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局長4分鐘演講火了:多少父母終其一生卻根本不會養孩子

2021-01-12 學霸播播官方帳號

很多父母,傾其一生,都在為了孩子努力。

拼命賺錢、拼命工作,只想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好的教育環境,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好的教育,絕對不是給予,而是喚醒與開發。

最近,我被一個演講感染到了。

演講者是遼寧盤錦市前教育局局長,他卸任後被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聘為研究生導師,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聘為兼職教授。

這位局長,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就是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先生。

在演講中,他不談考試、不談分數、不問升學率,卻告訴大家:

「教育就是要管小事。」

他的演講幽默風趣,但卻振聾發聵,讓每一個在聽的家長都渾身一個激靈。

聽完之後,我才明白,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裡,竟然藏著孩子的未來。

1.

一個人的頭等大事

就是承擔家庭責任

魏書生在演講中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家務」,他說:

「本人當局長,

從明天開始大家回去落實,盤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務勞動。

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但不能停下來。一分鐘也要做,做半個小時那就更好。」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呢?

事實上,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捨不得」用孩子,更別說讓孩子做家務了,甚至還會把全部家務包攬到自己身上。

生怕孩子磕著、累著,耽誤了學習。

但實際上,「做不做家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調查發現:

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

你還記得曾轟動教育界的「神童魏永康」嗎?

1歲多開始識字;

4歲學習初中課程;

8歲跳級進入重點中學;

13歲考上985大學;

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按理說,像魏永康這樣的天才學生,應該被學校重點培養才對,誰料,他在20歲那年,被學校勒令勸退。

勸退的原因,讓人瞠目結舌: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中科院老師描述說:

「上大學時的魏永康天熱了不知道脫衣,天冷了不知道加衣,大冬天穿著一件單衣、光腳趿著拖鞋就往外跑;不會打掃房間,屋子裡臭烘烘的,盒飯、襪子、衣服散落一地。」

有人形容他是:

「學習上的天才,生活中的弱智。」

造成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他的母親。

在魏永康母親的眼中,讀書是最重要的事,除了學習,母親不讓他插手家中的任何事情。

每天連牙膏都給擠好,給兒子洗衣、做飯、端飯、洗澡、洗臉......甚至兒子上了高中,還一口一口給他餵飯。

這位母親大概怎麼也沒想到,神童隕落,皆是因為自己曾替孩子「包攬一切」種下的惡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

讓孩子做家務,不是單純地「幹活」。

而是為了培養他從小自力更生,讓他學會最基本生存技能,懂得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魏書生演講中說:

「一個人的頭等大事,就是承擔家庭責任。」

「某個人說自己愛祖國,愛人民,看不見摸不著。他如果不愛自己父母的話,你說他愛祖國愛人民,100%是騙人的,用不著論證。

愛父母,掛在嘴邊上說空話,那不是騙人的嗎?人一定要學會,用行動去心疼父母。能承擔的家庭責任,從小承擔。

一個孩子從小知道心疼你了,長大了他自然會心疼老百姓,心疼集體和國家。」

真正的教育,僅憑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父母除了要給孩子愛之外,還應該讓他嘗嘗勞動的苦。

2.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格蘭特·霍爾沃森在《成功、動機與目標》中認為,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

自由選擇,選擇自己所熱愛的,才能讓孩子擁有真正的內驅力。

作為一名局長,一位教育家,一個父親。

曾有人調侃魏書生「太不負責任」,因為面對兒子,他好像「什麼都不管」。

兒子念高中,選文科選理科,兒子不問他,他不管。

兒子高考考大學,考什麼學校,念什麼專業,兒子不問他,他不管。

兒子研究生畢業,要參加工作,還是沒問父親,他還不管。

魏書生很放心地說:「凡是沒問的,那他肯定有這個能力,那自己管自己唄。」

魏書生雖然「管小事」,但非常尊重孩子的選擇。

他相信孩子會對自己的人生、喜好負責,不控制孩子,更培養了孩子的主見性。

林徽因與梁思成共育有一子一女。

夫妻二人有了孩子後,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嚴格要求、諄諄教誨,希望他們今後也能從事建築行業。

