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關係:「我想和你一起單身」

2021-01-13 澎湃新聞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藝人們接二連三的離婚,攪動起一波波熱搜,背後的人設、資本、公關,戲碼熱鬧。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離婚率連年高漲的縮影。

當下社會裡,親密關係對誰都不是輕鬆的話題。

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說:

「如果進入婚姻,你們都會『再婚』幾次,要麼跟同一個人,要麼和不同的人。」

不管當初如何相愛,如果不能接受這些變化,感情就無異於是刻舟求劍。

很多長期穩定的伴侶,談到他們的經驗時,也會說到其中掩蓋的波折和痛苦。

以及,越來越重視給彼此留出空間:

「永遠保留30%的自我留給自己,驚喜是藏出來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 ,不要太把對方當自己人 。」

「我覺得最大的秘訣就是:健忘……」

讓別人走進自己的生活,同住在一個房間裡,必然會有著無盡的關於平衡、妥協、理解、親密和依賴的挑戰。

你會喜歡上迷失自己的幸福,也會厭惡失去自己的痛苦……

人性的豐富,不完全是長相廝守的婚姻制度能滿足的。

現實中,能發現各種各樣親密關係的形式,契合著人們複雜、微妙的情感需求。

我們採訪整理了幾種類型如下:

半糖愛情:

「我想和你一起單身」

「半糖愛情」是指在同一個城市,但不住在一起(Living-apart-together,簡稱LAT),這種相處方式最早從北歐興起。在美國,有三分之一的情侶分開居住。在法國和瑞士,20-39歲未婚女性中,LAT的比例分別達到32%和47%。

「半糖愛情」這個詞,源出S.H.E的歌曲《半糖主義》。歌詞中寫道:

「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若有似無的甜/才不會覺得膩......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愛得來不易/要留一點空隙彼此才能呼吸。」

在讀博士生 木馬 說,她和男友習慣了保持了各自的獨立空間。

「有人在總感覺束手束腳,還是踏踏實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我更有安全感。」

「雖然一起找房子、逛宜家、在家裡做飯,心裡挺溫馨的。但正是因為不想那麼快幻滅,我們約好不互相綁架,只從對方身上索取樂子。」

攝影師 TOBIRU 說分開住是給彼此留個後路,反而是挺穩定的狀態:

「大城市的戀愛進度太快,各自有各自的需求,很難判斷身邊的她就是要和你長期走下去的人。即使我對女友是有真感情了,但還是不想因為一句』搬過來住吧『,讓她產生什麼誤會。」

開放式同居:

「關係很輕,沒有責任上的負擔」

25歲的 被子,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她想嘗試一種新型的、不想負擔太多的關係。

「對方是認識的人,比較安全,又沒有什麼友情,不用擔心關係破裂,就這樣開始了這段關係。但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

「在相處過程中,我必須不斷調整彼此的位置,提醒自己性伴侶和男朋友間的區別,不斷地摸索兩個人關係的邊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自己是不是有資格;同樣地,當對方提出需求時,我會問自己有無義務。我們都有讓對方失落的時刻。」

「我們互不承認情侶關係,都不想讓傳統的親密關係框住彼此。但心裡也會很矛盾:明明兩個人在一起做的事情跟普通情侶一樣,為什麼我們就不是情侶?」

「於是中間分開過,再在一起時,我對他的要求改變了,也習慣了這種關係。他的陪伴緩解了我在異鄉的孤獨感,也沒有其他人比他更熟悉我。在一起的時候,我可以感受戀愛的甜,不在一起時,我依然擁有自己的生活。」

「現在的人很容易就確定一段關係,然後為了證明這種關係的存在去做很多事情,但這後面可能是空洞的。關係中的規則、責任感大大蓋過了戀愛中的新鮮感。我不排斥一對一的關係,但是如果沒有很愛一個人,我覺得目前這樣就很好。」

26歲的 張明 認為米蘭·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裡的薩賓娜是自己理想情人——「成熟獨立」、「和自己有默契」、「兩人關係很輕,沒有責任上的負擔」。

