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如何製作大醬的那些事兒?

2021-02-26 食尚小米尋味美食遊記

點擊上方藍色「食尚小米尋味美食遊記」,輕鬆關注

更多韓國文章點擊下面文字:


 

食尚小米在漢沽,在盛產蘋果和美女的大邱市必吃的六大美食!逛韓國首爾必須要溜達的幾個地界兒在哪兒?

在韓國嘗到蔡瀾先生品味過的參雞湯

去濟州島沿著韓國樸槿惠總統路線品嘗美食體驗那裡的「傳統市場」


 

在韓國的飲食文化中,大醬的地位至關重要。韓國人說:「大醬做得味道好壞關乎家運興衰」。意思是說,醬的好壞不僅涉及到全部飲食的味道,而且在一年中製作的醬味道和顏色都好的話,這一年當中全家人心情愉快,身體健康,也會得到周圍人們的好評。可見,韓國人特別重視醬的製作。

很多人去了韓國一定不會忘記去品嘗韓國大醬的,說起韓國大醬很多人可能並不太了解,其實韓國大醬跟中國的醬基本上意思相同.

在古代朝鮮,做菜主要是用醬來調鹹淡.醬是朝鮮民族飲食的基本調料,又是主要的副食品.醬有清醬、大醬、辣椒醬、汁醬、青苔醬、黃醬等種類.烤肉、烤魚有時要抹上辣醬或大醬,還可以用醬燒制各類菜餚和湯汁,十分美味.中國古文獻《三國志》曾提到朝鮮半島的大醬,而日本則稱大醬為"味噌".在《大長今》中,長今也將大醬叫"味噌".(實際味噌也有米味噌原料的)

朝鮮民族一般在農曆十月製作大醬,《大長今》對制醬的過程有詳細的描述:先將大豆煮到呈煙色後,在石臼裡舂碾成豆沙狀之後製成醬坯.大醬坯一般製成方塊形或圓形,重三五斤,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風乾三五天,然後用稻草等將大醬坯系好,懸掛在房梁上,晾曬40天左右,取下來,再一層醬坯、一層稻草擺放在溫度、溼度適宜之處,使其自然發酵.

製作成醬糗子進行發酵,然後加鹽水泡製出來的液體稱之為「醬油」,在泡製後的醬糗子裡放入鹽重新發酵後稱其為「大醬」。

辣椒醬是將糯米粉揉和成圓團放入沸水中煮熟,與已在麥芽糖中碾好的醬糗子末充分攪拌,倒入辣椒麵調好顏色,用食鹽調好味道,最後再鋪上一層食鹽用網套好,在陽光下讓其成熟。

在韓國,泡醬從來就是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都說「醬味之變,兇兆也」,他們對泡醬的要求特別苛刻:選擇在每年10月裡的良辰吉利;若干次清潔醬缸;祭禮醬缸臺;預先準備好水,泡製過程中也需要持續的精心護理。

韓國人對醬的製作要求特別苛刻:選擇在每年10月裡的良辰吉日;若干次清潔醬缸;祭禮醬缸臺;預先準備好水,泡製過程中也需要持續的精心護理。在韓國古代宮廷中甚至設有稱為「醬庫媽媽」的尚宮職位管理醬缸。並用麻繩編制布襪狀紅色辣椒倒掛在缸口封上金線以祈禱更好的醬味

也有可以放下腿坐著的座位

韓國人喜歡盤腿而坐一起吃吃喝喝

#食尚小米尋味韓國2016#在韓國慶尚北道的安東市跟韓國人一起體驗當地韓牛的燒鍋美味、

拌勻即可食用、配上放入燒汁的中間凸起的鐵鍋中鋪上厚厚的韓牛肉大片、上面再鋪上金針菇和粉條、大蔥,待鍋燒開將肉片剪短、乎吃的東西不多貴在熱鬧!

