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鮭魚產業發展見聞:「嬌貴」魚兒「遊」出致富路

2020-12-26 西藏主要新聞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亞東縣,雪山融水、山泉水、山間巖洞流出的地下水,匯成了清冽的甘泉,泉水通過管道被引入一座座養殖池內,池中魚兒歡快地遊著。

這是日喀則市亞東縣亞東鮭魚的養殖場景,這一條條魚兒帶動激活了亞東縣的扶貧產業。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亞東鮭魚是亞東特有的魚種,屬於冷水魚,卻又比常見的冷水魚更加「嬌貴」,它對生存、繁衍的環境條件要求極為苛刻,僅分布於亞東縣上亞東鄉至下亞東鄉近20公裡的清澈無汙染、冰冷刺骨的山間活水中。

如此「嬌貴」的亞東鮭魚,是如何成就亞東縣「金貴」產業的呢?

日喀則市政協副主席、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告訴記者,亞東縣的「絕招」就是在平衡好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讓好山水和優勢資源成為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的「無價之寶」。

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同時,在政府引導下,當地農牧民開始嘗試人工繁育亞東鮭魚,在保護這一珍貴資源的同時,對其進行合理適度開發。

2015年,亞東縣政府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成立了亞東鮭魚產學研基地。基地成立以來,上海海洋大學經常選派專家前往亞東縣,進行亞東鮭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發與人員培訓,有效解決了亞東鮭魚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2017年,亞東生態產業園開始建設,並於今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亞東瑪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園區運行業務,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品牌宣傳、冷鏈運輸、後期銷售、產品開發等市場運行業務。

如今,亞東縣已經形成了「1個產業園+1個春丕亞東鮭魚種魚基地+4個合作社養殖基地+46座魚池」的亞東鮭魚養殖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亞東鮭魚人工繁育-養殖-冷鏈儲運-線上線下銷售的完整產業鏈,輻射帶動亞東縣3個鄉鎮857戶2321人實現增收。此外,亞東縣每年向亞東鮭魚棲息流域進行增殖放流,投放魚苗3萬尾以上,實現了生態資源良性循環。

走進上亞東鄉瑪曲河畔總投資2.5億餘元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循環化亞東鮭魚魚苗孵化養殖車間。十幾名穿著藍色制服的員工來回穿梭在車間裡,有的在清理魚池,有的在操作機械設備,有的在清點待售鮭魚,一片忙碌景象。

西藏高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貢布介紹,園區解決了29名當地村民就近就便就業,人均年收入約6萬元。

今年28歲的丹增拉傑是上亞東鄉村民,2015年便參加了上海海洋大學組織的水產養殖培訓,如今已經算是養魚的老手了。「除去五險一金,我每月工資到手有4000多元,還能積累很多養魚技術。」丹增拉傑笑著對記者說,「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很方便,還能照顧老人孩子,真的很開心。」

「我們堅持極為嚴格的生產管理原則,與4個亞東鮭魚養殖合作社合作,實現統一育種、統一供苗、統一飼料、統一收購、統一養殖標準,努力提升產品品質,逐步打開產品市場。」貢布說。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聚焦『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目標,讓立體生態產業發展更多更廣地惠及人民群眾,讓全面小康路越走越寬。」對於下一步發展,舒成坤滿懷信心、目標明確,「我們將立足產學研基地,依託各大科研團隊,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亞東鮭魚、亞東木耳等特色產品上進行科研攻關,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並加大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力度,探索開發高原鄉村觀光遊、採摘垂釣休閒遊等旅遊新產品,推動特色產品生產銷售與休閒旅遊服務協調發展。」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記者 汪純 陳林 扎西頓珠 趙書彬 韓劉)

