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以為生命是一口不會幹涸的井,但所有事情都是有限的。而這一稱呼,其實來自早期他在Yellow Magic Orchestra樂隊(簡稱YMO,黃色魔術交響樂團)時隊友高橋幸宏的一句打趣:大多數影迷們對教授後來出演電影和配樂的那些經歷,以及其中的趣事如數家珍,但很多人並不清楚,教授的音樂事業其實是
從玩電子樂開始的。坂本龍一的父親是日本著名文豪三島由紀夫的編輯,而母親則是一位帽子設計師。在父母的影響下,坂本很小就開始接觸巴赫、貝多芬,對鋼琴產生興趣。而在13歲時第一次接觸到德彪西後,他便深深地迷上了這位音樂家。
他說:「我曾經在巴黎散步,幻想著和古典音樂家看著同一片天空」然而到了1978年,當時剛從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系研究生畢業的坂本龍一,在細野晴臣的邀請下和同樣年輕氣盛高橋幸宏三人一起組成了YMO,走上了流行電子音樂的道路。那一時期,風靡全球的嬉皮士文化同樣傳入了日本,加之當時日本左翼運動的興起。坂本龍一很快愛上了帶有反叛精神的搖滾樂,天天沉浸在滾石樂隊和披頭四的音樂裡。
剛剛加入樂隊的坂本龍一驚訝於細野和高橋沒受過正統音樂教育,卻掌握了音樂的核心。他們音樂中的那種爵士樂和流行音樂元素,與受系統古典音樂訓練、熱愛實驗性現代音樂的坂本截然不同。YMO的音樂在歐美走紅之後,開始在日本被接納,80年代初的東京街頭,隨處可以聽見YMO樂隊前衛、高科技感的電子音樂,而這對後世的電子樂、hip-hop有開創性影響。
坂本後來在採訪時反思到,
那時候剛獲得點成功的他,自恃清高,太傲慢了。但他也認為這段經歷對他有著重要的影響:「加入YMO之前,我不過是半瓶醋,在樂隊中經歷了爭執和糾葛後,才一點一點成長。」「坂本龍一的音樂反倒由於極少修飾,形式化的東西根除,使得最純粹的靈感最容易抵達心靈深處,這是最內省最深刻的音樂。音樂是心靈之間的溝通,所以如果你要偽裝,瞬間就可以被察覺到。舉個例子說像Amore,他甚至幾乎完全摒棄了旋律,音符以和弦音柱形式來出現。他的音樂是見過了大風大浪之後的一種釋然,從他的音樂可以讀出這就是他的內心,這就是他的生活,pure life。」確實,坂本龍一自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便尋求自己音樂的新道路,最終他將之選定為傾聽生命和世界真實的聲音。在2020年上映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中,我們可以看到,「教授」他隨時隨地都在收集、記錄聲音:少年時代,受到約翰·凱奇(John Cage)等現代音樂家影響,坂本龍一認為
萬物皆是音樂。80年代的峇里島旅行,他看到當地人在鴿子腳上繫上鴿哨,放飛的時候,鴿哨發出忽遠忽近的聲響,和悠悠的風聲、森林的聲音混在一起,他念念難忘。
所以擔任2014年札幌藝術節總監時,他設計的開幕式並不奏樂,而是讓一群系上鴿哨的鴿子飛翔。坂本龍一感興趣的不僅是音樂本身,還有整個環境的聲音景觀。
「每次下雨的時候,我都打開窗戶,然後把錄音器放出去。」在巴塞隆納,一輛巡邏車響著汽笛駛過,他趕緊掏出手機錄音,為沒有錯過這個聲音開心。東日本大震災後,他聽聞有一架鋼琴扛過了海嘯,趕忙上路「朝聖」。鋼琴被水泡得太久,琴弦失去張力,琴鍵鬆弛在各自的位置如犬牙。他卻見得欣喜,如獲至寶。
他說:
「海浪一瞬間湧上來,讓鋼琴回復到自然狀態,經過自然調音的鋼琴聲,我覺得特別美。」
「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把自然的形態全部按我們的意願扭曲。這些木頭需要年年月月的機器壓力才能固定成一架琴的樣子。而每過一段時間,我們會說,琴鬆了,音跑了,需要調琴了。可那其實是,自然正掙扎著回到過去的形態。那跑掉的音,是大自然修復力的鳴響。」 後來,他把這架鋼琴的聲音,放進了新專輯《異步》中。2017年《異步》發行之時,他在NHK電視臺被訪問道,想以怎樣的方式燃燒至盡,坂本想了一會回答,
「確實有一個強烈的想法,就是不對自己說謊,想做真實的音樂,真實地活下去,還有不忘記看每天的月亮。」雖然早在80年代就成為歐美和日本的音樂偶像,但坂本龍一從未停止對音樂邊界的探索。在現代音樂、古典樂、流行樂、電子樂、民族樂等等之間來回跳躍,也在地球的各個地方,北極、非洲、南洋小島汲取聲音靈感,越來越不受到限制。「教授」以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探索永遠無止境。
《坂本龍一:終曲》紀錄片導演史蒂芬·野村·斯奇博說:
「福島核洩露事故後,我見到了不一樣的坂本龍一。」實際上,一直以來,坂本龍一都有著自己鮮明的政治立場,同時也是一位積極的社會活動推動者。1997年,寫下《Discord》(意為不調和、爭端)這首曲子是因為,他看到電視正在報導
