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依弘
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少時受教於著名京劇演員、教育家張美娟,學習京劇武旦,後向戲曲聲樂專家盧文勤學習發聲方法。她武功紮實穩健,出手快捷從容,有「彩色旋風」之美譽。她的聲音和身段似乎有一縷含而不露的雅致,她將「梅派」的精髓貫穿到聲腔的每一絲起落。不溫不火、清新淡雅的風範,讓舞臺上下為之震撼,是當今京劇舞臺不可多得的「梅派」青衣。
10歲前她不僅學體操,還曾學過武術
很巧合的機會考進了戲校
因為家裡沒有人從事這行
所以父母從不過多幹涉
相反給她創造了很好的學習環境
進戲校後她幸遇名師張美娟
跟著張老師學了七年
不僅學武旦,還跟她學做人
受恩師影響頗深
張老師從不計較舞臺以外的事情
只對舞臺上的一招一式嚴厲和專注
她是一個很棒的武旦演員
可惜沒有嗓子
所以她把這種遺憾寄托在史依弘身上
希望得到彌補
1985年張美娟把史依弘推薦給了
戲曲聲樂家盧文勤
盧老師聽了史依弘兩段唱後竟然說
張老師,你把這個孩子交給我吧
我能把她培養成一個很好的「梅派」青衣
用史依弘的話說
跟盧老師學聲樂是一生修來的福
白燕升
史依弘沒有在一個「梅派」的圈子裡去刻意找老師,而是找到一位聲樂教育家——盧文勤。別人理解你嗎?
史依弘
很多人不理解。都覺得戲曲要什麼聲樂啊,嗓子怎麼會練出來,爹媽給的就是了嘛。盧老師畢生鑽研「梅派」藝術,鑽研梅蘭芳先生的唱腔。他告訴我,我把我一生積累的梅先生的最好的東西給了你,我把我總結的精髓給你。盧老師教學很奇特,他絕不口傳心授,他從來不示範,也沒有唱過。我學《玉堂春》「含悲淚忙往前進」一句慢板,大概學了半個學期,就一句。他也不教你別的,很枯燥,就像我們當時學武旦練圓場一樣枯燥。但這句學完了,裡面張口音、閉口音、高音、低音全有了。老師就給你講,我就天天唱。我也煩,我說您教我點新的吧。他不教,他說,你只有每天聽梅先生的錄音。
白燕升
他叫你天天聽梅蘭芳大師的錄音?你這麼做了嗎?
史依弘
我天天這麼做,而且我那時住得很遠,到京劇院每天一個小時。後來我畢業了,就每天塞著耳機騎自行車,一個小時,戲就是在這個路上學會的。因為梅先生的唱腔選集是盧老師整理的、寫的,所以他就說這本唱腔選集拿回去。比如說教你《玉堂春》,「起解」,慢板,他就給了我一個梅先生的錄音,然後拿著這個譜子說你回去,明天學會了再來。我說您為什麼不給我說?老是讓梅先生給我說?他說我有什麼資格給你說?你一定要「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就是說,你一定要學最高層次的,如果梅先生是100分,那你學他就能得到70分、80分,如果說你的眼光只在80分,那你只能學到60分、50分。
白燕升
說得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就是在盧文勤老師這麼慢慢的調教下,觀眾對你的「梅派」認可了。你畢業的時候,去了一次香港,一出20分鐘的《西施》基本上是一開口就是一個好。你的「梅派」得到了香港觀眾強烈的反響,帶隊的張美娟老師是什麼反應?
史依弘
她擁抱了我。因為我老師是一個很內斂的人。她從來沒有表揚過我,她當時擁抱著我說,乖乖,你真是太棒了!你今天唱得太好了!
白燕升
你完成了她的夙願。也得歸功於盧文勤老師的教學方法,我們不能說獨一無二,至少說在戲曲界是獨樹一幟了!你跟盧文勤老師學了這麼長時間,期間也懷疑過、質疑過,我聽說你又到北京找別的老師學過一陣?
史依弘
那個時候,我被批判的焦點是「沒有字兒的」。後來我就跟老師說,為什麼人家都批評我,說我的咬字松。您教我就是這個樣子嗎?
白燕升
你這樣說話膽子也夠大的。
史依弘
因為我和盧老師就像是爺孫一樣。老師教我的時候已經快60了,我才十幾歲。我說別人老是批評我,說我字兒咬得那麼松,您老是說我唱得那麼好,說我的學生真棒,出去肯定是一流的。我說什麼一流啊,我出去被人家批判。
白燕升
盧老師怎麼說?
史依弘
他說吐字這個事兒,就是貓拿耗子,拿死了,咬死了,逮鬆了,耗子就跑了。他說這個事情不要去過多地計較。他說藝術是要看宏觀的,要從宏觀的審美去看它,不要去看它局部。梅先生的藝術,多數人說的是瞎子摸象,摸到象的鼻子說,梅先生唱是這樣子的;摸到它眼睛,我知道了,它是這樣子的。其實都不對,學「梅派」不能從那麼一點點、太小處去注意它,梅先生的藝術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是一個宏觀的藝術,它是一個宏觀的審美。你要去從更高的審美角度去評判它、去看它。你們真是沒有我們當時用功,不能比的。我痴迷梅先生的唱腔,不知聽壞了多少錄音機、聽壞了多少磁帶。我半夜覺得這句唱的感覺好像不對,我就起來拿兩個磁帶對比。梅先生年輕時的、中年的、晚年的我都有,你們會這麼鑽研嗎?當時我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白燕升
聽史依弘這麼一講,我突然想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是評選「四大名旦」的時候,「梅尚程荀」,梅先生當時唱不是最好的,武也不是最好的,可為什麼梅先生成了「四大名旦」之首?成了中國京劇甚至戲曲的一個符號、一個標誌?可能就像盧老師分析的那樣,梅先生的藝術是宏觀的藝術,他的整體是最美的。那麼你帶著對盧老師的懷疑到北京進修,再回到上海,我聽說盧老師給你打了一個分數?
