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福臨門(灣仔店)
基本信息
地點:灣仔莊士敦道35-45號利文樓地下3號鋪
電話:2866 0663
類別:粵菜
人均:1200HKD+(粵菜館你懂的,看你點什麼菜咯)
注釋
說起香港的粵菜館,福臨門是繞不開的一個名字。即便米其林指南最高也就給過兩顆星(2010),尖沙咀店還更時不時掉星(2015及2016均無星),福臨門依舊享譽全港,甚至美名遠揚海內外。作為香港最為著名的"富豪食堂",福臨門的發家史有著濃重的傳奇色彩。
創始人徐福全(1908-1977)14歲學廚,師成後便在大戶人家當廚,更曾是當年"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何東家族的主廚。
說起何東家族,得插幾句話。何東爵士(1862-1956)的父親何仕文為荷蘭猶太人,母親施娣籍貫廣東寶安縣(香港在割讓給英國前屬新安縣,民國三年新安改稱寶安)。何東父母未正式結婚,且其父因生意失敗於1873年離開香港。因此何東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從小接受漢塾教育,以華人自居,認籍貫為廣東寶安縣。河東爵士先任職怡和洋行華總經理,後投資地產業致富。其家族枝葉龐大,李小龍與何鴻燊均屬是何氏宗親。
河東爵士,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948年徐福全自立門戶,創立"福記"到會服務。所謂到會便是替主顧上門置辦宴席。光復之後的香港,經濟處於恢復階段,叫得起到會服務的基本都是底子厚實、未被戰爭拖垮的富貴之家。在這個過程中,徐福全想必積累了不少人脈。1953年福記改名為"福臨門",但第一家福臨門酒家則晚至1972年方開業。這便是灣仔莊士敦道上的福臨門酒家的前世今生。尖沙咀分店則是在1977年開業的。(值得一提的是,福臨門的店面是自有的,目前單單灣仔這個店面就不知道值多少億港幣了.在超級地租的香港,店面不是自己的那些餐廳,分分鐘被房東逼得結業。)
其實早在1968年,徐福全便將福臨門的經營大權交給了五子徐沛鈞、七子徐維鈞。前者主外場,後者主內廚。
中間為徐福全,左為徐沛鈞,右為徐維鈞
不過似乎兄弟爭產的狗血劇情是所有香港老字號都繞不過去的,2007年開始兩兄弟的不和便開始逐漸表面化。終於2013年七子徐維鈞全面退出福臨門經營,另起爐灶,在灣仔開了一家叫做家全七福的粵菜館。內地及日本的福臨門分店則全數歸七子經營。這也是為什麼一夜間內地的福臨門都便成了家全七福。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注意過?
目前福臨門僅有灣仔尖沙咀以及澳門三家店,其中人氣和口碑雙高的便是灣仔之本店。吃吃君唯一去過的亦是灣仔本店。福臨門餐牌內容豐富,吃吃君只窺見一斑。不過整體而言,福臨門的食品質素較為穩定,烹飪水平亦維持在高水準。然要說每道菜都稱心合意則自然是說了大話。
一想到福臨門,首先想到的必是鮑魚、魚翅、花膠一類的名貴食材,吃吃君傾向於認為,傳統名貴食材的處理水平是判斷一家高級粵菜館的重要標準。如果名貴食材處理得平庸,小菜再好,也對不起"酒家/酒樓"之稱(當然反之不成立)。福臨門在這一點上可謂有絕對的擔當,畢竟常客中各路名流甚多,大菜自然拿得出手。
福臨門名貴食材的定價確實不低,但考慮到食材的可得性、選材的嚴格程度,以及烹飪的水平,則選一些性價比較高的鮑翅菜一試未嘗不可。譬如蟹肉海虎翅,清鮮可口。福臨門的海虎翅翅針粗壯飽滿,口感外脆內糯。幹鮑魚翅都屬於極其考驗泡發處理功力的食材,所謂寸金難買寸光陰,要價高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蟹肉海虎翅
原只幹鮑則是時價,根據產地和頭數價格自然千差萬別,一不小心上萬一個也是很正常的。當然吃吃君不是土豪,幹鮑至今沒敢點下去.等我攢點錢再說。
除了鮑翅這些富貴菜之外,福臨門菜式的選擇空間非常之大。各類食材都有多種菜式可選。據說雖然保持了傳統粵菜的精華,但福臨門在烹飪細節上多有創新。因此老菜吃出新意往往都在注意不到的細節上。一些不起眼的小菜往往也是判斷一家高級粵菜館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如果不想點貴的食材,自然可以安排些家常菜式。先點上一壺茶,然後來一碗當日的老火例湯。暖胃消疲,打開食慾。
老火湯
之後便可安排些前菜。譬如福臨門的皮蛋酸薑可謂必點,皮蛋處理極好,半流質,入口化開,香氣滿口。酸薑酸甜適度,清口解膩。
皮蛋酸薑
椒鹽生中蝦皮脆肉嫩,火候恰到好處。吃吃君喜歡吃無錫脆鱔(參看香港餐廳注釋20-夜上海(尖沙咀店)),因此上一次在福臨門無知地點了蜜汁燒鱔,結果發現完全不是預想的口感。燒鱔蜜汁略重,吃著非常膩口,朋友們表示你要的菜,自己解決,最後還剩了幾塊無人問津.
