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舉辦了「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的第三場——「追梅逐夢」。主持人閻華邀請梅派大青衣、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共同出席活動,講述京劇的前世今生。
不經歷上海,成不了好角兒
上海這座城市有著豐富的京劇文化傳統,「京劇」一詞第一次出現就是在1876年的《申報》上。不同於北京的「聽戲」,上海稱其為「看戲」,從舞臺到海報,賦予京劇摩登的基因。
那時流傳著一種說法:不經歷上海,成不了好角兒。很多來自北京、天津的名角兒都要來上海演出,只有經過了上海的「檢驗」,才能真正成為好角兒,進而紅遍全國。
在京劇眾多名角兒中,梅蘭芳先生是不得不提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他創立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
而史依弘就是梅派大青衣。談及自己為何選擇了梅派?史依弘表示,是她的兩位老師——著名武旦演員、京劇教育家張美娟以及戲曲聲樂專家盧文勤——帶著她進入了梅蘭芳的藝術殿堂。
那麼梅蘭芳先生的梅派,到底美在哪裡呢?在史依弘看來,梅先生代表了一個中國古典女子的綜合美,唱得好,身段美,表演、眼神等各種運用要比別的演員高一籌,這或許是他排在四大名旦之首的原因所在。「梅先生是一位極具分寸感的人,他對舞臺有著自己的把控能力,能恰到好處地將觀眾帶入劇情之中。而且梅先生不僅在中國聲名顯赫,他還排除萬難,赴美演出,將京劇藝術傳播到了海外,驚豔了世人,他在《貞娥刺虎》中展現的中國女子形象更是改變了外國人的偏見。」
一手傳統,一手創新
史依弘最初與京劇結緣還是在兒時,她看了不少包括《白蛇轉》《楊門女將》《野豬林》等京劇電影。後來,她憑藉學習過體操的優勢成功考入了戲校。
「京劇行業要想出一個人才特別難,對演員的身高、嗓子、扮相、臺緣等都有極高的要求,只有這些元素都具備了,才是觀眾心中理想的古典美女形象。」史依弘表示,「因此,京劇演員的選拔非常嚴格,要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等,還要摸腦門兒。前幾天碰到一個好朋友,他說我小時候特別想進戲校,老師後來一摸我的腦門兒,就說不要了。」原來,京劇表演要勒頭,但平頭是勒不進去的。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演《打焦贊》時,史依弘更在現場坦言,當時勒好頭在後臺還沒有演就吐了,天旋地轉,徹底暈了。但演出開始前,鑼鼓聲一響,史依弘內心深處表演的細胞被激活,她只全神貫注於演出,全然不記得頭痛這件事。
如今,依然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史依弘,不僅要做傳統,還要做創新。
早在2000年,史依弘就與譚盾先生合作,展開了新奇的探索——在日本NHK交響團的伴奏下,史依弘演繹虞姬,一位日本演員演繹能劇裡的小春,一位美國演員演繹朱麗葉,三人在舞臺上共演「生死愛」。此外,她還曾將《巴黎聖母院》《新龍門客棧》等融入中國京劇,演繹出別樣的京劇。
除了表演事業,史依弘也不忘培育新人,創辦了弘依梅劇團,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活動現場,來自弘依梅劇團的兩位演員郜巍、陳東偉驚喜亮相,為觀眾表演了京劇選段《賣水》《白門樓》,史依弘更是清唱了典雅大氣的《梨花頌》,讓現場觀眾深深沉浸於梅派藝術之大美中,回味無窮。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