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梅逐夢,跟著梅派大青衣史依弘走近京劇藝術殿堂

2020-12-26 大洋網

近日,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舉辦了「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的第三場——「追梅逐夢」。主持人閻華邀請梅派大青衣、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共同出席活動,講述京劇的前世今生。



不經歷上海,成不了好角兒

上海這座城市有著豐富的京劇文化傳統,「京劇」一詞第一次出現就是在1876年的《申報》上。不同於北京的「聽戲」,上海稱其為「看戲」,從舞臺到海報,賦予京劇摩登的基因。

那時流傳著一種說法:不經歷上海,成不了好角兒。很多來自北京、天津的名角兒都要來上海演出,只有經過了上海的「檢驗」,才能真正成為好角兒,進而紅遍全國。

在京劇眾多名角兒中,梅蘭芳先生是不得不提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他創立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

而史依弘就是梅派大青衣。談及自己為何選擇了梅派?史依弘表示,是她的兩位老師——著名武旦演員、京劇教育家張美娟以及戲曲聲樂專家盧文勤——帶著她進入了梅蘭芳的藝術殿堂。

那麼梅蘭芳先生的梅派,到底美在哪裡呢?在史依弘看來,梅先生代表了一個中國古典女子的綜合美,唱得好,身段美,表演、眼神等各種運用要比別的演員高一籌,這或許是他排在四大名旦之首的原因所在。「梅先生是一位極具分寸感的人,他對舞臺有著自己的把控能力,能恰到好處地將觀眾帶入劇情之中。而且梅先生不僅在中國聲名顯赫,他還排除萬難,赴美演出,將京劇藝術傳播到了海外,驚豔了世人,他在《貞娥刺虎》中展現的中國女子形象更是改變了外國人的偏見。」


一手傳統,一手創新

史依弘最初與京劇結緣還是在兒時,她看了不少包括《白蛇轉》《楊門女將》《野豬林》等京劇電影。後來,她憑藉學習過體操的優勢成功考入了戲校。

「京劇行業要想出一個人才特別難,對演員的身高、嗓子、扮相、臺緣等都有極高的要求,只有這些元素都具備了,才是觀眾心中理想的古典美女形象。」史依弘表示,「因此,京劇演員的選拔非常嚴格,要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等,還要摸腦門兒。前幾天碰到一個好朋友,他說我小時候特別想進戲校,老師後來一摸我的腦門兒,就說不要了。」原來,京劇表演要勒頭,但平頭是勒不進去的。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演《打焦贊》時,史依弘更在現場坦言,當時勒好頭在後臺還沒有演就吐了,天旋地轉,徹底暈了。但演出開始前,鑼鼓聲一響,史依弘內心深處表演的細胞被激活,她只全神貫注於演出,全然不記得頭痛這件事。

如今,依然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史依弘,不僅要做傳統,還要做創新。

早在2000年,史依弘就與譚盾先生合作,展開了新奇的探索——在日本NHK交響團的伴奏下,史依弘演繹虞姬,一位日本演員演繹能劇裡的小春,一位美國演員演繹朱麗葉,三人在舞臺上共演「生死愛」。此外,她還曾將《巴黎聖母院》《新龍門客棧》等融入中國京劇,演繹出別樣的京劇。

除了表演事業,史依弘也不忘培育新人,創辦了弘依梅劇團,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活動現場,來自弘依梅劇團的兩位演員郜巍、陳東偉驚喜亮相,為觀眾表演了京劇選段《賣水》《白門樓》,史依弘更是清唱了典雅大氣的《梨花頌》,讓現場觀眾深深沉浸於梅派藝術之大美中,回味無窮。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璐

