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亞東縣,雪山融水、山泉水、山間巖洞流出的地下水,匯成了清冽的甘泉,泉水通過管道被引入一座座養殖池內,池中魚兒歡快地遊著。
這是日喀則市亞東縣亞東鮭魚的養殖場景,這一條條魚兒帶動激活了亞東縣的扶貧產業。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亞東鮭魚是亞東特有的魚種,屬於冷水魚,卻又比常見的冷水魚更加「嬌貴」,它對生存、繁衍的環境條件要求極為苛刻,僅分布於亞東縣上亞東鄉至下亞東鄉近20公裡的清澈無汙染、冰冷刺骨的山間活水中。
如此「嬌貴」的亞東鮭魚,是如何成就亞東縣「金貴」產業的呢?
日喀則市政協副主席、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告訴記者,亞東縣的「絕招」就是在平衡好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讓好山水和優勢資源成為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的「無價之寶」。
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同時,在政府引導下,當地農牧民開始嘗試人工繁育亞東鮭魚,在保護這一珍貴資源的同時,對其進行合理適度開發。
2015年,亞東縣政府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成立了亞東鮭魚產學研基地。基地成立以來,上海海洋大學經常選派專家前往亞東縣,進行亞東鮭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發與人員培訓,有效解決了亞東鮭魚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2017年,亞東生態產業園開始建設,並於今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亞東瑪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園區運行業務,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品牌宣傳、冷鏈運輸、後期銷售、產品開發等市場運行業務。
如今,亞東縣已經形成了「1個產業園+1個春丕亞東鮭魚種魚基地+4個合作社養殖基地+46座魚池」的亞東鮭魚養殖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亞東鮭魚人工繁育-養殖-冷鏈儲運-線上線下銷售的完整產業鏈,輻射帶動亞東縣3個鄉鎮857戶2321人實現增收。此外,亞東縣每年向亞東鮭魚棲息流域進行增殖放流,投放魚苗3萬尾以上,實現了生態資源良性循環。
走進上亞東鄉瑪曲河畔總投資2.5億餘元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循環化亞東鮭魚魚苗孵化養殖車間。十幾名穿著藍色制服的員工來回穿梭在車間裡,有的在清理魚池,有的在操作機械設備,有的在清點待售鮭魚,一片忙碌景象。
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貢布介紹,園區解決了29名當地村民就近就便就業,人均年收入約6萬元。
今年28歲的丹增拉傑是上亞東鄉村民,2015年便參加了上海海洋大學組織的水產養殖培訓,如今已經算是養魚的老手了。「除去五險一金,我每月工資到手有4000多元,還能積累很多養魚技術。」丹增拉傑笑著對記者說,「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很方便,還能照顧老人孩子,真的很開心。」
「我們堅持極為嚴格的生產管理原則,與4個亞東鮭魚養殖合作社合作,實現統一育種、統一供苗、統一飼料、統一收購、統一養殖標準,努力提升產品品質,逐步打開產品市場。」貢布說。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聚焦『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目標,讓立體生態產業發展更多更廣地惠及人民群眾,讓全面小康路越走越寬。」對於下一步發展,舒成坤滿懷信心、目標明確,「我們將立足產學研基地,依託各大科研團隊,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亞東鮭魚、亞東木耳等特色產品上進行科研攻關,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並加大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力度,探索開發高原鄉村觀光遊、採摘垂釣休閒遊等旅遊新產品,推動特色產品生產銷售與休閒旅遊服務協調發展。」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記者 汪純 陳林 扎西頓珠 趙書彬 韓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