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苔蘚繁殖方法,我在前面出過一個教程。(歷史消息頁面搜索「對萌新最友好的苔蘚繁殖教程),簡單描述就是用一個開孔的塑料瓶作為繁殖設備,底部有陶盤,水苔放入陶盤,後用魚線綁結實,最後在表面撒苔蘚種子噴水養護。
這個方法,我在操作的時候發現有的步驟不是很方便。其中最複雜的步驟要屬用魚線把水苔捆綁在陶盤上。於是我在想,能不能不捆綁,直接放入水苔壓實,上面撒苔蘚種子進行繁殖。先和大家說實驗結果,經過一個多月的測試,最終發現這種方法是可行的,簡便的。本次試驗共嘗試了三種苔蘚種子,分別為白髮蘚、混合蘚(裡面主要是青蘚)、曲尾蘚。苔蘚(幹或溼)剪碎即得苔蘚種子
為了使種植面平整,我把水苔剪碎了
水苔壓實後放入苔蘚種子
表面噴水,噴水垂直噴,讓苔蘚種子和水苔緊密接觸。
同事出差去浙江給我帶回來的曲尾蘚,剪碎用來繁殖。
6月17號開始撒種製作,製作過程也很簡單,大家通過我提供的幾張照片,一目了然就知道怎麼操作。下面給大家放一些途中觀察拍攝的照片。
養護就用這種小瓶子,這個小瓶子是我自己設計的,設計方法前面推文有詳細介紹
瓶子不是成功的關鍵,大家隨便找個瓶子,捅個窟窿,也可以成功。成功的關鍵是陶盤和水苔的結合使用。這是我試驗多次找到的最理想組合,水苔保溼能力極強,水分散失慢,陶盤透氣水分散失快,陶盤還性寒發涼。它兩組合在一起用來繁殖苔蘚,簡直就是絕配。
疏水,透氣,保溼!外加低溫,各位注意這些條件不僅苔蘚繁殖,苔蘚養護同樣適用。
6月29日,離播種過去了12天,表面星星點點能看到一些綠芽
6月29日拍攝,離播種過去了12天
經過12天的培育,期間幾乎沒有怎麼打理,偶爾噴一次水,噴水一定不能多,表面噴溼即可,陶盤蒸發麵積大,能快速把多餘水分帶走,因為塑料瓶的控制,塑料瓶頂部開小孔,使水分的散失不是太快。瓶中的溼度維持在百分之七八十。大家記住,養苔蘚要的是空氣溼度!空氣溼度!空氣溼度!不是基質的高含水量!!!空氣溼度維持不了,澆水越多死的越快。
這個問題是我老生常談的問題了。苔蘚養護或者繁殖中最容易出問題的就是給水了。給水不對,發黑,發黃,出鹼問題就都出來了。如何能解決苔蘚不澇的情況下,維持苔蘚局部的高空氣溼度,這是每一個養苔蘚的人更古不變所努力的方向。我一直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想把我養苔蘚的一些思路教給大家,方法是次要的。方法是隨時變化的,你用瓶子養,他用盆子養,你在南方,他在北方。通過和全國各地苔友的深入交流,大家能養好苔蘚的思路是一致的。苔蘚它就是那一撮苔蘚,它在瓶子裡,它在盆子裡,它在南方,它在北方,想要旺盛的生長,需要的條件是一致的。野外的苔蘚暴雨中也會被大水淹沒,但是地表極強的滲透能力,雨後很快就幹了。城市中的苔蘚在雨後溼潤的環境中才會長的好,但是這種溼潤一般較難維持,所以野外的苔蘚不會常綠。而山裡的苔蘚溼度保持相對容易一些,所以綠的時間也會更久一些。
北京地鐵站附近被雨浸泡的苔蘚
同一地點,雨後生機勃勃的苔蘚(這種磚縫中生長的一般為真蘚)
回歸今天的正題,下面幾張圖是7月7號拍攝,離撒種日期(6月17日)過去了20天。
7月7日拍攝,曲尾蘚,表面出現大量的綠色細絲,猜測為原絲體
從側面看,曲尾蘚繁殖效果很棒
7月7號拍攝,青蘚繁殖出芽快,但是後面生長並不快。
同時期撒的白髮蘚種子,白髮蘚似乎還沒有動靜,但它一直在蓄力
又過了兩天,7月9號我來觀察,意外發生了。青蘚那一盆忽然生病變黃了(懷疑真菌感染,但並未見到菌體)。白髮蘚開始出芽了。
7月9號拍攝,繁殖青蘚。新長出的苔蘚植株大規模的死亡,根據我的經驗,這種變黃,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而且一旦感染必死無疑
7月9號拍攝,繁殖曲尾蘚
