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惠能大師在其《壇經》中提出了著名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著名論斷,一語道出了佛學的真諦。
現如今,網上很多專家都把佛學的這一思想定性為唯心主義思想,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佛學如果真像這些專家所言,僅僅只是唯心主義的思想,那麼佛學也就沒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了!要想知道佛學是不是唯心主義,得首先了解佛學的教義究竟為何,專家們連佛學最基本的概念都不了解,就開始妄談佛學是什麼樣的,這似乎有失嚴謹的治學態度。
一、佛學是唯心主義嗎?
在這裡,我首先要說的是佛學並不是唯心主義,同樣也不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而是超越了二者的對立。
這一點,和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思想有點接近,但較之更為深刻,佛學裡面包含一種很高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思想,只有親身實修才能一步步的悟入。佛學需要實證,這一點和康德哲學相比,要困難得多,因為哲學只要真正領悟到了就可以,但佛學不行,必須親身實證一步步來,一點點破執,最終破無所破後「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再一步步證悟到「無餘涅槃」,並最終得證佛果。
佛境界之深,不可思議,不可言說,能思能想的都在相中,都在住相。這就像康德哲學的現象界一樣,但凡能思能想的,都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語言所能描述的也僅僅只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而佛之境界超脫了現象界,和康德哲學的本體界類似,都是不可言說的。但佛學和康德哲學不同的是,康德認為本體界永遠不可以被認知,只能去信仰,但佛之境界則不同,是可證得的。這裡面蘊藏著很深的認識論思想,非陷入相(如康德的現象界)中而無明的我們所可思得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佛學絕不是唯心主義!
既然佛學不是唯心主義,那麼佛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將就佛教的唯識學思想來加以說明。
二、唯識論的八識
第一位心法,共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的意義有六:
集起名心。集諸法種子,起諸法現行故。此義唯屬第八心王阿賴耶識,其他心法沒有這種功能。若就現行集起,則通其餘的諸識。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此有能集所集的意義,但此處唯取能集名心,能燻積諸法種子於第八阿賴耶識故,所以不屬第八心王。緣慮名心。八個心王俱能緣慮自分境故。心又名為識。識是了別義,即於自所緣境分別了達。細了別通於諸識,粗了別唯局於前六識。心又可名意。意即思量,有無間覺與現思量二義,無間覺通於諸識,現思量唯局於第七識。據特勝的別義,則唯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如《楞伽經》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如下圖所示:
總結
從上面的簡單介紹,我們就可以發現,佛學之「心」絕不是唯心主義的心,而是一種很高深的類似於認識論,本體論的思想。所以,說六祖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思想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可以休矣!
由於篇幅原因,對於唯識學的八識思想沒有加以細說,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逐一展開,以彌補這一缺憾。
好,謝謝大家!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