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傅佩榮:回憶恩師方東美先生

2021-02-14 學術與社會

編者案:傅佩榮本人就是知名的學者,從他的追憶來看方東美,就更讓人對方東美有仰之彌高,望之儼然的感慨,不過也同時對這位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了更生活化的、即之也溫的了解。

————————

方東美先生(一八九九年~一九七七年,樅陽縣楊灣鄉人)逝世至今,匆匆已經三十年。在我心中,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鮮明親切,而他的學問更讓我每一思及,便有「高山仰止」之嘆。作為念書人,能有像方先生這樣的老師,是值得終身感恩與自我鞭策的。

2007年4月20日至22日,我應北京大學之邀,為該校所主辦的「企業家國學班」一百多位學員,主講「儒商華夏論壇」。北京出版界的朋友特地安排大陸知識界最重視的《南方周末報》作專題採訪。該周刊的記者對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在著作中一再提及一位老師,就是方東美先生,請問:方先生在哲學上有何創見,可以讓你如此推崇?」

這真是「大哉問」,我該怎麼回答呢?如果只因為方先生是我的老師,所以我說他好,那麼顯然是私情勝過公誼,忘記了「學問是天下之公器」這句格言了。當時我說了一段學術理由,而記者也表示聽來合理;但是我心中所記得的方先生實在豐富生動多了。近日受滬祥兄之託,說《傳記文學》為紀念方老師逝世三十周年將出版專號,乃援筆寫就較為完整的「方師印象」,聊表思念之情。

初次聽到方東美先生的大名,是在大學二年級的一堂課上。我於民國五十七年以第一志願考上輔仁大學哲學系。輔大哲學系以西方哲學見長,尤其是天主教系統的士林哲學。大二時,系主任錢志純教授開了一門「笛卡兒哲學」,就是在這門課上,錢教授鄭重推薦方東美先生的一本書,名為《科學哲學與人生》,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錢教授介紹方先生時,說他是與胡適之、馮友蘭同一輩的學者,這聽在我們年輕學生的耳中,有些遙不可及的感覺。胡適之先生當時已經作古,馮友蘭先生則遠在大陸,以《中國哲學史》而為世所知,我們上「中國哲學史」這門必修課時,就是以馮先生的書為主要參考數據。

因此,聽到錢教授說方先生在臺大哲學系任教時,頓時想到「今之古人」一詞,雖有孺慕之心,也不敢想像會有親炙的機會。

民國六十一年畢業時,我以第一名考取輔大哲研所碩士班,同年考取的有楊世雄(現任教於政大)與黃藿(現任教於中央大學),但是我放棄不念,選擇去念臺大哲研所碩士班,為此錢教授對我頗不諒解,因為他當時擔任輔大哲研所所長。由於這個選擇,我趕上了方東美先生在臺大最後一年的課,課名是「中國大乘佛學」。

方先生的課排在星期五早上九點到十二點。開學第一周上課時,文學院十七教室連外面的走廊都站滿了人,一看就知道有許多社會人士慕名而來。只見方先生手拎一個大型公文包,由學生開道擠進教室,站上講壇之後,神閒氣定地說:「有人說要換更大的教室,我看不必了。在講述哲學的課堂上,開始時人很多,然後人越來越少,最後只剩講者一人在獨白。」

方先生說對了一半,三周之後教室人人有座位了。我是哲學系畢業的,聽方先生的課依然吃力,因為在輔大沒有念過佛學,只有在中國哲學史的課堂上,得知一些基本概念。先生上課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就是、「天馬行空」與「畫龍點睛」。你若是偶然經過他的教室,在外面聆聽十分鐘,你會以為他在介紹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黑格爾,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你隔了一小時再度經過他的教室,所聽到的可能是儒家與道家。但是,你若是有耐心聽完三小時的課,就會知道這一切都與大乘佛學有關,因為人類探求智慧的心路歷程與心得結晶,經由對照比較之後,就像鑽石的每一個切面,都將散發既獨特又一致的光彩。

