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陪審團制度

2022-01-02 十一點半講歷史

收錄於話題 #奇趣知識 11個

大家都知道美國有一種陪審團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在符合條件的普通公民中隨機抽取12個人組成陪審團,然後由這12名陪審員而不是法官來裁決被告是否有罪。由於陪審員是從公民中隨機抽取的,所以他們之中什麼樣的人可能都會有。這裡面可能有學歷高的,也可能有完全沒讀過書的,可能有百萬富翁,也可能有碼頭工人。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任何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中,對案件進行審理是一件很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受過專業訓練的法官去做才對,怎麼能隨便找12個人來審理呢?但在英美人民看來,從社會中隨機抽取出來的12名陪審員有不同的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因此他們就代表了整個社會的主流意志。由他們來對被告進行裁決,就代表了整個社會對於被告的裁決。除此之外,在英美文化中,人們對於政府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信任感。所以由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的陪審團進行裁決,也會讓他們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因為對被告進行審判的是和他一樣的「同類」,而不是掌握著暴力機器的政府。在美國國父眼中,陪審團制度是用來對抗暴君政府的終極武器,託馬斯·傑斐遜曾經說過,「陪審團制度是人們能夠設想出來的唯一一個把政府釘在憲法原則上的錨」。除了國父之外,美國大眾也對這種制度頗為感到自豪。在這裡推薦大家看一部電影《十二怒漢》。這部電影說起來也很神奇,它是一部1957年的黑白電影,整部片子的劇情就是十二個男人作為陪審員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交談、辯論、爭吵。但就這麼一個單調場景中發生的事卻被導演拍得峰迴路轉、跌宕起伏。在《十二怒漢》這部電影裡,12名素不相識、互相之間連名字都不知道的陪審員為了決定被告是否有罪,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後上演了一出美國式的「絕不冤枉一個好人」的動人故事。當然,這樣的故事多少都有為了藝術創作而誇大的成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根本沒興趣去履行他們的陪審團義務。去當一次陪審員,少說也要花上幾天時間,如果碰上大案子,花上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都是有可能的,比如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就持續了整整八個半月。如果履行陪審團義務的這個人是政府僱員或是在大公司上班的話,這段時間還是有工資可領的。如果是在小公司上班或是打零工的人,這段時間很可能就沒有收入了。另外,就算有工資拿,幾個星期不在公司,業績怎麼辦?談了一半的訂單怎麼辦?所以很多人都拼命地想要避免履行這個陪審團義務,在網上搜一下「如何逃避陪審團義務」(How to get out of jury duty),會跳出來一堆答案,告訴你在被隨機選中後怎樣合法地避免去參加陪審團,這些方法包括:1)證明家裡有小孩子需要照料或者有一個重要的考試要參加,所以你在短期內無法履行陪審團義務;2)主動申請把自己履行陪審團義務的日子提前到距離現在較近的時間,這些案子的陪審員人選大多數都已經定好了,你只會被作為替補列入名單,有很大機會根本就不需要去法庭;3)在一些州,你可以在收到履行陪審員義務通知後趕緊預約一個小手術,到時把這個預約給法官看,法官可能會同意你推遲履行陪審團義務。如果上面的辦法都不行,你還可以嘗試故意讓自己在陪審員篩選階段被淘汰掉。在美國,訴方和辯方律師都有權要求從陪審團成員中剔除掉一些人(peremptory chanllenge)。所以有人會故意利用這次機會讓某一方律師把自己從陪審團成員中踢出去,從而避免參加陪審團。這些方法有:1)見雙方律師的時候,穿一套得體的西裝,手裡拿一份財經報紙,總之打扮得一副精英範,很有主見的樣子。