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稱中國又有「大膽太空計劃」要在月球建發電站

2021-01-09 環球軍事

【環球時報報導 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中國又有了大膽太空計劃!」德國中德電視臺3日在科技欄目中報導稱,長時間以來,各國一直存在從太空收集能源並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的想法。「如今中國希望從2030年開啟第一個從太空帶來太陽能和光的項目」。

報導稱,自從2007年中國探月工程開啟後,已完成多個科研任務,「但這只是中國太空戰略的一部分」。報導援引長期為中國提供太空能源諮詢建議的休斯敦大學教授大衛·克裡斯威爾的話透露,「中國正在考慮更大的計劃——在月球上建造一座發電站。」這名美國科學家說,中國將月球視為捕獲太陽能的巨型衛星,由於月球兩極也存在極晝和極夜現象,「中國計劃在月球兩極設置地面基站,這樣可以保證總有一座基站可以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他表示,接受太陽光照射的基站可以收集這些能源,並將其積蓄起來送到地球。「那是永不中斷的能量流。」

收集太空太陽能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但各種計劃均在設想階段就夭折。報導稱,中國已有了時間表,希望到2021年將原型機送入太空,目前正在中國西南進行組裝。報導猜測,第一個全面運作的設備應該在2030年問世,它將重達1000噸,是國際空間站的兩倍以上。不過報導沒有提及從月球收集的能源如何送回地球。

德媒還提到中國計劃啟動另一個利用太空能源的設想:用地球軌道上的巨型鏡子將太陽光送到中國四川省成都市。美國物理學家劉易斯·弗拉斯解釋說:「如今的技術可以將此類反射鏡精確地定位在太空中的晝夜邊界上。它們會一直被太陽照亮,可以使用4個這樣的反射鏡,通過調節角度來獲得陽光。」

弗拉斯表示,來自太空的光可以幫助城市節省電力。這些來自太空的光照到地面,像滿月之夜一樣明亮。天空中會有第二個月亮,對於動植物生長也有幫助。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曾在太空進行過太陽光反射鏡實驗。但該項目沒有成功,俄羅斯人很快就放棄了。如果中國未來幾年的計劃能取得成功,將開闢一個全新的能源業務領域。▲