方先生做學問,不是像螞蟻一般儲存積糧,而是像蜜蜂一般採花釀蜜。他不是埋首書堆的老夫子,而是嚮往「老鷲摶雲的意境」可以在學問天地中悠遊自得,又能提出一系列創見以啟迪後學。

方先生於民國六十二年自臺大退休。輔大哲學系的系主任張振東教授是方先生早期在臺大的學生,他親赴方先生府上送上講座聘書,邀請先生到輔大授課。當時從臺北到輔大,交通不太方便,必須搭計程車,但是方先生年事已高(是年七十四),最好有學生陪同搭車。在這樣的機緣下,臺大哲研所的學長遊祥洲帶我去方先生府上拜訪,算是正式引見,比一般在課堂上聽課的師生關係要深了一層。遊祥洲事先告訴我說:「我們觀察了你一段時間,發現你做人處事都還認真負責,所以要帶你去見方老師。」 他沒有解釋「我們」是哪些人,後來我也變成他口中的「我們」之一,亦即佩服方先生的學問並且願意「有事弟子服其勞」的一群先後期同學。

方先生去輔大教書,自然是由輔大畢業的學生陪同而去最為合適。這真是因緣巧合。我自六十二年暑假之後,就於每周四早上陪同方老師來回輔大,並且負責上課錄音,以便將來整理出版。直到六十五年暑假我去服兵役,這項工作才轉手他人,而方先生於六十五年年底因病住院就不再上課了。這段親炙方先生的機緣,成為我治學的轉折點。

方先生是哲學教授,一生教書五十幾年,他在哲學界的弟子自然為數甚多。讓我稍感驚訝的是:他很少公開提及誰是他的學生,即使這些學生在哲學界或其它行業卓然有成。他念念不忘的,倒是兩位數學家學生。

他在〈羅家倫先生紀念談話〉一文(發表於《傳記文學》第三十卷第一期,後收於《方東美演講集》,由黎明文化出版),談到他自己二十幾歲在東南大學教書時,曾說過「有許多數學家不識數」一語,引起班上聽課的數學系學生「為之大譁」。這班上有周鴻經與唐培經二人,後來考上庚款留英,專攻數學,也才領悟了方先生的見識。方先生說:他們歸國後,皆到中大任教,從重慶松林坡、南京,一直到臺北,每年大年初一第一個到我家拜年的,都是當年在班上反對我的這兩位數學家。

數學系的學生受到方先生的啟發,那麼哲學系的學生呢?方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時,曾教過一個班,只有三名學生,就是:唐君毅、陳康與程石泉。唐君毅先生年輕時聽過方先生美學方面的課,覺得那是西方哲學,與他的生命不太相契。他後來專治中國哲學,成就一家之言,並在悼念方先生的短文中,提出上面那一段師生憶往。不過,唐先生為方先生所寫的輓聯依然真情流露,他寫道:「從夫子問學五十年,每憶論道玄言,宛若由天而降;與維摩同病逾半載,永懷流光慧日,如何棄我先沈。」後半段所謂的「同病」,是指唐先生當時亦在病中。而前半段所謂的「問學五十年」,足以顯示唐先生一生執弟子之禮,對方先生感念甚深。

方先生年輕時教書十分嚴肅,滿腹學問而不苟言笑,使他早期的學生留下「望之儼然」與「聽其言也厲」這兩種印象,而很少體會到方先生「即之也溫」的一面。程石泉先生在美國教書三十餘年後,回到臺灣繼續教書。當時我正好主編《哲學與文化月刊》,經常請他賜稿。同時我也負責先知出版社的業務,為程先生出版了《論語讀訓解故》一書。他特地拜託我送一本去給方先生,並且說:「一定要請方老師評論幾句。」當時程先生也是年近七十的人,說這話時神情認真,有如學生等待老師評分一段,著實讓我感動。我自然樂於代勞,於是專程將該書送達方府。數日後,我再敦請方先生為該書加以評論,他說:「寫得不錯,可以成一家之言。」當我將此話轉述給程先生聽時,他情緒略顯激動,說「是嗎?是嗎?真是太好了。」