而律師通常比較喜歡那些情感容易被煽動、比較容易被他人說服的人來擔任陪審員,這樣他們的各種辯論技巧在法庭上才有用武之地。所以你就有機會被其中一方律師排除出陪審團之外。2)你可以提到自己的一個親戚是警察/檢察官,這樣辯方律師會覺得你會潛意識中偏向於警察一方,從而把你排除出陪審團。3)在美國大部分地方,12名陪審團必須達成一致意見才能形成有效的裁決,少一個人都不行。所以你可以故意表現得很固執,反覆聲稱自己絕不會因為其他11個人達成一致意見自己就改變主意。這種情況下,訴方律師可能會覺得你很難搞,為了避免陪審團形成僵局,他會提前把你踢出陪審團名單。於是,到了最後,由於很多人都在想辦法逃避陪審團責任,所以最後真正進入陪審團的人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真實的人群結構。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下,能找到不少奇葩陪審團成員的新聞。比如說曾經有陪審員在審判殺人案件時試圖與已死去的受害者「通靈」,讓受害者告訴自己到底誰是兇手。還有陪審員把聖經帶去法庭,根據聖經中的指示來決定應不應該給被告定罪。還有陪審員因為無聊,在庭審的全程中一直偷偷在紙上玩數獨。在那些曠日持久的大案中,就更沒有人願意去當陪審員了。以辛普森殺妻案為例,參加陪審團的人需要接受嚴格的信息封鎖。他們每天不能看電視、不能讀報紙,因為媒體的報導會妨礙他們做出公正的裁決。由於辛普森殺妻案是一個全國民眾都在關注的大案,所以法庭乾脆禁止陪審員們回家,把他們安排進了洛杉磯的一家酒店裡,在裡面住了265天。他們不能打電話,也不能隨意跟家人聯繫。在庭審期間,一名陪審員想在結婚紀念日跟自己的丈夫一起吃一次晚餐都需要法官特批。法官雖然同意了她的請求,但條件是法庭派出一名工作人員全程對他們進行監視。仔細想想,這跟蹲八個月監獄也沒多大區別。所以可以想像,那些有穩定工作和職業的人,怎麼會願意花半年時間來這個案子裡當陪審員呢?在這起轟動美國全國的辛普森殺妻案中,黑人橄欖球明星辛普森被控謀殺了自己的白人妻子和一名餐廳的服務生。而最後負責裁決此案的12名陪審員裡,有9名黑人,1名西班牙裔,2名白人。從學歷上看,有2人有大學文憑,9人是高中學歷,還有1人連高中都沒畢業。無論怎麼看,也很難說這12個人可以代表美國的社會結構。最後,在判決的那一天,這12名被關了265天禁閉的人共同給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裁決——辛普森無罪,儘管有大量的犯罪證據都指向了辛普森。也許有人會說,是因為警方的證據鏈無法做到100%令人信服,才導致陪審團做出了無罪的裁決。但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四分之三都是黑人組成的陪審團做出了偏袒自己種族的不公正裁決。尤其是一名黑人陪審員在審判結束後衝著辛普森做了一個代表「黑人力量」的手勢。在這裡非常推薦大家看一部關於此案的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對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講得非常清楚。在這部紀錄片裡,導演找到了當年的一名黑人陪審員並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當年做出辛普森無罪的判決是不是因為Rodney King案?」這裡補充說明一下:Rodney King是一名生活在洛杉磯的黑人,他在1991年被四名白人警察按在地上暴揍了一頓。但在之後的審判中,四名白人警察卻被判無罪釋放。導演問這個問題的潛臺詞其實就是「你判辛普森無罪是不是在為Rodney King報仇?(而不是真的認為辛普森無罪)」。這名黑人陪審員沒有任何猶豫就回答到:「是的。」導演繼續追問道:「你覺得在陪審團裡有多少人是跟你一樣的想法呢?」值得一提的是,在13年後的2008年,辛普森再一次站在了被告席上。他被控犯有包括持槍搶劫、綁架在內的12項罪行。這一次,陪審團成員由11名白人和1名拉丁裔組成。這個陪審團裁定辛普森12項罪名全部成立,最後辛普森最後被判處33年監禁。辛普森的辯護律師抱怨說,在陪審團成員被確定的那一刻,他們已經輸掉了這個案子。無論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陪審團制度都是美國司法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網上查了一下,2018年美國所有開庭審理的聯邦案件中,有88%都是由陪審員裁決的。很多備受矚目的大案、要案都是通過陪審團來裁決的。比如我們中國人很關注的章瑩穎案,也是由陪審團來裁決的。