張明和前任女友都是沒什麼佔有欲的人,相識後迅速確立開放式同居關係,同時也會與其他伴侶約會,建立感情聯繫。

後來,由於慢慢感情加深,雙方轉成一對一模式相處。「但我們都懂得給予對方空間,我不會盤問她晚上去了哪裡,她也不會因為我和女性朋友吃飯而生氣。」

戀情因女方出國而結束,但二人仍維持著親密的友情,並不排除未來可能複合。

「她現在撩了個新學期的交換生,我還幫她出謀劃策來著。」張明輕鬆地說。

複數戀愛:

最考驗的是「嫉妒心」

32歲的 弘樹 是日本一家出版社的編輯。除了同歲的妻子明日美以外,家中還不定期居住著兩名女子:21歲的紗織,在動物園擔任飼養員;23歲的桂子,在酒店工作。

四人生活在一起,且彼此知曉其他人的交友狀況,沒有隱瞞。

這種奇怪的關係是怎樣出現的呢?

最初,是因為弘樹經常加班到半夜才回家,而明日美是自由職業,兩人的生活無法合拍。

有一天,明日美告訴弘樹,自己耐不住寂寞,有了外遇。

弘樹剛開始很氣憤,但思考後,他說:

「讓你寂寞的是我。重要的是我不在的時候,你也能開開心心的。雖然在一起的前提是都忠實於對方,但因為工作,無法將個人時間分配給你多一點,所以,你願意怎麼做都可以。」

後來,他們慢慢形成了現在的交往方式。對此,弘樹身邊的朋友爭議很大:

有人說,「和多個人戀愛,其實就是不知道真正的『喜歡』是什麼。」

有人正相反,說:「只喜歡一個人,才會不懂真正的『喜歡』吧」。

他們四人對目前這種狀態很滿意,但最苦惱的是:它不會得到長輩的祝福。

複數戀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美國出現。這種關係倡導不被婚姻制度限制,自己決定愛人數量;在公開、不分主次的情況下,多人共同經營性愛關係,並要真心實意。

所以,在複數戀愛中最重要的是:完全公開,沒有秘密。

學者深海菊繪經過調查發現,多數複數戀愛實踐者是中產階級及經濟上寬裕的人群。其中,有將近7成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而且,這種複數戀愛和一般的「換妻」完全不同,他們是希望找到值得信賴的戀愛對象,並維持長期關係。

因此,最考驗這種關係的莫過於「嫉妒心」。另外,因為受到一定的社會壓力,他們對他人的心理感受也更敏感。

而且,因為關係中的人增多,分手的風險就會增加。放棄一夫一妻制下的戀愛,就等於放棄了戀愛關係中通常有的「穩定感」。

因此,複數戀愛也成了精神上是否足夠獨立的「試金石」。

不結婚、不同居:

一群老人感情保鮮的秘籍

有一種說法認為,老人有機會擁有更純粹的愛情,因為不必被財產、生育、性等因素困住。

有一種趨勢是:經歷了離婚或喪偶,想在晚年開啟新的親密關係的老年人,很多喜歡不結婚、不同居的相處方式。

在反省了前半生的婚姻生活後,他們認為看似疏離的分居模式,恰恰是讓感情保鮮的秘籍。

美國人 莎朗和大衛剛過完他們20周年的戀愛紀念日,在這20年裡,兩人一直住在各自的居所裡。他們當年也是一見鍾情。

大衛說:「我是個內向的人,享受獨處的時間,同時習慣早起;而莎朗則很外向,喜歡和家人朋友聚會,經常熬到很晚。我們不太適合住在一起。」

現在,他們每周會一起度過幾個夜晚,剩下的時間可以安排各自喜歡的活動。

雖然沒有結婚,但這些老人卻把彼此看作自己的家人。在對方需要時,他們會盡起家人該盡的責任。

斯克裡布納前不久做了一場手術,他不得不在醫院裡住了一個月。在此期間,他的愛人瑪麗蓮一直在醫院陪床。兩人的住處有3小時的車程,平時,他們每個月只會見三次,一起過周末,剩下的一個周末留給彼此自由安排。

