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的臺劇題材越來越豐富,故事也越來越敢拍。
映射現實《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大齡女性生活危機《俗女養成記》、刷屏整整三個月穿越懸疑愛情《想見你》。
從浪漫愛情,到內核深厚的現實主義題材,近年來的臺劇都有所涉及。
一改以往只會拍無釐頭俗套愛情的固化印象,完成一場聲勢浩大的「文藝復興」。
最近,又有一部這樣的高分臺劇上線了。首播衝上「谷歌熱門搜索臺灣排行榜前三」,播出兩集後評分穩定在8.9,開局非常驚豔。
是氛圍沉重的民工題材,卻選用荒誕喜劇的方式去描述。節奏迅速有一種看電影的暢快感。
片名:《做工的人》。
故事發生在一片忙碌的工地,主角為工地三人幫兄弟,分別為鐵工阿祈、板模包商昌哥、和挖掘機司機阿全。所負責的工種不一樣,但生活現狀極其相似,兜裡都掏不出錢。
為改變這樣貧困的生活,三兄弟使出渾身解數。
做娃娃機生意、開四方佛廟、養鱷魚賣錢,甭管是靠譜的還是不靠譜的,只要和錢沾邊,就必定要去試一試。
就這樣,一個「如何才能發財」的小人物奮鬥故事展開,真實而又心酸,讓人笑著笑著,就忍不住流下眼淚…
《做工的人》改編自同名暢銷書籍,是臺灣首部以工人為主角的現實主義作品。由現象級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同一製作公司「大幕影藝」傾力打造。
執導過《聽說》、《快把我哥帶走》的導演鄭芬芬,編寫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編劇洪茲盈,兩大金牌製作人強強聯手。
不管是故事內容情節走向,還是拍攝手法,都是頂級電視作品的水平。
劇集最大的特點,是荒誕而真實。每一個出場的人物、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以此出發痛斥社會的不公。
如首播第一集開場,民工做工時發生意外被送往醫院的情節。當時情況緊急,民工已經疼得說不出話。但醫院仍舊堅持先交錢,再治病。民工出事,包工頭理應負責。但每到這個時候,包工頭都是迅速失蹤。
寥寥數語,就刻畫出當下你民工討不到公道、無處討公道的艱難生活現狀。
故事採用單元劇集的形式,每一集都有一個或現實、或搞笑的主題。
第一集圍繞三兄弟想要買四面佛開店掙錢的事情而展開。旁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騙局三人深信不疑,折射出民工普遍沒有文化的悲哀。
——不知道應該去責怪誰,也沒有理由去責怪誰。
第二集的故事特別搞笑,是三兄弟信心滿滿養鱷魚掙錢的「異想天開」。
辛苦工作之餘,三人堅持貫徹努力發財的夢想。結尾時小鱷魚調皮跑了出去,顯而易見會引起爆笑鬧劇,讓觀眾非常期待。
因為民工題材這一特殊性,製作組在製作時遇見巨大困難:從頭開始搭建工地耗資巨大,前往工地實景拍攝又太危險。
權衡過後,製作組選擇危險的方式,所有演員和幕後人員都前往危險重重的工地,可能昂貴攝像機被砸壞,也可能發生拍攝事故。
但,為了給觀眾最真實的觀看體驗,製作組心甘情願冒險。
這樣用心製作呈現出來的後果,是真實而又驚豔的。
——工地塵土飛揚,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喧囂。農民工手臂黑白分明,成為辛苦工作的象徵。
——工作忙碌時每個人都爭分奪秒,吃飯匆匆扒幾口。閒下來後在路邊攤吃便宜酒菜,憧憬未來美好的生活,念叨著不能讓孩子做民工。
從故事發生的場景,到民工們的生活狀態,都和現實生活一模一樣,以讓觀眾感同身受。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做工的人》基調是沉重,但民工沉重生活中,也是有很多甜的:有懂事幫蓋被子、努力掙零花錢補貼家用的孩子,事無巨細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妻子,和肝膽相照的好兄弟。
生活很苦難,但生活不會一直苦難。在周圍親人好友的陪伴關懷下,民工們的生活變得幸福起來,更加努力拼搏。劇集內核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厚——
人生在世,總歸是苦中帶樂,要努力向前看的不是嗎?
目前,《做工的人》正在持續熱播。不是歌頌民工,是記錄民工生活,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民工這一小人物。
這種沒有教化感的劇集更容易受到觀眾的歡迎,同時也希望在《做工的人》成功之後,出現更多這樣記錄小人物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