2017年,中國留學生章瑩穎在美國被一名叫做Christensen的美國男子綁架並殺害。在被捕後,兇手拒絕交代他把受害者的屍體藏在了哪裡。在章瑩穎案的庭審過程中,辯護律師辯解說兇手多年來一直受到精神類疾病的困擾,「他只不過是輸給了自己內心中的惡魔」。兇手的父母則在法庭上打起了感情牌,他們播放了兇手童年時的視頻,強調說他們的兒子是一個非常「聰明、善良和通情達理」的人。他們說,想像自己的兒子被執行死刑的念頭讓人「無法承受」。最後,負責審理此案的12名陪審員中有人不同意判處兇手死刑。根據美國的法律,12個人中只要有一個人不同意判處死刑,兇手就死不了。絕大多數中國人應該都無法理解,在犯下這樣的罪行後,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兇手不應該死。但這就是陪審團做出的最終的裁決。由於陪審團沒有就死刑達成一致意見,所以法官只能判處兇手終生監禁。在宣讀判決時,法官James Shadid絲毫沒有掩飾他對兇手的厭惡之情:「今天,在殺害章瑩穎769天之後,你仍然沒能說出一句『對不起』。當你被帶進監獄後,躺在那張冰冷的、孤獨的、註定將陪伴著你死去的獄床上時,也許……僅僅是也許,你會有那麼一天能夠良心發現,拿起紙和筆,向章瑩穎的父母寫一句『對不起』。」

相關焦點

  • 十個:《失控的陪審團》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藍金在和尼克的爭奪中焦頭爛額之際,他的部下發現了尼克真正的意圖……標題: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對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爭議也很多。它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陪審員隨機抽樣,來的人五花八門,人種膚色各異,有業無業不論,知識文化不論。
  •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復興
    □ 維克多·E.弗萊哥(美國全國州法院中心) /趙蕾 編譯  一般認為,陪審團制度的核心是普通市民作為陪審員,在審判中起著關鍵的決定性作用。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13世紀正式確立了起訴陪審團和審判陪審團的分離,也就是後來的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而且小陪審團從早期的知情人陪審團轉化為不知情人陪審團,帶動了英國一系列證據規則的誕生。以前一直講英國陪審制度好像在衰落,民事案件中根本不用了,刑事案件中用得好像也很少。但這次開會他們說在重大刑事案件中,陪審團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陪審制度,大體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分工式,即陪審員與法官有明確分工。
  • 中國需要陪審團制度?需要嗎?
    若您閱讀後有所收穫,敬請關注並分享「雅理讀書」(微信公號:yalipub)。美國是英國的前殖民地,所以陪審制自然也是英國殖民者帶來的。自徵服者威廉草創陪審制以來,該制度在抵達北美大陸之前已經經歷了六百餘年的發展,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大陪審團,民事陪審團和刑事陪審團在十六世紀的時候都已經粲然齊備。
  • 貝殼找房首推陪審團制度
    12月25日,在貝殼找房主辦的「品質共融——絲綢之路經濟帶房產高峰論壇」上,貝殼找房正式推出「貝殼陪審團制度」,並計劃於2019年在全國100座城市落地。據悉,貝殼陪審團是依據ACN規則,由經紀人代表組成的自治組織,對貝殼ACN內的經紀人之間因作業而引發的爭議進行集體決策,以自主管理、自主監督的方式推動ACN建設,引導經紀人正當競爭。貝殼陪審團作為貝殼ACN內經紀人之間、經紀人與其他非業務判定部門/合作公司之間產生業務爭議的最終判定部門,擁有最高裁定權。此外,貝殼陪審團還有完善的機制和流程來保證裁定的獨立和公正。
  • 段一說法:《十二公民》與陪審團制度
    陪審團制度是英美法系國家的傳統,在英國及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如美國、中國香港等,至今得到貫徹適用。由於綜合國力的影響,尤其是這兩年刑偵類美劇的炙手可熱地位,如今陪審團制度最受到關注的國家莫過於美國了。本文就以美國為代表介紹陪審團制度的基本內容。
  • 殺害章瑩穎兇手被判有罪,「陪審團制度」到底如何運作?