事實上,程先生與方先生相識近半個世紀,也是方先生十分鐘愛的弟子。他年輕時就在南京主辦易學研討會,邀請易學名家參與,而方先生的〈易之邏輯問題〉一文,即是程先生從講稿整理成的。這麼親近的關係,他還不敢自己將著作送給方先生指正,可見在弟子心目中方先生對學問是如何嚴肅以對。

至於陳康先生,則我們這些方先生的晚期弟子所知較少。陳先生是希臘哲學權威,以《柏拉圖巴曼尼得斯篇譯註》而受到普遍稱讚。他的批註比原文多出八倍,期許則是「要使西方研究希臘哲學的人,以不通中文為憾。」這真是豪氣幹雲。不過,後來他被推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而未能成功,他的夫人還為此遷怒於方先生,因為大家都知道方先生與當時的中研院院長胡適之先生不和。這實在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陳先生後來赴美教書,音訊漸稀。

方先生的中期弟子呢?旅美學人梅貽寶先生有一次公開說:「今日美國各大學執教中國哲學的教授中,半數以上都出自方東美門下。」這話固然有根據,但是方先常說「方門無門」,因為他一方面不會期望聽過他課的學生都承認自己是他的弟子(一個學生何止聽過十幾位老師的課!),而另一方面他希望學生自行繼續努力,他說:「一個老師最大的悲哀,是沒有教出勝過自己的學生!」

方師與書方先生原籍安徽桐城,家學淵源自不待言。他幼年喪父,由大他三十餘歲的長兄為他延聘家教。長兄自己是位老師,就請來一位他教過的學生,親自帶著幼弟行跪拜之禮,要這位昔日學生好好教誨方先生。

方先生曾說自己「三歲讀詩經,十二歲就讀完了十三經」。這在當時重視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國學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錫朋先生紀念談話〉(刊於《傳記文學》第三十卷第二期,後收於《方東美演講集》)一文,說他念金陵大學哲學系時,入學考試的國文成績特優,得以免修三年國文課。後來有兩位教授擔心中國文化在金陵大學受到忽視,就向校長建議,「以後凡是聘請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兩個學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這「兩個學生」之一。

方先生年輕時滿懷熱情,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宗旨是「本科學精神,為社會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會員共一○八人,如王光祈、左舜生、李璜、陳啟天、惲代英、張聞天等,而mao zd亦參與其中。方先生在〈苦憶左舜生先生〉(刊於《傳記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後收於《方東美演講集》)一文,談及他與左舜生成為朋友,正是因為左先生借他一部王先謙的《莊子集解》,他說:「餘因求莊生書而得一好友,內心狂喜可知矣。」簡單一句話,描寫出「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無比喜悅。

方先生住在牯嶺街六十巷四號的臺大宿舍,一出門就是著名的牯嶺街舊書攤,他自然很容易在那兒流連忘返了。方師母說她每次聽到方老師自外歸來,滿臉慚愧說:「我又做了壞事!」就知道他又買了不少舊書。過了這一關,方先生就一頭鑽進書房,專心賞玩他的收藏品,不到再三催促吃飯是不肯露面的。令人遺憾的是,方先生的八千多冊藏書至今還存在國父紀念館二樓一隅,沒有開放供人使用。他當年心愛的珍藏固然得以保存,但是書本若是無人閱讀,則失去薪盡火傳的妙旨了。