1946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再次備戰高考。

17歲的梁再冰和父母的心願一致:清華建築系。

為實現目標,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下日夜奮戰,但放榜後,全家人都蒙了:差2分,未上榜。

於是,夫妻倆又把心願放在了兒子梁從誡身上。

1950年,梁從誡高考,在林徽因的指導下,梁從誡也填報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但如宿命一般:他和姐姐的情況一樣,只差2分,未上榜。

女兒落榜,兒子也落榜,這令林徽因難以置信。

她斷定,以兒子的實力,根本不可能落榜,畢竟在考前的模擬中,兒子每一次都是高分。

於是,林徽因調取了兒子的高考試卷,發現,兒子考卷上的答題都很完美,但有幾道題,像是故意做錯的。

正當她詫異時,發現了試卷上寫了一行小字:

「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沒有吱聲。

這一行小字,讓她瞬間清醒:原來兒子並不喜歡建築。

這麼多年,她和梁思成一直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啊,這差點毀了孩子的興趣。

最後,她和梁思成決定尊重兒子的選擇。

梁從誡也如願地去了北大攻讀歷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孩子們都沒有繼承自己的衣缽,卻一個個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

3.

教會孩子學會感恩

魏書生告訴大家,兒子在三四歲時,自己就連哄帶騙的讓他給自己洗腳。

兒子疑惑的問:「爸,你不會洗啊?」

魏書生說:「爸哪有你洗得好啊,你那小手揉得多好,我兒真有一套。」

「趁他不懂事的時候,把他引向正確的軌道,長大以後,他養成習慣了,覺得惦記你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校園裡經常有這樣一幕:

年輕的兒子兩手空空、趾高氣昂踏著大步往前走,可身後上了年紀的父親,卻扛著沉重的行李往前走。

魏書生說:

「你最悲慘的不是累著了自己,而是慣出了逆子。」

「他從小不知道心疼你,怎麼可能心疼更多人呢,沒有血緣關係的他更不知道心疼了,他一輩子都沒有幸福感了。」

而他和兒子出門,如果只有一個包,那一定是兒子搶著背。

如果是兩個包,兒子就左手挎一個,右手挎一個。

有一次,魏書生跟兒子出門,這一回共有三個包,魏書生心想,這次兒子怕是拿不住了,便打算自己背。

誰知,兒子竟然搶過去,背起一個,左右手各拎一個,大步往前走,顯示自己成熟了。

魏書生說:「既然孩子都覺得自己成熟了,咱一個當家長的幹什麼呀?非得搶過來替他背嗎?」

「我就在後面空著手,欣賞他的成熟,也是品嘗自己的教育成果。」

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網上有一句話,非常戳心:

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就像前段時間,那對在武漢地鐵站的母女。

母親在前面大包小包拎著大行李,女兒兩手空空,雙手插兜。

因為母親坐錯車,這個十多歲的女孩在公共場合朝著母親身上狠狠地踹去,邊踹邊罵。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出這樣的孩子?

看看這位母親就知道了,被孩子又踹又罵,自己只是躲閃,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旁邊人看不過去來勸,母親反而安慰女兒:

「沒事,沒事,你別生氣。」

我們常說: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

正是這位母親一味地懦弱、縱容,才造就女兒如今的肆意妄為。

梁曉聲先生在書中曾寫到:

「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愛他人,愛社會。

當孩子「被給予」的多了,就會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的事,一旦不被滿足,甚至還會對生他養他的父母露出獠牙。

如果你不想培養出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就應該早早地教會他感恩。

父母的終極使命,不是給孩子留下多少錢財,也不是讓孩子多麼的功名成就,而是培養他獨立、自信、懂感恩。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你啟示,願你我都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

