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們,太平鎮的杏熟了,大家快來看呀,你看這杏(heng)好不好,我(e)還沒有牙,給你咬一口,好吃得很!」操著一口佟湘玉的關中方言,80多歲的崔淑俠奶奶對著手機,一邊介紹杏,一邊大口試吃。
因為直播賣杏,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太平堡村的這位「40後」老人火了,穿著花外套,她直播帶貨起來興致勃勃,毫不怯場,跟比自己小半個世紀的主播們「打擂」也一點不害怕。
除了受數萬網友矚目,媒體採訪也要排著隊來,即使在央視的攝像機面前,她也笑得爽朗。不到3天吸粉千人,每天助銷家鄉太平紅杏過萬元,她跟自己的抖音名「豪henɡ老太」一樣「豪橫」。
「吃貨」奶奶直播,妙語連珠
「我喜歡吃杏,這杏聞起來是玫瑰味的,當時為了吃杏才嫁到這兒來的。」
「大家要是能來我們村,在我家樹下吃,哪個軟了吃哪個,哪個紅了吃哪個,隨便吃!」
「肉杏、梅杏是太平紅杏最好的品種,蜜甜蜜甜,我80歲了,軟一點的杏一次也能咥七八個,大家要買,趕緊下單子,趕緊下單子……」
每年5月中旬到6月初是太平紅杏成熟季節,這段時間也是兒子、孫子最忙的時候,為了能給孩子們幫點忙,在鹹陽市生活的崔奶奶,農忙時回到太平堡村老家幫孩子們打個下手,套套包裝、照看一下門戶。
孫子王亞樓做電商生意5年了,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工作都沒法展開,他一直都想採取直播的模式,能與顧客面對面交流,5月24日,他和弟弟將直播設備架了起來,他自己上陣直播,雖然直播間裡只有三四個人,可面對著鏡頭,他有些放不開,不知道該說什麼,招呼家裡人都試了試,效果還是不理想。他笑說:「我這就是把攤擺起來了,卻不知道怎麼吆喝,奶奶在一邊看著,反而著急了,說『你們這些沒出息的,讓我來』。」
奶奶做過小生意,在她看來「直播帶貨和擺攤賣貨的吆喝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一個是對著人,一個是對著手機,」沒想到第一次做主播的奶奶,講起自己最熟悉的杏子時,思維靈敏,遊刃有餘,憑著對杏子真切的喜愛,和多年來做小生意的經驗,直播間很快「熱」了起來,看著粉絲量譁譁往上走,王亞樓很驚訝。
奶奶第一次直播時,王亞樓的弟弟覺得有趣,就拍了一個小視頻上傳到短視頻平臺上,用了類似「80歲奶奶都直播了,我們年輕人有什麼理由不努力」的標題,沒想到被本地媒體報導後,又來了一些媒體採訪,3天不到,帳號就增加了近千名粉絲。
王亞樓試著分析了原因:「奶奶也不識字,就自己講自己的,一連串一直說,還講的是土話,我們的直播像電影一樣很快就結束了,但她可以跟電視劇一樣講很長,很多粉絲在直播間裡就想一直聽她說下去。」
奶奶自己的這部電視劇,從自己姑娘時期開始講,絮叨著自己家在崔郭村,因為愛吃杏而嫁到了太平堡村,年輕時和老伴賣過棗饃,搞過農具生意,為了養活一家老小,跑遍了周圍各村,做了幾十年大大小小的買賣,她深諳生意之道:「不管在哪裡賣,都必須實在。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網絡銷售也不能把次的說成好的。」
這些日子,她每天早上8點開始直播2個小時。直播前,王亞樓特意叮囑了崔奶奶直播要涉及的內容,要跟網友介紹紅杏,告訴他們在小黃車處可購買等。可奶奶根本不聽,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上了直播還是講著家長裡短,給大家看包裝現場,還說到太平紅杏又叫大唐紅杏,是唐太宗最愛的杏子,邊講邊試吃,酸酸甜甜的軟肉杏,她每天能吃六七個,以前可是能吃四五十個的。
王亞樓覺得這樣也好玩,直播過程中,他就負責幫忙回答網友的問題,給奶奶解釋別人在問啥,然後奶奶就用自己的方式給人家去解釋,「她是主角,我們是助手。」他告訴奶奶現在網友都親切地稱呼她為「杏(heng)奶奶」時,奶奶也很高興。
「土疙瘩」的「潮事業」
31號晚上訂單處理完後,王亞樓打開直播帳號,沒想到一上播訂單就爆了,「訂單一秒一個,下單成功一個接一個,讓我們一下子應接不暇,感覺特別驚喜,但又措手不及。」因為諮詢數量增多,他們還臨時增加了兩個客服來回復。
自從開始直播後,每天都有媒體跑來家中採訪,有時一天就有三場,奶奶都如常應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大,奶奶面對鏡頭很『淡定』,身經百戰一樣。」 王亞樓笑道:「大家喜歡我奶奶,可能也是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吧。」
因為有奶奶帶貨,整個銷售季,王亞樓工廠的杏比前兩年多賣了1萬多件,來給王亞樓送貨的老鄉們很開心「今年有疫情,以為杏會不好賣,沒想到『杏(henɡ)奶奶』這麼『橫』,幫我們賣出這麼多!」
太平鎮是「杏棗之鄉」,2015年當地的「致富果」紅杏滯銷,從高峰時期的每斤近2元降到4毛錢,而鮮杏一旦成熟又極易腐敗,果農只得忍痛賤賣。王亞樓跟父母一起,6點天剛亮就去田裡採摘,忙活一早上,三個人的收入還不到50元,而來收果子的客商則在田邊的躺椅上睡覺,「我特別替父母感到不值。」
當時電商剛火起來,太平鎮還沒人通過網際網路售賣水果,因為想替父母和鄉親們拓寬增收渠道,王亞樓決意回鄉創業,一個大學生回鄉當起了「莊稼漢」,還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家人反對、鄰居不解,但王亞樓鐵了心要當「新農民」,告訴大家自己有計劃。
往年王亞樓家的蘋果會以0.8元的單價盡數賣給水果商,而第一次通過電商銷售,一斤蘋果就賣到1.5元,僅這一項就為他家增收2萬餘元,鄉鄰果農聞訊慕名而來尋求合作,王亞樓現在還記得自己開著三輪車在雪地裡面奔馳的場景,「當時真的太二了,但很有幹勁。」
合作的鄉親多了,市場大了,銷路穩了,果農們也有了議價權。王亞樓註冊了陝西自然出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空港新城開了首家社區工廠,與全鎮97戶貧困戶籤訂幫扶協議,在提質增產的同時,優先收購貧困戶果農的水果。在他的帶動下,全鎮電商、微商發展到300多家,通過電商平臺,家鄉的水果、土雞蛋、特色中藥等被賣到了全國各地。
王亞樓說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太平「土疙瘩」,他在企業的文化衫上印著「美不美家鄉水 親不親故鄉人」,今年奶奶的直播火了,他希望「杏棗之鄉」的美名可以藉此走得更遠,他還打算著,申請一個「杏奶奶」的商標,專供牙口不好的老人,讓他們像奶奶一樣,即使沒有一顆牙齒了,也能吃到喜歡的水果,有最打動人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