卻帶著女兒克拉拉前往德勒斯登,並禁止她和舒曼通信。
舒曼又趕往德勒斯登,暗地裡與克拉拉見面。獲知此消息後,維克大怒,威脅說要打死舒曼。
一年半過去了,在一位好友的協助下,兩人瞞過維克,背地裡不斷書信往來。舒曼在信中說:「如果我們彼此戀愛並開始採取行動,那麼一切都會安排好的。」克拉拉回信說:「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動搖我,我要向父親顯示年輕人的心是善於保衛自己的。」
最終,舒曼還是向自己的老師維克提出要娶他女兒為妻,可維克的表情卻充滿冷酷的鄙視和惡意。結果,克拉克與舒曼私定終身。
其實,我們不能責怪克拉拉的父親維克反對他們倆的結合,因為對於一個寶貴的音樂神童來說,以生活放蕩而出名的舒曼並非一個合適的丈夫人選。
為了使克拉拉遠離舒曼,維克迅速將她帶到維也納這個中歐著名的音樂城,想用新的成功刺激起她的虛榮心。在那裡,克拉拉的演出極為成功,報上刊登了克拉拉的照片和傳記,餐館裡出現了以維克命名的大蛋糕。人們紛紛議論,認為克拉拉開闢了鋼琴演奏的新紀元。
維克又讓克拉拉獨自前往巴黎演奏,可當她將舒曼的作品放進旅行箱時,維克把這些譜子稱作為「廢物」,粗暴地搶過來扔到牆角裡。
克拉拉盯著父親,強硬地說:「我一定要攜帶我所喜歡的樂譜,要不然我就不走!」她關上箱子蓋,走向窗前。維克只好讓步。而克拉拉此次遠行,再也不回到父親那裡了。
維克想盡一切努力來阻止倆人的婚事,卻無濟於事。
克拉拉的形象不斷地出現在舒曼的作品中,如《G小碉奏鳴曲》、《幻想曲》。
可是,當時法律規定女兒結婚必須取得父親同意。兩人只好訴諸法庭。為了阻止倆人的結合,維克竟捏造一些充滿卑汙誹謗的信件,寄到克拉拉開音樂會的城市中去。在冬天,他甚至把女兒派來取皮衣的人關在門外。當這一切都不能生效的時候,維克又無恥地宣稱舒曼是個酒徒。
審訊拖延了將近一年。法庭作出了有利於克拉拉和舒曼的決定,無須徵得父親同意即可結婚。
1840年,克拉拉二十一歲生日之前,倆人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在結婚那天,舒曼送給克拉拉的結婚禮物是《桃金孃》——一部新近出版的包含二十六首歌曲的集子。
然而,舒曼夫婦的婚姻生活遠遠談不上是無憂無慮的。
要在一幢牆壁單薄的房子裡經營兩個人的音樂事業,壓力不小,更不用說後來還陸續增添了七個孩子。
他們只能儘可能努力地維持音樂活動,維持著家庭生活。
1834年,舒曼創立了一本《新音樂雜誌》,擔任編輯工作,同時保持多產的創作勢頭, 僅只一八四○年這一年,舒曼就寫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偶爾還嘗試擔任一名指揮,雖然並不成功。
舒曼畢生都在與精神分裂症作著抗爭:「只要我依然年輕力壯,我就希望能進行創作」,他寫道,「即使有一天魔鬼不再驅使我這麼做了……」
1843年,舒曼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並於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
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他於1854年跳入萊茵河自殺未遂,兩年後病逝於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