兩人在中年時就開始戀愛了,那時,未成年的孩子和捨不得放棄的工作是兩人同居的阻礙。現在孩子長大了,但他們還是不想搬家——「小別勝新婚」,讓他們更加享受每一次相處。

「我很盼著和她見面,每次見到她都非常激動,一把年紀了心還砰砰跳。我想把這種感覺一直留住,不想讓它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裡被消磨。所以,我們不同居。」斯克裡布納說道。

這些老年人的感情穩定,他們害怕的不是對方變心,而是一天天垮下去的身體。

離過2次婚後,芭芭拉享受了16年無拘無束的分居式關係,但最近她開始發現,當初讓她著迷的自由感正在消失:「我無法想像一旦沒了他會怎麼樣,我還是被這段關係綁住了。」

吉姆和露西也有同樣的苦惱。他們在身體變糟後打算搬到一起住。生病後,吉姆變得非常害怕孤獨:「我受不了一個人待在沒有露西的房子裡。」

這些開放式的親密關係,讓人想起作家妹尾河童的故事:他和妻子茂子女士,採取了一種契約式婚姻——每年的結婚紀念日,雙方會確認是否再過一年,如果不確認就分手。

就這樣,他們已經保持獨立地走過了幾十年。

河童先生在婚後依舊女朋友不斷,有時,他和別的女孩子約會,茂子女士還會做好飯讓他帶去。

在他們看來,夫妻關係不該是「人」字形,而應是「H」形。

「『人』這個字,就是一定得兩個人互相支撐著,少了哪一個都會倒……『H』形,雙方都是獨立的,中間有個橫槓,這個橫槓可以是愛情,可以是親情,也就是把兩個人聯繫在一起的紐帶。即便這個橫槓倒了,兩個人還是能各自獨立站著,誰都不會倒……」

學者李銀河則是提出:婚姻制度終將消亡。她還給出了幾個理由:

1. 婚姻和人性有一種內在的緊張關係。

2. 人類的預期壽命延長,婚姻成為一種束縛。

3. 男女平等。婚姻不再是女性唯一的經濟來源。

4. 離婚成本太高,增加了人們結婚時的顧慮。

5. 性的目的改變,生育不再是其唯一目的。

且不論婚姻制度是否會消亡,現實生活裡已經出現了一些「婚姻去制度化」的現象。

比如在福利較好的北歐社會,近半情侶選擇以「同居」取代「結婚」。

在社會的潛意識裡,婚姻和有孩子的家庭,仍然被視為文化規範,是社會的基石。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正在選擇多元的親密關係。

以美國為例,獨居者的戶數,已經超過了「兩個家長 + 孩子」的家庭——後者在所有美國家庭中只佔了20%。很多社會都在呈現這種趨勢。

性關係、戀愛、婚姻、生育,四者在呈現互相獨立化的趨勢,不再必然地捆綁在一起。

你幻想中和伴侶的相處方式是什麼樣的?