7月9號拍攝,繁殖曲尾蘚
7月9號拍攝,繁殖白髮蘚
大家把圖片放大,努力找找,看能不能找到白髮蘚小芽
這個圖裡的白髮蘚小芽更明顯一些
這一批的苔蘚繁殖記錄到這裡就結束了,6月17號開始,7月9號結束,歷時21天。除了上面的,我還有些話想和大家說,我苔蘚繁殖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找到了合適的方法。另一方面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這裡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宜苔蘚生長,我這裡野外就能找到很多的苔蘚。現在7月份這個季節,大家熱的受不了,苔蘚同樣熱的受不了。我在北京八達嶺經濟技術開發區,這裡四面環山。植被茂密,鮮有人煙。
這是我登上公司樓頂拍攝的圖片
同上
同上,分別是不同方位的群山
這是我這裡現在三伏天的溫溼度
這裡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溫度,如果大家有空調房,那麼還可以養養苔蘚或者繁殖繁殖苔蘚。如果屋裡氣溫很高了,不建議大家選擇這個時候去養一盆苔蘚,或者去繁殖一盆苔蘚。這個時候去上手,簡直是地獄難度。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如何讓那些屋內已經養了好久的苔蘚安全度過夏天。
說到溫度,這裡再和大家提一個概念。咱們一起來探討,我這裡現在雖然看著二十多度,但是室內養苔也已經不是很合適。前面也提到,都已經有感染生病的現象發生。大家想一下夏天的二十多度和春天的二十多度,雖然都是二十多度,但是感覺完全不一樣。對於苔蘚生長的影響也完全不一樣。
還有一點想和大家說,通過繁殖幾種苔蘚的經歷,我最推介大家繁殖的還是白髮蘚,白髮蘚的繁殖和白髮蘚的養護一樣穩定。我從5月分開始到現在前前後後共繁殖過四批白髮蘚。出芽一直很穩定,但是出芽緊接著小芽全面爆發,小芽全面爆發後生長就很緩慢了。下面給大家看一盆5月27號繁殖的白髮蘚。
從5月27號到7月9號,歷時40天
為了拍攝一些苔蘚細節,我從閒魚淘了一個二手的微距鏡頭
上面這些圖片還是看不到一些白髮蘚葉片繁殖的細節圖片。於是我努力的從裡面剝離出一些葉片繁殖的白髮蘚出來。
白髮蘚新植株出現在葉片基部
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白髮蘚假根
這個新植株出現在白髮蘚葉片的尖端,我在抽離的時候,把小苗給揪下來了,下面幾副圖是它上面的小苗
放大的白髮蘚小苗看著像空氣鳳梨一樣
大家可以清晰看到白髮蘚小苗底部的根
看到這裡,我有一個疑惑產生了,為什麼有的白髮蘚小苗出現在葉子基部,有的小苗出現在葉子頂部。我又翻出來我之前拍的一些白髮蘚繁殖照片,當時是在養護白髮蘚的時候,有一些白髮蘚的掉針葉,白髮蘚的掉針葉繁殖了新的白髮蘚小苗。當時沒有買微距鏡頭,拍的不是很清楚。
養護的白髮蘚
裡面夾雜的掉針葉繁殖了新的白髮蘚
左邊是沒有繁殖小苗的白髮蘚葉片對照組,右邊是出苗的白髮蘚葉片。
這麼看來,白髮蘚的掉針葉似乎都是從葉片頂端出現的小苗,而強行剝離的白髮蘚葉片,小苗會出現在葉片基部。這樣下結論有些武斷,但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麼什麼是白髮蘚掉針葉,可能這個稱呼有點口語話,學名不知道叫什麼。它野外白髮蘚進行繁殖的一種手段,一定季節葉片葉片自然脫落,注意這裡說的是自然脫落,脫落後落在合適的環境就會進行繁殖生長。
天亮了,腦袋有點亂了,寫不下去了,今天就先寫到這裡,最近還有不少有趣的發現,後面慢慢和大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