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中成長:那麼在交流中成長,就是引導孩子學會內部對話。怎麼樣什麼叫做內部對話呢?
家長可以通過四個問題,引導孩子開始朝向內部對話:自己和自己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溝通。
第一個問題:孩子你現在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注意!這是由孩子來表達!
我們很多爸爸媽媽經常是這麼一句話:你看起來很生氣,你看起來不高興,你看起來怎麼樣?
不管我們如何確信,自己觀察的結果是多麼的正確,我覺得一個人應該有權利表達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替他來感受,學會培養孩子內部對話的第一個問題,或者第一步就是培養孩子來表達自我。
孩子你現在感受是怎樣的?我經常和遊老師在訓練營裡面反覆的來鍛鍊孩子這個部分。我們的營員經常就被提問,你現在感受怎樣?我和遊老師再去教育他很多的詞語,來釐清,區分,細化他不同的感覺。
第二個問題: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由孩子來找理由。因為我們的父母有時候太急切了,總是說會給孩子安一個理由,我們叫做他人歸因。有可能我們說對了,但是這對孩子也造成了一種剝奪,你剝奪了孩子向內看,由跟自己對話,問到自己由自己來回答:我為什麼這樣的感受。
第三個問題:你需要爸爸媽媽怎樣的幫助呢?
這個就是由孩子來選擇:你需不需要?!
由你來選擇!那麼他肯定有一個內部對話,就是要問自己,我到底需不需要呢?我需要怎樣的幫助呢?
當我們引導孩子去觀察自己行為背後的一些動機、目的,企圖等等,其實也就是在鍛鍊孩子,他分析自己行為的這種能力。
第四個問題:最近你好像很特別呀?然後他就會說很多話,嗒嗒嗒嗒說了那麼多的行為,然後接下來我們就問一個非常簡單的: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引導他去分析。
有時候他會跟我們爸爸媽媽講:我有什麼想法,那麼這時候我們就會說:你這個想法真的很棒。先肯定。
其實這個是為我們後面做鋪墊,鋪墊什麼呢?
你這樣的想法是怎麼來的?我很好奇。
我們如何做到引導式地發問?
發問,不能帶有情緒,不能有責備心的:你怎麼可以這樣?
我們發問的方式是引導,要逐層深入,先從表淺的現象讓孩子回憶,然後逐層地問理由,理由下面你這個理由怎麼來的,然後從來源再往下的,直到達到一個匹配孩子年齡這種思維深度的這樣的一種狀態。
那麼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期待?
有期待!期待什麼呢?
期待孩子的頓悟,只有通過頓悟孩子才能獲得心理結構上的提升。
每一次能夠與孩子交流,就某一個主題,話題深入的探討,那麼這樣的機會確實非常難得,這樣的話每一次交流我們作為爸爸媽媽,又能夠讓孩子收穫什麼呢?
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在排除雜事其他事情擾動的情況下,真的去思考一些孩子真正渴望,從我們身上我們的言語中得到什麼樣的滿足?
本篇內容引自—郝導《20200108在對話中發現在交流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