相關焦點

  • 「我想和你一起單身」 | 開放式關係
    歌詞中寫道:「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若有似無的甜/才不會覺得膩.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愛得來不易/要留一點空隙彼此才能呼吸。」在讀博士生木馬說,她和男友習慣了保持了各自的獨立空間。「有人在總感覺束手束腳,還是踏踏實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我更有安全感。
  • 「我想和另一半一起單身」 | 開放式關係
    🍬半糖愛情:「我想和你一起單身」「半糖愛情」是指在同一個城市,但不住在一起(Living-apart-together,簡稱LAT),這種相處方式最早從北歐興起。在美國,有三分之一的情侶分開居住。攝影師 TOBIRU 說分開住是給彼此留個後路,反而是挺穩定的狀態:「大城市的戀愛進度太快,各自有各自的需求,很難判斷身邊的她就是要和你長期走下去的人。即使我對女友是有真感情了,但還是不想因為一句』搬過來住吧『,讓她產生什麼誤會。」25歲的被子,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她想嘗試一種新型的、不想負擔太多的關係。
  • 開放式關係:「我想和你一起單身」-虎嗅網
    我們採訪整理了幾種類型如下:半糖愛情:「我想和你一起單身」「半糖愛情」是指在同一個城市,但不住在一起(Living-apart-together,簡稱LAT),這種相處方式最早從北歐興起。在美國,有三分之一的情侶分開居住。
  • 開放式關係≠開放性關係
    提到開放式關係,很多人會誤解為「開放性關係」,這裡我想說的是「開放式關係不等於開放性關係」。何為開放式關係?開放式關係我們可以拆解開來理解,首先是「關係」,這裡指的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不受性別局限。然後我們來看「開放式」,這裡的開放模式可以是肉體上的,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同時是肉體和精神上的,沒有絕對的定義,是和伴侶一同協商找到最適合彼此的開放程度。所以開放式關係是一種基於伴侶彼此尊重理解、坦誠相待,有著約定開放度的關係。何為開放性關係?開放性關係指的是性伴侶的之間的開放關係。性愛本身沒有什麼對錯。我認為如果是單身,實踐開放性關係是單身的自由和權力,是個人的選擇,無需從道德層面評判對與錯。
  • 答應開放式關係的風險
    在看正文之前,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你能接受情侶或者夫妻之間進行開放式關係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是不能接受的吧。那麼那些能接受的,心裡到底又是怎麼想的呢?很期待你在看完文章後能來留言區和我們聊一聊。他說想要在婚後擁有開放式關係——因為他覺得愛情跟性是可以分開來的,兩者不一定要完全混合在一起,真正彼此有愛的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溝通,早就已經完全超脫了身體。我都懵了,開放式關係是什麼鬼?怎麼你不早說你追求的是這種生活呢?你現在跟我說這些又是什麼意思?
  • 開放式關係其實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 VICE
    可編輯部現在要做 「開放關係」 的專題,我實在躲不過去了。首先要弄清楚, 「開放式關係」 不是指一種關係,而可以是很多種。「開放」 的意思就是打開一對一的 「專屬」 關係,至於怎麼開放法,開得多放,開放到什麼時候,參與者可以自己決定。
  • 談談我理解的開放式關係
    說到開放式關係,很多人都以為是在對方眼皮子底下公然多妻多夫對方不能再分手了什麼的。比如我也的確遇見過說大家可以多挑多選以後,男人去多挑多選了,我也發現他沒啥意思不想找他了。然後,他約不出我的時候還怪委屈的,覺得你明明說好開放式關係,為什麼等我來找你你又不理我。這個。。。
  • 你怎麼看開放式關係?
    父母結婚第六年有了我,他們都是奮鬥一族,都有各自的事業,彼此忙的日夜顛倒,那時我媽已經三十五歲,脾氣越來越強勢,我爸有一次外地進修時鬼迷心竅地跟一個女的發生了關係。好在他們彼此理解和欣賞,那時候對未來的生活和創業計劃各種滿心期待。
  • 開放式關係到底開得有多放?
    第三種誤解:開放式關係是不夠愛嗎? 當然不是,正是因為我們非常愛彼此,才希望對方可以獲得更多的愛,正如我上面說的,沒人規定只有嫉妒才是愛,同喜也一樣是愛。 最後我們來講講,如果你也想開展一段開放式關係,你需要注意什麼?
  • 開放式關係有多開放 | What is an Open Relationship?
    幾天來我們一直互相發簡訊,後來我終於問他誰和你一起住?他特別誠實的告訴我他有一個妻子並且他們都是開放式關係的擁護支持者,他妻子還有個男朋友。他對此特別的直白,毫不隱瞞。」「對於這件事兒我們談了很多很多,我不記得第一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了,但是當我們談起了我們的未來的時候,我們都認為不應該捆綁和限制對方。
