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8月6日訊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 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創辦,它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標誌
電影自發明以來已經有100多年歷史,而我們中國人享受到這場「視聽盛宴」,則是在1900年代的清末。電影也見證了我國近代化的歷程。下面擷取我國影史的幾個冷門「第一」,來從電影發展的角度一撇晚清北洋時代的社會風貌。
我國第一家影院
我國第一家影院,出現在晚清光緒年間。
1903年,有一位叫雷蒙斯的西班牙人,從歐洲旅行到上海,帶來幾十卷殘缺不全的膠捲。國人當時稱其為「活動畫片」。雷蒙斯在四馬路的青蓮閣茶樓一層,掛起一塊白布當作銀幕,再搭間小屋子作為放映室,裡面支起了一架舊放映機,就這樣「公映」起來。
那時候放的都是短片,每次放映的時長多在15分鐘左右,票價很低,只要幾個銅角子。當時,國人第一次看到電影,形象地稱其為「活動影子戲」,影院甫一開張,便生意興隆,觀者絡繹不絕,這是有記載的我國的一家影院。
四馬路青蓮閣樓晚清舊影
我國第一家電影公司
大家可能想像不到,我國第一家電影公司,竟然是出版社裡的一個部門!
這個出版社,只要用過《現代漢語詞典》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商務印書館。我國第一家電影公司,就是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影戲部。
1917年,有一位美國商人攜帶好幾箱底片和昂貴的電影器材,在南京投資數十萬美元開辦電影製片廠,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不料,片子還沒拍完,資金流就斷了。恰巧上海商務印書館的交際科科長謝秉來和這位美商熟識,便把他介紹給了商務印書館。雙方經過談判,美商的電影器材以3000元的低廉價格全部被盤讓了過來。從此,商務印書館的兼營副業,成了我國第一家電影公司。
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工作場景
我國第一位女明星
五四運動後,越來越多覺醒的中國女性,勇敢地衝出了封建家庭的藩籬。王漢倫就是其中一位。
王漢倫出生於蘇州一個封建大家庭,就讀於上海教會女校聖瑪利亞書院。她的法文功底相當不錯。後來嫁給一個舊官僚,飽受包辦婚姻的摧殘。離婚後,她返回上海做了一名小學老師。
明星影片公司成立時,她由朋友介紹去參加面試,結果成了第一批正式錄取的演員中的唯一女性,一進公司就擔綱了大戲《孤兒救祖記》的女主角,影片一炮打響,王漢倫也成了中國第一位女明星。
王漢倫非常有女權獨立意識。在那個世風保守,演員地位不高,都用藝名的情況下,她仍舊敢用自己的真名,這在當時要有莫大的勇氣。她選片很有眼光,主演的影片都極富社會教育意義,影響力甚至還擴散到了知識分子群體。
鄭小秋與王漢倫在《孤兒救祖記》中
我國第一位童星
我國第一位童星與第一位女星同時誕生,而且都是在同一部影片《孤兒救祖記》裡。
要說這部進步影片的編劇,是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的鄭正秋,而第一位童星就是鄭正秋的長子——鄭小秋。鄭小秋因為父親影的職業緣故,從小就浸淫在片場裡,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有了表演的興趣。並且流露出戲劇天賦。
所以《孤兒救祖記》開拍的時候,戲份自然落到只有5歲的鄭小秋身上。鄭小秋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位聰明機智、膽識過人的孤兒餘璞。其真實自然的表演,很好地傳達了影片的社會改良意義。
在《孤兒救祖記》之前,中國電影還是處在對西方的模仿階段,電影這門藝術還不為世人所承認,無論是導演、編劇還是演員,社會地位普遍不高。此片橫空出世,因為其反封建的進步思想、激發民族情感的教育意義,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拯救了當時瀕危的中國電影行業。甚至有人說,《孤兒救祖記》成了「孤兒救市記」。(朱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