相關焦點

  • 「嬌貴」魚兒如何成就雅安「金貴」產業—聚焦「五雅」產業助力...
    「嬌貴」魚兒如何成就雅安「金貴」產業—聚焦「五雅」產業助力脫貧攻堅之雅魚產業發展2020-04-23 15楊登強(左)已成為生產組組長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養殖時間長、耗費精力,養殖者口中「嬌貴」的雅魚,怎麼就成了村民的致富金、養殖者的發財金、雅安特色的產業經?
  • 上海專家"跨界"育種亞東鮭魚:讓西藏養殖戶快速增收
    (屈琳琳供圖)  春節假期已近尾聲,年前剛從西藏返滬的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心思卻早已飛回到3000公裡外的西藏亞東縣———亞東鮭魚人工繁育場裡,2300多萬粒亞東鮭魚的受精卵,是他最大的牽掛。  「倘若這批鮭魚魚苗的成活率超過一半,那就相當於有1000多萬尾魚苗了。這樣,西藏當地的養殖戶,今年肯定可以增收致富。」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春節,王成輝比平時更忙碌。
  • 【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一條成為脫貧致富法寶的亞東鮭魚
    圖為青山環繞中的亞東生態產業園亞東鮭魚養殖區 攝影:王茜  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採用「繁育基地+合作社+產業園區+銷售公司」的經營模式,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黔西農商銀行:「小產業」鋪出致富路
    「我從十多二十年前就開始養殖,那時候大多數人只能貸幾百塊,他們就已經貸款2000元支持我發展了。」在自己努力和黔西農商銀行信貸支持下,羅澤勳從以前的小打小鬧100來只鴨子發展到今天的3個養殖場、近3萬隻鴨子。
  • 理想混蛋【魚兒魚兒臺中遊】春季不插電專場
    「魚兒魚兒臺中遊,遊來遊去樂悠悠~」理想混蛋唯一的一場春季不插電專場,即將在臺中 Legacy 登場啦!
  • 民樂:發展產業促增收 藥香鋪滿致富路
    來源: 金張掖 舉報   甘肅張掖網民樂訊 近年來,民樂縣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把中藥材產業發展作為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 「小苗木」做出「大產業」 甘肅兩當靈官人走上致富路
    「小苗木」做出「大產業」 甘肅兩當靈官人走上致富路 原標題: 周圍是亞洲面積最大的野生白皮松原生區,俗話說:「靠山吃山」,村支書曹宗孟就依靠育苗產業擺脫了貧困,如今,他更是帶著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曹宗孟與白皮松的「結緣」,還要從2007年說起。因為村子緊靠著白皮松原生區,每到秋季,鄉親們就會去山上的林子裡採種子賣給外來的收購商。
  •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陽高縣正峰澗村的村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駐村第一書記葉建軍,為村裡申請集中連片發展500畝穀子產業項目,化肥、地膜、籽種……發給鄉親們。這樣的場景在正峰澗村已經出現過多次了。村民們笑著說:「我們的第一書記,對我們好著嘞!」村民們口中的好書記叫葉建軍,是2015年8月由陽高縣紀委監委派到王官屯鎮正峰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
  • 江西贛州鋪好產業致富路
    贛州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產業發展為著力點,到2019年實現全市102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決定性成就。  富硒蔬菜:脫貧攻堅的「綠色抓手」  「我們園區生長出來的絲瓜,味道非常鮮美,得到廣泛好評。」提起自己種植的蔬菜,正在大棚裡工作的菜農們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 致富喜悅滿林區——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發展特色產業巡禮
    林區深處松柏香在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的林區內,隨處可見樟子松、落葉松、雲杉等高寒地區品種的樹木,很多幾十年的參天大樹已經是林業職工發展產業的「搖錢樹」,他們每年靠這些母樹林採集樹種,移栽到庭院內或者土地上,靠種苗培育走出了一條立足林業職工實際,符合地域特徵的致富路。
