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籟之音(ID:tlzy121) 作者:曾浩珉 微信號3005378
簡單介紹一下:《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迴腸盪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本曲的豐富情感與內涵,難以用語言去表述,只能把心全部交託,沉醉其中,去體會其中深沉、細膩,不論是悲涼、悲憤、還是悲愴,你從中獲得的審美體驗都是難以言表的,也是難以替代的。
也因此曲,我對小提琴的表現力有了新的認識。從中,我也獲得一種深深的滿足感,這個周末因為這首曲子而光芒四射,我不知道這種滿足感來從何而來,只是就是那樣的存在著。
《金剛經》教導我們:萬法皆空,不住色身香味觸法生心。是言不住,而非不生。若一顆心靈,面對偉大的音樂完全無動於衷,不生任何情緒,絕對是修出毛病了。大師的心靈應該是更加純淨,如同鏡子,如是映照每首偉大作品的精美與內涵,享受當下的喜悅與豐盛,感同身受人類的苦難悲愴。罷了,如「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這首樂曲對演奏者本身的學識、閱歷、涵養與演奏技巧絕對是一次重要考驗,不同的靈魂對這首曲子賦予的靈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不同的演奏者,我們用心體會。
首先聽原創者,也就是薩拉薩蒂的演奏(為了保證音質,我購買了高精版本,以音頻格式上傳,本音頻9.45M,有音響的最好接上):
悲愴而不絕望,飽滿而不乾澀。情緒的表達極為精準而流暢,細微處,如絲線輕彈,觸碰到我們最精微的情緒。悲憤處,如山崩地裂,震撼靈魂。當你的呼吸跟隨,樂聲會帶領我們體驗最深入的悲痛,也將經驗狂喜奔放的喜悅。這就是音樂的偉大,她來得那麼直接和有力,美得令人窒息。
這個版本也是我最喜歡的,聽了很多次,百聽不厭,常聽常新。
再聽聽當今小提琴演奏一哥帕爾曼的版本:
協奏曲現場,顯然帕爾曼的達觀與幽默,給予這首偉大的曲子一個不同的底色。依然是悲傷悲憤,顯然質地不是那麼堅硬。
中間第三部分,那種悲傷上面似乎有了陽光的照射,不會顯得那麼悽寒。
第四部分,極速快板。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著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遊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於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Jascha Heifetz(亞莎.海菲茲)演奏的版本我也聽了,不知道是不是錄音製作的問題,總覺得太過乾澀,澀得生疼那種,簡直就不給活路,就不錄入,有興趣的網上去搜索一下,是有的。
網上還看到用二胡四重奏演奏這首《流浪者之歌》,純屬胡來,不忍卒聽,大伙兒就別浪費時間了。
最後,向偉大的薩拉薩蒂致敬!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薩拉薩蒂簡介: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時即學習小提琴,八歲登臺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畢業後在歐美各地巡迴演出並大受歡迎。其演奏技藝精湛,音色甜美純淨,因而它被後人稱為「帕格尼尼再世」。與他同一時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魯赫、聖-桑、維尼亞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創作小提琴作品題獻給他。
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獨奏曲和協奏曲,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代表作品為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卡門主題幻想曲》、《阿拉貢霍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