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看孩子閱讀:改變大腦結構和思維,「對話式閱讀」是關鍵

2020-12-20 劉愛芹聊育兒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閱讀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需要從小培養的好的愛好,甚至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閱讀足以貫穿他們的整個人生。很多家長都知道閱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知道應該怎樣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閱讀方法。

之前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也想從小培養他閱讀的好習慣,但也許是性格使然,讓他很難靜得下心來去讀一本書。當我近乎於放棄的時候,我以為有些孩子就是不適合閱讀,但後來發現閱讀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有一個好的閱讀方法,那麼孩子們都可以更高效的愛上閱讀。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才算是好的閱讀方法,等到知道的時候,孩子卻已經長大,養成了對閱讀的惰性厭倦。等到長大以後就改不掉了。因此對孩子閱讀方式的注意,應該從孩子早的時候就開始培養。

閱讀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第一、鍛鍊孩子腦部思維能力

很多人以為閱讀只是看書,和大腦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並非如此。大腦有一個叫做顳葉的區域,顳葉是負責處理記憶、聽覺、視覺和情感信息的地方,也就是存儲本人所知信息的地方。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運用到這個地方。在未來的發展中,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看似和大腦毫無關係的閱讀,實際上每一天都是在給孩子的將來奠基。

烏申斯基說「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在閱讀的海洋中,孩子的思維會一天天的建設起來,就像是古埃及的金字塔,我們要抓住時機幫助孩子打好底下的基礎,才會讓孩子未來的金字塔越壘越高。

第二、閱讀能擴寬孩子的眼界

《格言聯璧》裡有言:

「讀經傳則根底厚,看史鑑則議論偉。觀雲物則眼界寬,去嗜欲則胸懷淨。」

眼界是一個人人生高度的丈量條件之一,俗話說眼界有多高,人生就有多高。所以當孩子們開始閱讀時,就能更多的見識到新的風景。

小的時候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故事,叫做《井底之蛙》,相信父母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會變成那隻只能看見井上一片天空的青蛙。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能有更多發展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儘早的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不僅是給孩子一個受益終生的興趣,更是為孩子的將來多一點選擇,擴寬一段道路。

第三、閱讀能讓孩子「靜」下來

很多父母都抱怨過自己的孩子「靜」不下來,其實是因為孩子的內心並沒有一種可以讓他們安靜的愛好。但是,「靜氣」在孩子的人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弘一法師說過「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靜氣對孩子們來說,是提高孩子修養的重要途徑。有些孩子沉得下氣,會腳踏實地、穩紮穩打,那麼在孩子的人生中會有極大的益處。不僅僅是學習,在未來的更多方面,都需要靜氣幫助孩子度過人生。

學會「馬太效應」——了解孩子的閱讀科學

但丁說過「要以最簡單的方法,獲取最大的效果。」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能做一件事,而是我們盡全力去做了,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沒有尋找到正確的方法。閱讀如此,生活如此。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我們也不會擔心沒有得到更高的效益。

在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做「馬太效應」,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馬太效應最早是應用在社會學上的,研究人類行為的時候羅伯特發現,人一直在走著兩極分化的路線,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所謂「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不過如此。

而在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就是當孩子喜歡上閱讀的時候,他就會越來越喜歡;反之,如果孩子不喜歡閱讀,那麼孩子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厭惡閱讀。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開始」,先讓孩子愛上閱讀,再加深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赫爾岑說過:

「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這是準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

那麼我們開啟人生智慧的第一步,就是多閱讀,去看看古人的思想,聽聽前人留下的忠告,然後給自己一個更好的人生。

「對話式閱讀」——用更好的方式開啟孩子興趣

有一種很好的閱讀方式叫「對話式閱讀」,我們常會發現,孩子喜歡看電視勝過於看書,其實如果把書本變成如電視一般的生動有趣,孩子怎麼會不愛閱讀?