放入燒汁的中間凸起的鐵鍋中鋪上厚厚的韓牛肉大片、上面再鋪上金針菇和粉條、大蔥,待鍋燒開將肉片剪短、

飯店外面就是做醬的地方

看著飯館外面的大醬缸喝一碗大醬湯更是過癮!辣椒其實不辣[陰險][來]辣白菜終於吃頂了[嘻嘻]

您是老闆?或者身邊有朋友開了新店,歡迎聯繫我,小米我很樂意去跟您聊天!聊您創業的故事,介紹您的地方,成為您的朋友。

請掃二維碼關注我的微信公共帳號,或者聯繫我的經紀人:13910502630

新浪微博@食尚小米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食尚小米尋味美食遊記」是「食尚小米」新的與大家交流的一個平臺,介紹美食菜譜,介紹好吃的餐廳,各地遊記。食尚小米是個愛吃、愛玩的人,已經出版了9本美食暢銷書籍,遊歷過很多國家,為多個美食專欄供稿。個人微博粉絲達到100多萬,同時也是央視《中國味道》嘉賓!央視二套美食節目《回家吃飯》美食顧問兼飯小二啊!如《詠樂匯》等多個央視美食節目的美食策劃兼主持。

相關焦點

  • 東北的蘸大醬製作方法
    東北大醬的做法,這次整個的做醬過程都拍了圖片,也用文字詳細整理了做法,想自己做東北大醬的朋友可以先存著,到了再次做醬的日子可以自己試試~~東北大醬的味道類似於韓國做醬湯用的醬味道,不能理解,因為鮮族人在東北的很多,時間長了和漢族以及東北的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都有些交叉
  • 農家大醬的做法
    大醬下醬時水和鹽是可以同時放的 老一輩的做法是醬引子(東北的叫法)和蒸好的黃豆 一起下醬 來看看做法吧如何在農村製作大醬
  • 大醬
    看到這一段,我強烈地懷疑王朔在這裡諷刺山東人,以他部隊大院出身根正苗紅的高貴出身冷眼俯瞰出生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落後地區的那些出身貧農的普通人。    醬對於煎餅來說,是最佳拍檔,沒有抹醬的煎餅卷大蔥,就失去了靈魂。煎餅起韭菜抹大醬,味道更佳。    兒時在牛家院西村居住8年,穿梭於各家各戶,品嘗小夥伴們各家的大醬,是每天的日常。
  • 大醬在我們農村的製作方法
    家鄉的美食可以說很多,大醬及是一道特殊的美食,我們的很多青菜都是蘸醬吃的,俗話說大蔥蘸醬越吃越胖,幹豆腐卷蔥都很好吃,可這裡面得有大醬,不澆上點醬是不好吃的,今天給大家說說東北大醬的一種做法,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點,都不盡相同。
  • 入鄉隨俗,韓國的泡菜和大醬你還習慣嗎?
    韓國飲食 泡菜 韓國泡菜的種類繁多,一直支配著韓國人口味的泡菜正走向世界,在徵服世界眾多人的口味,據說泡菜的出口量是世界第一。 泡菜是韓國人不可或缺的一種副食。雖說都叫泡菜, 但實際上泡菜的品種多如牛毛。
  • 請問什麼牌子的大醬好吃?
    東北大醬,做法大同小異。但神奇的是,不同的人做,不同氣候條件下做,不同時節做,味道也會有不同的差異。甚至在做好後經過時間的沉澱。味道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在超市裡包裝好的大醬,都不是家裡下的農家醬的味道。裡面幾乎都有小麥和防腐劑。小麥影響了大醬的味道,防腐劑已經把黴菌殺死了,工廠裡生產的大醬這麼做的目的,是防止大醬變質和降低成本。好的東北大醬,都是用純黃豆做成的。
  • 韓國大醬湯是韓國特色料理,大醬的脂肪含量少,熱量低
    醬是韓國人最愛的調味料,大醬可用來做大醬湯。大醬是由黃豆經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大醬的脂肪含量少,熱量低,用來做大醬湯多食易有飽腹感。韓式大醬湯有熱湯、涼湯兩種。涼湯是用大醬調成湯,再放入黃瓜絲、辣椒醬、蔥花等作料而成。三伏天喝涼湯,去暑解熱。韓國女人以做大醬為榮,朝鮮多少代,大醬就是他們的國食,《大長今》裡講到有一年大醬變味,整個皇宮都亂了套。