盧安達內戰難民的新聞,當天夜裡,夢到自己想要寫一首關於這起事件的管弦樂曲,於是立刻起身,衝到位於地下室的工作室內,趕緊動筆寫下了。
「當時我有一種無法沉默下去的心情。對我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轉機。」1999年,世紀之交,坂本龍一寫了一出歌劇《LIFE》(生活),蘊藏了
許多與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相關的信息,比如核武器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頭像投影在巨大屏幕上。
坂本期待經過20世紀的戰爭和災難,數以億計的人因此死去,到了新世紀,人類也會變得更明智一些。21世紀,他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就是《Chasm》(意為裂痕、斷層),專輯發行於2004年,這前一年
美軍進攻伊拉克。專輯充滿著被憤怒驅使的心情,比如第一首歌就是說唱,由韓國說唱歌手MC Sniper聯合演繹,歌詞寫著「搬運因為飢餓呻吟的老人,被恐怖中的不安和危險拽著的你和我……」
「雖然一般大眾走上了全球各地的街頭,質疑美軍進攻的動機並不單純,但那些媒體或專業人士,卻對此一聲不吭。我真的看不下去,每天都很痛心,想著這是開什麼玩笑。」坂本龍一對人為災難和環境問題的思考,在2008年的格陵蘭之旅中,得到了某種解答。
當時是一個藝術項目,邀請藝術家去格陵蘭島,直觀地看全球暖化的後果。見到數量驚人的海水和冰山,坂本內心受到很大衝擊。
「當人類加諸大自然的負擔一超出大自然容許的範圍,受害的是人類,大自然不會感到任何困擾。生活在冰山和海水的世界的那期間,我不斷感到人類是多麼微不足道。」格陵蘭之旅也深刻改變了他正在創作的專輯《Out of Noise》(2009),
使用了北極冰雪融化聲、流水聲,他讓這些原始聲音直接排列,嶄新的音樂也逐漸成形。2011年的
日本大地震以及核洩漏事件,對坂本龍一影響深遠,他招募受災地區的孩子,組建了一支東北青少年管弦樂團,親自教授,把他們帶進音樂世界。直到2019年的採訪中,他仍然說
「事件帶給我的震動至今還在。那種震動究竟是什麼,我應該怎麼做?我還沒能找到答案,它們也影響著我的創作」。年輕時的坂本龍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拍《末代皇帝》時,導演貝託魯奇只給他一周時間,和一部老舊且走音的鋼琴。他不眠不休地創作了45首曲子,即便之前從未接觸過中國音樂,仍舊為這部磅礴的歷史片,為溥儀浮浮沉沉的悲慘命運,寫下震撼且悲涼的配樂,貫穿整部電影。後來他回憶時感嘆道:短短的時間內寫了那麼多歌,幸好那時候還年輕力壯。早在2014年7月,坂本龍一就患上咽喉癌,不得不停止一切音樂活動。但病情剛一好轉,他又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曾經不顧親友反對,重病初愈就接下了兩個配樂任務:一個是日本著名導演山田洋次的新片《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一個是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導演、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主演的《荒野獵人》。為了不負所托,他自嘲「做好了赴死的準備」。而就在昨天,「教授」又在社交媒體上向公眾公布自己罹患「直腸癌」,可以說,生命對他是不公的,但即便如此,他也從未自暴自棄,反而看得很開。在一次電影《終曲》中他說道:「將來不知道還能活幾年,一顆心還是提著的,所以,為了不留下遺憾,我想創作出更多拿的出手的作品。」如果說這世上有兩種創作者。一種,是層層積累,一步一個腳印,他沒有絕佳的天賦,但能夠憑藉艱苦努力,達到自己的上限。另一種,他初出茅廬時就像火山噴發一樣耀眼,信筆一揮,就把同代人甩在身後。那麼,坂本龍一無疑是後者,他的降臨就是為了奇蹟本身,他不屬於某個特定國界,也不被單一觀念所束縛,最後,他的創作會成為全人類的遺產。
作者/ 小一
文章 / 知乎網友@lnstagram優選、@Dandy、@一條
圖片 / 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網絡
轉載:瘋狂閱讀
微信編輯 ∕ will
河南省許昌市:「活化」優秀傳統文化,「優化」公共文化供給詩城奉節的前世今生 ——帶您暢遊長江三峽第一旅遊目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
大型文化類核心期刊
識別二維碼關注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