葛洛佛懷特赫斯特是一位心理學家,他用四個步驟來概括如何與孩子進行對話式閱讀的步驟,分別是提示、評價、擴展、重複。

對於孩子們來說,有的時候閱讀是枯燥的,特別是閱讀的內容於孩子而言並不是特別熟悉有趣,那麼這個時候,家長的作用就由外重要。家長可以運用對話閱讀,跟孩子進行互動的同時,提高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幫助孩子理解閱讀的內容含義。

在讀書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先給孩子一定的引導,關於接下來所讀到的故事;讀書時,當孩子提出疑問,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探討交流,在其中還可以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結束後,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複述他們記住的東西,既能幫助孩子吸收故事內涵,又能讓孩子對閱讀印象更加深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經驗使我深信,人類的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有著好的閱讀能力和更高的閱讀興趣,是一件能讓人受益終身的事情。閱讀是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也是孩子人生發展的重要奠基之一。教會孩子閱讀,就是給孩子的人生鋪開的一條陽光道路。

相關焦點

  • 閱讀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高質量閱讀幫助孩子所向披靡
    從深入分析來看,造成孩子們閱讀的主要問題來源於四個情況: 一是沒有時間閱讀,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小時候還有一些自由閱讀,但越到高年級,越是沒有時間閱讀。 二是自由閱讀時間碎片化,沒有形成知識架構和個人思維結構。
  • 腦科學家: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大腦結構圖即使沒有打傷,但是經常打罵孩子,引起不好的情緒也會改變孩子的大腦。汶川地震以後,曾經有一個很重要的實驗。在地震發生25天之後,用核磁共振儀掃描受災人員的大腦,發現主管情緒的大腦部分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所以,我們看到,情緒可以極大地改變大腦。
  • 日本腦科學家研究: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有效開發智力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整理了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0~3歲是發展大腦本能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長大之後大腦活躍的基礎。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期間內的孩子,他的行為舉止,都是自己本能想要去做的,意識裡沒有父母要求我去做什麼。
  • 寒假想陪孩子閱讀卻無從下手?用「對話式閱讀」,有趣又有效
    02 家長對閱讀無從下手,"隨便"給孩子講繪本這也是孩子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家長對於閱讀無從下手,更對講繪本沒什麼經驗,導致孩子對家長的講的故事或者圖書沒興趣03 根據孩子的年齡去選"書"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去選書最好,比如一個6歲的孩子看3歲孩子的繪本故事書就有點不符合孩子的實際年齡了,而一個3歲孩子去看10歲孩子的書,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學習不到知識的
  • 《快讀閱讀訓練法》:方法+訓練,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不是夢
    所謂「術業有專攻」,劉志華就是一位在閱讀方法上有「專攻」的人。他是大腦潛能思維開發培訓專家,一直致力於提升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全腦快速閱讀能力的培訓與研究。  在《快速閱讀訓練法》這本書中,他給我們帶來了全腦快速閱讀的具體方法:1、提升專注力,為全腦快速閱讀打好基礎。
  • 批量輪迴閱讀:孩子們天生就會的閱讀法
    孩子平時上學功課忙,可能這個時間很緊張。假期就靈活多了。快速閱讀的同時要為每本書建立思維導圖,並預留空白頁面,以便後續信息點的補充。思維導圖的框架可以依照目錄,也可以根據其他的邏輯結構(如時間軸、發展順序、人物關係等)快速閱讀的要點:善於發現文章的要點和精華所在,不糾結於看到書中每一個字,記住書中每一句話。
  • 腦科學日報:數學天才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3D人臉重建
    1,代謝型GABA受體激活的結構基礎來源:生物通γ-氨基丁酸(GABA)是腦內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大腦活動平靜下來,降低大腦中發射的信號數量,以平衡其他神經遞質的活動,這些神經遞質可以增強大腦活動。
  • 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不是閱讀,而是這幾種遊戲!
    在很多父母的觀念裡,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讀書息息相關,其實,這樣的認知存在有偏差。有專業團隊研究過,這四種遊戲加上閱讀會有助於大腦發育,這不是簡單的遊戲,這是有科學規律的。這個方法是著名高校團隊研究出來的,後來,也有相關的專家得出相對應的結論。這位專家叫做貝蒂·哈特,來自於美國。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
  • 孩子坐不住、專注力差?腦科學研究:人類大腦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Ps:家長常常會認為專注力不行是一種「外在現象」,但在腦科學的研究中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專注力有莫大關係。腦科學家:孩子大腦與專注力的關係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以及大腦的發育規律,孩子的專注力時間有量化時間標準。比如三歲寶寶專注力時間超不過20分鐘;四歲孩子最多能專注25分鐘等。然而,我們也能見到專注力很好的孩子。