  • 韓國大醬為何如此誘人?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淳昌郡的地下水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為製作大醬提供了天然的優質水源,使當地生產出的大醬的味道比韓國其他地方的更加香醇濃鬱。財經頻道特約記者劉崢我現在在淳昌當地一家用傳統方法製作大醬的作坊,每年的11月份是這裡最忙碌的時候,製作傳統的大醬首先要將大豆煮爛,然後做成這樣長方形或者圓形的醬塊,匠人們通常要趕在天氣逐漸轉冷,空氣乾燥的時候
  • 韓國大醬為何如此誘人?一起去原產地找答案→
    作為韓國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調料,大醬可以用來做湯,也可以用來拌菜,那麼它是怎樣被釀造出來的呢?韓國南部的淳昌郡是韓國著名的大醬之鄉,年產量佔到韓國醬類總產量的四成以上。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淳昌郡的地下水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為製作大醬提供了天然的優質水源,使當地生產出的大醬的味道比韓國其他地方的更加香醇濃鬱。
  • 韓國燒酒的那些事兒
    三個月前,公眾號曾發過一篇關於韓國酒文化的文章,講的是韓國現代社會芸芸眾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開發和詮釋當代韓國酒文化的。今天這篇短文,我們來一起扒一扒有關韓國燒酒的那些事兒。      一提起韓國燒酒,大家肯定最先想到的是「真露」。
  • 韓國有個「大醬村」
    在韓國有很多製作大醬的地方,江原道旌善郡大醬村即是其中之一。旌善郡大醬村與大提琴藝術家共同經營,利用當地原生材料採用韓國傳統手藝製作養生食品的方式製造大醬,既符合現代人的養生學,還可以讓遊客親臨原初生活狀態下的大醬村,傳承民俗文化特色。
  • 東北大醬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說到東北,大家除了冷以外其實還一定會想到那些什麼都可以燉的東北菜,而就像四川的豆瓣醬一樣,東北也有不能分開的東北大醬,這些東北大醬無論是生食、炸醬、還是用它爆鍋,反正是頓頓離不開。即使飯桌上沒有什麼菜,幾根大蔥蘸醬也能吃飽肚子,反之現在餐桌上豐富了,有雞鴨魚肉,東北人也喜歡來點蘸醬菜調口味,總是覺得沒有大醬吃飯都不香。那麼大醬到底是怎麼做的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首先就是黃豆!豆子洗乾淨後放入大鍋中煮,先大火後小火煮三個小時左右,看水分差不多時關火,燜了一個晚上。讓豆子的顏色變成偏紅色。
  • 家庭傳統的東北大醬做法
    夏日裡,將園子裡的黃瓜放在井水中冰涼,在大蔥地裡擇些嫩葉,幾個茄子包,幾根長豆角,新鮮的大蒜,然後蘸上大醬咬一口,那才叫爽脆香甜時要暴哂翻攪,雨天時要加蓋,還要加紗網防蟲蠅,好多的活。每次搗醬的時候,大醬香氣撲鼻,新鮮的黃色從醬缸底部翻滾上來,讓人垂俺涎欲滴。夏日裡,將園子裡的黃瓜放在井水中冰涼,在大蔥地裡擇些嫩葉,幾個茄子包,幾根長豆角,新鮮的大蒜,然後蘸上大醬咬一口,那才叫爽脆香甜。
  • 東北大醬的正確做法
    去過東北的都知道,蘸醬菜裡的那碟貌似有點醜味的大醬,其實不用擔心,那是發酵之後的味道,吃起來可是很香哦。東北農家幾乎家家都要有自己的大醬,在舊時候,大醬和鹹菜伴隨著走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有了它,即使沒有菜,照樣能吃得飽飽的,要不東北咋口重呢?和吃這個有直接關係,大醬是怎麼做的呢?往下看。
