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6日(閩南網記者 梁政 通訊員 黎斌 文/圖)在人們的印象中,外科醫生大多忙碌在無影燈下,仿佛他們眼中只有冰冷鋒利的手術刀,容易給人一種嚴肅認真、不苟言笑的感覺。其實不然,在第909醫院耳鼻喉頜面外科就有這麼一位外科醫生,他不但愛笑,還愛寫詩,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詩裡還飽含著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他的名字,叫許志亮。
一次輪到許志亮值班,差不多凌晨五點的時候,科裡突然來了個急診患者。一番緊張處置後發現,原來是患者的右側外耳道內爬進去一隻小蟑螂,還產下了蟲卵。清醒後無法再睡著的許志亮,索性有感而發地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首小詩:凌晨5點的夜裡/它用帶鉤的爪子/溫柔地撫摸你的鼓膜/在你耳邊/零距離的傾訴/卻讓你痛徹心扉/愛得深沉/痛得深沉/溫熱曲折的外耳道/昆蟲產卵的絕佳選擇/天然的洞穴/卻是愛情的死胡同。
一位阿婆上山勞作後摔傷,造成顏面部多發骨折、右面部軟組織撕脫伴缺損,生命危在旦夕。送到醫院後迅速開通綠色通道,急診科、麻醉科和耳鼻喉頜面外科一起做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手術,徹底清創、骨折復位內固定、頸部皮瓣轉瓣修復面頰部缺損組織,最終讓阿婆轉危為安。從手術臺下來,許志亮同樣有感而發地寫了首小詩:高山的茶園很美/崎嶇的山路很陡/勞作後的眩暈墜落/是生死之間的旅行/生活與大自然/不見得永遠和諧/翻滾間的碰撞/再堅硬的骨頭都能粉碎/太親密的接觸/總會遺失些重要的東西/好吧/你遍體鱗傷而來/我們會給你撫慰/骨折可以復位固定/缺損組織可以修復/衣服總有穿破的時候/縫縫補補還是能穿的/醫生有時/也能當個裁縫。
還有一次,一位頸部長了神經鞘瘤將近十年的患者,因瘤子緊鄰頸總動脈,不敢輕易嘗試手術治療。隨著瘤子越來越大,患者的心情越發沉重了。後來,患者找到了許志亮,沒想到手術十分順利。許志亮用一首小詩記錄了這段經歷:源自頸叢神經的神經鞘瘤/近十年的孕育/讓你不斷茁壯成長/你的深情依戀/讓頸動脈百轉愁腸/6.3*4.5*3釐米的瘤體/5釐米的小切口/低風險的減瘤/還是高風險的切除/這是考驗的時刻/我們選擇不妥協/在頸內靜脈頸總動脈和迷走神經之間/專注地舞蹈/精心盡力去做/便有勝利的果實/在秋日裡收穫。
據了解,來自漳州東山縣的許志亮,早在上學時便喜歡寫詩,主要以打油詩為主,參加工作十多年來他依然堅持著這個習慣。在他看來,從寫小詩中可以重新梳理了病情、避免錯漏,也將血腥的手術畫面變得唯美起來,還會讓醫學有了人性的溫度。
誰說不是呢!生活從來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在外科醫生的眼裡同樣有詩和遠方。
責任編輯:李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