  • 魏坤琳新書發布會 | 科學養育,你的孩子也可以成為「最強大腦」
    在《最強大腦》這樣一檔專注於傳播腦科學知識和腦力競技的節目中,魏坤琳因陽光帥氣的外表和專業的科學評審,成為了國內電視屏幕上少見的科學明星。 教書研究之餘,Dr.魏還致力於腦與認知科學知識傳播。和所有父母一樣,因為孩子的到來,讓他開始密切關注各種育兒知識。
  • 想陪孩子讀書卻無從下手?學會「對話式閱讀」,互動是最好的交流
    書籍不僅能讓人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能積累知識,提高一個人的智商和閱歷,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書,甚至說還會因為書籍的枯燥而厭惡看書。這也是很多家長的難處,每次給孩子買了一堆書,但是孩子卻顧著玩玩具,把那些書放在一邊看都不看。
  • 國家圖書館王志庚:改變未來兒童閱讀的趨勢是什麼?
    兒科醫學、腦科學和教育學的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和大量臨床試驗得出的結論是,兒童閱讀應該從嬰兒出生開始,其形式是大聲朗讀,特別是在嬰兒出生後的前12個月。家長的大聲朗讀和對話,有助於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發展嬰兒聽覺和語言能力,提供保育安全感。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閱讀可以刺激大腦發育這件事,似乎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識。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些父母在媽媽懷孕時就給孩子讀繪本,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閱讀並不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唯一的最佳方法。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利用大腦記憶區,提高孩子英語閱讀能力的3個方法
    —— 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01孩子閱讀能力高低和大腦工作原理有什麼關聯先來看兩個孩子的閱讀能力對比記憶區的大小直接影響信息處理的效率,決定孩子的閱讀能力高低。我們來看一下大腦是怎樣處理信息的:1. 大腦集中注意力在文字上,如果孩子眼睛盯著書本,大腦在神遊,那看多久都不會接受到任何信息。2.
  • 抓住3-6歲兒童「閱讀腦」成長關鍵期,點燃閱讀興趣,愛上讀書
    北京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學習研究院的王耘教授團隊,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得出,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大多集中在0-6歲,3-6歲是兒童智力開發的關鍵期,這個階段需要父母的參與。學齡前兒童的大腦發育已完成成人大腦發育的 90%,神經元以驚人速度建立連接,形成大量神經突觸,神經突觸對學齡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終生學習和適應變化能力等方面將產生重要影響。在學齡前這一年齡段,兒童左、右半腦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有助於語言、文字、計算、畫畫、音樂等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 腦科學家洪蘭:別再讓「偽早教」毀孩子,激活孩子大腦,做到這3點就夠了!
    作為腦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洪蘭說:「激活大腦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閱讀和遊戲」。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職業比得上老師,因為你真的不知道你所教的孩子,什麼時候會改變了全世界。有了這個夢想,我又先後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耶魯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全部時間都投入到大腦和教育的研究中。
  • 巨人教育全新思維課: "腦王之王"楊易老師幫孩子開啟不一樣的思維...
    關於楊易,愛看《最強大腦》的人一定都不陌生,他是2010年北京通州區高考理科狀元、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專業本碩連讀,同時還是巨人教育的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楊易老師遇到了很多家長提出的問題: 「上課聽懂了,一到做題就不會」、「無論怎麼引導孩子對數學就是「不感冒」、」上再多的培訓課,成績還是沒提高「、「做數學題,只會死記硬背 、不會舉一反三」……為此,經過近兩年的的思索和沉澱,結合自己的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學習經驗出發,楊易老師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一套培養數學思維的課程——腦王直通車。
  • 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但他們不是專門要跟家長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 」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家從小很可愛的天使寶寶,突然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
  • 孩子會拼音能識字了,但就是不自主閱讀,咋整?
    在漫長的學前期,家長堅持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建立了歸屬感,培養了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待到孩子終於認識了一些常用漢字,家長以為可以就此告別親子共讀,開啟自主閱讀了,沒想到現實又給爸爸媽媽上了一課——孩子自己讀了幾行就沒興趣,依然纏著爸爸媽媽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