相關焦點

  • 德媒:中國探月計劃快趕上咱們了。德網友:咱啥時候登過月球?
    中國嫦娥5號飛行器攜帶月壤成功返航,就在第一時間,德國明鏡周刊馬上刊登了嫦娥5號的新聞。在一系列常規報導時,就出了問題。比如嫦娥5號降落的地方,德國媒體寫成了「蒙古國。」不過可能是德國人不清楚中國的地理,中國這邊是有內蒙古地區的。
  • 嫦娥5號登月,我們要建太空經濟區,上面最重要的不是氦3資源
    在幾十年前,人類就登上了月球,打開了太空探索的大門。但受限於時代科技的限制,當時人類登上月球,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月球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這確實讓人非常遺憾。不過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達到了開發月球的最低門檻。
  • 中國月球「取壤」成功!「八國聯軍」瓜分月球算盤落空:下手晚了
    ▲2005年《科學發現報》相關報導中國早已倒排了計劃,看看這份中國登月清單:2004年2月中國制定月球探測計劃,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要在3年內發射一個屬於中國的繞月衛星。▲世界奇蹟,探月返回艙事實證明,"八國聯軍"瓜分月球的《阿爾特彌斯》協議沒有絲毫影響到中國進攻月球的計劃,反而讓他們活在技不如人的深深自責中。話又往回說,我們看看美國物色的這些國家都是些什麼貨色(後來截止11月中旬,又有巴西等3個國家加入了這個計劃)。
  • 俄國科學家率先表態:希望獲得中國月壤!俄媒:中國尚未做出決定
    嫦娥五號取樣德媒報導稱,全世界都想獲得中國的月壤,美國也想要。到目前為止,全球是俄羅斯科學家率先公開表態希望獲得。因此不少國家的科學家,研究太空的機構都希望中國能夠分享一些月壤。俄羅斯科學家率先公開表態,希望能夠獲得中國從月球帶回的月壤。
  • 管到太空去了?美國想「管理月球軌道交通」,由美國太空軍負責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私營企業準備前往月球,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太空安全問題變得越發嚴峻,需要想辦法加強對該區域的監管。」
  • 美媒:拜登高級顧問敦促美國在太空領域與中國合作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還沒上任,團隊內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呼籲就來了。中國嫦娥五號載譽歸來之際,美國「政客」新聞網當地時間20日報導稱,拜登的一些高級顧問敦促美國在太空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
  • 曾獨佔月球核資源,如今被「嫦五」打破,美國急忙制定一項新計劃
    「嫦五」的這次出差成功帶回了月球表面土壤,為我方乃至世界研究月球貢獻了功不可沒的作用。而作為曾經的「登月先驅」美國,最近卻在登月方面沒有什麼動靜,眼看「嫦五」成功帶回月壤,美國著急了,急忙制定了一項新計劃:將在2027年建立月球核電站!
  • 2024年重返月球計劃不被看好,人們稱不現實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登上過月球的國家,不過,大約10年後,這個「唯一」就要不保了,因為中國、俄羅斯等很多國家如今都在計劃著載人登月,而且未來伴隨著人類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或許也真的會有其他國家「後來居上」,在航天實力方面趕超美國。
  • 再向月球進發!以色列著手建「創世紀2」著陸器
    以色列著手建「創世紀2」著陸器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在北京時間12日以色列歷史性的登月嘗試以失敗告終後,「創世紀」(Beresheet)月球著陸器背後的團隊計劃再接再厲,研製「創世紀2」,再次朝月球進發。
  • 中國這一成就世界驚嘆!美媒終於認清現實,川普被當頭澆下涼水
    據環球網報導,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領導人發來賀電,讚揚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 Netflix:如果川普建的太空部隊是個喜劇...
    2001年2月,美國資深參議員羅伯特·史密斯接受《洞察》專訪時闡述了美國的太空政策。  史密斯說:「誰控制了太空,誰就將控制地球的命運!」  有能力控制太空的國家,就有能力控制國際間的通信、控制陸海空之間的連接——如果美國失去了對太空的控制,那麼,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也就不復存在。
  • 美國聯合七國想重返月球,中美俄都要建前哨基地,如何劃分地盤?
    為什麼美國要在已有月球開發標準的基礎上,重新制定新規則呢?自從1969年美國通過阿波羅計劃成功實現載人登月後,時隔半個世紀各國再次掀起了探索開發月球的熱潮。先是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總設計師耶夫根尼宣稱,俄將在2030年實施載人登月任務,2035年將搭建可供居住的月球基地。後面又是歐洲空間局與火箭製造商阿麗亞娜集團牽手,雙方決定在2025年完成月球採礦任務,並開始著手建立月球基地。
  • 美軍司令:中國現在是太空領域的大玩家,令人擔憂
    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科研負責人澤林內表示:「這真的太棒了……中國有計劃地、毫不聲張地向目標邁進,中國正成為航天領域的領先者。」該所另一名專家米特羅法諾夫稱:「中國這一成功將為獲取月球大陸寶藏打開大門……這意味著人類在本世紀將啟動月球開發。」「成績太好了!所有任務都完成得非常順利,沒有一點瑕疵。」
  • 中國「胖五」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太空競賽開始了?
    圖:微博@人民畫報這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試飛了新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的國家。國人離建立「天宮空間站」、實現載人月球探測的夢想又近了一步。與此同時,5月6日,美國公布了一份將中俄排除在外的月球開採協議,其中規定,美國及盟友有權在未來的月球基地周圍建立「安全區」,以防止競爭對手的幹擾破壞,並賦予私營公司對月球礦產資源的所有權。
  • 似曾相識的一幕又要上演了?
    很多中國網友看後紛紛表示,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地時間16日,美國白宮新聞處發布了一份由川普籤署的備忘錄,以國家戰略的形式要求美國政府組織科研人員進行研發,使美國有能力在太空中使用核能,為人類在月球與火星上建立居住地提供能源,並為太空飛船等提供動力。
  • 新太空競賽興起?21世紀,我國能否異軍突起,走在世界前列
    藍色起源創始人貝索斯通過亞馬遜網站賺得億萬身家,他從年輕時就開始眼望繁星,1982年的高中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上,他曾說過,在太空建旅館,建遊樂園,建一個能夠提供200萬人、三百萬人居住的定居點,讓他們在軌道生活。這個構想是為了保護地球。他把亞馬遜發展成世界級的營銷巨頭,也從沒有放棄過對太空的思考。
  • 中國公布"玉兔"所拍月球圖像 英媒:迄今為止最高清
    參考消息網2月3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一系列到現在為止最高清的月球表面圖像。據英國《獨立報》2月1日報導,這些圖像由「玉兔」月球車拍攝。作為「嫦娥三號」探月任務的一部分,「玉兔」於2013年12月在月球著陸。
  • 英媒傳中國在孟加拉國多項戰略性投資遇阻
    據5月8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7日刊文稱,中國在孟加拉國的多個投資項目遇到障礙。該報稱,有戰略意義的孟加拉國索納迪亞深水港原定由中國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建造,但是孟加拉國哈西娜政府據稱已尋求日本銀行貸款,取代部分中國貸款。此外,由中國公司資助的孟國古萊河整治工程也受到質疑,被發現出現一些違規報告。
  • 美媒:研究人員繪製出全球第一幅月球落石地圖
    美媒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200萬張月球表面的圖像檔案,並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展示了全球第一幅月球落石地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8日報導,在月球上,不斷有巨石和巖塊向下移動,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痕跡,這種現象自上世紀60年代無人飛船首次登月以來一直可觀察到。在「阿波羅」任務期間,太空人在現場勘察了幾條這樣的軌跡,並將已移動的巖塊樣本帶回地球。然而,直到幾年前,仍然難以全面了解這種巖石移動的普遍性以及它們究竟在哪裡發生。
  • 月球可供養多少人居住?美媒:上萬人甚至數百萬人
    參考消息網9月29日報導美媒稱,從技術上講,如果以地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為參照,是可以把數億人安置在月球表面的。但是,月球表面能安置多少人與其能持續供養多少人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問題。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28日報導,理論上說,在月球,人類生存的要素——空氣、水、食物和住所——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難以獲取。以空氣為例。要養活在月球居住的最初數百人,必須首先把空氣輸送到月球表面,將其注入人類生活的封閉建築中。歐洲航天局的月球項目經理馬庫斯·蘭德格拉夫說,這一做法看似不可持續,但從短期來看,這實際上相當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