方先生曾說:「林語堂宣稱誰若是保存有辜鴻銘所英譯的《論語》,願意借他一閱的,他願意磕頭感謝。我這裡就有此書,可以讓他磕頭來借。」後來經過我們再三懇求,方先生答應讓先知出版社影印出版辜鴻銘所譯的《論語》與《中庸》二書。英譯其實就是白話語譯,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我感到好奇的,並非辜氏的英文有多好,而是他對《論語》的理解有何特色。他把《論語》中的「仁」字譯為「道德性格」或「道德生活」,這並不算突兀。後來我讀到辜氏的中文著作,就特別留意他如何以中文來描述孔子的「仁」字,結果發現他把「仁」字理解為「上天所賜的神秘禮物」。他以「仁」字聯起上天與人,其實完全合乎孟子所說的:「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但是,現代人對孔孟所謂的「天」早已失去了感覺,隨之也不會注意辜氏的詮釋有何特色了。方先生與林語堂先生都特別欣賞辜氏的《論語》譯本,這是否暗示了「英雄所見略同」或「於我心有戚戚焉」呢?

方先生的藏書中,有一部「二十二子」,子書對於念哲學的人是最重要的,我們自然又要向他老人家借來影印出版了。然而,在民國六十四年前後,出版這樣一大套書根本不是小出版社可以勝任的。後來先知出版社因為經營不善而歇業,這與我們年輕學生只知道追求理想而不務實際的天真心態有關。我為此事而對方先生深感抱歉。

談到出書,方先生的全集在先生辭世之後,由黎明文化公司陸續出版,但是校對不精,錯別字極多。後來到二○○五年才全部校訂出版為十本十三冊。一年之後,黎明公司考慮經營成本而將書價全部調高將近一倍,於是方先生的書成了書市中的高價品,一般學生恐怕不易負擔。方先生天上有知,大概會十分不忍吧!

方師的生活

我念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見他寫到史賓諾莎時,稱讚史氏為「生活簡樸,思想高貴」,我立即聯想到的就是方東美先生。

方先生是單純的學者,早年把憂國憂民的熱情轉變提升為專務於學術的終身志業之後,五十餘年來,守在教育崗位上,從事教育與研究,不慕世俗榮利,不求物質享受。

我因為自民國六十二年以後,每周有幸陪同方先生赴輔大上課,所以得到許多就近觀察與學習的機會。每次上完課回到方師家時,都是將近午後一點。至少有三次,方先生覺得我陪同上課很辛苦,就邀我在他府上用餐。我那時年輕不懂事,就恭敬不如從命,一起坐上飯桌了。方師母待人極為溫和客氣,見我也來吃飯,就趕緊吩咐幫傭阿嬌多備一份碗筷,再補煎一尾小魚。

方先生在家用餐,照例是三菜一湯。三菜中必有一巴掌大的小魚,一人一尾,算是主菜。我那時二十三、四歲,吃完了沒有什麼飽足感,就趕緊拜謝出門,再去路邊吃碗麵。用餐時,我偶爾偷瞧一眼方先生,只見他心滿意足的樣子,好像原本生活即是如此簡單。

方先生有時也會豪興大發,說要請我上館子。有一次他真的請我與郭文夫去吃飯,說要考驗我們的能耐。那時中華路一排房子尚未拆遷,我們三人走進「吳抄手」。方先生點了「紅油抄手」,說:「這麼辣的東西,你們吃吃看!」他原以為我們這兩個學生會因吃不消而求饒,卻沒有想到我們畢竟年輕,存心賭氣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他看著我們吃完一盤辣餛飩,臉上的表情還真有些驚訝呢!

我在臺大上方先生的「中國大乘佛學」課程時,常見教室中有一位中年出家人,身穿黃色袈裟,相貌端莊而和善,後來知道他法名「淨空」,也就是現在常在電視上弘揚佛法的淨空法師。方先生見出家人如此好學,自然多方鼓勵,後來還安排他每周三下午去方府為他講解西方哲學。同學們聽說此事,都覺得那是殊勝因緣,也都很為淨空法師高興。後來淨空法師的弟子助印了一套《大方廣佛華嚴經》,他還主動請示方先生需要多少套贈送學生。方先生就寫一紙條交我帶去景美一處佛寺,取回二十幾套分送同學。後來我請教淨空法師學佛心得時,他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