  • 沒想到大醬的歷史這麼悠久,難怪東北人這喜歡吃大醬?
    好像直到前年我父母還在堅持每年都要自己做一點大醬,對於很多傳統東北家庭來說,大醬確實是不能缺少的一味調料,這就好比北京人對於芝麻醬的感情、山西人對於陳醋的感情、那麼多人對於辣椒的感情差不多。其實東北人喜歡吃大醬的原因也不複雜,基本就兩大方面:其一【歷史傳統帶來的飲食習慣】自古中國人就有食用豆漿的習慣,這是古人對於黃豆這種食材的神奇利用之一。在西漢年間史遊所著的《急就篇》就有:「蕪荑鹽豉醯酢醬」的記載,在隋唐時期滿族人也已經開始製作豆醬了,二十四史中的《金史》就有:女真人「以豆為醬」的記述。
  • 大醬,就是東北人的命根子
    醬對於東北人的意義,就像是陳醋對於山西人。油潑辣子對於陝西人,麻醬對於北京人。在東北,每一個家庭婦女做菜都離不開大醬。東北人吃大醬的傳統,大概要追溯到滿人入關之前。據說和老罕王努爾哈赤有極大的關聯。當時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開始了對明朝徵戰的時候, 由於長期的缺鹽,八旗子弟兵的體力逐漸下降。努爾哈赤想出了解決軍中缺鹽的辦法,就是讓部隊每徵戰到一地,都要向女真部落徵集豆醬,著急的時候,來不及做飯就打飯包吃。既方便快捷又美味的大醬就成了八旗軍中 必備的軍需品之一。行軍打仗時,總讓軍廚帶上大醬。
  • 為什麼韓國人的飲食是這樣的?
    經常看韓國美食節目,發現她們真的每餐離不開泡菜,各種醃菜,每道菜離不開辣椒,辣椒粉,辣椒醬,大醬,大蒜等等做調料。
  • 韓國人為什麼愛「發明」?| 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02
    中國網民首先表示不可理喻,諷刺「整個宇宙都是韓國人的發明」。民族氣節強大的韓國網友,這一次也無法全盤接受漢字是自己人的創造了。社交平臺上,有人直接而不失禮貌地建議專家:憋 瞎 說。畢竟——如果漢字源於韓國,韓國人將很難解釋自己普遍不學漢字、不識漢字的現狀;如果漢字源於韓國,政府也無法合理化官方限制漢字使用量的動機。
  • 南方媳婦嫁到東北後,才領略到大醬的魅力,一碗大醬,萬物皆可蘸
    南方媳婦嫁到東北後,才領略到大醬的魅力,一碗大醬,萬物皆可蘸。單位有個女同事,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來自江蘇南京,後在東北上大學,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就成了一個東北媳婦。作為南方人,在江浙一帶習慣了清淡口味的飲食,剛開始在東北學校還沒真正體驗到地道的東北風味,當嫁到東北後,才讓她體會到飲食上的差異,最讓她震驚的是,在東北的家庭餐桌上,頓頓都少不了東北大醬,可以說任何的蔬菜都可以蘸醬菜,以至於她說:給東北人一碗大醬,萬物皆可蘸醬吃!東北大醬是用黃豆製作的一種醬料,東北人的傳統美食,東北人做豆醬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不了情緣,黑土地上的大醬和「飯包」
    東北大醬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吃法與做法。與東北大醬相匹配的是東北人的蔬菜生吃!當然比較經典的還是生蔬菜「蘸大醬」。與東北大醬有聯繫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性吃法還是「打菜包(也稱飯包)」農家大醬的製作工藝其實還是比較簡單,一般是把大豆直接用大鐵鍋烀熟,然後上石碾子壓碎再攥緊成一個一個的圓球狀糰子,然後放在室外晾曬若干天,讓豆瓣糰子自然發酵,這就是第一次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