相關焦點

  • 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著被父母認可
    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渴望父母的認可的,無論年紀多大了,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擁有行走天地的勇氣。當所有的人都在祝賀和誇獎自己時,母親一句「才50億市值而已,你看人家騰訊多少,阿里多少」,猶如一盆冰水,把王小川澆得透心涼。一個靠自己的努力混得風生水起的大人物,在母親眼裡竟然如此一無是處。這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一直影響著王小川的一生。哪怕自己的事業多麼的成功,他始終會有一種自卑心理:你要不優秀,你就完蛋了。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之前,網上曾有一則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刷屏了。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學會「寬容」,給孩子成長的底氣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不論是學習成績亦或者生活能力,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出眾,在同齡人中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品行和能力。但是,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許許多多的小毛病小缺點,而父母能否"寬容"孩子,卻能夠影響孩子一生。
  • 幼兒的性格養成來自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應謹言慎行
    孩子的性格養成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這一輩的自我認識都和父母有關係。父母是孩子最開始的領路人,也是孩子最早的導師,父母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在孩子幼兒階段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謹言慎行,以免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
  • 《歐爸給全國少年演講家孩子父親的公開信》
    ——致那些年很愛我們,卻不會愛我們的父親 4月9日傍晚,在我的辦公室發生了一件很暖心、很幸福、很感動的事情。七年未見、已經長大創業的少年演講家朱泳江,來看歐爸了!(梁航通被浙江大學錄取當天和媽媽容冰老師一起到動能教育城感謝歐爸)無獨有偶,4月7日晚我考察完少年演講家苦信營基地返經昆明,當地一批正在追隨歐爸學習少年演講家系統課程的父母和孩子,歡天喜地地迎請歐爸吃晚飯,席間一位叫姝雅的高二女孩
  • 父母甩包袱式育兒輕鬆一時,葬送孩子一生,「只養不育」太不負責
    杜華提起自己的兒子,也曾潸然淚下,直言自己沒教育好孩子,很是內疚和自責,很多網友不禁開始反駁:那你陪伴啊、教育啊,總是搞這些么蛾子幹什麼! 父母在育兒上的一時偷懶,會葬送孩子的一生 「寶寶,媽媽要賺錢送你去好學校
  • 直播點擊量30萬+ 這位教育局長的新年第一講關注「爸爸去哪兒了」
    主講的正是溫州市甌海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金朝輝。對甌海的家長來說,金朝輝局長並不陌生。在2020年5月的家庭教育講壇上,金局長的連珠妙語和智慧金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瞬間圈粉無數。得知新年第一講由金局長主講,大家早早拿出了手機、平板和電腦,期待著直播。開播不到10分鐘,在線觀看人數就已經突破29萬人次,至次日中午12時,仍有家長在點播、重播,觀看總數超過33萬人次!
  • 感恩節:做父母的要學會感恩孩子,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課
    文|全文共1456字,閱讀時間約2.5分鐘送妹妹上學的路上,看到一位媽媽拿著餅乾,跟孩子在說話,小男孩剛三歲的樣子,奶聲奶氣的跟媽媽說:「謝謝!」而媽媽則心滿意足的享受著,並把餅乾遞給了孩子,還不忘誇讚孩子有禮貌。這位媽媽我經常見到,她每次都會要求孩子說「謝謝」,但自己卻沒有任何回應,哪怕只是簡單的「不客氣」。這一幕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我腦海中卻回想著一位做教育的朋友說過的話:「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的課!」
  • 夫妻吵架,丈夫刀劈女兒的作業: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父母的肆意發火,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塌地陷的感覺,父母帶著情緒的那張臉,是孩子內心最深的恐懼。 在父母情緒暴力下長大的孩子,終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擺脫內心的陰影。
  • 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