郭文夫、遊祥洲、馮滬祥等人,是我在臺大哲研所學長,也是方先生較為親近的弟子。我們有時安排到郊外踏青,邀請方先生同行。方先生出門,照例在脖子上掛了有大有小的照相機,我們請教方先生為何要帶三個相機,他的回答是:「我在外頭看到好的風景想要拍照時,如果只帶一個相機,這時壞了怎麼辦?第二個相機如果又壞怎麼辦?所以要帶第三個。」我們接口打趣說:「老師,如果第三個相機也壞了,該怎麼辦?」他老人家這時慢條斯理地說:「這種或然率不太高。」在外遊憩時,方先生拍照最多的不是風景,而是到處見到的可愛的小孩子。

同樣的道理,方先生家裡擺著三臺老舊的錄音機,因為當他想要聆聽音樂時,萬一只有一臺,壞了要怎麼辦?這種思維模式屬於童心未泯,正如孟子所說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此外,方先生因事生智的靈巧反應也值得一述。我的女兒出生之後,尚在襁褓之中,我帶她去拜見方先生。方先生問了名字,我不免多說了幾句:「女兒的取名,三個字的偏旁是『人心至』,因為我這個作父親的人緣不好,所以希望女兒可以好一些。」方先生聽了略一沉吟,就把我女兒抱過去舉了起來說:「人心至上。」這一幕我實在難以忘懷。

方師母在方老師過世以後,本來想口述一本《東美與我》的書,指定由我執筆。寫成了兩三篇短文,就因故停了下來。我所記得的一鱗半爪雖然很少,也是吉光片羽,值得終身感念了。

選自《傳記文學》

進入公眾號,點擊往期目錄,(或回複目錄),可瀏覽已推送文章題目,點擊文章題目可直接閱讀文章。


學術與社會

In libris libertas!