  • 開放式關係:是出軌遮羞布,還是婚戀趨勢?
    你為什麼會選擇「開放式關係」?@深海裡的魚因為第三者的介入,我跟談了四年多的女友分手了。從開始的興奮到後面的失魂落魄,後來談得每個人都沒有她來得深刻和坦然,於是我試圖聯繫她,反思自己當時的狀態。知道她出軌時,我含著對她的恨意和敵對,傷害和刺激她。
  • 開放式關係是婚姻殺手嗎?
    ELLEMEN Digital 2017年4月刊發的《問30個中國男人》系列中也做過一次關於開放式關係的調查,其中,18位男性表示拒絕認可開放式關係,剩下的12位分別一半擁有過開放式關係,一半願意接受或嘗試開放式關係。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嚴肅地聊聊「歷久彌新」的開放式關係。
  • 那些進行「開放式關係」的情侶,後來都怎麼樣了?-虎嗅網
    本期NOWNESS問你哦,我們邀請了三對進行開放式關係的情侶,TA們告訴了我們,在進行開放式關係中,都遇到過哪些實際的問題,以及,開放式關係又是如何影響了TA們的親密關係。因此,如果出現男友拒絕開放式關係的情況,我會選擇尊重他的意見,身邊有朋友因為說服不了另一半接受開放式關係,最終導致分手,這根本上取決於伴侶和開放式關係在你心中的價值排序。
  • 開放式關係,是多年同志情侶的必然出路嗎?
    一方曾經說,初開始實行開放式關係時,他們還真有點受不了。想像最親愛的他,和另一個陌生人做愛,妒火中燒。或者,雖然知道他只是為了性,但是心裡還是隱隱有不安全感:怎麼能夠保證他只是動身,不動心不動情?怎麼能夠保證他不會愛上另一個人,因此離開自己呢?但是後來他們也承認,那些萍水相逢的性,改變不了兩個人深深相愛的事實。「我發現,沒有任何人比他更合適我。」
  • 開放式關係的10個建議——來自曾在關係中苦苦掙扎的過來人
    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發現她出軌了。我被這種極度悲傷搞的目瞪口呆,我的自尊也被碾碎一地——我就是無法放下她。我向她保證,她可以同時愛我們兩個。搞什麼,對不?為什麼有人會讓自己的愛人和其他人在一起?我懂你的意思,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感覺。事實是,開放式關係並不一定是不健康關係的標誌。
  • 「開放式關係」到底可行嗎?看完這部電影你就知道了
    電影《準許》就演繹了這樣一個故事,男主威爾和女主安娜也是青梅竹馬,多年來無論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始終忠於彼此。電影的開場,男主其實已經醞釀在求婚了,還未等到激動人心的一刻到來,他們的決定開始偏離了軌道。在聚會上,安娜對朋友坦言她和威爾的性生活超級棒,朋友問,那你和什麼相比呢?你沒有和他以外的人嘗試過,你不想知道和別人在一起的感覺嗎?享受一下生活吧!
  • 王漫妮註定被梁正賢拋棄,這種開放式關係像低配版波伏娃和薩特
    3 王漫妮和梁正賢的開放式關係,好像低配版的波伏娃和薩特從聽到梁正賢說不婚主義,並且標榜正是因為愛,才願意彼此不束縛,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上個世紀的兩個名人,薩特和波伏娃有名的開放式伴侶關係。上個世紀,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西蒙波伏娃和同樣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建立長達51年的開放式伴侶關係,兩個人有精神和肉體的關係卻不阻擋另一個人有其他的伴侶。而西蒙波伏娃更寫出《第二性》這樣的女權主義著作。保守派認為她反傳統敵視傳統婚姻家庭,而女權主義和先鋒者卻讚賞她追求女性獨立的思想。
  • 怎麼看待open relationship 開放式關係?
    一、開放式關係並不會影響相愛的兩個人甜甜蜜蜜。長久相處難免摩擦矛盾厭倦。當相愛,但是綁在一起只會消磨感情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坦誠一點,各自擁有another relashionship,狀態恢復了,再相處只會更愉快。
  • 開放式關係,多人行的刺激情慾故事!!
    這不,順著來說說:開放式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兩人在一起時,不亂就行;要亂就在外邊,但也有彼此都和諧相處的情況,就像《致命女人》中Taylor、Eli、Jade(好一個綠茶婊!)一樣。所以,跟著本J來look look那些開放式人兒的事!
  • 自殺式單身 :為什麼年輕人對單身越來越焦慮?
    不少人表示「這就是我沒錯了」……這個問題最近登上了知乎熱榜,引起了很多知友的討(gong)論(ming)。那麼,現在的你是否處於「自殺式單身」狀態中呢?習慣單身生活的年輕人,會越來越不希望打破現在生活的狀態和平靜,將自己置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的環境中。說白了,就是一個人過慣了,何必去談戀愛呢?想肥宅肥宅,想蹦迪蹦迪,打遊戲、追劇,不都比談戀愛好玩多了?不主動的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