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剛剛看過管虎導演的《八佰》,儘管題材很贊,然而由於過度的藝術加工和歷史雜糅,拉低了這部電影的水準,成為一部爭議之作,至少筆者覺得好壞參半。有了這種印象在前,在得知同樣由管虎參與執導的《金剛川》即將公映的消息,期望值也就降低了很多。後來聽說整部影片籌備僅四個月,拍攝僅兩個月 ,更加覺得是應景獻禮之作,對其質量也沒太大信心。但是,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70周年,央視播放的大型記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將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呈現於眼前,也激發了本人觀影的熱情。
■管虎導演的《八佰》算是誠意之作,製作品質精良,然而藝術加工的痕跡過重。
說真的,這麼多年來國內幾乎沒有正兒八經地拍攝過抗美援朝題材的影片,似乎自從中美建交以來這就是一個禁區,大多數人對抗美援朝影片的印象恐怕還停留在《上甘嶺》、《英雄兒女》的年代,近年來也只有《集結號》略有提及,還有那部拉著一群老藝術家站臺,卻引發輿論風波的《我的戰爭》(我至今沒有興趣觀看)。管虎、郭帆、路陽幾位新生代導演到底會怎樣講述這場70年前的立國之戰?我是帶著疑惑走進影院的。
■在《英雄兒女》中高呼"向我開炮"的王成大概是很多人心中最經典的志願軍英雄形象。
隨著影片開場歷史記錄影片的旁白,我的身心被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情感被劇烈地震撼著,以至於影片結束仍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完了片尾曲,在回家的路上情不自禁地哼起《英雄讚歌》的旋律,感受著眼角沁出的一顆淚滴……作為70後生人,已過不惑的筆者通常是不容易被影視作品感動到流淚,但《金剛川》卻讓我有了淚崩的衝動,因為它傳遞的精神能量遠超預期,也讓我有了寫下感受的想法(以下涉及劇透,慎入)……
■影片《金剛川》提檔海報,對空怒射的37毫米高射炮就是片中志願軍迎戰美軍飛機炸射的唯一武器。
《金剛川》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就是過橋與炸橋,一支志願軍主力師奉命在決戰前夕渡過金剛川,唯一的路線只有工兵臨時搭建的木橋,為了阻止志願軍過橋,美軍動用飛機和重炮反覆攻擊,炸了修,修了炸,經過一晝夜的拉鋸,橋梁屢斷屢修,屹立不倒,最終保證主力部隊順利渡河,開赴前線,而窮盡手段的美軍只能徒自哀嘆。如果以傳統戰爭片的標準衡量,這個故事背景並不吸引人,既不是場面恢弘、炮火連天的大型戰役,也不是短兵相接、刺刀見紅的近戰搏殺,更不是鬥智鬥勇、曲折詭譎的敵後破襲。影片中直接展開對決的不過是天上幾架飛機,地上兩門高炮而已,這樣的戰鬥有啥看點?
