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是唯心主義嗎?六祖慧能的「仁者心動」,心識所指為何

2021-01-14 妙行無相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六祖惠能大師在其《壇經》中提出了著名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著名論斷,一語道出了佛學的真諦。

現如今,網上很多專家都把佛學的這一思想定性為唯心主義思想,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佛學如果真像這些專家所言,僅僅只是唯心主義的思想,那麼佛學也就沒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了!要想知道佛學是不是唯心主義,得首先了解佛學的教義究竟為何,專家們連佛學最基本的概念都不了解,就開始妄談佛學是什麼樣的,這似乎有失嚴謹的治學態度。

一、佛學是唯心主義嗎?

在這裡,我首先要說的是佛學並不是唯心主義,同樣也不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而是超越了二者的對立。

這一點,和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思想有點接近,但較之更為深刻,佛學裡面包含一種很高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思想,只有親身實修才能一步步的悟入。佛學需要實證,這一點和康德哲學相比,要困難得多,因為哲學只要真正領悟到了就可以,但佛學不行,必須親身實證一步步來,一點點破執,最終破無所破後「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再一步步證悟到「無餘涅槃」,並最終得證佛果。

佛境界之深,不可思議,不可言說,能思能想的都在相中,都在住相。這就像康德哲學的現象界一樣,但凡能思能想的,都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語言所能描述的也僅僅只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而佛之境界超脫了現象界,和康德哲學的本體界類似,都是不可言說的。但佛學和康德哲學不同的是,康德認為本體界永遠不可以被認知,只能去信仰,但佛之境界則不同,是可證得的。這裡面蘊藏著很深的認識論思想,非陷入相(如康德的現象界)中而無明的我們所可思得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佛學絕不是唯心主義!

既然佛學不是唯心主義,那麼佛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將就佛教的唯識學思想來加以說明。

二、唯識論的八識

第一位心法,共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的意義有六:

集起名心。集諸法種子,起諸法現行故。此義唯屬第八心王阿賴耶識,其他心法沒有這種功能。若就現行集起,則通其餘的諸識。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此有能集所集的意義,但此處唯取能集名心,能燻積諸法種子於第八阿賴耶識故,所以不屬第八心王。緣慮名心。八個心王俱能緣慮自分境故。心又名為識。識是了別義,即於自所緣境分別了達。細了別通於諸識,粗了別唯局於前六識。心又可名意。意即思量,有無間覺與現思量二義,無間覺通於諸識,現思量唯局於第七識。據特勝的別義,則唯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如《楞伽經》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如下圖所示:

總結

從上面的簡單介紹,我們就可以發現,佛學之「心」絕不是唯心主義的心,而是一種很高深的類似於認識論,本體論的思想。所以,說六祖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思想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可以休矣!

由於篇幅原因,對於唯識學的八識思想沒有加以細說,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逐一展開,以彌補這一缺憾。

好,謝謝大家!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來參參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出自《六祖壇經》第一品《行由品》,是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時常引發大家的思考和爭辯。在哲學領域,這個故事也常被作為唯心主義的典型例子而提起。那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真意?01先說故事。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六祖慧能與《壇經》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再說一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六祖最後囑託罷,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十一月,廣州、韶州、新州三郡官員及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告說:「香菸指處,師所歸焉。」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  其他版本的《六祖壇經》  中心思想  《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中國特有的禪宗,確立過程很長,經歷了自達摩東來,開創全新的禪學派別,到五祖弘忍,建立禪師僧團,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南禪宗,經神會至馬祖道一,完成南禪宗對北宗的壓倒性勝利,最後到百丈懷海,確立禪師僧團的清規和生活方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之中的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六祖與徒眾作最後的告別時,說:欲求見佛,但識眾生。說:自見本心,自成佛道。說:法身報身與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認為,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六祖的最後遺偈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六祖慧能大師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與衣缽成為傳法繼承人,世稱禪宗六祖。
  • 佛教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思維決定行為,六祖這次是真的準備「出山」了!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神秀上座思惟良久後作偈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對此的評價是只到門前,尚未入得門見自本性。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並因此而密受衣法,成為禪宗六祖。《楞嚴經》中所說的「前塵虛妄相想」,它會成為一種影像落在於意識中,而成一種內在的有相法塵,成為一種障道的因緣。
  • 慧能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為什麼錯誤?
    佛教有一句名言:一切唯心造。但有一個問題我們不能迴避:「你」的存在是「我」創造的嗎?顯然不是,你只屬於你自己。但你的世界沒有你也確實是不存在的。真相是:一切有完全一樣的本性,而非共同的本性。一切的存在都是變動,變動根自不動,「不動」就是一切的本性。
  • 電影:六祖慧能傳
    向雲鵬  郎雄  鳳飛颺  ,這個電影屬於劇情片,《六祖慧能傳》劇情簡介:六祖出世有二僧人至府送名,上慧下能,慧能三歲喪父,家貧失學,以賣柴為生。更多精彩劇情,請在線觀看《六祖慧能傳》.   我們知道的六祖大師的故事是,他於24歲時,一次在市賣薪時,偶聞一人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然開悟。  我們知道六祖惠能的真身至今安坐在南華寺的大殿裡。
  • 六祖慧能的傳奇人生,圓寂後留下兩則預言
    說起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在世人眼中只有兩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一位是西去求法的玄奘大和尚,另一位是一聞而悟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他們的傳奇事跡被人所津津樂道而流傳了下來,同時這兩位高僧也留名佛史,成為出家人和在家人學習的榜樣。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栽種中國最牛菩提樹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受戒!
    始建於三國時期的光孝寺,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是羊城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剎,民諺自古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該寺最初為南越王趙佗之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吳國都尉虞翻將其擴建並在此講學,後改建為廟宇。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神秀的原詩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六祖慧能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本來混跡在獵人隊伍之中,因獵人隊伍而受到保護,而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六祖不僅不捕獵,相反卻還破壞人家捕獵。如果你是獵人,你難道不會因此生氣嗎?甚至還會為此和六祖大打出手。因為六祖破壞了這些人的生產勞作,不能讓這些獵人正常生活。但是六祖卻因為自己的信仰,這樣堅決地做了。
  • 佛教 禪宗真的不論禪定解脫嗎?或許你我都錯了!
    那就是「智慧觀照,內外明澈,識自本心」。起用智慧觀照自己的心,達到內外明澈的境界就是識自本心,也就是明心。六祖慧能大師接著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我們識自本心了,也就是明心了。那麼我們就獲得了根本的解脫。而這種根本解脫就是真正的般若三昧。
  • 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幡在動,因為風是看不到的,這也是大多數學佛者,常常忽略的,很多人學佛,只注重修福報,卻忽略了能夠,真正讓我們見性的東西,那就是智慧。
  • 禪鬥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正邪人生
    而菩提、明鏡與拂拭,不正是佛與禪的符號和功課嗎。你說禪宗另有品格,講求自然、隨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精髓是頓悟。那麼,問題來了,頓悟以後做什麼,是否還要再頓悟、續頓悟、反頓悟?是否還要讀經、參禪、穿袈裟,是否還要吃喝拉撒,是否還要化緣求供俸?經還是要讀的,否則拿《壇經》來做什麼;袈裟也還是要穿的,如若不出示袈裟慧能怎能成為六祖;吃喝拉撒和化緣求供俸,更是一樣都能不少。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在禪宗長期流傳過程中,《六祖壇經》形成很多不同的寫本或版本。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如六祖大師的「風吹幡動」這一公案,讓法性寺的僧人一下子就知道,來者就是黃梅山五祖的傳人,關於這段公案,《壇經》如此記載,即:「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