    而由於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兇手能否被判處死刑,有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那麼,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如何運作的?陪審團制度有哪些利與弊?又是否是個理想的審判制度? 《上帝的聲音:陪審團法理》,高一飛 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4月版。陪審團制度是如何發展來的?早在殖民統治時期,美國人就依靠由普通民眾組成的陪審團來解決民事糾紛。
  • 章瑩穎案審判拉開帷幕 律師王志東談美國陪審團制度
    陪審團的運行王志東律師指出,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分為大陪審團(grand jury)和陪審團(trial jury)。大陪審團的翻譯名稱容易混淆,它其實與審判無關,只決定是否起訴,通常由16至23人組成,用於判定司法部門是否有足夠的證據去起訴,而不決定嫌犯是否有罪。如果大陪審團認為有足夠的證據,那麼罪犯將面臨指控。陪審團則由6至12個人組成,決定嫌犯是否有罪。
  • 高雲翔涉嫌性侵案宣判,陪審團:無罪!|了解一下國外的陪審制度
    二人在庭上都頗為激動,高雲翔雙手合十,放在胸前,王晶瞬間淚目,二人深深向陪審團鞠了一躬。二、澳大利亞的陪審團制度澳大利亞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也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英國的法律體系。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有個明顯區別就是,前者實行陪審團制度。今天,我們藉助高雲翔案件來了解一下澳大利亞的陪審團制度。陪審團在一般情況下由12人組成,主要是參與審理刑事案件。
  • 當網際網路產品引入陪審團制度,一個按鍵就能決定別人的命運
    儘管陪審制度距離我們比較遠,但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 TVB 的眾多律政劇中,律師往往會在結案陳詞的時候來上一大段雞湯,最後感動了陪審團,皆大歡喜。雖然這和現實中有所不同,但也給很多觀眾普及了陪審團制度,讓我們知道陪審團對於審判結果的影響可能比法官更大。這項起源於英國,興盛於美國的司法制度,如今被沿用到了網際網路產品中。
  • 陪審團制度是個什麼鬼:章瑩穎案之思
    如果中國也有陪審團制度,不知道陝西漢中的張扣扣隱忍21年後,為母復仇案結局會如何?案發後主動自首指認案發地點對死者家屬和社會道歉的他,是否有機會獲得死緩或無期?那麼問題來了,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是個什麼鬼?
  • 關於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
    一、人民陪審團成員的選擇問題  人民陪審團成員的選擇應遵循隨機性、複雜性和專業性的原則。  一是選擇的隨機性。人民陪審團成員需法院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來確定。參加隨機抽取的人民陪審團成員應為該院人才庫的成員,但人民陪審團人才庫可以不斷擴大,由研究室具體執行人民陪審團成員的隨機抽取辦法,由紀檢監察室負責監督;由當事人提出陪審團參審的案件,隨機抽取選擇陪審團成員時,應通知當事人到場監督。法院可將所有的人民陪審團成員進行編號向社會公布,當具體案件需使用人民陪審團參審時,由研究室根據所需人數隨機搖號抽取。
  • 聊聊世紀大審判——辛普森案,看美國「奇葩」的陪審團制度
    我相信再過多少年,美國司法史寫什麼案子能夠解釋美國的司法制度,可能這個案子也是當仁不讓之選。那我們就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美國的法庭。中國的法庭大家見得多了,電視上那些穿著囚衣,背後寫著某地第幾看守所,在法警的押解下,接受法庭、人民和法律的審判,對吧?