相關焦點

  • 聽史姐姐說京劇!京劇演員選拔,除了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竟然還要...
    梅派大青衣、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近日做客行知讀書會「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的第三場——「追梅逐夢」。■行知讀書會因疫情影響暫停的行知讀書會自上個月恢復以來,驚喜連連,將讀書、賞藝、觀展聯動起來。天氣炎熱,也阻擋不了大家的熱情。
  • 今夏去「連環畫的搖籃」,與梅派青衣史依弘...
    當京劇遇上連環畫,會是一場怎樣美麗的邂逅? 今天,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攜手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舉辦的《國粹——當大美京劇遇上連環畫》展覽,在長樂路672弄33號的一百〇八上苑揭幕。
  • 誰成就了史依弘?
    梅先生的藝術,多數人說的是瞎子摸象,摸到象的鼻子說,梅先生唱是這樣子的;摸到它眼睛,我知道了,它是這樣子的。其實都不對,學「梅派」不能從那麼一點點、太小處去注意它,梅先生的藝術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是一個宏觀的藝術,它是一個宏觀的審美。你要去從更高的審美角度去評判它、去看它。你們真是沒有我們當時用功,不能比的。我痴迷梅先生的唱腔,不知聽壞了多少錄音機、聽壞了多少磁帶。
  • 她是李誠儒小18歲前妻,著名「梅派大青衣」,離婚後至今單身
    但是說起史依弘,不關注戲曲的應該不太了解,她可是國內少有的京劇之星。還有「梅派大青衣」的稱號。01史依弘,生於上海,從小就在外婆照顧下長大,因為喜愛文藝,於是姥姥著重培養史依弘的興趣愛好,後來在一個老師的介紹下,姥姥覺得史依弘應該在戲曲發展比較好。就這樣,史依弘就開始了戲曲生活,10歲加入上海京劇班,因為天資聰穎史依弘不只一次受到老師表揚,之後還在戲曲比賽中獲了獎。
  • 被李成儒小18歲前妻美到,五官端正氣質超然,不愧是梅派大青衣
    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並不是李成儒,而是李成儒曾經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他的前妻史依弘,比他整整小了18歲。潛心研究「梅派」藝術,看上圖就可知史依弘年輕時的樣貌端正大方很有觀眾緣。史依弘不愧是梅派大青衣,她的動作不失往年的風採。
  • 李勝素:梅派大青衣的新境界
    她說:「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藝術積累。在研究生班的學習開闊了眼界,使我有很多藝術之外的收穫。新一代京劇人應該有新的思想境界,把最好的藝術奉獻給觀眾,京劇才有希望。」 當傳統京劇也開始跟著現代思維方式,成為一門講究團隊合作的藝術,對於京劇演員的合作精神和肚量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家喜歡跟李勝素合作,跟她的團隊精神也有很大關係。
  • 史依弘:與李成儒離婚後,染霜的玫瑰依舊燦爛
    梅派青衣史依弘,在個人社交平臺曬出在澳門看海的照片。史依弘是與李勝素齊名的著名梅派表演藝術家,她的唱腔,她的扮相,讓戲迷如痴如醉。史依弘有過一次失敗婚姻,前夫是知名演員李成儒。1994年,剛剛22歲的史依弘就奪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後來,她潛心研究京劇梅派藝術,成為梅派大青衣。
  • 史依弘開公司:面對市場 京劇人必須「靈」
    有的演員唱戲靠嗓子,有的走心,史依弘靠的是智慧——無論臺上,還是臺下。讓藝術直面市場從張火丁到杜鎮傑,京劇名家成立工作室並不是新鮮事,但開公司的確不常見。史依弘與一位教授共同經營的公司名叫「弘依梅」,包含著史依弘的名字和她所宗的梅派。
  • 抖音裡的粉墨新聲 當京劇名角入場短視頻直播