  • 重慶巫山:絕壁上修出致富路
    毛相林回來後坐在老下莊的「井口」之上,看著天坑裡古老的村子,產生了在懸崖上鑿出一條路的念頭。回家後的毛相林,第二天便召開群眾會,擲地有聲地提議修公路。有人議論,有人搖頭,有人懷疑一無資金二無機械,要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當時的村民沒這個底氣和勇氣。
  • 河北武邑:小芽菜「生」出致富路
    河北武邑:小芽菜「生」出致富路 2020-12-19 2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層黨建】太陽升鎮馬營子村:念好「三字經」,帶出致富路
    【基層黨建】太陽升鎮馬營子村:念好「三字經」,帶出致富路 2021-01-11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泰安大河峪村:「獼猴桃」撐起鄉村致富「大產業」
    開發獼猴桃產業,為大河峪村走上致富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6年,大河峪村兩委一班人制定了大河峪村五年發展規劃,把發展獼猴桃作為主導產業,成立泰安市金雞泉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泰安市第一家獼猴桃採摘園,獼猴桃種植面積擴大到220畝,品種擴大到10餘個,實現從7月早熟到11月晚熟品種全覆蓋,這裡的獼猴桃,仿佛一顆顆祖母綠寶石,妝點著山川河水,以及大河峪村美麗的明天……按下美麗鄉村建設「快進鍵」
  • 環保的意義一一鮭魚的洄遊
    在它們的身體中蘊涵著豐富的高濃度氮磷化合物,當然,魚兒本身對此並不關心。它們千辛萬苦地向上遊遷移,只為在那裡產下它們的第一批,也是最後一批愛的結晶——它們的下一代,並且最終在那裡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鮭魚洄遊的過程中,它們身上部分皮膚的顏色會從金屬銀色轉變為紅色,而且因為它們不再進食,所以體重也會變輕,體內的脂肪含量也會持續減少。
  • 黃河水淌出致富路
    特色民宿讓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黃靈燕攝高高的院牆上、鐵製的護欄上,裝飾著舞蹈畫面——一個個小人兒手拉手集體舞蹈,古樸中透著靈動,隱隱瀰漫出一種遠古文化的神韻。  今年50歲的文強措是土生土長的班多人。這個跟大豆、青稞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藏族婦女如今已經嘗到了發展鄉村旅遊的甜頭。北京、上海、廣州、四川……南來北往的遊客對她的藏繡稱讚不已。  在文強措眼中,村子旁邊的黃河就像是守望者,見證著家鄉的發展。
  • 不是鯉魚,也要躍龍門,鮭魚洄遊背後的艱辛
    景區的「鯉魚躍龍門」引人注目,視頻中泛著水光的魚兒逆流而上,在如雪崩瀉的水流落差處堅強地跳躍著。自然條件下每年4月中旬至6月是細鱗鮭的產卵期,湍急的淡水與恰當的水溫有利於產卵,鮭魚的卵也只能在淡水中存活。
  • 臨江市西大川村的致富路
    近年來西大川村幹部和群眾依託地緣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在脫貧攻堅中深入推進產業發展,保證群眾持續增收,實現了從貧困村到致富村的轉變。西大川村支部書記謝兆偉介紹說,近年來,西大川村以發展特色種植、生態旅遊為起點,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村內道路逐步得到硬化、亮化,黨政引領凝聚人心,幹群聯手同心同力,打響了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新增了柵欄、路燈,修繕了村部,西大川村煥然一新。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 小土豆蝶變展新姿——定西市安定區發展馬鈴薯產業見聞
    原標題:小土豆蝶變展新姿——定西市安定區發展馬鈴薯產業見聞    秋日的暖陽,照耀在定西廣袤的田野上。記者來到馬鈴薯主產區的安定區,目睹了日新月異的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從近距離接觸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全過程,深切感受了脫貧帶貧程度高、農民參與程度深的馬鈴薯產業。    小小原原種 走向大世界    脫毒馬鈴薯種薯,是馬鈴薯生產的核心。    來到定西馬鈴薯研究所,連棟溫室裡一片綠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