訂閱號名稱:Academia-Society  

意見反饋郵箱:koolbird@163.com

微信群及微信合作:silentsinger28

讀者QQ群:392262135



相關焦點

  • 傅佩榮先生常用的起卦法
    傅佩榮,圖片來自百度傅佩榮先生,是當代有名的國學研究者,筆者認為也是大師級的人物。他1950年12月16日生人,今年70歲,祖籍上海,是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和餘英時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先生對《易經》有很深的研究,筆者聽過一些他講的課程,今天就來聊聊,傅佩榮先生經常用的一個起卦法。
  • 往事鑑 方東美:陌生的大師
    名門東美 方東美出生於安徽桐城樅陽縣義津鎮。一條向西的鄉村道路,小型機動車可以勉強通行。曲曲折折20餘裡,到達楊樹灣村大李莊,乃方東美先生出生地。 這裡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鄉村。農舍田野,村樹四合。
  • 傅佩榮 易經與人生智慧 講座全集
    講師介紹: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
  • 記我的恩師劉俊峰先生
    我的父親與恩師是門內兄弟,過從甚密。恩師從小看我長大,待我跟自己的孩子一樣,不但傳授我技藝,還教我怎樣做人。1、刻苦勤奮練真功:先生年輕時,練習形意拳到了著迷的程度,原來農村老家打水用的是手動壓水機澆地,先生一邊壓水,一邊站著三體式,佔累了就左右調換,每日壓水兩個小時,相當於站了兩個小時的三體式。恩師常說,練功無處不在,只要想練每時每刻都可以練習。
  • 傅佩榮: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好就好在這個故事,講出了另一個故事--為什麼美國人很誠實,而中國人很犬儒?中國文化的傳統也是講究「中庸」的,所以這個現象源於自古的傳承,還是現在的經濟社會造成的呢?每個民族都需要找到化解問題的方法,西方人靠宗教;中國人靠家庭親情的力量,一想到上有祖先,下有子孫,做事就收斂了,很難說哪一個比較好或是壞,只能說各有各的傳統。鳳凰網文化:你怎麼看政治對文化的限制?
  • 傅佩榮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傅佩榮:意思不完全一致,但是基本上都是從修養這裡開始的,所有的德行都是內在有德,外在有行。與別人相處有公心跟私心之分,有私心就會妨礙公眾的利益,所以最高境界就是無私。儒家的修養分三個層次,年輕的時候自我中心;進入社會後人我互動;最高境界是超越自我。孔子說仁者可以愛人、可以惡人。
  • 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答疑「怎樣與自己和諧」
    有一份調查顯示的結果非常可怕,說在都市人群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有抑鬱或者是焦慮障礙,而眾多名人都紛紛宣稱自己患有抑鬱症,精神抑鬱似乎已經成為了流行病,這該怎麼辦呢?我們還是來請教莊子吧,我們請到的依然是臺灣大學哲學系的傅佩榮教授,教授,您好!傅佩榮:今波,你好!主持人:作為一位哲學研究者,您能不能給我們分析一下,抑鬱症的癥結在哪裡?
  • 懷念恩師張貽暄先生
    遠仰若高山 近謁古薛水              --懷念恩師張貽暄先生
  • 林石城先生逝世十五周年:著名琵琶演奏家高虹講述《我與恩師林石城先生的恩緣》
    剛到美國不久,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促使我一定要請恩師到美國巡演。一是報答林先生在我琵琶藝術道路上的栽培和支持;二是恩師去過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但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在美國演出過,我想實現林先生的心願。經林先生的精心策劃,1996年3月31日我們成功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林石城、高虹師生音樂會」,揭開了師生音樂會的美國巡演序幕。
  • 慈母般的恩師陸欽信先生
    我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拜入陸欽信先生門下,學習和聲及作曲,近一個甲子的師生情誼融入血脈,形同家人,她是我如慈母般的恩師,沒齒難忘。我在她門下打下紮實的和聲基礎,成為日後進階樂壇的終極力量之一。我十六歲時所作的鋼琴組曲《林中生靈之歌》(「金絲猴之舞」、「大象漫步」和「雄獅」……)是由陸先生改題後留下片段的最早期作品。而同陸先生一起下放金山採風並聯合作詞作曲的《媽媽戴上了大紅花》,則是我發表於《上海歌聲》的第一首歌曲,因而首次分得5元8角的稿酬,這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是豐厚的收入。陸先生囑我不準亂用,我便購置了俄羅斯黑膠唱片《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伴我多年。
  • 憶我的恩師高元鈞——原淄博市魔術曲藝團團長李忠俊耄耋之年憶恩師