    梅派大青衣史依弘,追求完美。聚光燈下,雲手盤腕,幾步圓場,氣韻風流。這是她習慣了幾十年的舞臺。直播?短視頻?粉絲互動?史依弘擔心這些會影響專業效果,更別提,自己連短視頻都不會拍。往年同時期,她早就排滿了演出行程,連場演出,一票難求。疫情關緊了劇院大幕,也讓史依弘在家練功的同時,不停琢磨:作為一個傳統藝術從業者,自己能做什麼?
  • 從「百變女神」到「直播新人」,這位京劇名角美得讓人看不夠!
    為了將史依弘培養成能獨當一面的梅派大青衣張美娟將史依弘推薦給了曾是梅蘭芳大師琴師的著名戲曲聲樂研究專家盧文勤盧老師聽了史依弘兩段唱後說道:「張老師,你把這個孩子交給我吧,我能把她培養成一個很好的梅派青衣
  • 李誠儒小18歲前妻美成仙女,氣質獨特冰冷,不愧是梅派大青衣
    史依弘長得清麗俊美,聲音寬亮動聽,她有著大家的風範,享有「彩色旋風」的美譽,潛心研究「梅派」藝術,從圖中可以看出,史依弘年輕時為人正直豪爽,深受觀眾喜愛。縱觀史依弘的生活狀態,就知道什麼是自由的狀態,穿著一套黑色練功服,在排練室排練自己喜歡的劇,練功服的顏色主要是簡單的,經典的黑白,簡單大氣,配上淺藍色的絲巾,有一種優雅的感覺。
  • 「頑主」史依弘
    她潛心研究梅派藝術,參與多個京劇新劇目的創作。她唱做俱佳,文舞兼善,成為中青年京劇演員中的翹楚。如今一直在搞創新的史依弘卻提醒新人:「不要急著去創新,走路都沒走穩,怎麼能跑。在學校裡,就要老老實實地唱,打下最紮實的基礎,沒有別的路可以走。」玩得好了,以後才有更多可能。身邊的同事,舞臺下的票友都稱史依弘「姐姐」。
  • 史依弘,有戲!
    「舞美設計、音樂設計都出自各界大咖之手,會不會大家都想展現自己,導致互相搶戲,京劇本體抓不住,變成一場秀。」此番首次擔任製作人,史依弘有這方面的擔心,在她看來,京劇還是以角兒為中心的藝術,觀眾還是要跟著劇中人物的命運情感走,再強的舞美、音樂也不能搶了演員的戲,要給演員留出足夠的表現空間,這中間分寸感的拿捏非常重要。「各位老師都很懂戲,不僅沒有搶演員的戲,還為該劇增色不少。
  • 言慧珠與京劇「梅派」藝術
    1961年8月10日北京各界公祭梅蘭芳  京劇大師梅蘭芳博士逝世後,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首都劇場舉行規模宏大的追悼會
  • 她是「京劇大青衣」,前夫大18歲卻僅維持5年,47歲依舊優雅
    今天的這位女主角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喜劇演員,她拿到過不少獎項,在戲劇這條道路上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她就是史依弘。作為戲劇演員的她還曾經獲得過戲劇界的最高獎項,獎項的含金量特別高,從這個獎中可以看出史依弘的演技確實相當棒,否則也不會獲得這麼多專業評委的肯定。
  • 回味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張建峰&史依弘版《四郎探母》 期待五一節史姐姐與蔡正仁老師合演崑曲《奇雙會》
    寫在前面的話:        4月29日晚七點整,北京大學百年講堂,觀眾濟濟,胡琴響亮,奚派老生張建峰、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和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優秀京劇演員共同演繹
  • 陳少雲、史依弘、王珮瑜齊聚上海大劇院,演出久違的看家戲
    陳少雲的麒派《宋士傑》、史依弘的梅派《白蛇傳》、王珮瑜的餘派《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上海京劇院三位當家名角的骨子老戲將在9月齊聚上海大劇院,9月11日至13日,上海京劇院「梨園天驕」演出季移師上海大劇院,三臺大戲都是名角們的看家好戲,也都是在上海多年未演。
  • 126年後,再一次追「梅」逐夢
    梅蘭芳梅蘭芳,歐陽予倩稱他為「美的創造者」,張庚稱他為「一代宗匠」,馬少波說:「梅蘭芳這個名字,標誌著我國戲曲藝術的水準,而且早已超越國界,成為國際公認的『美的象徵』。」我們「克勒門」也曾經舉辦過一次特別的沙龍活動,與一眾名家共同戲夢逐影,探尋梅蘭芳先生在上海留下的傳奇,揭開京劇在上海走紅的歷史面紗。