  • 雜評 | 從電影《失控陪審團》看美國陪審制度的實際運作
    因之前制槍業者從未輸過官司,而本案最終的結果如何又取決於陪審團的裁斷,故整部電影都圍繞著陪審團的活動展開。美國大多數民、刑事案件的陪審團由12名陪審員構成。另外,根據規定,陪審團成員會推選出一名主席,如果無法選出則會由法官指定一名,以承擔一些儀式性的職責。在電影中,尼克提議讓陪審團中唯一的盲人擔任主席,並獲得通過。陪審團產生之後,就需要在庭審中專注地傾聽原被告律師及證人冗長的各種「表演」(影片中達斯廷·霍夫曼飾演的原告律師洛爾十分出彩),直到雙方結案陳詞完畢,以充分了解案情和逐漸地形成自己的評判意見。
  • 貝殼找房首推陪審團制度 與行業共建新居住服務平臺
    峰會現場,「貝殼陪審團」制度正式亮相,來自西安、蘭州、寶雞、銀川等中西部城市的百年行、馨慧、非凡、弘陽、佳運、住商、優銘家等7個新經紀品牌與貝殼共同啟動了「貝殼百城陪審團計劃」,旨在給經紀人賦權,不斷完善平臺機制確保ACN規則落地,共建良性行業生態、共推行業升級。
  •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陪審團制度是我們應對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嘗試
    眾所周知,陪審團成員應當是非法律專業人員。陪審團成員挑選的隨機性和背景的多樣性決定了他們多數情況下並不能理性地按照嚴格的法律程序作出判斷,而往往只是感性的按照個人直覺做出結論。「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陪審團制度是我們應對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嘗試。」古德曼法官如是說。的確如此,偉大的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就因「教唆青年信仰新神」,被501位雅典公民以360票對241票判處死刑。
  • 【法律影視】《失控的陪審團》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發展具有現代意義的陪審團制度發源於英國。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陪審團制度傳入美國,並成為主要的訴訟制度。1635年,維吉尼亞建立了大陪審團制度。大陪審團負責指控刑事案件與調查犯罪,並決定是否給法院移送案件。在1641年,《麻薩諸塞自由綱領》規定,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也可以選擇法官或陪審團審判。
  • 《失控陪審團》:司法極致話競技
    應當說,影片的橋段設置並沒有背離司法實踐,但是鏡頭聚焦的卻是最具爭議的極致場域,捕捉的是司法訴訟中個別的極致現象,這些有助於一窺司法制度的罅隙,但也可能會引發對訴訟制度的理解偏離。美國陪審團制度神秘而複雜,是一項頗具爭議的訴訟制度,大眾文化視角對陪審團制度的看法迥異不同,僅僅聚焦一般規律或是存在問題,都可能造成視角偏頗。
  • 遊天龍 將陪審團批判進行到底
    這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大陪審團在今天衰落卻又殘存的原因,以及英美司法中那不太為人知的另一面。感謝留美學者遊天龍博士授權「雅理讀書」首發,如您讀後有收穫,請不忘關注、轉發和讚賞。大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刑事司法體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被美國立憲者看作是「保護人民免受暴政迫害」的制度而寫進憲法的。
  • 陪審團:一場專業的「陰謀」?
    這個神秘的團體,到底是怎麼工作的?決議又是怎麼產生?又是如何保證公正的?《國際金融報》記者就此先後採訪了20餘位美國公民和中美法律專家,力圖還原這些神秘裁決背後的運作密碼。 大陪審團哪大大陪審團的組成及其功能,不像普通陪審團那樣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