    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不可逆的,幼年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生存習慣,長大之後,他們就會擁有非常痛苦的一生。而農村「少奶奶」,也顧名思義,是指一些農村的媳婦和女孩,被家裡人寵得不像樣。衣服非名牌不穿,水果非進口不吃,工作稍微累一些就不做,在家裡頤指氣使。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對傷痛的記憶,本身就比對快樂的記憶要敏感幾十倍。在我們以愛之名的吼罵中,我們的愛早已化作猛獸一點點在侵蝕著孩子的安全感。所以,與孩子溝通時,父母也要多點耐心,保持情緒的穩定,少一些冷漠的語言暴力,多一些溫和的鼓勵,這樣的正面管教,才能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積極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會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和孩子會找到讓彼此都舒服的教育方式。
  • 砸鍋賣鐵也要孩子出國!父母為了「面子」,砸錢養孩子有錯嗎?
    以愛之名,為孩子提供開闊眼界的機會無可厚非,但是單憑物質的豐富,只會養成孩子的攀比心理,教育的真諦離不開父母的用心陪伴。貝多芬曾經說:沒有什麼比教養一個孩子更神聖的職責了。教育孩子不是簡單能用「窮養與富養」所涵蓋的,窮養不是忽視,富養不是溺愛,一切與愛無關的教養都是演戲。
  • 童星張峻豪揭示教育真相: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未來50年的路
    這種情況的確是存在的,每每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想起了王安石的《傷仲永》,父母總是喜歡通過炫耀孩子來獲得成就感,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真正的需求。之前出去培訓的時候,遇到過一位老師,在車上他十分驕傲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兒子。孩子今年十一歲,已經是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童星,只要有需要孩子主持的晚會,都會聯繫他。
  • 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今天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終其一生都在治癒
    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安家》火了,劇中的房似錦原名房四井,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由此,原生家庭的話題再度被熱議。很多人說,從女主房似錦的身上,看到了《歡樂頌》樊勝美、《都挺好》蘇明玉的影子,只是如此嗎?她們的身上,又何嘗沒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對劇中人物的共情,或多或少,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投射。
  • 趁午休生下孩子遺棄在鄰居門口,父母生而不養,孩子何以為家?
    討生活是不容易,但不是遺棄孩子的理由。養不起真的就不要隨便懷孩子,也不要隨便墮胎,生下來就好好撫養,好好教育。生而不養,生而不教,為什麼要生?朱麗除了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也觸犯了遺棄罪,哺乳期之後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可憐嗎?可憐!
  • 當紅女星遭央視痛批:父母是如何養「廢」一個孩子的?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不僅是鄭爽,天下還有無數孩子,在被動地接受著父母「名為愛、實則害」的教育。。 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對孩子過於溺愛。 當一個人輕易便能獲得他想要的東西時,便不會去珍惜,更不會對給予者報以感恩。 愛孩子,是做父母的本能,但真正的愛,是教會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味地溺愛,不僅會讓孩子失去感恩的心,更會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 學不會陪伴孩子,將是父母一生的遺憾
    【棒熊專欄】學不會陪伴孩子,將是父母一生的遺憾
  • 有多少家長親手把孩子逼上了自殺的道路?
    終其一生,孩子都要生活在母親無止境的控制之中。藝術來源於生活,正如片名所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多少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了人生的附屬品!假如真的有這樣的遙控器,假如真的有一鍵定製孩子人生的服務,有多少父母,將以此操控孩子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的「遙控器」,可是多少人,正在用遙控的方式,控制著孩子的一生!
  • 紀錄片《人生七年》56年跟拍14個孩子:父母精神格局決定孩子未來
    今年是拍攝的第56年,仍舊未完待續……紀錄片中,導演對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每7年進行一次跟蹤調查,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到現在的63歲。其實,這一切在剛開始播出的短短100分鐘中,已經註定了14人的一生。英國在二十世紀中後期出現的的階級固化。好似一直是按照導演所預測的上演,但是又有所出入。
  • 初一新生不會繫鞋帶:有遠見的父母,都不怕孩子吃苦
    每到吃飯的時候,他爸媽都把飯送到房間裡,吃完再把碗筷端出來,碗都不讓孩子碰一下。 網上有句笑言:中國父母對孩子哪都好,就有一點不好,他們太愛自己的孩子了! 不會繫鞋帶,緣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