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杭州下雪,各大醫院因為雪天路滑摔傷骨折的病人多了不少,如省人民醫院兩天就接診了40餘人,多為四肢骨折,不少病人得住院、動手術。就此,骨科專家特別指出,骨損傷不僅使骨組織本身的完整性受到損壞,往往同時也損傷肌肉、韌帶、血管、神經等組織,患者在術後必須要進行康復治療,不然可能會造成功能障礙。
不聽醫生言,小趙「二進宮」
「小趙,怎麼又是你,一瘸一拐的,又摔傷了?」昨天上午,在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門診,骨科副主任畢擎遇見了「熟人」。
今年33歲的趙先生是兩月前的住院病人,「畢主任,我好後悔沒有聽醫生的話,結果弄成這個樣子。」
去年年11月中旬,趙先生工作中不慎被重物砸傷,當時痛得虛汗直冒,臉色刷白。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他的右側股骨、右脛骨,就是俗稱的大腿、小腿處骨折。幾天後,畢擎等專家為他做了手術,手術進行得很順利,術後抗感染、消腫,傷口癒合良好。
趙先生特別怕痛,打個針都齜牙咧嘴「哼哼」好一陣子。醫生好幾次勸他開始康復鍛鍊,他總是「再說、再說」推託。傷口拆線後,右下肢腫脹不明顯,膝關節活動度良好,醫生讓他出院後繼續做康復鍛鍊。
但是,趙先生出院後卻是把醫囑當耳旁風,堅持「靜養」。
這次骨科門診複查,發現右下肢肌肉略有萎縮、膝關節僵硬,活動度明顯受限,不能正常走路,成了「蹺拐兒」。所以,這次只能讓他再入院,進行膝關節康復鍛鍊治療。
畢擎介紹,其實趙先生這樣的並不是個例。骨折發生後,首先必須經過手術或手法的復位治療,之後是一至數月的固定期,期間患者的肢體或固定或牽引,尤其當下肢或脊柱骨折時,患者還往往被迫臥床,對全身健康都有影響。臨床中不少骨折患者由於缺乏活動,患肢肌張力減退。如果時間更久,可能還會出現骨折病,如關節的攣縮、僵硬、肌肉萎縮、骨折遲延癒合或不癒合等。
骨折後康復鍛鍊要循序漸進
「各種類型骨折後,不管是開放性還是閉合性,影響關節還是不影響關節的,經過專科及妥善處理後,都應進行康復治療。」畢擎說。
按骨折癒合臨床過程、穩定程度,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傷後1—2周,這時局部疼痛,肢體腫脹。康復鍛鍊的目的是促使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預防關節粘連。
主要方法是:上肢患者可握拳、吊臂、提肩,握拳是上肢活動的基本動作,儘量使手指能完全伸直和屈曲,再做吊臂及提肩動作。下肢患者可做踝關節背伸,股四頭肌收縮,使整個下肢肌肉用力,而後放鬆。
第二階段:傷後3—4周,這時局部疼痛消失,腫脹消退,骨折部已有纖維性連接,骨折開始穩定,骨痂出現。如果患者肌力恢復,骨折部無疼痛,患者上肢可做一些自動性的關節伸屈活動,先由一個關節開始,而後幾個關節協同鍛鍊。
下肢患者在踝關節背屈下可鍛鍊膝關節的伸屈活動。牽引的患者可以通過患者的整體活動,由上肢及健肢支撐身體床上移動,帶動患側的髖關節活動,這可視作被動性的關節活動。
第三階段:傷後5—7周。局部軟組織已恢復正常,肌肉堅強有力,骨折部已有足夠的骨痂,骨折斷端已穩定,上肢骨折部接近臨床癒合,除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某一方向的關節活動仍需限制外,其他方向的關節活動,在患者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無論是次數及活動幅度都可加大。下肢骨折一般牽引已解除,在局部外固定的保護下可扶拐下地適當負重步行。
第四階段傷後8—10周,一般上肢骨折外固定已解除,除在固定期間所控制的某一方向(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方向)有待繼續鍛鍊恢復外,關節的其他功能已基本恢復,可讓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
不過,具體的康複方案應根據傷勢輕重、部位等的不同,由主診醫師視情況而定。(通訊員 宋黎勝 記者 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