■影片《金剛川》預告片截圖,志願軍的唯一目的就是過橋。
然而,在看過電影後筆者覺得,這場戰鬥夠熱血,夠悲壯,夠慘烈!慘烈到何等程度?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除了作為倖存老兵加入旁白的戰士小胡外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的軀體被美軍重炮的炮彈拋上半空,被美軍航空炸彈的破片撕裂射穿,被美軍飛機的機關炮彈打得粉身碎骨,被美軍燃燒彈的烈焰燒成焦炭!在這一切發生前,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而在一瞬間,戰友情、老鄉情、師徒情,還有朦朧的愛情,全都在戰火中被吞噬,被湮滅,然而他們不懼死亡的精神也在令人動容的犧牲中得到了升華!一場處於戰線後方的戰鬥尚且如此捨生忘死,那麼最前沿戰鬥的殘酷和壯烈就可想而知了。
■出現在這幅《金剛川》海報中的主要人物無一例外全部犧牲。
在看《金剛川》之前,筆者曾讀過一篇文章,認為該片選擇的戰例不妥當,偏偏選擇志願軍打擊南朝鮮軍的戰例,難道那麼多暴揍美軍的戰例不香嗎?甚至質疑導演和主創團隊的膝蓋是不是跪到美國人那邊去了?可是,觀影歸來,筆者覺得這種觀點實在過於偏頗和先入為主。就整部影片而言,我是沒有看到過一個南朝鮮兵的影子,從始至終志願軍指戰員們都在與聯合國軍中最精銳的力量——美國海空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進行著殊死搏鬥。
■影片《金剛川》中隱蔽在樹林中待命的志願軍戰士。
儘管影片背景已經是戰爭臨近結束的1953年夏季,可是美國依然牢牢掌握著朝鮮戰場上的空中優勢,肆無忌憚地向中朝軍隊拋撒鋼鐵和死亡。為了摧毀金剛川的木橋,美軍運用了諸多手段,從B-26投擲的普通航彈和延時航彈到重型榴彈炮的遠程炮擊,從F4U戰鬥機的掃射投彈到B-29轟炸機的燃燒彈攻擊和地毯式轟炸。相比之下,志願軍的反制手段少得可憐,最有力的反擊就是用"喀秋莎"火箭炮報銷了美軍炮兵陣地,而面對美軍飛機的進攻,唯一能依靠的只有2門備彈不足百發的37毫米高射炮而已。然而,負責掩護橋頭的高射炮班不畏強敵,勇猛迎戰,不惜自我暴露,吸引火力,他們的頑強甚至刺激美軍飛行員擅自駕機出擊,發起一場西部牛仔決鬥式的空地對射!最終,高射炮班以全體犧牲的代價完成任務。
■《金剛川》中由張譯和吳京扮演的張排長和關班長分別指揮兩門高射炮。
除了人物角色的深度刻畫和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金剛川》的敘事方式也讓我感到意外。一部好電影最基本的標準就在於要把故事講清楚,而本片採用了分段多角度敘述的方式,將這場戰鬥的過程講得非常細緻明白。《金剛川》分為四個獨立片段,但前三個片段其實講述的都是同一時間段的事件,只不過分別從過橋部隊、美軍飛行員和高射炮班的角度敘事,因此使得整個戰鬥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事件都非常全面和立體,而且各個片段之間還相互印證,有助於幫助觀眾完整地了解細節緣由。比如在第一片段中隱蔽在樹林中的部隊突然遭到炮擊,造成人員傷亡,當時筆者還疑惑難道部隊暴露了?後來在第二片段中借美軍飛行員的視角解釋了實際上是美軍炮兵在進行試射時打偏了,炮彈恰好落在部隊隱蔽的樹林中。
■《金剛川》中由鄧超扮演的高連長和李九霄扮演的劉班長均在空襲中犧牲。
在影片的第四段落,經過一夜的較量,當晨曦降臨,已經返航的美軍飛行員聽聞剛被轟炸不到半小時的橋梁再度被修復,只能掉頭查看虛實,愕然地發現志願軍工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當作橋墩,支撐起一座人橋,讓大部隊從身上跑步過河!這種西方軍隊無法想像的獻身精神和頑強韌勁最終令高傲的美軍為之折服,並通過一段美軍老兵的回憶為全片做了註腳:"我知道你們都不信神,但你們的確創造了神跡!"
■《金剛川》中張譯扮演的張排長親自操炮與美軍戰鬥機對射。
總而言之,《金剛川》是國慶檔之後最值得觀看的影片,也是近年來最出色的國產戰爭題材影片(竊以為比兩個月前的《八佰》更好),我甚至覺得可以視為新世紀國產戰爭歷史主旋律影片的一個新標杆,如果以同樣的水準和手法去重新拍攝昔日的經典戰爭題材影片,相信絕對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筆者也覺得《金剛川》的上映恰逢其時,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當下,這部影片讓國人重拾一段揚眉吐氣的歷史,讓我們記得早在70年前我們在實力相差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就敢於挑戰並戰勝了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如今,中美在綜合國力和軍隊裝備水平的差距遠比70年前小得多,難道我們現在還會害怕跟美帝野心狼叫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