史依弘
他說史依弘,你現在由中學生降低為小學生了。我覺得問題嚴重了,確實我學完以後,覺得嗓子非常不舒服。從北京回來,盧老師說那你就唱一遍給我聽聽吧,看看在北京學得怎麼樣。我就唱了,唱完後,他把琴都扔了。
白燕升
真的生氣了?
史依弘
生氣了。他把琴一扔,說我簡直太讓人失望了,我花了那麼多的心血把你帶到了快畢業的大學生水平,你現在給我回到小學生?哪有這麼唱的?我當時也不敢再說,因為我嗓子確實很難受,後來慢慢就又恢復了。
白燕升
盧老師在這個圈子裡孤獨嗎?
史依弘
很孤獨。您這句話問得非常非常好!我覺得理解他的人太少了!我有時挺擔憂的。我們京劇界,尤其是京劇教學方面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老師去影響一個學生,也必須具備像盧老師一樣,他要眼高,如果眼不高,手不可能高,你眼低你怎麼可能手高呢?盧老師當時跟我講的第一堂課,我印象很深。他說你放鬆,你放鬆著唱。可當時我不會放鬆,我只會較勁,我只會提著勁兒。他說你怎麼不會放鬆?我說我不提氣兒我怎麼能唱呢?他說你氣兒從哪提你知道嗎?你哪裡使勁你知道嗎?你根本就不知道!其實使的是蠻勁!
但我記得小時候在戲校,多數老師告訴你,你這孩子怎麼不使勁?你怎麼塌著氣唱?學生只能是有多少勁就使多少勁了。我認識的一個小朋友,她母親一直喜歡我的戲,她孩子長大了就讓她考了戲校,學了大概不到一個月,她母親就給我發了一條很長很長的信息。她說,依弘,我的女兒唱得可能不得法,聲帶小節了。聲帶小節,才十歲,我當時心特別疼。我覺得,我們戲曲界很多老師,很努力很想傾心傳授給學生,作為老師來說,也應該去學習一些聲樂知識,或者去了解一些。
《鎖麟囊》「春秋亭外風雨暴」
之前,我對史依弘的印象是不善言談,淡雅柔軟。那次訪談,我沒想到她講了那麼多感悟,並且堅毅執著,讓我刮目相看。
她最早演《擋馬》《火鳳凰》《扈三娘與王英》等武戲,後來唱《鳳還巢》《廉錦楓》《生死恨》《宇宙鋒》《霸王別姫》《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梅派」戲,她也唱《蝶戀花》《杜鵑山》等現代京劇,同時她大量創排新劇目,使她的表演突破了傳統京劇行當的局限,如新編「海派」連臺本戲《狸貓換太子》、大型神話劇《寶蓮燈》、新現代京劇《映山紅》、大型交響京劇《大唐貴妃》,並參與了音樂家譚盾的多媒體音樂劇《門》和《2000Today》新世紀交響音樂會的演出。她還曾嘗試過帶有實驗意味的多媒體京劇音樂劇《白蛇傳·愛情四季》。
史依弘早期《火鳳凰》視頻
雨果筆下美豔多姿的吉卜賽女郎又讓她圓了一個「梅派」夢。梨園界一直有則逸聞——京劇大師梅蘭芳對弟子言慧珠說,你很適合扮演《巴黎聖母院》裡的艾斯米拉達。最終,言慧珠未能排演。用「梅派」演繹艾斯米拉達,成了「梅派」弟子們的一樁夙願。在史依弘的積極推動下,青年編劇馮鋼將《巴黎聖母院》改成了京劇《聖母院》,史依弘理所當然地出演了女主角。
史依弘原名史敏,後來改了名,有段時間我報幕,很不習慣,總要跟觀眾解釋一句。據說,上海觀眾對她改名字很不解。我問她要不要把名字改回去,她淡淡地說,不改了,大家習慣了,我也習慣了,我覺得這個名字很好聽,也更符合我現在的心意,不管生活怎麼改變,我依然弘揚京劇……
這篇訪談文字距今也有十餘載
每次翻看總會心生感慨
史依弘沒有食言
誠如她在訪談結束時所說
不管生活怎麼改變
我依然弘揚京劇
無論是獨挑大梁的
「梅尚程荀」京劇專場全國巡演
還是為尋求京劇藝術和現代商業運營
最佳結合模式而成立文化公司
又或是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專業劇場
出版趣味圖畫書《給孩子的京劇》
小鳥依人的史依弘
在京劇路上盡顯大女人風範
由她領銜主演的新編京劇《新龍門客棧》
也即將與觀眾見面
這一次
她化身武俠小說中風情萬種的金鑲玉
快意恩仇笑傲江湖
……
這一切的根源還是要從這篇訪談尋找答案
史依弘是很幸運的
因為她遇到了「明師」
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名師」
張美娟、盧文勤兩位明白人用最笨的辦法
教出了一個文武兼備的大青衣
反觀當下
很多拜師者,皆以師名大小而投其門下
逢人便說,四處張揚
至於學得多少,倒不被人關注了
有的名師也是晚節不保
竟被忽悠得批量收徒
那一摞摞鮮紅鮮紅的收徒證書
太過刺眼
名實難副
針對的不只是徒,還有師
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視頻片段
感慨一番
想起了今天是一個節
唯有祝福
……
3月12日《戲碼頭》全新開錄
史依弘將演繹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酸甜苦辣
文/《那些角兒》(白燕升 著)
圖/史依弘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