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傾其一生,都在為了孩子努力。
拼命賺錢、拼命工作,只想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好的教育環境,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好的教育,絕對不是給予,而是喚醒與開發。
最近,我被一個演講感染到了。
演講者是遼寧盤錦市前教育局局長,他卸任後被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聘為研究生導師,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聘為兼職教授。
這位局長,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就是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先生。
在演講中,他不談考試、不談分數、不問升學率,卻告訴大家:
「教育就是要管小事。」
他的演講幽默風趣,但卻振聾發聵,讓每一個在聽的家長都渾身一個激靈。
聽完之後,我才明白,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裡,竟然藏著孩子的未來。
1.
一個人的頭等大事
就是承擔家庭責任
魏書生在演講中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家務」,他說:
「本人當局長,
從明天開始大家回去落實,盤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務勞動。
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但不能停下來。一分鐘也要做,做半個小時那就更好。」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呢?
事實上,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捨不得」用孩子,更別說讓孩子做家務了,甚至還會把全部家務包攬到自己身上。
生怕孩子磕著、累著,耽誤了學習。
但實際上,「做不做家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調查發現:
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
你還記得曾轟動教育界的「神童魏永康」嗎?
1歲多開始識字;
4歲學習初中課程;
8歲跳級進入重點中學;
13歲考上985大學;
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按理說,像魏永康這樣的天才學生,應該被學校重點培養才對,誰料,他在20歲那年,被學校勒令勸退。
勸退的原因,讓人瞠目結舌: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中科院老師描述說:
「上大學時的魏永康天熱了不知道脫衣,天冷了不知道加衣,大冬天穿著一件單衣、光腳趿著拖鞋就往外跑;不會打掃房間,屋子裡臭烘烘的,盒飯、襪子、衣服散落一地。」
有人形容他是:
「學習上的天才,生活中的弱智。」
造成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他的母親。
在魏永康母親的眼中,讀書是最重要的事,除了學習,母親不讓他插手家中的任何事情。
每天連牙膏都給擠好,給兒子洗衣、做飯、端飯、洗澡、洗臉......甚至兒子上了高中,還一口一口給他餵飯。
這位母親大概怎麼也沒想到,神童隕落,皆是因為自己曾替孩子「包攬一切」種下的惡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
讓孩子做家務,不是單純地「幹活」。
而是為了培養他從小自力更生,讓他學會最基本生存技能,懂得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魏書生演講中說:
「一個人的頭等大事,就是承擔家庭責任。」
「某個人說自己愛祖國,愛人民,看不見摸不著。他如果不愛自己父母的話,你說他愛祖國愛人民,100%是騙人的,用不著論證。
愛父母,掛在嘴邊上說空話,那不是騙人的嗎?人一定要學會,用行動去心疼父母。能承擔的家庭責任,從小承擔。
一個孩子從小知道心疼你了,長大了他自然會心疼老百姓,心疼集體和國家。」
真正的教育,僅憑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父母除了要給孩子愛之外,還應該讓他嘗嘗勞動的苦。
2.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格蘭特·霍爾沃森在《成功、動機與目標》中認為,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
自由選擇,選擇自己所熱愛的,才能讓孩子擁有真正的內驅力。
作為一名局長,一位教育家,一個父親。
曾有人調侃魏書生「太不負責任」,因為面對兒子,他好像「什麼都不管」。
兒子念高中,選文科選理科,兒子不問他,他不管。
兒子高考考大學,考什麼學校,念什麼專業,兒子不問他,他不管。
兒子研究生畢業,要參加工作,還是沒問父親,他還不管。
魏書生很放心地說:「凡是沒問的,那他肯定有這個能力,那自己管自己唄。」
魏書生雖然「管小事」,但非常尊重孩子的選擇。
他相信孩子會對自己的人生、喜好負責,不控制孩子,更培養了孩子的主見性。
林徽因與梁思成共育有一子一女。
夫妻二人有了孩子後,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嚴格要求、諄諄教誨,希望他們今後也能從事建築行業。
1946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再次備戰高考。
17歲的梁再冰和父母的心願一致:清華建築系。
為實現目標,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下日夜奮戰,但放榜後,全家人都蒙了:差2分,未上榜。
於是,夫妻倆又把心願放在了兒子梁從誡身上。
1950年,梁從誡高考,在林徽因的指導下,梁從誡也填報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但如宿命一般:他和姐姐的情況一樣,只差2分,未上榜。
女兒落榜,兒子也落榜,這令林徽因難以置信。
她斷定,以兒子的實力,根本不可能落榜,畢竟在考前的模擬中,兒子每一次都是高分。
於是,林徽因調取了兒子的高考試卷,發現,兒子考卷上的答題都很完美,但有幾道題,像是故意做錯的。
正當她詫異時,發現了試卷上寫了一行小字:
「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沒有吱聲。
這一行小字,讓她瞬間清醒:原來兒子並不喜歡建築。
這麼多年,她和梁思成一直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啊,這差點毀了孩子的興趣。
最後,她和梁思成決定尊重兒子的選擇。
梁從誡也如願地去了北大攻讀歷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孩子們都沒有繼承自己的衣缽,卻一個個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
3.
教會孩子學會感恩
魏書生告訴大家,兒子在三四歲時,自己就連哄帶騙的讓他給自己洗腳。
兒子疑惑的問:「爸,你不會洗啊?」
魏書生說:「爸哪有你洗得好啊,你那小手揉得多好,我兒真有一套。」
「趁他不懂事的時候,把他引向正確的軌道,長大以後,他養成習慣了,覺得惦記你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校園裡經常有這樣一幕:
年輕的兒子兩手空空、趾高氣昂踏著大步往前走,可身後上了年紀的父親,卻扛著沉重的行李往前走。
魏書生說:
「你最悲慘的不是累著了自己,而是慣出了逆子。」
「他從小不知道心疼你,怎麼可能心疼更多人呢,沒有血緣關係的他更不知道心疼了,他一輩子都沒有幸福感了。」
而他和兒子出門,如果只有一個包,那一定是兒子搶著背。
如果是兩個包,兒子就左手挎一個,右手挎一個。
有一次,魏書生跟兒子出門,這一回共有三個包,魏書生心想,這次兒子怕是拿不住了,便打算自己背。
誰知,兒子竟然搶過去,背起一個,左右手各拎一個,大步往前走,顯示自己成熟了。
魏書生說:「既然孩子都覺得自己成熟了,咱一個當家長的幹什麼呀?非得搶過來替他背嗎?」
「我就在後面空著手,欣賞他的成熟,也是品嘗自己的教育成果。」
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網上有一句話,非常戳心:
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就像前段時間,那對在武漢地鐵站的母女。
母親在前面大包小包拎著大行李,女兒兩手空空,雙手插兜。
因為母親坐錯車,這個十多歲的女孩在公共場合朝著母親身上狠狠地踹去,邊踹邊罵。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出這樣的孩子?
看看這位母親就知道了,被孩子又踹又罵,自己只是躲閃,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旁邊人看不過去來勸,母親反而安慰女兒:
「沒事,沒事,你別生氣。」
我們常說: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
正是這位母親一味地懦弱、縱容,才造就女兒如今的肆意妄為。
梁曉聲先生在書中曾寫到:
「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愛他人,愛社會。
當孩子「被給予」的多了,就會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的事,一旦不被滿足,甚至還會對生他養他的父母露出獠牙。
如果你不想培養出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就應該早早地教會他感恩。
父母的終極使命,不是給孩子留下多少錢財,也不是讓孩子多麼的功名成就,而是培養他獨立、自信、懂感恩。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你啟示,願你我都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