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當中,真正走向世界、紅遍全球的非紅茶莫屬。它包容性強,可以和牛奶、檸檬各種香料完美融合,是茶飲界最完美的茶底。
世界上飲用最多的茶類便是紅茶。英式下午茶、馬來西亞拉茶、香港的絲襪奶茶,紅茶都是妥妥的當紅主角。
在中國無數茶類中,紅茶曾一度被埋沒,但是卻無法否認它在世界茶飲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要了解紅茶,這些基本的紅茶知識你需要知道。
紅茶起源
紅茶的起源有兩個不同的版本,相同之處是兩個版本中紅茶的出現都是純屬於偶然。其實想想歷史上很多影響重大的轉折事件,也基本都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偶然產生的。
紅茶也一樣,它也是在誤打誤撞由綠茶、白茶的製法演變而來。
紅茶的起源地在福建武夷山,現在因為武夷巖茶和張藝謀的《印象大紅袍》而出名。
一種說法是400多年前的清代道光末年,武夷山市崇安縣的某處茶場被軍隊佔領,軍人們行軍打仗,本身粗枝大葉,並不懂得珍惜茶葉,於是將茶場剛採集的清茶用來鋪床。
軍隊離開後,茶農發現茶菁被壓後發酵變黑;因為不忍心茶菁被浪費,就將變黑的茶葉用松木燻制之中銷往國外,沒想到卻在歐洲市場大受歡迎。
於是通過不斷改進工藝,創製了今天我們所知的紅茶,並讓紅茶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
第二種說法則是說銷往英國的綠茶因為天氣原因迷失方向,飄蕩了許久才到達英國碼頭。
茶葉因為海上潮溼的環境而發酵成了紅茶,因其金黃色的茶湯酷似英國皇室的香檳而受到皇室人員的喜愛,從此在上流貴族之間流行。
兩種說法孰真孰假無從判別,但是有兩點可以肯定的是
紅茶起源於福建武夷山,是從綠茶演變而來;
紅茶的起源時間大概在16世紀初,也就是說紅茶的歷史大概有400多年的時間。
紅茶的工藝
1 鮮葉採摘:紅茶原料要求有較高的嫩度,一般春茶採摘標準為1芽1葉或一芽2、3葉初展。 等級較高的紅茶如金駿眉、金芽等需要採頭春芽頭製作。
2 鮮葉萎凋:
萎凋是指將採摘的鮮葉攤開使鮮葉失去水分的過程。
萎凋的目的之一是蒸發部分水分,使葉梗由脆變軟,增加芽葉的韌性,便於揉捻成條; 其二使茶梢中的內含物質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為形成紅茶色香味的特定品質。
3 揉捻塑形:揉捻是紅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揉捻使葉細胞遭到破壞,葉捲成條,葉汁溢出並凝於葉表,增加了茶葉的濃香,也為發酵創造條件。
4 發酵:發酵是紅茶加工最關鍵的工序。 它使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與多酚類物質發生氧化聚合,葉子變為紅色,形成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徵。
5 乾燥:
乾燥是紅茶製作過程中的最後一步,乾燥起到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的作用。乾燥的方法採用機器烘乾或者曬乾,如雲南的曬紅即是採用「日光曬」的方式進行乾燥。
紅茶的種類
紅茶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以及外觀的差異,可以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碎紅茶三大類。
小種紅茶起源於武夷山桐木關,基本保留了最古老、最傳統的加工工藝,代表的茶類有正山小種、煙小種、 外山小種等。
工夫紅茶工夫紅茶是在傳統小種紅茶的工藝上發展起來的,因為初加工時尤為注重外形條索的緊結,很費工夫而得名。
像祁紅、滇紅、閩紅、川紅等都是工夫紅茶,不僅有著傳統紅茶紅葉紅湯的特色,還有著條索緊結、金毫顯露的外在「高顏值」。
紅碎茶以CTC揉切機加工而成,常見的等級分類有葉茶、碎茶、片茶、末茶,更多的用來出口和作為奶茶茶底。
紅茶的衝泡方法
選具:白瓷蓋碗、紫砂壺
水溫:泡茶水溫90-100℃,視原料的老嫩而定,茶葉愈嫩、愈綠,衝泡水溫越低。
茶水比:紅茶標準的茶水比為1:50,即投茶3g,可以加水150mL左右;當然,日常泡紅茶可以根據泡茶器具和自身口味濃淡而定。
衝泡時間:
紅茶經過揉捻和發酵,風味物質是比較容易快速的溶解於茶湯之中的,所以不宜久泡。品質不佳的茶久泡容易出現酸味等不好的味道。衝泡紅茶出湯時間第一泡大約5s左右,往後再依次適當延長。
衝泡次數:紅茶的衝泡次數依茶的老嫩程度和完整性而定。紅碎茶滋味濃、茶湯快,衝泡1-2次即可;
芽茶可衝泡5-7泡,像金駿眉這種高端紅茶衝泡十餘泡也不成問題;另外,帶葉的粗老原料製作的野生紅茶也可以衝泡10泡有餘。而一般品質的紅茶可能衝泡3-5泡即沒味。
紅茶屬於入門比較簡單的茶類,而且因為其溫和的茶性,老少皆宜;品飲方法也比較多變,可清飲、可調飲,分分鐘滿足不同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