    今天就通過一個片段,來和大家回憶一下我的恩師高元鈞大師。  在文藝改革大潮的衝擊下,講習班在藝術教育改革上進行了一些探索,採用了課堂教學同舞臺演出相結合、學員的實習表演和講師的示範演唱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將學習成果搬上舞臺,面對觀眾,這樣學員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並在舞臺上表演、塑造人物,各位講師和學員多方位交流。白天教室聽講師講課,晚上在劇場、廠礦俱樂部,師生同臺演出,貫穿了教學全過程。
  • 易經學習筆記: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第一集
    傅佩榮老師的詳解易經曾經聽過不少,但沒有系統學習過。於是,決定每天一集或者兩集,再系統學習一遍。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的第一集:包羅萬象,易經的基本概念。一、八卦的來歷1、易經是周朝以前知識的總結。2、易經卦爻辭文字太精簡。易傳是孔子及其門人所作的。3、易理是做人處事的道理,象數是指卦象和佔卦。
  • 教師節特稿:寄情話語,回憶我的啟蒙恩師萬培蘭(李建明/文)
    值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老馬將選發一部分回憶老師的文章,歡迎支持,歡迎投稿。今天我們推薦的是李建明先生回憶萬培蘭老師的文章,萬培蘭,東灣鄉小學教師,八旬有五。2014年9月10日,在新中國建立第2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想起了我的啟蒙恩師—萬培蘭。我的第一任老師萬培蘭,從1982年到1984年,是我小學一二三年級的班主任,整整教了我三年。當時我們在靖遠縣東灣鄉大壩學校就讀,家裡距離學校不遠,不到2裡路的距離,同學們都走讀上學。
  • 【強烈推薦】 一生修煉的師父談升院長對恩師李少波先生的深切追憶!
    練習李少波先生所傳形意三體式二、 漫步周天的來源1930年,恩師20歲,隻身赴天津,在天津永利制鹼廠工作,廠長候德榜是一個極其愛國興業的企業家,不但企業辦得好,對武術運動也十分提倡,特聘請山東回族武術家沙金亭,
  • 傅佩榮:易經修德第一卦,為什麼說通曉這一卦走遍天下都不怕?
    往期精彩回顧:傅佩榮:人一生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靠父母,第二次則全靠自己傅佩榮:該進取還是該收斂?兩條人生座右銘,我是這樣運用的傅佩榮:人生煩惱皆因執著,如何化解?你需要邁過四道關卡傅佩榮:心裡一旦有這種念頭,就是對父母不孝,做子女不可不反思傅佩榮:什麼樣的人容易被壞人盯上?易經用兩個成語告訴你答案!傅佩榮:碰到小人怎麼辦?這是我知道的對待小人最恰當的態度!
  • 傅佩榮:怎樣檢驗你的信仰是不是迷信?佛與魔的一場對話,你能聽得懂嗎?
    往期精彩回顧:傅佩榮:一場飯局見人品!你是哪種人?你喜歡哪一種人?傅佩榮:這個年齡是人生最苦階段,怎樣度過?最可靠的建議在這裡傅佩榮:懂的人不說,說的人不懂,人間智慧該如何傳遞?我的建議是…傅佩榮:人生迷惑從何而來?怎樣消除迷惑?最關鍵因素就一個!
  • 林順夫:遊戲人之典範——緬憶恩師高友工先生
    一九六七年九月下旬,在抵達普林並搬入研究生宿舍後的某天下午,我去位於東派恩樓(East Pyne Building)地下室的高友工先生辦公室,跟他第一次見面。直到今天,我仍能清晰記得,在這首度見面時,高先生給我的親熱歡迎以及極為有益的學業指導。此外,還有這兩件也在我的記憶裡留下了永遠不會磨滅的印象:掛在高先生臉上的笑容,和堆滿他整個辦公室的不可思議之多的書籍。
  • 傅佩榮:我四十歲了,還有誰能教我?倘若你也有這種困惑,點進來吧!
    往期精彩回顧:傅佩榮:命運之外有更強大的力量,找到它的人才能夠贏得人生!傅佩榮:我為什麼決心回歸中國傳統經典?就為了30年前一件小事傅佩榮:假如結局註定失敗,你會如何度過一生?這句話改變了我的生命行程傅佩榮: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不知害了多少孩子,補救需要智慧傅佩榮:祭拜祖先,最關鍵要做好兩件事,否則拜了又有什麼用?傅佩榮:一場飯局見人品!你是哪種人?你喜歡哪一種人?
  • 深切懷念我敬重的恩師劉述先先生
    輓聯是:有恩於我便是恩師先生道德垂千古無緣乎君即充私淑後學文章在方寸                         ——痛悼述先良師,後學吳光敬輓是的,劉先生確是我的恩師,也是我的良師益友。今日陰陽兩隔,我除了內心深切懷念、感恩之外,不能不寫點紀念他的文字。我與劉述先先生的結識主要是源於研究「黃宗羲」的共同學術愛好。
  • 毛玲玲||惠風和暢,授人以漁——追憶恩師蘇惠漁先生
    惠風和暢,授人以漁                            —— 追憶恩師蘇惠漁先生       2019年6月6日,端午節前一天,我去醫院看望老師。但無論多少文字篇幅,都無法盡述恩師賦予我的關愛和恩德。       1996年我報考攻讀華政刑法碩士,同屆碩士共五位,其一是日本留學生。全國僅4個招錄名額,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且當時的社會,法學碩士文憑在求職就業和職位晉升中「含金量」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