椒鹽生中蝦
蜜汁燒鱔
至於主菜,當紅炸子雞還是應該試一下。雖然大部分粵菜酒樓都有脆皮炸子雞這道菜,但福臨門的雞皮炸得尤其好。不過似乎醃製的程度會有些差別,上次去覺得稍微偏鹹了。這道菜適合人多的時候點,一人兩塊正好,再多吃幾塊便會有些膩口。而放得時間太長的話,炸雞的口感便大打折扣。
當紅炸子雞
廣式的魚香茄子煲確乎是放鹹魚粒入內的,這和四川的"魚香味"的概念是全然不同的。一煲熱騰騰的魚香茄子煲端上來時,鹹魚的香氣撲鼻而來。如果不喜歡鹹魚,估計會被燻死吧?這道菜絕對是下飯的利氣。不過南乳炆粗齋煲吃吃君是怎麼也喜歡不起來。
魚香茄子煲
吃吃君還是很喜歡粵菜的,因其烹飪理念多從食材本身特性出發,尊重本味,善於用簡單的烹飪凸顯食材原味。比如清蒸魚,看似簡單得不得了,實踐起來則常常呵呵呵。不是蒸老了,便是裡面沒熟。別說新手,便是做上幾年飯的家庭主婦,有時候都要緊張地掐著時間起鍋。
福臨門的清蒸斑魚簡單得一目了然,沒什麼玄機,吃起來卻滑嫩。魚肉的溫度和蒸製時間恰好。即便在客人滿座的情況下,都能保證烹飪的精確性,令人印象深刻。
清蒸老鼠斑
吃吃君有一個朋友常和家人去福臨門,每次只點些家常菜。她對福臨門的蔬菜讚賞有加,不過吃吃君依舊覺得大班樓的薑汁芥藍最得我心。
雜菌芥藍
如果不想吃菜單上的主食,可以嘗試向服務員提一些自己的要求。如果廚房有原料可製作的話,即便菜單上沒有,廚師也可能做的。畢竟福臨門是到會服務起家,服務的靈活性相當好。比如這碗簡單的湯麵似乎便是服務員按我們的意思上的。蝦仁鮮脆,湯頭淡淡的,滋味不錯。
蝦仁湯麵
吃吃君對於粵菜酒樓的傳統甜點充滿熱情。一是相對歐美菜的甜品,較不甜膩;二是馬拉糕、杏仁茶、紅豆沙之類的都是令人暖洋洋的熱甜點。福臨門的蓮子紅豆沙甜度控制得不錯,不會給吃飽了的胃添堵...千層糕和馬拉糕倒沒什麼值得誇的地方。
鳳凰千層糕,其實沒多少層
欖仁馬拉糕
蓮子紅豆沙
至於福臨門的點心,吃吃君還未試過,日後再評。
吃吃君一直有種感覺,我們似乎對中餐的味道要求更為苛刻。或許是因為從小吃中餐,很多味道的呈現方式已經爛熟於心。因此一吃便只覺熟悉、尋常、沒有驚喜,難得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對於中餐廳的評價要求往往會不知不覺提高。
有朋友去過福臨門後說,不過如此嘛!吃吃君的感覺是,若說驚豔,確實並不覺得。但吃時細品,之後回味,便會覺得福臨門的每個細節都頗為用心。福臨門不是個首次去便讓人眼前一亮的餐廳,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卻總讓人想再去吃一吃。這種細水長流的穩定品質許是福臨門興盛數十年的秘訣吧?
評分
食物:88
環境:86
服務:80
總分:87
吃吃君完全自費試吃,與店家毫無利益關係
吃吃君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